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九康
采用不同灸治时程治疗阳虚小鼠模型,显示出不同灸治时程对阳虚小鼠模型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灸15 min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灸5 min、25 min则无显著作用.说明灸治时间的长短对艾灸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颈肌筋膜炎又称颈肌纤维织炎,通常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引起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和软弱无力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病位在经筋,因此笔者采用电针关刺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将1999年2月~7月门诊收治的32例,报告如下.
作者:丁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4年以来门诊共收治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120例,随机分为耳穴贴压组与药物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从不同角度对腧穴的科学记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出腧穴的6种记忆方法:歌诀吟诵法、部位联想法、体表点划法、穴义分析法、故事引入法和综合归纳法.结果:根据腧穴归经、定位、主治等特点,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加以记忆,能够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上述记忆方法行之有效.
作者:姚玉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运用仿古长圆针,以解结针法,治疗腰椎骨痹疼痛平均9.33年以上60例.经1~5次,平均2.33次治疗,治愈4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有效率96.77%,治愈率76.66%.
作者:薛立功;张海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科自1990~1999年对75例小腿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采用针刺血海穴以促进溃疡愈合进行疗效观察,收到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对收治的150例患者184个溃疡面,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96个溃疡面,男41例,女34例;年龄16~81岁,平均36岁;病程12~120天,平均26天.外伤性溃疡28例,烫伤溃疡26例,静脉曲张性溃疡12例,红斑狼疮性溃疡1例,糖尿病溃疡6例,脉管炎溃疡2例.左小腿42个,右小腿54个.溃疡面积2~4 cm222个,4~6 cm236个,6~8cm218个,8~10 cm211个,10 cm2以上9个.
作者:任宝书;吴铁成;刘小留;董金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笔者从1990年以来,用头针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100例,疗效较好,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100例中,门诊患者78例,住院患者22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小25岁,大59岁;病程短4小时,长5天.所有病例均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作者:焦黎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笔者从1996年以来应用中药外敷天突穴治疗喉源性咳嗽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8例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7~69岁,平均43岁;病程7~30天,平均11天.均有感冒、急性喉痹等病史.
作者:冯跃;张广麒;甄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张××,男,52岁,农民,1990年5月6日就诊.主诉:眩晕伴右侧肢体麻木3个月.3月前因施工时不慎从高处坠地,当即昏迷,经医院抢救治疗后现已神清、语畅、肢体运动正常,唯感头眩、右侧肢体麻木,遂来针刺治疗.患者形体颇丰,表情淡漠,精神萎靡,舌质淡而胖大,脉沉细.证属阳气不足之脑震荡后遗症.取百会、右侧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悬钟,行平补平泻法,半小时后起针,起针时穴位无出血,皮下无血肿,亦无其他异常.
作者:李继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采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65例.结果显效8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70.8%.针刺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本法能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眼底脉络,起到濡养作用.
作者:刘坚;张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6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小7岁,大63岁;病程短1年,长32年.取穴:足三里.用药:VB12 0.5 mg、胎盘组织液2 U、当归注射液2U、ATP20 mg、辅酶A 50 U.
作者:施易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穴位注射后常常局部产生疼痛,从而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以致部分患者不愿意继续治疗.解决的办法有的提出采取边进针、边注药液(<中国针灸>1991年第1期邵强的方法),或采取边退针、边注药液(<中国针灸>1998年第1期彭易雨的方法).笔者从临床工作10余年中发现这些方法减痛有限,原因是穴位注射之所以产生疼痛是因为药液在穴位中局部的刺激作用所致,只要药液还在局部组织中,则仍会产生疼痛,而且疼痛程度还因穴位注射所用的药液不同、注射部位的不同而异.激素类药液易产生疼痛,而维生素类药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则不易产生疼痛.注射部位的组织、肌肉较少,如骨膜表面则较易产生疼痛;而注射部位组织及肌肉较丰厚的地方,如臀部的穴位居髎、环跳等则不易产生疼痛.
作者:马泉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针刺全息生物穴头穴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引起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头穴组36例,肌注药物强痛定、异丙嗪组30例,治疗观察24小时.结果:针刺组36例中,头痛缓解30例(83.33%),药物组30例中,头痛缓解16例(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
作者:郭振刚;王相玲;郭清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闪辉性暗点是某些偏头痛在发作之前出现的眼部症状,据统计,出现视觉先兆症状者约占偏头痛的1/3.我院于1989~1995年(1996年以后病例因随访时间不到5年,未统计在内)共针刺治疗闪辉性暗点偏头痛21例21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玉玲;罗兴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将97例病人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52例,中药内服对照组45例.经过3个月的治疗,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电针治疗组优于中药对照组.认为电针确能促进骨折的愈合.
作者:周黎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针灸学问世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康复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针灸学术中所具有的丰富的科学内含也吸引了众多学科的研究者投入到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当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针灸治疗的科学性也已取得了广泛的认同.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自本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尤其是伴随着医院大型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分科越来越细,众多新疗法、新药物不断问世,疑难病症不断被攻克,针灸医生所能接触到的病种正呈逐步减少趋势.这一问题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针灸界前辈的重视,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目前针灸临床的状况似乎仍远不能令人满意.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切实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然涉及针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临床思维模式以及临床治疗手段等问题.笔者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谈谈个人的认识,以抛砖引玉,引起广大针灸同行对此类问题的关注.
作者:李石良;朱欣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针刺患肢的有关部位,结合放松、运动、整理手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30例.结果:总优良率达80.0%.结论:针刺为主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疗效满意.
作者:张彦;刘萌;刘涛;张昊 刊期: 2000年第10期
46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WBC减少患者,应用脐血足三里穴位注射,每侧2 ml,每天1次,3~6天为一疗程.结果:有效41例,无效5例,有效率89.1%.其中对Ⅰ、Ⅱ度骨髓抑制患者全部有效,Ⅲ度骨髓抑制患者有效率88.2%,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有效率40.0%.
作者:贾振和;薛芙蕖;吕晔;宋小静;王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肩背部无汗是指患者只有肩背部无汗液排出而身体其他部位汗出正常的病症.此病诸多疗法难以奏效,笔者1993~1998年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予报道.
作者:刘晓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各型病毒性肝炎和某些肝病病理进程中的一部分,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近年来的研究揭示[1,2],肝纤维化在进入肝硬化之前,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ECM)是可以逆转的.著名肝病学家Rog King对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明确提出人典型发展的肝硬化完全可以逆转.已故国际著名学者Popper教授曾强调指出,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就将治愈大多数慢性肝病.阻断与逆转肝纤维化已被作为治疗慢性肝病,防治肝硬变的关键所在.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已报道的秋水仙碱等十几种药物虽可抑制肝纤维化,但毒副作用较大,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广泛开展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有确切的疗效.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针灸,是否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本文从以往针灸治疗急、慢性肝病及实验研究取得成果来探讨针灸抗肝纤维化的可行性.
作者:赵天平;仇裕丰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