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恶性副神经节瘤1例

秦勇;戚跃勇

关键词:腰椎, 椎体后, 椎间隙, 软组织, 椎弓根, 骨质破坏, 骨质结构, 股四头肌, 病例介绍, 椎管内, 硬脊膜, 腿外侧, 溶骨性, 髂腰肌, 骨皮质, 放射性, 不连续, 腰痛, 压迫, 向后
摘要: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8岁,因腰痛伴进行性跛行3月入院.查体:L4椎体右侧椎旁扣击痛,右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均为Ⅳ级,右小腿外侧痛觉和触觉减退.ECT示L4椎体放射性减低.腰椎正侧位X线片见L4椎体后下缘骨皮质不连续,边缘不清,右椎弓根内侧缘模糊,椎间隙正常,椎旁软组织无肿胀.CT检查见L4椎体右后侧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右椎弓内侧骨质结构消失,椎体右侧旁软组织略有肿胀,轻度向后突入椎管内压迫硬脊膜囊,相邻椎间隙正常.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全部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结果: 1例位于气管; 19例位于支气管,异物有瓜子、花生米碎片18例;小虾及塑料管各1例.结论:多平面重建、CT仿真支气管镜、表面遮盖显示、小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能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态、异物与支气管粘膜的关系等.

    作者:申爱强;张波;王秀平;窦小峰;田为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T室突发事件处理及对策(附26例病例报道)

    目的:探讨CT室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CT室26例突发事件抢救措施与护理对策.结果: 24例患者转危为安或安全转运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2例患者死亡.结论:及时的抢救处理和有力护理对策不仅能预防或减少CT室突发事件的发生,而且能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突发事件患者的预后.

    作者:程立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对比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所得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三维重建,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结果: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及引起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管腔狭窄及粥样斑块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喜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60例轻、中度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观察运动前后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运动治疗1个月,60例患者的血糖、体重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合理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经济、安全的方法之一,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翠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十二指肠瘘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外伤性十二指肠瘘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6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瘘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十二指肠瘘患者治愈12例,死亡2例.结论:手术、引流、营养、控制感染、辅于其他治疗是治疗十二指肠瘘综合措施,其中引流充分重要.

    作者:吴克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分析与处理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手术患者31例34眼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发生时间、类型及处理方法,分析各类型青光眼和手术方式对术后浅前房的影响.结果: 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较高占23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易引起浅前房.27眼用保守治疗,7眼用手术治疗均恢复前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其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

    作者:杨志强;刘辉;杨丽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加左氧氟沙星加呋喃唑酮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符合条件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枸橼酸铋雷尼替丁(350 mg,2次/d)加左氧氟沙星(200mg, 2次/d)加呋喃唑酮(100 mg,2次/d) ,治疗7 d;溃疡患者继用枸橼酸铋雷尼替丁350 mg, 2次/d,3周.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加阿莫西林(1.0 g, 2次/d)加甲硝唑(400 mg, 2次/d) ,治疗7d;溃疡患者继用奥美拉唑20 mg,1次/d, 3周.疗程结束后4周及8周复查Hp,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8%、81.6%、90.5%、32.7%和94.0%、86.0%、95.0%、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每例根除幽门螺杆菌费用分别为100.10元、274.68元,治疗组根除幽门螺杆菌期望成本比对照组低196.77元.结论:幽门螺杆菌加左氧氟沙星加呋喃唑酮三联1周疗法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理想方案,可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一线治疗的选择.

    作者:杜光红;陈霞;王忠琼;邓明明;李昌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手术的临床观察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μ受体激动剂,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强,效果可靠,毒副作用小,清除率不依赖肝肾功能等特点.本组用于老年麻醉38例,与芬太尼组相比,结果显示在循环影响上两组无明显差别,但在苏醒时间和呼吸抑制,烦躁的发生等方面,瑞芬太尼明显优于芬太尼.本研究显示瑞芬太尼用于老年人麻醉更平稳,易调解,苏醒快,瑞芬太尼的应用为提高老年人手术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李素珍;郭玫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36例>45岁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或房室瓣功能障碍.房间隔缺损修补采用直接缝合或心包片修补,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 结果:3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48个月,同术前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赵子牛;王胜利;胡型锑;赵琦峰;杜杰;章岳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颗粒复位法治疗20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目的:探讨颗粒复位法对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20例急诊确诊为后半规管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行颗粒复位法治疗.结果:经1次颗粒复位法治疗后, 16例患者症状消失, 首次治疗有效率为80% , 2例经2 次, 1例经3次该手法治疗有效, 总有效率为95%.经随访, 1例复发, 复发者再行颗粒复位法治疗仍有效. 结论: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简单、安全、经济、有效.

    作者:陈萍;孔岳南;徐南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45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4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全部用等离子对软腭、悬雍垂、咽侧壁、舌根、扁桃体、下鼻甲行粘膜下打孔治疗.结果:6个月内总有效率为86.8%.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安全可行.

    作者:潘喜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新生儿窒息与HIE的NBNA测定及预后判断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与头颅CT在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预后作用. 方法:对33例足月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在生后3~5 d、12~14 d进行行为神经测定20项评分测定,同时做头颅CT,12个月时做Gesell发育评估. 结果:行为神经测定20项评分和头颅CT在3~5 d时对脑损伤预后判断无意义,二者P值>0.05;在12~14 d时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二者P值<0.001.Gesell发育商≤75分 4例, 76~85分 1例, ≥86分 28例. 结论:行为神经测定评分和头颅CT对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儿的预后判断均有意义,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更经济、优越,头颅CT易漏诊.

    作者:商怀玉;韩长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B、C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B、C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97例B、C型踝关节骨折分别应用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97例随访1~3年,优79例,良17例,差1例.结论:B、C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应遵循踝关节的生理特点,强调恢复外踝及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关系,合理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滕宝庆;黄玉福;吕建国;王启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24例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奥美拉唑与西米替丁分别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结果: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95.8%,明显优于西米替丁组总有效率68.8%.结论: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优于西米替丁.

    作者:赵保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伊曲康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采用伊曲康唑针剂静脉滴注(症状好转后改为口服)治疗,疗程15~20 d.结果:可评价病例22例中17例有效,其中治愈12例(54.5%),显效5例(22.7%),无效5例(22.7%),有效率为77.3%.结论:伊曲康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好,可作为临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

    作者:文贤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气管切开术后一次性气管套管的应用

    一次性气管套管在危重患者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确保各项治疗实施的重要环节[1].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气管切开术后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148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潘苏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减轻或消除产痛以及对产程、胎儿、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无自然分娩、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在宫口开大2~4 cm时,给予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并与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30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产痛程度、产程进展速度、分娩方式及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宫颈扩张速度加快,经阴道助产分娩率增高(P<0.05).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产科,可达到分娩镇痛、加速产程,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孟淑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76例多发伤患者在创伤急救单元的治疗结果,比较抢救成功组和死亡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结果:抢救成功组患者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有重要作用,尽量缩短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可明显提高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瑞玲;刘章锁;张士兰;周林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并发食管瘘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并发食管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5年2月行颈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患者4例.结果:4例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均恢复满意,随访6个月~5年,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植骨愈合,无迟发性感染出现,未发现植骨块或钢板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结论:术中损伤、术后内置物脱出及植骨块移位压迫、局部血肿是食道瘘的主要原因,高龄、全身情况差、颈部软组织瘢痕、肥胖颈短、前路C3~4及C7、T1减压内固定是高危因素, 预防食道瘘的发生关键在于解剖清楚,动作轻柔,分离食道与椎前间隙时好不要用锐器,内固定牢固无翘起或滑脱.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对整个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超远;付玉娟;宋应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电子胃肠镜检查在儿童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意义——附119例分析

    目的:评价电子胃肠镜在儿童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作用,探讨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分析132例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内镜资料,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术后家长的满意程度.结果:132例患儿中,明确诊断119例,诊断率90.5%.家长满意度高(95.4%).结论:电子胃肠镜检查安全、诊断率高,是儿童消化道出血的首要检查手段.

    作者:梁宏;卫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