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藏象之发生学研究

王颖晓;李其忠

关键词:藏象, 发生学, 形质之象, 生理之象, 病理之象, 外应之象
摘要:发生学方法是合理诠释和研究藏象理论应遵循的方法论之一.将藏象理论回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探析藏象之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外应之象的发生学依据,揭示藏象理论的发生由来、形成原委,以进一步加深对藏象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凌耀星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凌耀星教授是全国著名内经学专家,70余年来,从哲学、医学、临床等多角度探索<内经>真谛,阐述独特见解.1983年起研究<难经>.通过校勘训诂释义、剖析学术渊源、考证成书年代、作者及版本源流,钩玄<难经>主要内容与学术思想.凌教授对<内经><难经>的学术研究作出较大贡献.

    作者:周国琪;李海峰;王丽慧;赵心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论中医辨证论治的象思维特性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过程也是取象比类的象思维过程.了解辨证论治的象思维特性,有助于掌握中医诊断的整体动态的思维模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作者:刘佩珍;刘月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王吉民先生著述及文集录

    王吉民(1889-1972),又名嘉祥,字承庆,号芸心,祖籍广东省东莞县.我国近代著名医史学家,中华医史学会及<中华医史杂志>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作者:萧惠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医专业开设《中药传统制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中药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专业应当开设<中药传统制药技术>课程,这是指导中医临床合理用药、保证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亦是我国基层医疗的需要.建议在第二、三学年安排一定的课时作为选修课程,并需进一步编写统编或协编教材.

    作者:修彦凤;张永太;冯年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益气开秘方对慢输型便秘疗效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开秘方对结肠慢输型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以莫沙必利为阳性对照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患者,疗程为28 d.结果:益气开秘方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33%,莫沙必利组总有效率为46.67%.经治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和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对于粪便性状和腹胀主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于一次排便持续时间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而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命质量评分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益气开秘方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便秘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何春梅;陆金根;曹永清;姚一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叶天士儿科学术思想探析

    分析叶天士<幼科要略>的学术思想,即重视小儿体质特点,慎用攻邪之法;脏腑柔弱,容易感邪,外感内伤皆易化火;小儿温热病当与伤寒治法有别;治疗强调顾护胃津;用药主张轻灵简练.

    作者:袁久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医院新时期发展思路

    回顾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展的沿革,分析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展的现状;并结合中西医结合医院自身的条件、时代的机遇,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医院新时期应该从传承经验、找结合点、提高疗效、培养人才、建立科学机制等方面入手,确立新时期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思路.

    作者:金利国;张秋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支扩宁合剂对支气管扩张症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支扩宁合剂对支气管扩张症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建立大鼠支气管扩张症模型,除正常组外,自造模第3周起分别予生理盐水、左氧氟沙星、支扩宁合剂干预.实验结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MMP-9 mRNA表达,应用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黏膜上皮基底膜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MMP-9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支气管壁黏膜上皮基底膜破坏;支扩宁合剂治疗组大鼠MMP-9 mRNA过度表达受抑(P<0.01),支气管黏膜上皮基底膜基本完整.结论:支扩宁合剂可抑制支气管扩张症气道中MMP-9 mRNA表达,这可能是其疗效机制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其标;李焕仪;卢金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学的研究进展与探讨

    祖国传统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其临床疗效尚未能得到国际上广泛认同,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对目前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学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和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作者:梁健;邓鑫;吴发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补肾生精法对老龄大鼠睾丸生精功能影响的机制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补肾生精法对老龄大鼠睾丸生精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20只22月龄老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老龄组(SC)和补肾生精组(KT).KT组灌胃给药补肾生精颗粒,连续用药60d.取附睾尾精子应用精子运动CASA分析技术,研究补肾生精法对衰老大鼠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补肾生精颗粒对老龄大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取大鼠右侧睾丸,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老龄组和补肾生精组大鼠睾丸表达差异蛋白.结果:与老龄组相比,补肾生精组大鼠精子密度明显增加(P<0.05):活动率和直线活动率显著上升(P<0.001);补肾生精组生殖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与老龄组相比,补肾生精组大鼠睾丸中有7种蛋白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4种蛋白表达上调,3种下调.对7种差异表达蛋白点胶内酶切后进行质谱分析,其中5种蛋白分别鉴定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热休克蛋白8(HSP7C),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isomerase,TPIS),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谷胱苷肽转移酶1(GSTMl-1).结论:补肾生精法对老龄大鼠睾丸功能具有提高精子运动能力及减少其生殖细胞凋亡的作用.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补肾生精法对衰老过程睾丸蛋白表达的影响,有助于在蛋白质组水平阐释中医肾主生殖,延缓睾丸衰老,改善睾丸生精功能的机制.

    作者:陈通文;曾金雄;王海鹰;黄锦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中医学关于人体体质的论述早见于<内经>.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说正式确立以来,中医工作者在理论、临床及基础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体质的分类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生物学基础及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日前体质学说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思考,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

    作者:魏蓓蓓;张伟荣;李福凤;刘峰;张伟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电针天柱、大杼穴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组织IL-1α、IL-6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天柱、大杼穴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组织IL-1α、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运用免疫酶标技术观察电针天柱穴、大杼穴对大鼠椎间盘组织IL-1α、IL-6表达的影响,并设假手术组、芬必得组、模型组.结果:IL-1α、IL-6在模型组中有大量表达,与假手术组、电针组、芬必得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5):电针和芬必得均能降低IL-1α、IL-6表达,且电针降低IL-1α表达的疗效较芬必得显著(P<0.01).结论:电针可以通过降低大鼠退变椎间盘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1α、IL-6的表达达到其治疗作用.

    作者:刘世敏;施征;夏勇;李艺;何金森;吴焕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复黄片防治痔疮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对复黄片进行治疗实验性痔疮、凝血止血及抗菌等方面的药效学研究.方法:通过断尾出血法和试管法观察复黄片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家兔凝血时间(C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应用大鼠冰醋酸肛周溃疡及角叉菜胶肛周肿胀模型考察复黄片对实验性痔疮治疗作用:采用肉汤法评价复黄片体外抗菌作用.结果:复黄片给药1周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CT和PT;能明显减轻大鼠肛门局部溃疡程度及肛周组织肿胀;在体外一定浓度下对8种实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可达到0.59 mg/ml.结论:复黄片具有显著的凝血止血及抗菌作用,并对实验性痔疮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韩向晖;陆金根;曹永清;安红梅;花永强;尤圣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针刺外关穴激活脑区的PET脑功能成像研究

    目的:研究针刺外关穴对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针刺组、非穴针刺组,分别接受相应的针刺刺激.运用PET仪进行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非穴针刺组比较,外关穴针刺组能够激活Brodlmann area(BA)7、13、21、22、39、40、45、46、右侧海马、双侧小脑和脑干等区域.结论:外关穴的主治功效与针刺外关所激活的脑部特定区域密切相关.

    作者:赖新生;张贵锋;黄泳;唐纯志;杨君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本草研究的概况与创新

    本草研究是指对中国古代传统药物学进行的研究.这一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促使传统药物学与现代科学接轨方面,本草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金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桂皮酸透皮吸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桂皮酸在不同药物浓度、接收液、pH值、温度、转速时透皮吸收效果的考察,筛选出桂皮酸透皮吸收效果佳的条件.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透皮吸收影响因素对桂皮酸的累积渗透量、透皮吸收速率、透皮时滞等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在接收液为10%乙醇-生理盐水,药物浓度为200μg/ml,37℃水浴恒温,pH=7.0,转速为100r/min.时桂皮酸的透皮吸收效果佳.结论:通过考察各影响因素对桂皮酸透皮吸收的影响,为研究其透皮给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王海艳;丁振锋;朗朗;于蕾;汲晨锋;李文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痔瘘病的中医治疗思路与经验

    介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痔病、肛瘘的治疗原则和经验.总体治疗原则包括整体辨证、内外并治、综合治疗.痔病的治疗重在减轻和消除其主要症状,应首选非手术疗法;肛瘘疾病应彻底治疗并以保护肛门功能为主旨,综合运用术式选择、术后换药技巧、中药口服等措施.

    作者:柏连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补中益气汤类方用药规律探析

    目的:分析补中益气汤类方用药规律.方法:根据预设的中心方剂和相似条件,通过查找<中医方剂大辞典>,共得补中益气汤类方元181首,包含药物93味.对这93味药物的中药核心系数和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温热药性总积分为2.182,寒凉药性总积分为0.856:药味方面以辛味药积分高,为14.942;药物归经中,脾经积分高,为7.105.结论:补中益气汤类方中药物多为辛、甘、温,入脾经为主:整个类方以温补升发脾气为作用特点.

    作者:沈琴峰;邢斌;李威;姚洁敏;陈德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祛瘀生肌法对SD大鼠创面模型新生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动态影响

    目的:探讨祛瘀生肌法对SD大鼠愈创模型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动态影响.方法:采用生肌化瘀方干预SD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分别于不同干预时段(3 d、7 d、11 d)取材,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测定,并图像扫描定量分析TGF-β1、TGF-β3水平变化.结果:第3、第7天生肌化瘀方组TGF-β1水平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第11天生肌化瘀方组TGF-β1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第3天生肌化瘀方组TGF-β1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而第7、第11天TGF-β3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生肌化瘀方有调节创面TGF-β1、TGF-β3分泌的作用,以益于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作者:王振宜;李斌;唐汉钧;李福伦;范斌;徐文彬;金炜;肖秀丽;王一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健脾理气活血方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和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理气活血方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效果及其血浆内毒素和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喂饲按Lieber-Decarli配方配制的含酒精液体饲料复制酒精性肝损伤的大鼠模型.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设正常组(n=5)、无酒精液体饲料组(n=9)、酒精液体饲料组(n=9)及酒精液体饲料+中药组(n=9).在造模第4周开始灌胃给药或蒸馏水.8周末取材观察:①肝组织病理变化(HE和油红染色);②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③肝损伤指标(血清ALT、AsT活性);④血浆内毒素水平;⑤肝组织P-IKB、TNF-α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的变化.结果:①口服酒精液体饲料8周后,模型大鼠肝细胞出现显著的脂肪变性,肝脏TG含量、血浆内毒素水平以及血清ALT、AST活性均较正常组和无酒精液体饲料组显著升高.此外,肝组织P-IκB、TNF-α蛋白表达增强.②健脾理气活血方组较之模型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程度显著减轻,其肝组织TG含量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ALT活性接近正常水平;此外,肝组织P-IKB、TNF-α蛋白表达也较模型组下降.结论:健脾理气活血方具有显著的抗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内毒素和大鼠肝组织P-IκB、TNF-α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曹健美;崔剑巍;方志红;冯琴;王清兰;胡义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