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血海促进小腿皮肤溃疡愈合75例

任宝书;吴铁成;刘小留;董金池

关键词:针刺, 血海穴, 小腿, 慢性皮肤溃疡, 静脉曲张性溃疡, 治疗组, 外伤性溃疡, 糖尿病溃疡, 临床资料, 疗效观察, 溃疡愈合, 溃疡面积, 患者, 红斑狼疮, 脉管炎, 对照组, 烫伤, 年龄
摘要:我科自1990~1999年对75例小腿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采用针刺血海穴以促进溃疡愈合进行疗效观察,收到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对收治的150例患者184个溃疡面,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96个溃疡面,男41例,女34例;年龄16~81岁,平均36岁;病程12~120天,平均26天.外伤性溃疡28例,烫伤溃疡26例,静脉曲张性溃疡12例,红斑狼疮性溃疡1例,糖尿病溃疡6例,脉管炎溃疡2例.左小腿42个,右小腿54个.溃疡面积2~4 cm222个,4~6 cm236个,6~8cm218个,8~10 cm211个,10 cm2以上9个.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取汗排毒法治疗破伤风46例疗效观察

    将46例晚期重症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27例,中药对照组19例.针灸治疗组取合谷、曲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行间,粗针弹刺,温灸百会、大椎、神阙、命门,少数辅以按摩,并以中药芪附参麦汤善后.中药对照组内服熄风镇痉汤.经2~3日治疗,针灸治疗组有效率100%,中药对照组有效率42%.

    作者:魏九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致发热1例

    张××,男,52岁,农民,1990年5月6日就诊.主诉:眩晕伴右侧肢体麻木3个月.3月前因施工时不慎从高处坠地,当即昏迷,经医院抢救治疗后现已神清、语畅、肢体运动正常,唯感头眩、右侧肢体麻木,遂来针刺治疗.患者形体颇丰,表情淡漠,精神萎靡,舌质淡而胖大,脉沉细.证属阳气不足之脑震荡后遗症.取百会、右侧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悬钟,行平补平泻法,半小时后起针,起针时穴位无出血,皮下无血肿,亦无其他异常.

    作者:李继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血海促进小腿皮肤溃疡愈合75例

    我科自1990~1999年对75例小腿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采用针刺血海穴以促进溃疡愈合进行疗效观察,收到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对收治的150例患者184个溃疡面,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96个溃疡面,男41例,女34例;年龄16~81岁,平均36岁;病程12~120天,平均26天.外伤性溃疡28例,烫伤溃疡26例,静脉曲张性溃疡12例,红斑狼疮性溃疡1例,糖尿病溃疡6例,脉管炎溃疡2例.左小腿42个,右小腿54个.溃疡面积2~4 cm222个,4~6 cm236个,6~8cm218个,8~10 cm211个,10 cm2以上9个.

    作者:任宝书;吴铁成;刘小留;董金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海洛因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观察

    对99例海洛因成瘾者的脊柱压痛点统计分析,发现压痛点较集中出现在第5~7胸椎棘突下,占72.7%.认为,该处既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又可视为治疗的选择部位.

    作者:胡军;陆英;辛玉虎;李煜;宗蕾;赵善祥;李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耳穴贴压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60例

    自1994年以来门诊共收治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120例,随机分为耳穴贴压组与药物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如何消除穴位注射后疼痛的再探讨

    穴位注射后常常局部产生疼痛,从而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以致部分患者不愿意继续治疗.解决的办法有的提出采取边进针、边注药液(<中国针灸>1991年第1期邵强的方法),或采取边退针、边注药液(<中国针灸>1998年第1期彭易雨的方法).笔者从临床工作10余年中发现这些方法减痛有限,原因是穴位注射之所以产生疼痛是因为药液在穴位中局部的刺激作用所致,只要药液还在局部组织中,则仍会产生疼痛,而且疼痛程度还因穴位注射所用的药液不同、注射部位的不同而异.激素类药液易产生疼痛,而维生素类药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则不易产生疼痛.注射部位的组织、肌肉较少,如骨膜表面则较易产生疼痛;而注射部位组织及肌肉较丰厚的地方,如臀部的穴位居髎、环跳等则不易产生疼痛.

    作者:马泉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中药穴位敷贴天突治疗急性咽炎

    160例患者,其中100例采用中药敷贴天突穴治疗,60例采用内服中药治疗,敷贴及内服的中药配伍相同.结果穴位敷贴组与内服中药组疗效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但用药量之比约为1:36,可节约用药,免去煎煮时间及口服之苦.

    作者:罗永莉;杨晋红;张敏;熊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内关治疗急性上腹痛伴呕吐85例

    85例均为门诊患者,男64例,女21例;年龄12~46岁;病程1小时以内43例,1~3小时以内29例,3~7小时以内13例.经诊断为肠痉挛、慢性胃炎、食物中毒等疾病所致上腹部疼痛,其中有2例同时伴腹泻.

    作者:陈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涌泉小切口割治治疗颈淋巴结核64例

    共治疗64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小7岁,大52岁;病程短5年,长31年.从病变程度看,尚未破溃28例,破溃形成窦道36例.

    作者:解占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5例

    采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65例.结果显效8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70.8%.针刺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本法能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眼底脉络,起到濡养作用.

    作者:刘坚;张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灸为主辨证施治不寐症120例

    不寐症在现代医学中属神经衰弱范畴,是大脑机能平衡失调引起的功能性疾患.其中顽固性失眠者,病程长,夜睡累计不超过2小时,甚至彻夜不眠,伴有精神萎靡,怔忡健忘,内脏功能紊乱,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笔者采用辨证施治治疗此组病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冯琼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肩背部无汗5例

    肩背部无汗是指患者只有肩背部无汗液排出而身体其他部位汗出正常的病症.此病诸多疗法难以奏效,笔者1993~1998年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予报道.

    作者:刘晓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人体经络的实质研究

    为阐明经络实质,根据古代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经络结构是三个层次的间隙结构,气血运行是卫气营血的物质运行,气血通道是卫气营血的两种通道.结论:经络实质是间隙结构的液气通道,人体经络可分为狭义广义两种,狭义经络是循经感传的卫气通道,广义经络是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

    作者:谢浩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腧穴教学中6种记忆法的应用

    目的:从不同角度对腧穴的科学记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出腧穴的6种记忆方法:歌诀吟诵法、部位联想法、体表点划法、穴义分析法、故事引入法和综合归纳法.结果:根据腧穴归经、定位、主治等特点,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加以记忆,能够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上述记忆方法行之有效.

    作者:姚玉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长圆针治疗腰椎骨痹60例

    运用仿古长圆针,以解结针法,治疗腰椎骨痹疼痛平均9.33年以上60例.经1~5次,平均2.33次治疗,治愈4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有效率96.77%,治愈率76.66%.

    作者:薛立功;张海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内关穴对正常人脉率调节作用的观察

    对304名在校大学生针刺内关穴观察针刺脉率的变化,结果具有有效调节作用的共计190例,占实验总人数的62.5%.实验证实针刺内关对脉率的调节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使脉率快者减慢,慢者增快;针刺内关对脉率偏快组的减慢效应大于对脉率偏慢组的增快效应,经统计学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作者:林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攒竹治疗闪挫性胁背痛26例

    26例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小18岁,大64岁;病程短2小时,长1月.取穴:以患侧攒竹穴为主,如当时未见效果可加用健侧攒竹.

    作者:刘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电针关刺法治疗颈肌筋膜炎32例

    颈肌筋膜炎又称颈肌纤维织炎,通常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引起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和软弱无力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病位在经筋,因此笔者采用电针关刺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将1999年2月~7月门诊收治的32例,报告如下.

    作者:丁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针刺大肠俞治疗股神经痛26例

    26例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小18岁,大51岁;病程短7天,长30天.其中腰源性20例,病因不明6例.

    作者:王世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中医瘿病经络诊察的临床研究

    以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导电量值作为观察指标,对瘿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从中探讨中医瘿病的经络变化规律.结果:瘿病患者主要以心、肝二经变动异常多见,其次也常表现为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大肠经、胃经的异常.说明瘿病患者进行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诊察、原穴导电量检测是有意义的.

    作者:姚军;王居易;杨会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