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方法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比较研究

苏莉;崔红平

关键词:结膜上皮, 细胞培养,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效率,确定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佳方法,建立兔结膜上皮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结膜上皮干细胞的鉴别、定位及其增殖分化提供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Dispase Ⅱ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胰酶/EDTA混合消化法获得兔结膜上皮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在不同时间观察细胞的形态,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细胞生长较慢,胰酶/EDTA混合消化法容易有成纤维细胞等污染,DispaseⅡ消化法能够获得大量的较纯净的结膜上皮细胞,细胞生长增殖快,免疫荧光pan-cytoeratin染色阳性,部分细胞MUC5AC染色阳性.结论 DispaseⅡ消化法是进行体外结膜上皮细胞培养的佳方法.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全子宫切除术后丁丙诺啡静脉与皮下镇痛疗效的比较

    目的 比较全子宫切除术后使用丁丙诺啡静脉自控镇痛(personal-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和皮下自控镇痛(personal-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PCSA)组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两组,PCIA组和PCSA组.患者术毕清醒述切口疼痛后,分别静脉、皮下给负荷剂量丁丙诺啡0.1 mg,接镇痛泵.镇痛泵药物配方相同:丁丙诺啡体质量0.015 mg/kg+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观察记录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观察处理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及PCA系统故障.结果 两组患者Ramesay镇静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CIA组2h时的VAS评分比PCSA组低(P<0.05),不良反应中恶心、嗜睡发生例数PCIA组比PCSA组多(P<0.05),PCIA组镇痛泵系统故障发生率明显高于PCSA组.结论 两种给药方式均能达到术后镇痛的满意效果,PCSA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发症较少,更安全.

    作者:侯冷晨;林福清;潘涛;季煊;傅舒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冠状动脉的宏观与微细结构

    目的 从心脏外科角度研究冠状动脉宏观和微细解剖.方法 对13例人心冠状动脉灌注造影剂后,进行X射线和软X射线摄片研究,另有1例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灌注墨汁明胶液,作组织切片观察心脏毛细血管分布特点.结果 冠状动脉分支中直径大于1.0 mm的动脉数量较多,均可选择作为冠脉搭桥时的靶血管;左、右冠状动脉之间及同一冠状动脉分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这些吻合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明显增粗;细小动脉的分布密度左室游离壁明显大于右室壁,心内膜下层大于心外膜下层和中层,并且形成丰富的心内膜下丛.窦房结动脉是粗的心房动脉,作心房切口时应尽量避免伤及,以免导致心律紊乱.室问隔和房室连接区是冠状动脉分支间吻合的重要区域.结论 深入了解冠状动脉走行特点、口径及其固有吻合有助于理解心脏外科原理和改善手术效果.

    作者:李泽民;陈长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头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成人桡骨头骨折的方法其疗效.方法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0~46岁,平均32.3岁.按改良的Mason分型,Ⅱ型13例,Ⅲ型5例.所有桡骨头、颈骨折均行AO微型钛板或Herbert螺钉固定,存在明显骨缺损者行人工骨植骨.结果 13/18例(72.2%)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8月(7-26月),骨折于术后10~16周全部愈合,平均14.2周,无桡骨头缺血坏死.肘关节屈伸幅度平均达122.5°(75°~150°);前臂旋转幅度达120.5°(60°~150°).肘关节Broberg-Morrey评分平均89分(55-95分),其中,优:9例,良:2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为11/13(84.6%).结论 微型铁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头Mason Ⅱ及部分Ⅲ骨折,疗效满意,术后功能恢复好.

    作者:闵晓晖;饶志涛;袁锋;俞光荣;王家骐;王树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牙科三维CT在埋伏阻生牙助萌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牙科三维CT扫描在埋伏牙诊断与助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曲面断层片筛选出的18例19枚埋伏牙进行牙科三维CT检查,扫描层厚1.0 mm,重建后进行图像三维断面显示(包括水平位,矢状位,冠状位),对牙位图像进行分析及测量(包括埋伏牙牙长轴的角度,牙根弯曲度,牙冠的大径,与骨皮质的距离,与邻牙根、神经孔/管的距离;骨质的厚度、高度等).对埋伏牙进行正畸或正畸-外科联合助萌.结果 牙科三维CT能清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位置、长轴角度、与邻牙的结构关系等.19枚埋伏牙依据牙科三维CT扫描提供的影像学信息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均取得了预期的临床效果.结论 牙科三维CT扫描可以完整地显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态以及进行角度、长度等的测量,有利于助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唐小山;汪饶饶;房莉;徐远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盐水灌注导管电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

    目的 探讨盐水灌注导管电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阵发性房颤经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的病例,观察其手术情况、近期疗效以及并发症,以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68例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了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术,共电学隔离大静脉230根,其中肺静脉208根(左上肺静脉68根、左下肺静脉49根、右上肺静脉49根、右下肺静脉42根),上腔静脉22根.电隔离成功226根,每个患者平均3.4根,即刻隔离成功率为98.3%.平均随访(8.2±3.0)月,(2~12)月,复发6例,3例进行了再次消融术,随访3~6月未见复发;另外3例放弃进一步消融手术;成功率达91.2%.6例复发病例平均在消融术后(8.2±2.8)月复发,但房颤发作频率和症状仍比消融术前轻.术中出现2例急性心包填塞(2.9%),经心包穿刺以及心包引流后好转,1例左上肺轻度气胸(1.5%),胸腔穿刺引流24小时后好转;没有发生肺静脉急性狭窄病例.结论 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是有效和安全的,它是目前治疗阵发性房颤一种很有前途的消融方法.

    作者:李伟明;徐亚伟;陈艳清;吴晶心;唐恺;周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带瓣膜血管内支架的研制及体外性能测试

    目的 研制可用于经皮心脏瓣膜置换的带瓣膜血管内支架,探讨该支架的设计、性能及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方法 用直径为0.2 mm的镍钛合金丝编织自膨式网状内支架10只,内径15~19 mm,检测其化学成分、形状恢复温度、导磁率、疲劳强度、腐蚀速率以及表面性状等理化性能.采用牛心包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在支架的远端缝制瓣膜,制成带瓣膜血管内支架.所有瓣膜支架行体外冲水、释放试验、及体外管道内释放及静态试验.结果 该镍钛合金支架具有强度高、疲劳性能佳、无磁、超弹性、优良耐腐蚀性等特点,各理化性能指标均达到有关标准.瓣膜支架关闭良好,反向冲水均为中心水流,能经导管顺利释放,并迅速扩张,在管道内固定牢靠.结论 采用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和牛心包瓣膜研制的带瓣膜血管内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自膨功能及瓣膜启闭功能好,并能通过导管释放,设计合理.

    作者:周永新;邵杰;孙林;李刚;梅运清;王永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间质性肺疾病与感染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种类繁多,病因也各不相同,大部分病因未明,部分病种可能与感染有关.ILD和感染时常纠缠在一起难以严格区分.有些间质性肺疾病实为感染所致;有些常因感染而加重病情,治疗难度很大.因此,ILD患者的感染问题往往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惠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使用静脉套管针采用改良肌间沟法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19~67岁的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及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一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毕行皮下镇痛,镇痛药配方以全身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为主;实验组使用外周静脉套管针,采用改良肌间沟法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毕接镇痛泵,镇痛药配方以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为主.观察二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术后0 h、2 h.4 h、8 h、16 h,VAS镇痛评分及Ramesay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术中麻醉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是97.5%和92.5%,无统计学意义;术毕0 h、2 h VAS镇痛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毕4 h、8 h、16 h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术毕0 h,2 h Ramesay镇静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区别,而术毕4 h、8 h、16 h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毕恶心呕吐:0 h、2 h、4 h无区别,8 h、16 h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改良肌间沟法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斌;孙佩莉;杨博;李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超声联合SonoVue介导荧光蛋白质粒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协同微泡造影剂SonoVue介导荧光蛋白质粒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的方法.方法 以不同的超声辐照时间、超声机械指数和不同浓度的微泡造影剂SonoVue的参数组合,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以荧光显微镜观察观察293T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测算转染率.结果 当微泡造影剂SonoVue浓度为40%、超声机械指数为1.0、辐照时间5 min时,质粒的转染率高(28.11±1.63)%.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刺SonoVue能够作为载体介孚质粒转染细胞,但需优化各项超声辐照的条件以达到佳效果.

    作者:郑颖;王文平;赵平;王宏卫;赵奕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损伤控制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应用损伤控制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损伤控制策略救治108例严重多发伤的经过及损伤控制救治措施的选择情况.结果 除19例因发展很快的失血性休克(7例)、严重脑挫伤(6例)、难以控制的感染(4例)、MODF(2例)而死亡外,89例得到救治,抢救成功率82.4%.结论 建立主诊医师负责的急诊救治小组,应用损伤控制策略开展救治是当前急诊严重多发伤救治较好的模式.

    作者:崔世涛;葛奎;徐兵;庄育刚;彭沪;陈蓓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无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脑钠素的影响

    目的 评价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抢救中的临床价值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方法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NIV治疗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常规治疗组为抗血小板、硝酸酯类药物、强心、利尿剂加用鼻导管给氧治疗.NIV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同时加用NIV治疗72 h,分别观察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和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浆BNP的变化.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NIV组治疗72 h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明显,其SaO2、PaO2显著升高,HR、RR显著下降(P<0.05或P<0.01).NIV治疗72 h后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NIV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能迅速纠正缺氧、改善心功能,同时对神经内分泌亦有影响,可作为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国良;殷少军;吕中伟;傅佩芳;颜正茂;彭爱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胃食管反流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为探讨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与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关系.方法 我们对42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婴幼儿进行了24 h食管pH监测,监测指标包括pH<4的次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及长反流持续时间、24 h总、立位和卧位食管pH值<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和Boix-Ochoa综合评分.结果 42例中存在胃食管反流22例(占52.4%),其中14例患儿经抗反流治疗后咳喘持续时间和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较未用抗反流治疗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测24 h食管pH,各项食管酸反流监测所示异常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常合并胃食管酸反流,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认识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有积极意义.

    作者:陆建红;徐美玉;吴惠芳;盛俞;顾健辉;倪松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微创治疗急性严重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提高严重脑内血肿急诊救治成功率的新途径.方法 以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89例GCS 3~8分的脑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内科治疗组(即对照组,93例)和急诊微创穿刺组(微创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微创组患者则在CT引导下,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急诊抢救室内行微创血肿碎吸术,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96例,7、14 d和30 d分别死亡35、44例和57例,死亡率分别为25.0%、33.3%和46.7%;实验组93例,7、14 d和30 d分别死亡24、32例和45例,死亡率分别为37.6%、47.3%和61.3%.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微创组7、14、30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显著提高脑内血肿的急诊救治成功率,是一项可在急诊抢救室内开展的脑内血肿救治的新方法.

    作者:葛奎;崔世涛;徐兵;戴志峰;庄育刚;彭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前列腺增生伴膀胱颈纤维化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伴膀胱颈纤维化所致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9年6月一2006年12月,经尿道治疗前列腺增生伴膀胱颈纤维化患者28例,其中S例行单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23例行TURP加膀胱颈内切开术(transurethral incision of bladder neck,TUtBN),比较手术前后IPSS评分及大尿流率(Qmax)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IPSS评分(24.7±4.8),Qmax(8.2±3.4)ml/s.术后IPSS评分(6.2±2.5),Qmax(20.5±3.8)ml/s.IPSS评分和Qmax手术前后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经尿道切除增生前列腺的同时行膀胱颈环状纤维切开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伴膀胱颈纤维化引起膀胱颈出口梗阻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沈建国;李家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肛提肌厚度的MRI研究

    目的 探讨肛提肌厚度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POP患者(POP组)14例,年龄40~82岁,其它妇科良性疾病患者(时照组)22例,年龄24~65岁.所有病例均于静息及提肛状态下行MRI扫描,利用医学影像分析软件分析处理MRI原始图象,测量并比较肛提肌厚度.结果 在平静及缩肛状态下,POP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左、右两侧肛提肌厚度差异均无有显著性(P>0.05);在平静及缩肛状态下,对照组同一患者左侧肛提肌厚度大于右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在缩肛状态下,POP组患者左侧肛提肌厚度大于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但平静状态下,POP组患者两侧肛提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对照组两侧肛提肌缩肛前后厚度变化差△T差异具有显著性(左侧P<0.01,右侧P<0.05),而POP组两侧肛提肌△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P=0.146;右侧:P=0.568).结论 肛提肌存在不对称现象;POP患者肛提肌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但可能存在收缩功能下降.

    作者:高阗;李莉;张蕾;欧阳一芹;童晓文;李怀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毛霉菌致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感染毛霉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临床诊断毛霉菌性腹膜炎的CAPD患者1例并进行系统文献复习.结果 男性患者73岁,有腹痛及持续性发热症状,体检脐周有压痛,腹透液检查示中性粒细胞升高,腹透液培养出须藓毛藓菌.大扶康治疗效果欠佳,后经卡泊芬静、终止腹膜透析、改为血液透析等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痛消失.结论 毛霉菌性腹膜炎与其他霉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相似,诊断及鉴别诊断易混淆;拔除腹透管是CAPD患者霉菌性腹膜炎好转的必要条件.

    作者:吴韵;李新华;宋亚香;仓艳琴;朱开元;彭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2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BNP水平,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血浆BNP水平越高(P<0.05).但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无差异.结论 BNP参与了急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杨红彦;刘学源;陈玉娟;边伟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胆囊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983年6月-2007年12月经手术且病理证实的51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胆囊癌总体5年生存率为11.8%,意外胆囊癌中位生存期3年,根治性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34.5%、20.7%,优于姑息切除术和胆道内或外引流(P<0.01),其中Nevin Ⅳ~Ⅴ期扩大根治术1、3年生存率分别为40.0%、10.0%,亦优于姑息切除术和胆道内或外引流(P<0.05).结论 根治术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生存率,意外胆囊癌应尽早行根治性切除术.

    作者:熊肇明;蒋逊;贺健;贡海兵;叶世会;葛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体外培养小脑浦肯野神经元转染及条件的优化

    目的 探讨用化学转染试剂体外转染小脑浦肯野神经元的佳转染条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E18 d的昆明小白鼠的小脑浦肯野神经元,用lipofectamineTM2000、磷酸钙沉淀试剂、Effectene转染试剂包被质粒分别转染体外培养7 d的浦肯野神经元.另外,用lipofectamineTM2000包被质粒,分别转染7、14、21 d以及28 d浦肯野神经元.每组分为5个样本.48 h后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台盼兰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1)3种转染试剂的高转染率分别为lipofectamineTM2000(19.63±5.76)%、磷酸钙沉淀法(1.84±1.85)%、Effectene(1.48±1.38)%.lipofectamineTM2000与其他两种方法的转染率均有显著差异.(2)2 μl的lipofectamineTM2000的转染效率为(15.11±4.01)%,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为(92.98±2.10)%.(3)培养早期(7 d、14 d)的浦肯野神经元损伤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该实验首次证实了lipofectamineTM2000能有效地转染体外培养的小脑浦肯野神经元.不同的发育阶段对转染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lipofectamineTM2000比较适合早期的浦肯野神经元转染.

    作者:邵志华;张军;石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7例设为糖尿病组,同期排除糖尿病的45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尿酸水平检测和PWV测定.结果 糖尿病组与时照组血尿酸分别为(393.87±124.42)μmol/L和(341.29±9.95)μmol/L,P<0.001;PWV分别为(1 837.82±429.64)cm/s和(1 538.44±270.39)cm/s,P<0.001.67例糖尿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组(n=28)与正常尿酸组(n=39)PWV分别为(1 955.00±417.97)cm/s和(1 768.05±429.60)cm/s,P<0.05.相关分析显示尿酸与PWV呈正相关,r=0.296,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和PWV均升高,且糖尿病并高尿酸血症较正常尿酸患者PWV升高,尿酸与PWV呈显著正相关.高尿酸血症促使糖尿病患者动脉顺应性降低.

    作者:杨颖;孙卫平;郭晓铭;陈义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