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原性膀胱案

王海箭

关键词:高级工程师, 自主排尿, 下肢麻木, 主诉, 退休
摘要:季××,男,72岁,退休高级工程师,于2002年1月7日入院.主诉:双下肢麻木沉重、不能自主排尿近3月.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音频电疗法天枢穴治疗婴幼儿腹泻30例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尽快控制患儿腹泻而不引起迁延,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一个难题.1998年12月~2000年1月,笔者采用音频电疗法天枢穴治疗婴幼儿腹泻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特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霞;宓新生;闫保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火针加闪罐治疗腋臭

    腋臭是指秽气从腋下发出的皮肤病,为腋窝部放出的特殊气味,天热汗出时明显.笔者于2000年5月~2001年8月,采用火针加闪罐的方法治疗本病12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邵有法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电针、中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神经再生研究

    目的:寻找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方法.方法:采用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用电针、中药治疗,进行电生理指标和HRP追踪观察.结果:电针组、中药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动作电位振幅恢复率以及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标记细胞数,与西药组、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电针组优于中药组.结论:电针、中药均能较好地促进神经损伤早期的功能恢复,是一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有效手段.

    作者:邵水金;单宝枝;严振国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针灸辅助治疗急重症胰腺炎胃肠功能障碍24例

    急重症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病.我院在标准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疗效满意.特报告如下.

    作者:施云军;陶成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循经井穴放血疗法对面瘫急性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面瘫急性期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在面瘫急性期采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与常规针刺法对照观察.结果:治疗3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62.5%,对照组痊愈率26.7%;4疗程治疗组痊愈率87.5%,对照组痊愈率66.7%,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面瘫采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作者:马广昊;乔晋琳;顾群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半侧面肌萎缩案

    庞××,女,37岁.1999年10月20日初诊.主因面部肌肉萎缩,伴颜面疼痛而来我院.

    作者:杜艳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人迎寸口脉法及其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目的:研究人迎寸口脉法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运用TCD技术观察正常人与高血压病人的人迎寸口脉动情况和以人迎寸口脉法指导针刺补泻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结论:人迎寸口脉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现代针灸临床上可以为针刺补泻方法的运用提供一种新的、较为客观可靠的定量指标.

    作者:高建芸;赵京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87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针刺调阴跷、阳跷与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87例,与单纯西药氯硝西泮(Clonopin)治疗的45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8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催眠镇静药氯硝西泮,对于各种原因不能服用药物的患者尤为适用.

    作者:张洪;邓鸿;熊可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治疗体会

    痉挛性斜颈是以颈肌不自主痉挛造成斜颈为主症的一类疾患.其起病缓慢,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从西医的角度观察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特征,运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病变肌肉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临床症状.运用中医针灸的方法审因论治,可以较好地进行病因治疗,控制病情发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现将笔者运用BTXA与针灸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39例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葛成永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针刺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寻找促进环状混合痔术后康复的佳方法.方法:将95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针刺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术后肛门疼痛、便后出血、肛门水肿及切口愈合等4个项目.结果:针刺治疗组肛门水肿程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3个观察项目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P<0.01).结论:针刺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段海涛;沈瑞子;阳建民;邱仁斌;温伟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以腹丛刺为主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腹丛刺治疗慢性附件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附件炎患者随机分为腹丛刺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两组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结论:以腹丛刺为主治疗慢性附件炎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洪建云;欧兰芳;陈磊;李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发泡灸治疗腕关节慢性损伤31例

    腕关节慢性损伤是指腕关节损伤后,临床处理不当而遗留的顽固性疼痛、乏力、功能受限等症状.近年来,笔者运用发泡灸治疗本病31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勇;李伟广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多功能温灸器治疗痹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功能温灸器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多功能温灸器治疗为治疗组,并与温针灸组比较.结果:温灸器组与温针灸组疗效相比,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多功能温灸器除可替代传统温针灸外,还有磁疗、按摩作用,且操作方便、安全,易于掌握.

    作者:刘本立;袁湘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医温熨疗法与电热砭石仪

    目的:在挖掘中医温熨疗法的基础上研制电热砭石仪,观察电热砭石仪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RB-2B型电热砭石仪治疗网球肘患者35例.结果:35例网球肘患者有效率100.0%.结论:电热砭石仪治疗网球肘疗效显著,它将成为中医医疗保健的又一有力工具.

    作者:王军;谢衡辉;张维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针刺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改进针灸传统徒手的针刺方法,完善针灸操作规程,降低医院感染,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减少医患纠纷.方法:通过分析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改进针刺的方法.结果:调查发现医务人员洗手率低、手带菌率高,改进传统徒手的针刺方法势在必行.结论:在面临病原体、人类本身以及周围环境挑战人类感染病(传染病)的今天,改进传统徒手针灸针刺方法,推广使用一次性手套,是社会进步和依法行医的必然要求.

    作者:胡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关于运用针灸疗法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探讨

    在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已经查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以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后导致多脏器损伤的烈性传染病.以往过去的岁月里,针灸在预防和治疗许多传染性疾病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治疗流行性感冒、传染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等等.

    作者:刘炜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神经原性膀胱案

    季××,男,72岁,退休高级工程师,于2002年1月7日入院.主诉:双下肢麻木沉重、不能自主排尿近3月.

    作者:王海箭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对重症脑外伤昏迷病人促苏醒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疗法对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促苏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GC≤8)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针刺疗法);对照组40例.两组于伤后1月按GC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两组在促醒后1月内意识好转率作一比较.结果:治疗组预后恢复良好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62.5%,P<0.01;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1月内清醒32例,对照组20例,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时,能加速促醒和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李壮志;孙学东;张学军;曹任江;戚本广;刘书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针灸与美容美形(5)

    (上接4讲)4.3注意事项(1)面部中等大小斑片或肢体末端斑片采用针刺疗法;小于直径1 cm的斑片可用火针疗法;面部以外身体其它部位肌肉丰厚、较平坦部位且面积较大的斑,用刺络拔罐法;面部以外的中等大小的皮损可用隔药灸法.

    作者:于璟玲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火针治疗痹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火针疗法治疗痹症175例,同时设立毫针对照组219例.结果:火针组总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6.3%和97.7%,毫针组分别为78.1%和94.1%.2组治疗3次有效率、平均治愈时间对比,火针组明显优于毫针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病程超过3年时,火针组疗效优于毫针组(P<0.05),3年以内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火针治疗痹症有显著而肯定的疗效.

    作者:李岩;周震;贺小靖;徐卫革;贺普仁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