孙万刚
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对<伤寒论>中六病及六病辨证进行了阐述.认为:伤寒六病客观存在,六病辨证法概况了后世八纲、脏腑、经络、气血等多种辨证方法.临床应用时切记辨病脉证并治,随证定病,因证施方,才能效如桴鼓.
作者:李云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人体为了抵抗疾病、自愈机体,形成了一套驱邪外出、自洁人体的宏观免疫规律.这一规律是历经自然选择形成的自我免疫的佳选择.张仲景首先辨病,并根据脉象和其它症状确定正气虚实、邪气盛衰、目前正气欲驱邪外出的态势,即邪气欲进之势和路径,特别是正气欲驱邪外出之势和路径,即人体宏观自体免疫规律这一正气驱邪离体的宏观态势,这一切都可以称为病势,然后应用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所以说张仲景施治之前的后诊断目标是病和病势.
作者:梁启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西医的病名,是指经化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无变化者.
作者:魏广社;郝秀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自1986年以来,笔者采用龟鹿二仙胶加味治疗自发性气胸,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笔者2001年2月~2007年3月采用自拟发表散寒,清热解毒,宣肺通窍之辛芳鼻炎汤治疗慢性鼻窦炎30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150例相对比,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焦河玲;郭军婷;唐成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眩晕是诸多疾病在其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症状表现,在临床中尽管引起眩晕的致病原因有许多,但从中医诊治必须根据病证表现而审证求机,临证只有以法选用方药,才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于此试将辨治体会例举于次,以抛砖引玉.
作者:张国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2002年6月~2007年10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并与对照组52例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继华;张忠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我们采用辨证治疗仪(豫食药检械准字:2007第2260058号)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丙军;曹清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高脂血症是由于体内脂肪代谢失调而致血中脂类含量超过正常的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该病有年轻化趋势.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血脂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笔者2005~2007年运用健脾祛痰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喻文胜;曾健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临床上尿失禁的原因很多,这里讲的尿失禁是压力性尿失禁,常见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在咳嗽、打喷嚏、大笑或屏气用力等加大腹压动作时,常有少量尿液控制不住流出,这种尿液不受控制而经尿道流出的现象称为尿失禁.导致这种病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下降,控制排尿的能力较差,加之尿道括约肌松弛引起尿液的不随意流出.2005~2006年,笔者在临床上应用针刺配合拔罐治疗老年性尿失禁15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琦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分析循经感传的机理,进而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促进针灸理论的发展及针灸现代化;通过对数十年针灸学者发表的针灸学相关文章及其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出了循经感传机理的神经-体液-低流阻假说:异物刺激穴位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针感,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激活致胞浆外溢,某些细胞被激活产生细胞因子及脱颗粒和内分泌系统局部变化等,使组织液及离子成分向经脉管集中,流动于经脉中的组织液体积增加,离子浓度增大.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组织液管两端的组织液形成潮头样流动,沿途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亦可引起感觉中枢产生显性循经感传现象.由于某些原因,隐性循经感传不易被察觉.
作者:孙万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融汇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结合个人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中医治疗眩晕病应遵循的原则:用灵活的思维详加辨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恰当运用补肾调肝理脾之法;遣方用药当善守达变.详细地论述了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以虚实为纲,分为8个证型,并列出了相应的施治方药.
作者:张怀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前列腺居下焦,隶属于肾和膀胱的范畴,前列腺液的生成和排泄受五脏功能的影响,肺脾肾共同参与水液的代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利于前列腺液的分泌排泄,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老年男性由于肾气亏虚,气化失常,致使湿热血瘀阻滞,致前列腺增生.王久源教授认为:肾虚是前列腺发病的基础,血瘀下焦是其基本病理,湿热是致病之标.临床上采用补肾、疏肝、宣肺、健脾、清心诸法治疗.
作者:于月书;琚杰昌;余江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戴阳证分为阴盛戴阳证与阴盛格阳证,二者同为真寒假热证,但前者乃阴盛阳微,虚阳上越,格阳于上,表现为下真寒、上假热之象;后者乃阴盛阳微,虚阳处越,格阳于外,表现为内真寒、外假热之象.实际上,病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二者常可互见,不易截然分开,故二者常可互参.笔者日前偶诊1例,病情即属此证,现略述于下.
作者:赵现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慢性胃炎多以胃脘痞胀疼痛、嗳气、纳呆、恶心、呕吐、泛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1].
作者:崔梅梅;张青荷;闫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肝硬变所致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常见,以往大多把其发病原因归结为脾脏肿大,但经过脾切术及脾动脉栓塞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的血小板无法恢复正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减少;血小板生成素(TPO)减少;与病程有关,病程越长,血小板减少越明显;乙肝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和复制;血小板通过免疫反应过程受到破坏;维生素B12、叶酸等摄入不足.目前中药治疗的总有效率在81.3%~9.29%之间;以白介素-11治疗本症的,主要是重度的血小板减少;随着放射介入学的发展,脾动脉栓塞术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赵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慢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高,且易出现并发症,而致患者不易接受.笔者2003年元月~2006年6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理中三金汤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升;李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乌头类药物、铁棒锤类药物、附子类药物,在我国西部地区应用较多,东部地区应用较少.这三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均有大毒,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功能,如祛风镇痛作用均强,对晚期癌症有较强的止痛效果;川乌有镇痛镇静及局部麻醉的效果,可能对爱滋病毒及其它病毒有抑制作用;附子还可以回阳救逆,治疗休克、虚脱等病症.这三类药物,一般必须经过炮制后方可应用,生用者应当特别谨慎,注意用量.
作者:周友红;呼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评价<中风中医症征积分表>(SSTCM)在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应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方法:运用前瞻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中风中医症征积分表>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疗效进行评价,考核该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结果:SSTCM严重程度部分总的Cronbach'α系数范围为0.75~0.80,对生活的影响部分总的Cronbach'α系数范围为0.76~0.80,说明SSTCM具有较好的信度;以BI和SSQOL为效标,相关系数在0.6~0.8之间,说明有较好的效标效度;SSTCM基线到各个时点测评均有较好的反应度,P<0.05.结论:本表的信度、效度良好,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作者:招远祺;文龙龙;蔡业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加艾箱灸治疗膝关节积液58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静;李小汝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