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
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30例,观察其对血浆胃动素的影响.结果:治疗前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其水平升高,优于治疗前(P<0.05),提示针刺改善临床症状,有促进食欲及退黄的作用,与提高血浆胃动素的水平相关.
作者:陈雁南;胡银柱;涂冬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本病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感觉神经机能异常性皮肤病.几年来笔者对一些反复难愈之皮肤瘙痒症用耳穴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月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从不同角度对腧穴的科学记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出腧穴的6种记忆方法:歌诀吟诵法、部位联想法、体表点划法、穴义分析法、故事引入法和综合归纳法.结果:根据腧穴归经、定位、主治等特点,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加以记忆,能够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上述记忆方法行之有效.
作者:姚玉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针刺患肢的有关部位,结合放松、运动、整理手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30例.结果:总优良率达80.0%.结论:针刺为主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疗效满意.
作者:张彦;刘萌;刘涛;张昊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针灸学问世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康复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针灸学术中所具有的丰富的科学内含也吸引了众多学科的研究者投入到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当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针灸治疗的科学性也已取得了广泛的认同.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自本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尤其是伴随着医院大型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分科越来越细,众多新疗法、新药物不断问世,疑难病症不断被攻克,针灸医生所能接触到的病种正呈逐步减少趋势.这一问题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针灸界前辈的重视,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目前针灸临床的状况似乎仍远不能令人满意.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切实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然涉及针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临床思维模式以及临床治疗手段等问题.笔者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谈谈个人的认识,以抛砖引玉,引起广大针灸同行对此类问题的关注.
作者:李石良;朱欣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46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WBC减少患者,应用脐血足三里穴位注射,每侧2 ml,每天1次,3~6天为一疗程.结果:有效41例,无效5例,有效率89.1%.其中对Ⅰ、Ⅱ度骨髓抑制患者全部有效,Ⅲ度骨髓抑制患者有效率88.2%,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有效率40.0%.
作者:贾振和;薛芙蕖;吕晔;宋小静;王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笔者从1990年以来,用头针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100例,疗效较好,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100例中,门诊患者78例,住院患者22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小25岁,大59岁;病程短4小时,长5天.所有病例均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作者:焦黎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针刺全息生物穴头穴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引起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头穴组36例,肌注药物强痛定、异丙嗪组30例,治疗观察24小时.结果:针刺组36例中,头痛缓解30例(83.33%),药物组30例中,头痛缓解16例(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
作者:郭振刚;王相玲;郭清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160例患者,其中100例采用中药敷贴天突穴治疗,60例采用内服中药治疗,敷贴及内服的中药配伍相同.结果穴位敷贴组与内服中药组疗效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但用药量之比约为1:36,可节约用药,免去煎煮时间及口服之苦.
作者:罗永莉;杨晋红;张敏;熊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各型病毒性肝炎和某些肝病病理进程中的一部分,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近年来的研究揭示[1,2],肝纤维化在进入肝硬化之前,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ECM)是可以逆转的.著名肝病学家Rog King对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明确提出人典型发展的肝硬化完全可以逆转.已故国际著名学者Popper教授曾强调指出,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就将治愈大多数慢性肝病.阻断与逆转肝纤维化已被作为治疗慢性肝病,防治肝硬变的关键所在.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已报道的秋水仙碱等十几种药物虽可抑制肝纤维化,但毒副作用较大,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广泛开展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有确切的疗效.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针灸,是否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本文从以往针灸治疗急、慢性肝病及实验研究取得成果来探讨针灸抗肝纤维化的可行性.
作者:赵天平;仇裕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采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65例.结果显效8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70.8%.针刺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本法能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眼底脉络,起到濡养作用.
作者:刘坚;张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肩背部无汗是指患者只有肩背部无汗液排出而身体其他部位汗出正常的病症.此病诸多疗法难以奏效,笔者1993~1998年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予报道.
作者:刘晓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颈肌筋膜炎又称颈肌纤维织炎,通常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引起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和软弱无力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病位在经筋,因此笔者采用电针关刺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将1999年2月~7月门诊收治的32例,报告如下.
作者:丁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4年以来门诊共收治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120例,随机分为耳穴贴压组与药物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对99例海洛因成瘾者的脊柱压痛点统计分析,发现压痛点较集中出现在第5~7胸椎棘突下,占72.7%.认为,该处既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又可视为治疗的选择部位.
作者:胡军;陆英;辛玉虎;李煜;宗蕾;赵善祥;李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以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导电量值作为观察指标,对瘿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从中探讨中医瘿病的经络变化规律.结果:瘿病患者主要以心、肝二经变动异常多见,其次也常表现为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大肠经、胃经的异常.说明瘿病患者进行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诊察、原穴导电量检测是有意义的.
作者:姚军;王居易;杨会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运用仿古长圆针,以解结针法,治疗腰椎骨痹疼痛平均9.33年以上60例.经1~5次,平均2.33次治疗,治愈4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有效率96.77%,治愈率76.66%.
作者:薛立功;张海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张××,男,52岁,农民,1990年5月6日就诊.主诉:眩晕伴右侧肢体麻木3个月.3月前因施工时不慎从高处坠地,当即昏迷,经医院抢救治疗后现已神清、语畅、肢体运动正常,唯感头眩、右侧肢体麻木,遂来针刺治疗.患者形体颇丰,表情淡漠,精神萎靡,舌质淡而胖大,脉沉细.证属阳气不足之脑震荡后遗症.取百会、右侧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悬钟,行平补平泻法,半小时后起针,起针时穴位无出血,皮下无血肿,亦无其他异常.
作者:李继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100例患者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2~36岁,平均23岁;病程短3天,长7天.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咽科疾病急性扁桃体炎的诊断标准.
作者:张文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将46例晚期重症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27例,中药对照组19例.针灸治疗组取合谷、曲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行间,粗针弹刺,温灸百会、大椎、神阙、命门,少数辅以按摩,并以中药芪附参麦汤善后.中药对照组内服熄风镇痉汤.经2~3日治疗,针灸治疗组有效率100%,中药对照组有效率42%.
作者:魏九康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