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帝视内镜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

李寿春;翁浩;王学敏;何喜欢;解淑灿

关键词:帝视内镜, 纤维支气管镜, 颈椎制动患者
摘要:目的 比较帝视内镜(Disposcope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全身麻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的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帝视内镜辅助气管插管组(帝视内镜组)和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组(纤维支气管镜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佩戴颈托模拟颈椎制动,常规行麻醉诱导后,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各时间,记录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声门暴露时间、声门暴露至插管成功的时间、插管时间<1 min的患者构成比、1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总成功率.结果 帝视内镜组有1例患者因声门显露困难,在2次气管插管失败后改为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1次成功.帝视内镜组声门暴露至插管成功的时间显著短于纤维支气管组(P<0.05),两组间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1 min的患者构成比、1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总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帝视内镜组气管插管前和气管插管后即刻的SBP、DBP,以及气管插管前的HR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HR显著高于同组气管插管前(P<0.05).纤维支气管镜组气管插管前的SBP、DBP和HR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HR显著高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SBP、DBP和HR均显著高于同组气管插管前和帝视内镜组同时间(P值均<0.05).结论 帝视内镜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的气管插管,并能缩短插管时间和减轻插管反应.
上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术中影响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监测的因素,降低围CPB期rScO2降低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在CPB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60例,在术前(T1)、入手术室至诱导前(T2)、诱导至CPB开始期间(T3)、CPB降温期间(L)、CPB降温末至CPB开始复温(T5)、CPB开始复温至CPB停机(T6)、CPB停机后30 min(T7)7个时间段,记录rScO2、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Lac)、血液pH值、平均动脉压(MAP)和鼻咽温的平均值.rScO2与各时间段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各时间段间rScO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91,P=0.004),T5和T6时间段的rScO2均显著低于其他时间段(P值均<0.05),其他时间段间rSc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rScO2为y,影响因素Hct、Hb、血液pH值、paCO2、paO2、Lac、MAP和鼻咽温分别为x1、x2、x3、x4、x5、x6、x7、x8.在T1和T2时间段,rScO2较平稳,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65±0.034和y=0.65±0.037,不存在对rScO2有影响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在T3时间段,仅鼻咽温与rScO2呈正相关(β=0.385,P=0.002),线性回归方程为y=-0.554+0.033x8.在T4时间段,MAP和鼻咽温均与rScO2呈正相关(β=0.295、0.226,P=0.009),线性回归方程为y=0.373+0.001x7+0.008x8,鼻咽温的β值小于MAP,表明该时间段鼻咽温对rScO2的影响小于MAP.在T5时间段,paCO2和Lac均与rScO2呈正相关(β=0.268、0.465,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0.498+0.003X4 +0.015x6,Lac的β值大于paCO2,表明该时间段Lac对rScO2的影响大于paCO2.在T6时间段,paCO2和Lac均与rScO2呈正相关(β=0.274、0.223,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0.550+0.002x4+0.004x6,Lac的β值小于paCO2,表明该时间段Lac 对rScO2的影响小于paCO2.在T7时间段,仅鼻咽温与rScO2呈正相关(β=0.285,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0.805+0.042x8.在各时间段Hct、Hb、血液pH值、paO2与rScO2均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 CPB中对rScO2有影响的因素是paCO2、鼻咽温、Lac,MAP在降温阶段与rScO2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中患者在血液稀释后,Hct和Hb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均与rScO2的变化不相关.

    作者:李仕海;于荣国;何斐;丘培利;刘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肺泡复张方法在同期双侧肺叶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两种肺泡复张方法应用于同期双侧肺叶手术中的区别.方法 选择同期行双侧肺叶手术的患者40例,均为先行肺叶楔形切除,翻身后行肺叶切除或肺叶楔形切除的患者,将其随机分入控制性肺膨胀(SI)组和压力控制通气(PC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组.SI组翻身后实施40 cmH2O(1 cmH2O=0.098 kPa)峰压持续15 s SI复张;PCV+PEEP组翻身后行PCV,设定压力为20 cmH2O,同时设置PEEP为5 cmH2O,10次机械通气后PEEP以每次5 cmH2O递增,直至20 cmH2O,通气20次.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前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手术情况,复张前、中、后的血压和中心静脉压(CVP)值,以及机械通气各时间点的呼吸参数,复张后数据均采集自复张结束即刻.结果 两组间一般资料、术前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手术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复张前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V+PEEP组复张后的收缩压显著高于SI组同时间(P<0.01).两组间复张前和复张后1h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petCO2差值(pa-et C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V+ PEEP组复张后的petCO2显著低于SI组同时间(P<0.01),pa-et CO2显著高于SI组(P<0.05).两组间复张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CVP、心率、肺顺应性、呼吸频率、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pH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同期双侧肺叶手术翻身后,使用PCV加PEEP进行肺复张对循环的影响小,使用SI则可以得到较好的复张效果,但需要密切监测循环指标.

    作者:陈志刚;李金宝;吕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60只,将其随机分入假手术组、损伤组、5 mg/kg氯胺酮组、10 mg/kg氯胺酮组和20mg/kg氯胺酮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仅做椎板切除外,其余各组均制作SCI模型.氯胺酮各组于SCI后4h给予相应剂量的氯胺酮,假手术组和损伤组以相同的方法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分级.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评价大鼠的后肢功能.结果 损伤组中形态学分级为3级的大鼠比例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0mg/kg氯胺酮组和20 mg/kg氯胺酮组(P值分别<0.01、0.05),SCI后72 h时的平均血浆MDA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0mg/kg氯胺酮组和20mg/kg氯胺酮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1、0.05),SCI后72 h时的平均血浆SOD水平和SCI后7、14、21和28 d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0 mg/kg氯胺酮组和20 mg/kg氯胺酮组同时间(P值分别<0.01、0.05).结论 SCI后4h给予10或20mg/kg氯胺酮可以减轻SCI,其机制可能与氯胺酮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夏建华;普隽;刘珍秀;盛睿方;岑奕;曹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分娩镇痛目前的观点和研究进展

    分娩时,由于子宫收缩和宫颈扩张,产妇会经历长时间、阵发性、剧烈的疼痛.过度疼痛对母、胎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疼痛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可能减少子宫胎盘血流,从而增加胎儿缺氧的风险,而产妇疼痛时过度通气,可能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使母体血红蛋白释氧量下降,也会影响胎盘供氧,剧烈疼痛也是产后抑郁的一个高危因素[1].

    作者:黄绍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术前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对行食管异物取出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对行食管异物取出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艾司洛尔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5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两组麻醉诱导均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4μg/kg,之后予阿曲库铵0.6 mg/kg,气管插管后以丙泊酚麻醉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和气管拔管即刻(T4)各时间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于T0至T4时间点采集静脉血,置于抗凝管内,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结果 对照组在T1至T4时间点的MAP、心率、NE、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0时间点和艾司洛尔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 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5 mg/kg可以抑制行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患者因麻醉、手术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且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作者:卢燕;何绮霞;陈翠平;颜振艺;庄海霞;顾晓霞;张良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帝视内镜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

    目的 比较帝视内镜(Disposcope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全身麻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的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帝视内镜辅助气管插管组(帝视内镜组)和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组(纤维支气管镜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佩戴颈托模拟颈椎制动,常规行麻醉诱导后,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各时间,记录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声门暴露时间、声门暴露至插管成功的时间、插管时间<1 min的患者构成比、1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总成功率.结果 帝视内镜组有1例患者因声门显露困难,在2次气管插管失败后改为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1次成功.帝视内镜组声门暴露至插管成功的时间显著短于纤维支气管组(P<0.05),两组间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1 min的患者构成比、1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总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帝视内镜组气管插管前和气管插管后即刻的SBP、DBP,以及气管插管前的HR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HR显著高于同组气管插管前(P<0.05).纤维支气管镜组气管插管前的SBP、DBP和HR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HR显著高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SBP、DBP和HR均显著高于同组气管插管前和帝视内镜组同时间(P值均<0.05).结论 帝视内镜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的气管插管,并能缩短插管时间和减轻插管反应.

    作者:李寿春;翁浩;王学敏;何喜欢;解淑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术后恶心呕吐的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手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0%,如不预防,高危人群的PONV发生率高达80%[1].虽然PONV不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不容忽视.临床研究显示,PONV的主要诱因是吸入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其危险因素包括年轻女性、不吸烟、晕动史.基因学研究开始探索PONV的基因靶点多态性,如5-羟色胺(5-HT)受体、阿片受体、毒蕈碱样受体、D2受体,以及抗呕吐药物的代谢.目前,PONV发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可能的机制是驱动后脑中央模式发生器产生呕吐和通过前脑通路产生恶心.

    作者:付树英;葛圣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床边超声检查评估手术患者胃内容物的研究进展

    围术期胃内容物的误吸是十分严重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其在外科手术中的发生率为0.1%~19%[1],取决于患者的状态和手术的复杂程度.吸人性肺炎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甚至导致患者因长期应用呼吸机而无法脱机,院内病死率高达5%[2].由于肺误吸造成的死亡病例占整个麻醉相关死亡病例的9%[1].镇静药物和全身麻醉药物可抑制人体预防误吸的生理机能(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上气道保护性反射).术前禁食对患者的安全十分重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目前推荐的指南提出,于术前2h禁清饮料,术前6h禁易消化食物(干面包和无渣果汁等),术前8h禁高热量和高脂肪含量的正餐.上述所提及的内容仅针对行择期手术且无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并不适用于行急诊手术和(或)有并发症、胃排空障碍,以及有相关基础疾病如胃轻瘫的老年患者,而这些患者的气道管理更为困难和迫切.因此,临床需要更为有效的检查方法,以大限度地降低胃内容物误吸的风险.超声检查胃内容物评估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具有无创、快捷、准确的特点,已受到越来越多麻醉科医师的重视.

    作者:陆肖坚;薛庆生;于布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以其确切的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PRL)水平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目前的研究多针对两种抗精神病药物对PRL水平的影响进行比较,而对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PRL水平变化的比较少有报道.本研究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期间单用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男性患者血清PRL水平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PRL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春芳;王朔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皮肤至黄韧带前缘的距离与产妇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皮肤至黄韧带前缘的距离与产妇身高、体重和BMI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120例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麻醉前采用超声准确定位L3与L4椎间隙后,测量产妇皮肤至黄韧带前缘的距离,麻醉顺利实施后测量实际需要的穿刺针长度,并记录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计算其BMI.结果 皮肤至黄韧带前缘的距离与穿刺针长度呈显著正相关(r=0.99,P<0.01),与身高不相关(r=0.13,P=0.168),与体重(r=0.59,P<0.01)和BMI均呈正相关(r=0.57,P<0.01).结论 皮肤至黄韧带前缘的距离与产妇体重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一般.采用超声测量可以精确判断穿刺针长度,是提高麻醉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长社;李胜华;李芹;孙涟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3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仅剥离左肺门和左侧迷走神经;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左肺门但不刺激左侧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电刺激组(VNS组),阻断左肺门并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在夹闭肺门前(T0)、肺门阻断开放前5 min(T1)、再灌注1 h(T2)、再灌注2 h(T3)各时间点抽取动脉血1.5 mL,行血气分析后,离心取上清液(血浆),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6水平.处死大鼠后留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干湿重比(W/D)、肺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假手术组T3时间点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0.05),IR组和VNS组T11至T3时间点的paO2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和假手术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IR组和VNS组T2、T3时间点的paO2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VNS组T2、T3时间点的paO2均显著高于IR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假手术组、IR组和VNS组T1至T3时间点的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IR组和VNS组T1至T3时间点的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T2、T3时间点的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VNS组T1至T3时间点的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IR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IR组和VNS组的肺W/D、肺组织MDA含量,以及SOD、MPO活性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VNS组的肺W/D、肺组织MDA含量,以及SOD、MPO活性均显著低于IR组(P值均<0.05).结论 左肺门阻断和开放可以导致LIRI,迷走神经电刺激可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来减轻炎性反应,进而产生肺保护作用.

    作者:曹腾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瑞芬太尼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时的剂量反应

    重度子痫前期常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可因脑出血、肺水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导致产妇死亡,胎儿宫内停止生长和早产.终止妊娠是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1].终止妊娠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而气管插管会使患者,尤其是有高血压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产生剧烈的应激反应[2],从而导致其颅内压升高、肺水肿、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同时,由于母体儿茶酚胺(CA)浓度升高会减少胎盘灌注,致使胎儿缺血、缺氧.而子痫前期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密切相关[3].因此,严格控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气管插管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至关重要.

    作者:徐文平;肖飞;张引法;胡小霞;张小敏;沈蓓;王立中;陈新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用于严重多发伤患者镇静镇痛时的脑保护效应

    右美托咪定属于咪唑类衍生物类型中治疗性能较高的一类治疗药物,其针对性和特异性极强,且其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选择性(α2/α1为1 620:1)明显高于可乐定(α2/α1为220:1)[1],是用于临床镇静的首选药物.在对行颅内肿瘤开放切除术患者的研究中,Tanskanen等[2]证实,右美托咪定可减弱各种有害刺激,减少脑血流且不增高颅内压,从而使患者平稳度过术后麻醉恢复过程.

    作者:曹平;何代忠;曾勇;潘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喉肌电图对喉上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诊断价值

    喉肌电图(laryngeal electromyography,LEMG)是通过对喉内肌随意运动时肌电变化和功能状态进行分析,了解相应肌肉的神经功能,对神经病变定位和损害程度等作出评判[1].喉上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判断较复杂,而LEMG可能提供一种便捷的新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LEMG判断喉上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李艳;谢海;陈勇;马乃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超容血液稀释时限制性输血对神经外科老年患者术中脑氧代谢和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超容血液稀释(AHHD)时限制性输血对神经外科老年患者术中脑氧代谢和脑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神经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60~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于全身麻醉诱导平稳后,以20~30 mL/min的速度静脉注射10 mL/kg羟乙基淀粉行AHHD.将患者随机分入开放性输血组(输血指征为血红蛋白<100 g/L)和限制性输血组(输血指征为血红蛋白<80 g/L),每组20例.分别于行AHHD前(T1)、术中输血前(T2)、手术结束前(T3)行动静脉血气分析,测定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血糖(Glu)、血浆乳酸(Lac)等水平,并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2)、脑氧耗量[C(a-jv)O2]、脑葡萄糖摄取率(CERGIu)和脑颈静脉球与动脉乳酸差值[D(jv-a)Lac].结果 两组T2、T3时间点的中心静脉压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开放性输血组T3时间点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同组T2时间点(P<0.05).限制性输血组T2、T3时间点的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限制性输血组术中输血患者构成比和总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值均<0.05).两组T2、T3时间点的SjvO2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脑动脉血氧含量(CaO2)、脑静脉血氧含量(CjvO2)、C(a,)O2均显著低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T3时间点的CERO2均显著低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两组T2、T3时间点的动脉血乳酸(Laca)、颈静脉球部血乳酸(Lacjv)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T3时间点的动脉血糖(Glua)、颈静脉球部血糖(Glujv)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 对于心、肺功能正常和无颅内高压的神级外科老年患者,术中行AHHD时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能维持其术中循环功能稳定和脑氧代谢平衡,对脑能量代谢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炜;袁孝忠;温小红;黄冰;周煦燕;陆雅萍;卢奕;杨蕊;李振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前列环素与血栓素A2平衡的影响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高血压或非高血压患者神经外科手术后血浆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静吸复合麻醉高血压组、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全凭静脉麻醉高血压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24 h各时间点,测定患者的血浆6-K-PGF1α和TXB2水平、6-K-PGF1α与TXB2(P/T)比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静吸复合麻醉高血压组术前的6-K-PGF1α和TXB2水平均显著高于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同时间(P值均<0.01),全凭静脉麻醉高血压组术前的6-K-PGF1α和TXB2水平均显著高于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同时间(P值均<0.01).静吸复合麻醉高血压组术后2h的6-K-PGF1α和TXB2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P值均<0.01),术后24 h的6-K-PGF1α水平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5);全凭静脉麻醉高血压组术后2h的TXB2水平,术后24 h的6-K-PGF1α和TXB2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P值分别<0.01、0.05).全凭静脉麻醉高血压组术后24 h的6-K-PGF1α和TXB2水平均显著低于静吸复合麻醉高血压组同时间(P值均<0.01).静吸复合麻醉高血压组术前P/T比值显著低于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同时间(P<0.01),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同时间(P<0.01);全凭静脉麻醉高血压组术前P/T比值显著低于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同时间(P<0.01).静吸复合麻醉高血压组术后2h的P/T比值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1),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P<0.01);全凭静脉麻醉高血压组术后24 h的P/T比值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5),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P<0.01).全凭静脉麻醉高血压组术后24 h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静吸复合麻醉高血压组同时间(P<0.05).结论 对于行神经外科手术的高血压患者,全凭静脉麻醉较静吸复合麻醉能更好地维持患者术后PGI2与TXA2平衡,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作者:陈莺;武勇;赵志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