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承志;陈少玫;叶志英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属中医癫狂证范畴,易迁延不愈,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多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有成效,但有些药物干扰正常的神经与心理功能造成脑功能的缺欠,或造成脑部的可逆与不可逆的中毒、损伤及其它系统的毒副作用[1].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反复实验,总结出了泻火定狂汤,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旨在提高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整体疗效,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对泻火定狂汤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
作者:刘俊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慢性肝炎病机复杂,症状多变,治疗棘手.治疗此病不宜心无定见,见症治症,被动地随着症状跑,补泻两失,劳而无功,而要准确掌握本病的基本矛盾,据此提出明确的思路,方可取得疗效.
作者:田爱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垂体后叶素引起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小鼠常压耐缺氧等方法.结果:血府逐瘀汤能明显改善缺血心肌的心电图,并能显著延长缺氧小鼠存活时间.结论:血府逐瘀汤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秋雁;苏剑锋;周小青;王大安;刘新华;张玉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蒿芩清胆汤的体内免疫作用.方法:用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法观察其对实验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用免疫器官重量法、玫瑰花环形成实验法来观察其对实验动物的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蒿芩清胆汤能提高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可升高玫瑰花环形成率和胸腺指数,提高特异性免疫能力;但对脾脏指数无明显影响.说明蒿芩清胆汤增强特异性免疫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的.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某些外感热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关.
作者:李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由于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所致虚痞症的主方,历年来经用不衰.从1997年以来,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该方加味,治疗慢性上消化道疾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阿新;何双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经积极的中西医治疗大多可于4~6周内愈合.1年内溃疡复发率高达66%~84%[1,2].如此高的复发率表明当前仅能临床治愈溃疡,离完全治愈消化性溃疡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寻找出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有效方法,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作者:王洪京;张春梅;王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为进一步提高尿毒症维持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本研究采用自制的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功效的通脉口服液(由黄芪、三七等组成)和具有清热泻下、利湿降浊功效的大黄胶囊配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维持血透患者30例,并与30例单纯血透患者作以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的干体质量、AMC、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脉口服液、大黄胶囊配合血液透析可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启展;左琪;杨霓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从整体观念出发研究柴胡、黄芩以不同剂量比例配伍(2:1,1:1,1:2)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白酒灌胃造成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以单味柴胡、黄芩、小柴胡冲剂作为对照药,通过对一般状况观察,脏器指数的比较,肾上腺内VitC含量的测定,探讨柴胡、黄芩以不同剂量比例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结果:柴胡黄芩1:2组对各项检测指标影响显著.结论:整体调节作用(包括改善机体一般情况,拮抗乙醇引起的中枢抑制作用,发挥一定的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作用)是柴胡黄芩配伍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宪龄;刘仁慧;刘方洲;张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医对丙型肝炎(丙肝)的诊治,我们曾有概述[1],综观其疗效,并不十分满意.其原因何在?如何提高其疗效?在此我们作一探讨分析.
作者:焦一鸣;袁展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自2000年3月~2002年10月采用四合方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22~69岁,平均44岁;病程1~20年;Hp阳性者32例.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3~67岁;平均43岁;病程1.5~19年;Hp阳性者2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时建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在病毒复制活跃、肝功损害阶段,常表现出乏力,腹胀,纳差,口苦口粘,午后低热,舌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滑等症候,中医辨证应属湿毒互结证,据此我们自拟乙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毒互结证,并设立对照组观察疗效.自1998年3月~2003年3月,共观察病例15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罗宏伟;宋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急性常见多发病.我院神经内科自2001~2003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共计391例.治疗组202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0例;年龄39~79岁,平均(67.0±9.5)岁;无冠心病、脑出血等并发症.对照组189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92例;年龄40~78岁,平均(67.2±9.8)岁;无冠心病、脑出血等并发症.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史生;张宏;王束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关于西药的中药样特性问题,笔者经过多年中西医临床实践和思考,认为西药存在着某些中药样的性质,许多西药的疗效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笔者尝试以中医药理论指导西药的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看法.
作者:周立华;卢依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蛇葡萄属药用植物抗病毒、抑菌和抗炎镇痛作用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对该属植物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作者:郭洁文;杨振淮;潘竞锵;李关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7年3月至2004年3月,运用自拟降糖通络汤治疗35例DPN,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勇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离体抗肿瘤实验方法是研究中药抗肿瘤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对于抗肿瘤复方中药来说,因其配伍的多样性、煎制中化学反应的不确定性和受胃肠吸收入血随机性等因素影响,使其有效成分构成复杂,因此,离体实验方法一直是一个难题.
作者:张德付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针灸在<伤寒论>的治疗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有关论述针灸的条文36条,涉及辨证、预防、治疗、误治、救逆、预后等方面,有许多卓越的见解,是仲景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赵京伟;李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傅青主女科>(以下称<女科>)为明末清初医家傅山所蓍.<女科>是临床实用价值颇高的一本妇科专著.其组方简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傅氏治疗月经病重视脏腑经络气血辨证,更以五脏辨证为调经的重点.本文对调经篇中依五脏辨证的十个病证,十一则处方的特色进行系统研究,考查傅氏治疗思想,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贺冰;尤昭玲;冯光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腹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常表现为高分解、高代谢症候群.中医辨证常为情志不舒、肝血亏损、气滞血瘀、脾胃运化失常等.本文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探讨肝脏的生理病理功能与围手术期机体应激状态的关系,旨在为中医药围手术期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谭志健;傅岳武;黄学阳;孙立;陆广莘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上消化道出血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胆道因局部病变、创伤或全身性因素引起的急性出血,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症状,是内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病因复杂,诱发因素多,笔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60例,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