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栋;郭家奎;张玉莲;赵援非
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针刺为主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炎55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锦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赵×,女,18岁.现病史:2002年6月因车祸致腰部撞伤,外伤后自觉右下肢无力、发麻.X线检查示腰3右侧横突骨折.同年9月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卧床昏睡,昏睡持续约3个小时左右,醒后饮食大增,为平常的2倍.每日间歇发作1~3次,每次持续约20分钟~5小时不等,平均2小时左右,昏睡时呼之不应,唤之不醒.查无精神症状,无视物旋转与耳鸣,无恶心、呕吐,伴四肢乏力,素时脾气急躁.
作者:周秀芳;李建银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寻治疗颈椎病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将78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扬刺大椎穴为主治疗组、针刺颈夹脊穴为主对照1组、牵引按摩对照2组各260例,观察治疗2个疗程的疗效及停止治疗1年后的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稳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扬刺大椎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疗效佳,针刺疗效优于牵引按摩.
作者:李相慧;李冬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寻找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佳方法.方法:将5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用温针灸加TDP照射和电针加TDP照射分别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加TDP照射是临床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鹏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寻找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佳疗法.方法:将24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加功能锻炼治疗组及安慰剂加功能锻炼对照组各120例,治疗后评定尿失禁改善情况,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1);疗程结束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远期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配合功能锻炼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采真;吕艳青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观察针灸作用的显示,评价这一新型医学影像技术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对10名健康人体针刺和电针前后体表出现的血流变化予以大范围地显像,分析体表血流分布与针刺作用的关系.结果:(1)针刺内关穴后,手掌部血流的增加以大小鱼际和手指的部位为主.(2)电针外关和曲池穴后,指尖和手指血流增加显著.(3)不针刺对照组在30分钟内前臂、手掌和手背血流的自然波动较小.结论:针刺和电针都可以引起体表微循环的增加,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可以对该过程予以显像.
作者:张栋;李顺月;王淑友;马惠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本文结合笔者在德国汉堡医院的针灸交流工作,对针灸在德国大型康复医院的开展情况作了较详细介绍,总结了治疗病种、患者职业分布、疗效等,简要介绍了德国针灸从业者概况.回顾针灸在德国发展简史的同时,展望了针灸在德国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出针灸专业人才只有把握文化、心理差异,提高德语水平并提高针灸疗效,才能顺应针灸这一发展趋势.
作者:彭力;彭锐;赵大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影响,并探讨针刺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5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涌泉和厉兑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患者伤后1、2、3、5、7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结果:①对照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达高峰,3 d开始下降,5 d进一步下降,7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②治疗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下降,3 d继续下降,5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③治疗组伤后2、3、5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减轻重度颅脑损伤后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因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
作者:何升学;陈建良;吕文;常义;刘宏毅;马俊;黄庆玖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治法:取穴角孙、听宫、耳内穴(位于外耳道口6点处,针刺此处直达病变部位、患者耳内有豁然之感)、风市,所取穴位均为患侧穴位.
作者:张宏;李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头针及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自身免疫机制.方法:将50例LDH病人随机分为头针推拿组、推拿组各25例,同时设立正常组20例.测定治疗前后和正常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IgM、IgG.结果:头针及推拿治疗LDH临床疗效优于推拿组(P<0.05).50例LDH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下调,血清IgG、IgM浓度增高,经头针及推拿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上调(P<0.05),血清IgG、IgM恢复正常(P<O.O1),与推拿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及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提示本法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自体免疫反应和化学炎症的调节而发挥作用.
作者:崔瑾;向开维;梁永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理想方案.方法:将90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灵龟八法组(1组)、常规辨证取穴组(2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按规定的方法给予针刺治疗或休息后观察心率的改变.结果:1组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在即时效应上取得明显效果,其心率下降均值明显大于2组(P<0.01).结论:灵龟八法按时取穴针刺可以在佳疗效时间内通过针刺所开穴位使奇经八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调整了整个经络系统,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谢感共;李红;赵彩娇;卢献群;陆美芬;翁泰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卵巢囊肿的针刺深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两组卵巢囊肿患者各32例,均施以火针治疗,取穴均为患侧的水道、归来,其中A组(深刺组)的进针深度以刺入囊肿中心为度,约为2.5~3.0 cm,B组(浅刺组)进针深度以不刺透囊肿上壁为度,约为1.0~1.5 cm.结果:两组患者经B超检查,治疗后囊肿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1),且两组之间相比较,P<0.01.结论:火针治疗卵巢囊肿疗效确切,且深刺组疗效优于浅刺组.
作者:王祚邦;周晓荣;周晓爱;周莉娟;陈彩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针刺肝胆经的原穴探讨肝胆经与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之关系.方法:对30只眼散瞳后取太冲、丘墟、非经穴,点作针刺前后的mfERG分析.结果:针太冲穴对mfERG第1环b波的振幅、反应密度升高(P<0.05),第5环及鼻下象限a波的振幅、反应密度下降(P<0.05);针刺丘墟对mfERG的总反应波、第6环、颞上象限、鼻下象限的a波振幅和反应密度升高(P<0.05),b波颞上象限的振幅和反应密度均升高(P<0.05);针刺非经穴点却无特异性的反应.结论:肝胆两经与眼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胥林波;陈晓莉;段俊国;余曙光;张富文;周华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静止期周围性面瘫疗效及机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各30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甲襞微循环.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3.3%,对照Ⅰ组46.7%,对照Ⅱ组40.0%.治疗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微循环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能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且疗效佳.
作者:于金栋;郭家奎;张玉莲;赵援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头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缺氧情况的改善程度.方法:将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药物组34例、对照组33例.结果:头针组、药物组的心率、呼吸频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治疗前后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并且两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头针可显著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缺氧情况,其临床疗效接近于药物,是较为有效的抗缺氧方法.
作者:倪卫民;沈洁;黄元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笔者自1989年以来,采用双侧镇癫穴埋线疗法治疗癫痫6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谢××,女,51岁,2003年10月13日初诊.主诉:左肩疼痛、活动受限1个月.病史:1月前出现左肩部疼痛,活动时加重,夜间较剧,曾自行买药治疗和进行功能锻炼,无效,呈加重趋势,前来针灸科就诊.1年前有过甲亢病史,但因白细胞偏低,没有进行系统的治疗,目前服用中药调理,形体偏瘦,无多汗、心悸、心慌、怕热、多食等表现,无肩部外伤史.500 mL.
作者:戴荣水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将141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脏腑背俞穴埋线结合耳针治疗65例(观察组)与单纯耳针治疗44例(耳针对照组)和单纯口服药物治疗32例(药物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优于单纯耳针治疗的总有效率8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62.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背俞穴埋线结合耳针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较好.
作者:肖俊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998年10月~2003年10月,笔者用针刺后拔水罐的方法治疗散发性百日咳31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会来;付淑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寻找治疗继发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的有效方法.方法:针刺组30例用深刺大肠俞为主的方法治疗;同时设非随机同期对照组30例,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结果:针刺组治疗4周后,显效率14.3%,有效率75.0%,总有效率89.3%;对照组显效率15.4%,有效率30.8%,总有效率4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诱发电位评价,N18有效率91.7%;病程超过1年,有效率80.0%.结论:针刺大肠俞治疗继发性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疗效较好,并可促进损伤的马尾神经修复.
作者:刘志顺;赵宏;谢利民;叶永铭;魏成军;孙书臣;张维;刘元石;马晓晶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