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锦芳;崔之础
1一般资料58例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18~64岁,以青壮年居多;病程短半天,长5天.既往有腰痛史40例,无腰痛史18例.X线检查:脊柱侧弯,棘突偏歪,排除腰椎间盘突出.
作者:郭春媛;朱清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58例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7~76岁,病程短1天,长15年.治疗方法:患者仰卧,头转向健侧,于患者耳后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1具,安置5~7号针头,抽取甲基硫酸新斯的明0.5~0.75 ml、硫酸阿托品0.2 mg、50%葡萄糖1~3ml(成人量,儿童酌减).由患侧翳风穴(即患侧耳垂后,下颌骨升支与乳突之间)进针,使针尖触到乳突前缘,然后向后向上推进1 cm,针尖即可到达茎乳孔的下面.当患者感到耳深部疼痛或酸沉时,抽吸注射器无回血,即可缓慢注药,注药后面部有1分钟左右疼痛.为减轻病人痛苦,同时注射2%普鲁卡因1 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作者:李俊成;聂良学;许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一般资料30例中,男3例,女27例;年龄13~46岁,平均29岁;病程1~8年,平均3年.疣在面部者22例,面部伴发它处者8例.
作者:胡育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小儿原发性肠痉挛是指肠壁平滑肌剧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
作者:曾凡启;谢光伟;李青国;陈建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笔者于1999年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针灸专科期间,有幸跟随杨兆钢教授学习针术.杨师业医30余年,擅长用30号4~6寸长芒针,治疗疑难顽症,对中风偏瘫、语言障碍、吞咽障碍、三叉神经痛、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胃下垂、溃疡病及其它疑难杂症,疗效颇佳.
作者:程书桃;杨兆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小16岁,大55岁;病程短20天,长5年.
作者:陈建波;黄秀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应用蜂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痹证61例,治愈9例(14.75%),好转46例(75.41%),无效6例(9.84%),有效率90.16%.与灯盏花穴位注射对比,疗效优于对照组(0.01<P<0.05).通过C反应蛋白的治疗前后检测分析:蜂毒穴注的治疗作用机理,可能与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管遵惠;徐杰;谭保华;潘芝桂;段晓荣;陈莉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腕骨穴是原穴之一,笔者结合古代诸家论述、近期文献资料及个人体会,对腕骨穴的定位、解剖、主治、刺灸法与作用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该穴有通阳截疟、通利清窍、醒脑回苏、分清泌浊、清利泄热、疏导经气之功;以腕骨穴为主,佐以他穴,配太乙神针灸大椎治疟疾,刺涌泉、灸侠溪疗暴聋;小儿惊风配曲池、大椎;配隔姜灸关元、中脘止泻.
作者:陈宁;李冬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更年期功血是以卵巢功能减退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为主要原因,属中医崩漏范畴.笔者自1992年起应用壮医药线灸治疗6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运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一般资料用艾叶加苍术制成艾条,穴位灸治妊娠呕吐33例,其中年龄小21岁,大28岁.有呕吐反应7~10天来就诊20例;n~20天13例.
作者:杨宗善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采用齐刺留针法,独取天应穴,治疗晚期肝癌疼痛患者80例,同时设口服药物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2%,高于对照组68.3%(P<0.05),揭示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孙亚林;于连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眼肌麻痹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多由外伤引起,患者十分痛苦,但至今仍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十几年来采用针刺治疗本病79例,收到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淑兰;苏静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自1996年以来采用透穴针法治疗过敏性鼻炎8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笔者在近1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共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胃排空延迟症2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锡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昏厥证为大脑丧失意识的状态,可由各种疾病引起.近年来,笔者运用计算机对针灸古籍中治疗昏厥的内容进行检索统计(这些古籍自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起,至清末<针灸集成>为止,共计62种),结果显示,治疗昏厥共涉及文献294条,穴位172个,总计630穴次.常用穴位及其次数如下:水沟31、百会30、巨阙22、神阙21、大敦20、隐白17、气海17、合谷16、中脘15、中冲14、关元14、足三里12、厉兑12、间使9、囟会9、曲池8、照海8、中极8.常用经络及其次数如下:任脉16、督脉86、膀胱经67、胆经47、胃经35、肝经34、大肠经33.常用部位及其次数如下:头134、小腹78、足阴(踝以下阴经穴)68、胸脘66、手背51、腿阳(大、小腿阳经穴)50、足背45.常用方法及其穴次为:灸243、针47(其中补法12、泻法6、补泻结合4)、放血34、熨法10、缪刺7.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昏厥证有以下特点.
作者:刘立公;顾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笔者在多年针灸临床工作中,用针刺治疗湿热淋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天韵;贺志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选择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为模型,观察电针对缺血区各指标的影响.结果:①造模60min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胺类神经递质均显著下降;脑组织水含量、丙二醛(MDA)、兴奋性氨基酸(EAA)中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明显升高.②电针10min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提示电针可升高rCBF、SOD活性和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降低MDA、Glu、Asp和脑组织的水含量,从而保护脑缺血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
作者:许能贵;易玮;马勤耘;许冠荪;朱舜丽;陈全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针刺百会、完骨、听宫、外关治疗神经性耳聋,采用纯音听阈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测听两个指标,对60例(82耳)患者进行针刺效应与听力不同损伤程度关系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能明显降低纯音听阈测试的听阈均值,听力轻度及中度损失疗效优于重度损失,说明针刺效应与听力损失程度密切相关.针刺对于异常ABR有调节作用,可以缩短ABR的Ⅰ波、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从而改善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听力.
作者:王春英;甘露;胡月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针灸取气海、关元、水道、命门、肾俞、气海俞等穴治疗,结果近期治愈65例(28.9%),显效76例(33.8%),有效59例(26.2%),无效25例(11.1%),总有效率为88.9%.其中尿频、尿急、小腹坠胀、排尿不尽等症状和对生活质量评估都有明显改善(P<0.001).
作者:郑蕙田;袁顺兴;朱燕文;陈文娟;朱捷;关建敏;樊芳玲;俞兰英;朱明丽;赵光;梁慧丽;康培英;崔金秀;康云兰;陆善娟;黄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复发性口腔溃疡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征,是口腔科常见病之一,本病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明了.笔者从1984~1998年采用耳穴贴压加中药敷于患处,治疗本病600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世忠;彭及我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