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室突发事件处理及对策(附26例病例报道)

程立新

关键词:CT, 突发事件, 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CT室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CT室26例突发事件抢救措施与护理对策.结果: 24例患者转危为安或安全转运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2例患者死亡.结论:及时的抢救处理和有力护理对策不仅能预防或减少CT室突发事件的发生,而且能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突发事件患者的预后.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恶性副神经节瘤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8岁,因腰痛伴进行性跛行3月入院.查体:L4椎体右侧椎旁扣击痛,右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均为Ⅳ级,右小腿外侧痛觉和触觉减退.ECT示L4椎体放射性减低.腰椎正侧位X线片见L4椎体后下缘骨皮质不连续,边缘不清,右椎弓根内侧缘模糊,椎间隙正常,椎旁软组织无肿胀.CT检查见L4椎体右后侧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右椎弓内侧骨质结构消失,椎体右侧旁软组织略有肿胀,轻度向后突入椎管内压迫硬脊膜囊,相邻椎间隙正常.

    作者:秦勇;戚跃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气管切开术后一次性气管套管的应用

    一次性气管套管在危重患者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确保各项治疗实施的重要环节[1].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气管切开术后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148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潘苏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斯美欣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

    目的:观察斯美欣联合弥可保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7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单用弥可保肌肉注射,500 mg/d,连续4周;治疗组36例,给予斯美欣(盐酸丁咯地尔)20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同时弥可保肌肉注射,每日500 mg/d,共4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斯美欣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作者:牛兴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76例多发伤患者在创伤急救单元的治疗结果,比较抢救成功组和死亡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结果:抢救成功组患者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有重要作用,尽量缩短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可明显提高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瑞玲;刘章锁;张士兰;周林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药物治疗,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方法:急性胰腺炎62例,其中使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32例.使用生长抑素(善得定)治疗30例.结果: FDP组与善得定组平均用药时间5.7 d,两者无显著性差异.FDP组血淀粉酶下降至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3.84 d,10.7 d,3.13%,3.01 d.善得定组血淀粉酶下降至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02 d,11.2 d,3.45%,2.89 d.各项做χ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中均未中转手术.FDP组与善得定组均死亡1例,皆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1.6二磷酸果糖与善得定治疗急性胰腺炎,在患者血淀粉酶下降止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疼痛缓解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1.6二磷酸果糖价格便宜,可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锦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精浆热休克蛋白及细胞因子表达与前列腺炎分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精浆热休克蛋白70及细胞因子表达对慢性前列腺炎分型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40例,炎症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A型)30例,非炎症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B型)30例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精浆中热休克蛋白70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Ⅱ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热休克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ⅢA型、ⅢB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ⅢA型与ⅢB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休克蛋白70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前列腺压出液(EPS)中WBC计数呈正相关;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而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10与EPS中WBC计数无相关性,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精浆中热休克蛋白70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分型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火金;史明;张忠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莫西沙星治疗肺部感染患者疗效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肺部感染患者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莫西沙星治疗56例肺部感染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 56例肺部感染患者治愈53例,治愈率96.6%.肺部感染控制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 .结论:莫西沙星可作为肺部感染的首选药物;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对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手术治疗与早期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手术治疗组54例,早期非手术治疗组54例.非手术治疗组采取禁食、胃肠减压、应用广谱抗生素、H2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和营养支持治疗.早期手术治疗组采取胰腺被膜切开,胰周放置多管引流,持续灌洗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治疗等.结果:早期手术治疗其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早期非手术治疗组.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关键在于明确诊断,正确把握手术指征.

    作者:韩永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肿瘤坏死因子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心肌肥厚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对照组60例,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和室壁相对厚度,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室壁相对厚度把高血压组分成四种构型.用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结果:(1)高血压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相关;(2)正常构型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向心性重构组及向心性肥厚组显著高于正常构型组,但两组之间的差别不显著;(4)离心性肥厚组肿瘤坏死因子显著高于其他构型组;(5)肿瘤坏死因子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及收缩期末容积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结论:肿瘤坏死因子促进了左室构型向离心性肥厚发展.

    作者:姜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附睾结核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熟悉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手段.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15例附睾结核,熟悉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手段.结果: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约占80%(12/15),2例合并睾丸结核,33.3%的患者呈急性、亚急性炎症过程.结论:手术切除结合抗结核是治疗附睾结核的首选方法.

    作者:刘学锋;闻宁;吴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B、C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B、C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97例B、C型踝关节骨折分别应用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97例随访1~3年,优79例,良17例,差1例.结论:B、C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应遵循踝关节的生理特点,强调恢复外踝及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关系,合理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滕宝庆;黄玉福;吕建国;王启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36例>45岁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或房室瓣功能障碍.房间隔缺损修补采用直接缝合或心包片修补,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 结果:3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48个月,同术前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赵子牛;王胜利;胡型锑;赵琦峰;杜杰;章岳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体会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西医结合复方丹参液静滴、单味大黄灌胃、中药皮硝外敷综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并设对照组西医治疗25例.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消失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在改善症状及住院天数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秦幼娟;凌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氨溴特罗口服液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对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及沙丁胺醇片口服,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程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氨溴特罗口服液对毛细支气管炎有显著疗效.

    作者:孟平英;王恩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收集开髓扩髓自体松质骨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开髓、扩髓操作时的胫骨干骺部松质骨、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开髓、扩髓时收集的胫骨干骺部松质、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41例,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结果:41例胫骨骨折骨不连均得到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6.5个月,伤口无感染,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收集开髓、扩髓时的胫骨干骺部松质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使钻孔、开髓、扩髓时松质骨、骨碎屑得到充分利用,不再另外手术切取髂骨植骨,减少了一个手术创伤,避免了取髂骨后的并发症,同样适用于新鲜胫骨骨折的治疗.

    作者:张长江;任文杰;王明君;朱明生;苗卫东;王君琛;杨林;刘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50例,同时选择56例稳定型心绞痛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常规治疗和辛伐他汀治疗后6周、12周及对照组外周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变化.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也显著升高,三酰甘油水平两者无明显差别.辛伐他汀治疗与常规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降比常规治疗组更明显,也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且治疗时间越长,则下降越明显.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存在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可以能明显抑制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作用.

    作者:周跟东;施有为;丁晓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新生儿窒息与HIE的NBNA测定及预后判断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与头颅CT在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预后作用. 方法:对33例足月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在生后3~5 d、12~14 d进行行为神经测定20项评分测定,同时做头颅CT,12个月时做Gesell发育评估. 结果:行为神经测定20项评分和头颅CT在3~5 d时对脑损伤预后判断无意义,二者P值>0.05;在12~14 d时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二者P值<0.001.Gesell发育商≤75分 4例, 76~85分 1例, ≥86分 28例. 结论:行为神经测定评分和头颅CT对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儿的预后判断均有意义,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更经济、优越,头颅CT易漏诊.

    作者:商怀玉;韩长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256例剖宫产指征的分析

    目的:严格控制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以保障母婴健康.方法:对1256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结果:剖宫产指征中位于前8位是胎儿宫内窘迫324例占25.80%,社会因素196例占15.6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7例占14.89%,脐带绕颈142例占11.31%,胎膜早破119例占9.48%,相对头盆不称103例占8.20%,臀位81例占6.45%,巨大儿65例占5.18%,占剖宫产总数的80.38%.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加强产时胎儿监护,可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祁玉霞;董学彩;马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减轻或消除产痛以及对产程、胎儿、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无自然分娩、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在宫口开大2~4 cm时,给予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并与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30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产痛程度、产程进展速度、分娩方式及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宫颈扩张速度加快,经阴道助产分娩率增高(P<0.05).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产科,可达到分娩镇痛、加速产程,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孟淑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60例轻、中度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观察运动前后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运动治疗1个月,60例患者的血糖、体重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合理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经济、安全的方法之一,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翠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