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并对急救治疗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选取于2014年3—12月在我院接受急救治疗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急救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急救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50例心脏骤停患者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治疗措施后,有40例患者成功复苏,总复苏成功率为80.0%;其中单纯使用心脏按压即心肺复苏成功10例,经电复律后心肺复苏成功12例,给予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后心肺复苏成功18例。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给予抢救治疗、除颤治疗、建立静脉通道、应用药物以及进行心脏复苏后的治疗等一系列急救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作者:高俊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高流量血液滤过(HVHF)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 HVHF 治疗10h 以上,血流量为120~150ml/h,置换液为3~4L/h。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体温、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变化,观察并及时处理操作中出现的护理问题。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行HVHF 治疗和护理后体温、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均显著改善。结论:临床上熟练的技术、细致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使治疗顺利完成。
作者:孔颖;单雪芹;范宝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血清中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和胆汁 MMP-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内蒙古边防总队医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胆管癌的患者58例作为胆管癌组,另选同期该院收治的胆道良性疾病患者60例作为良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研究人群的血清 CA19-9、CA125、CEA、MMP-7及胆汁 MMP-7水平变化情况,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良性对照组患者相比,胆管癌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谷丙转氨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胆管癌组患者血清 CA19-9、CA125、CEA、MMP-7及胆汁 MMP-7水平较良性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 CA19-9、CA125、血清 MMP-7与胆管癌诊断呈现正相关(P <0.05);而胆汁 MMP-7与血清 CEA 水平无相关性(P >0.05);血清 MMP-7及胆汁 MMP-7表达水平与上述生化指标均无相关性(P >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 CA19-9、CA125、CEA、MMP-7及胆汁 MMP-7水平能提高胆管癌诊断的效能,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任清河;杨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全院各病区上报的压疮高危患者31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护理管理,将2013年1—12月院内各病区上报的压疮高危患者330例作为试验组,采用集束化干预管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由压疮高危发展为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器械相关性压疮21例,发生率为6.6%,试验组发生器械相关性压疮4例,发生率为1.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更有利于器械相关性压疮的预防,也是提高压疮护理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
作者:方岁妹;朱桂菊;刘晓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小儿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内科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24例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成人性化护理干预组(A 组,n=164)和常规护理干预组(B 组,n=160)两组。对比其护理满意度与服药依从性,记录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后,A 组中各疾病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 B 组,对比差异明显(P <0.05);且服药依从优良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达到95.1%和97.0%,明显高于 B组的55.6%和52.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患内科疾病的患儿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可缓解其不适症状,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晓琴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人工流产术后应用克龄蒙对于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和预防宫腔粘连的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的277例患者为观察对象,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135例和观察组142例,观察组口服克龄蒙,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阴道流血情况、B 超检测的子宫内膜的厚度、月经的复潮时间及月经量等项目。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修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阴道流血量及时间,月经稀发、闭经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流术后应用克龄蒙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引道流血情况,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恢复月经周期,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范务雨;廖月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讨论纤维蛋白原 Bβ多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其功能表达和脑梗死类型的关系,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脑动脉主干支梗死50例作为脑动脉主干支梗死组,脑动脉穿通支梗死100例作为脑动脉穿通支梗死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并且结果均为正常的志愿者150例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经过临床检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临床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 Bβ多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其动能表达,对脑梗死类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血浆 Fg 浓度等多项因素,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在临床治疗中尤其关注,并且注意其他指标的变化。
作者:王晓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中医专业诊断学学习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2级中医专业学生共110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诊断学中的心律失常典型心电图为本次教学内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法。观察两组诊断正确率,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理解记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及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中医专业诊断学中的教学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刘耀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总结晚期妊娠发热的主要原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4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妊娠晚期合并发热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发热程度分为 A 组(体温37.5~38.9℃)、B组(体温39.0~41.0℃),并从同期孕期无发热的孕妇中随机抽取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晚期妊娠发热原因及与妊娠结局的关联。结果:妊娠晚期发热主要原因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下生殖道上行感染、胎膜早破、肠炎、阑尾炎等,A 组及 B 组胎儿窘迫、剖宫产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B 组新生儿肺炎、败血症、胎儿新生儿死亡率、产后出血等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且 B 组胎儿新生儿死亡率、胎儿窘迫较 A 组有所增加。结论:妊娠晚期发热原因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病原菌以病毒为主;妊娠晚期发热对分娩方式选择及不良妊娠结局存在影响,且与发热程度相关,有效控制妊娠晚期发热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望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杨如容;陈重泽;何彩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征及相关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儿异物所在部位位于左支气管26例,右支气管27例,总气管5例;取出方式中支气管镜下取出53例,直达喉镜取出4例,开胸手术取出1例。结论:是否有异物吸入史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重要依据,由于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因而选择科学的麻醉方式及熟练的操作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治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程树勍;薛刚;尚小领;张卫斌;李梦娜;牛亚玲;李海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0.5±11.2)mmHg(1mmHg=0.133kPa)、(81.3±9.8)mmHg,低于对照组的(145.2±12.4)mmHg、(93.7±12.1)mmHg(P <0.05)。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佳、主动服药,无1例患者未服药,常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27例患者自觉服药,7例患者未服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 SAS、SDS 评分明显改善,干预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静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采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粉针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确诊的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纤溶酶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血栓通粉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 <0.05;两组患者均能够降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纤维蛋白原指标、血小板计数指标和提高凝血酶原时间,但实验组降低或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粉针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秀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为期12个月的社区管理,旨在探讨如何做好社区高血压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方法:本文随机选取200例高血压患者,连续实施为期12个月的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干预,对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在高盐危害、吸烟危害、肥胖危害、高血脂危害、高血压并发症和高血压危害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控制人数、服药人数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社区管理前、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社区高血压人群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使其明显提高了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高血压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值得推广。
作者:金凤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孤独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对121例农村老年人进行 UCLA 孤独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测评,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孤独与抑郁的关系。结果:UCLA 孤独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P <0.001),线性回归控制社会人口学变量对抑郁的影响后,孤独量表评分对老年抑郁评分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标化β=0.31,P <0.001)。结论:孤独感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老年人的抑郁情绪。
作者:魏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速尿联合多巴胺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2013年收治的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4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2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速尿+多巴胺腹腔内注射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速尿治疗,比较两组腹水消退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腹水消失时间显著较对照组快,治疗组、对照组在腹水消失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腹围、腹水消失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显示,治疗组肝功能检查指标均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速尿及多巴胺腹腔内注射治疗可显著促进腹水的消退。改善患者自身症状,利于肝功能指标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张凤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考察儿科病房护理的潜在风险并对其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评估。方法:根据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98例患儿(对比组)中产生的55例投诉案例,归纳总结出儿科病房护理的潜在风险,并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对收治的367例患儿(观察组)应用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儿科护理投诉率(3.8%)明显低于对比组的护理投诉率(13.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防范措施后,解决了大部分医患之间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有效地降低了儿科护理的投诉率,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非常值得在医院推行。
作者:吴颖;何建琴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服务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手术室行择期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模式。观察患者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手术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自制量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量表评价患者焦虑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 S-AI 和T-AI 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 <0.05或<0.01)。结论: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为手术室护理工作提供全新的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力娇;沈小红;刘小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活血化淤中药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用活血化淤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用 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相关不良反应数据。结果:不同类型活血化淤类中药中,血栓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位居首位,其次为血塞通注射液,占22.0%。在活血化淤类中药的累及部位中,皮肤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大,为47.6%,其次为神经系统,占23.2%。结论:只有加强对活血化淤中药的监测研究,掌握合适的用药剂量并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才可能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活血化淤中药的药效达到佳效果。
作者:董春桃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3项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与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肌酐(Cr)、尿微量蛋白(MA)、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检测,分析3项检测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 Cr、尿 MA、HbA1c 水平均明显高于参考组(P <0.05);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患者尿 MA、HbA1c 水平明显增加;HbA1c 水平与尿 MA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Cr、尿 MA、HbA1c 水平联合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阳性率为98%。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采用 Cr、尿 MA、HbA1c 水平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阳性率。
作者:艾桂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肝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完成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肝癌患者护理措施,综合护理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附加综合干预,随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综合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常规护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巩固手术效果、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等作用,具有广泛临床价值。
作者:彭冰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