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蕾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3月-2014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64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分析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精神疾病康复量表评分。结果:护理干预组的躯体自理能力评分及工具自理能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组的精神疾病康复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帮助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康复。
作者:叶巧巧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2010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9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7d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39%和95.9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掌握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的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护理方式,对小儿哮喘效果显著。
作者:陈荣梅;柯锦秀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相关物质(BXTM)检测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以我院肿瘤科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妇科肿瘤患者作为肿瘤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通过比色法分别对两组的BXTM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检测,肿瘤组患者中,宫颈癌BXTM为(115.52±5.16)U/ml,卵巢癌BXTM为(107.41±5.93)U/ml,子宫内膜癌BXTM为(113.64±8.36)U/ml,乳腺癌BXTM为(106.54±5.19)U/ml,输卵管肿瘤BXTM为(109.21±6.63)U/ml,平均(111.64±7.43)U/ml;健康组BXTM平均水平为(79.42±7.14)U/ml,肿瘤组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的BXT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员,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及健康普查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严乐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过程中应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小儿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芬太尼实施麻醉,观察组应用舒芬太尼实施麻醉。结果:观察组镇痛满意率为83.3%,对照组为60.0%,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肌松满意率为96.7%,对照组为76.6%,观察组肌松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过程中,给予患者舒芬太尼实施麻醉,肌松效果和镇痛效果较好,建议优先使用。
作者:艾贺秀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炎症,近几年,我国临床实验室对肺炎支原体的病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患者的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肺炎支原体患者的发病率占患有肺炎的13%~20%,其发病率以儿童多见。本文首先肺炎支原体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肺炎支原体病变的特征,接着叙述了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测以及诊断方法,后根据其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音乐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5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音乐治疗组、体感音乐治疗组及对照组共三组。单纯音乐治疗组每天接受3次音乐治疗,每次50min。体感音乐治疗组每天接受体感音乐治疗50min ,对照组不接受音乐治疗,研究周期为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性中单纯音乐治疗组社会功能(S F )部分和健康总分相比于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体感音乐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和健康总分改善明显(P<0.05)。结论:音乐治疗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
作者:张钰;冷俊宏;田惠光;邵平;田祯;袁嘉嵘;苏纪迅;陈庚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河南某高校2006-2010年新生HBV感染情况,为防治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 HBsAb。结果:2006级 HBsAg 阳性率为6.7%,2007级为6.3%,2008级为5.1%,2009级为4.9%,2010级为4.7%,HBsAg阳性率逐年下降。结论:近年来HBsAg阳性率逐年下降,仍应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郜宏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应用InbodyJ20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评价贵港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为指导儿童健康营养饮食及治疗,进一步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贵港市3~6岁儿童800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城区不同功能区随机抽取3个幼儿园,通过检测儿童人体成分主要指标:体总水分、体脂肪量、蛋白质、骨骼肌、无机盐等,分析该时期儿童人体成分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及体形等,进行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贵港市3~6岁男、女童体格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贵港市儿童身高、体质量与2005年全国调查同性别年龄组比较均较低;该组儿童蛋白质良好714例,占89.25%,不足86例,占10.75%,无机盐良好715例,占89.38%,不足85例,占10.63%,体脂肪量(BFM )良好701例,占87.63%,不足86例,占10.75%,过量13例,占1.63%,肥胖度(97.6±6.1)%,这与我国3~6岁儿童人体成分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量、肥胖度%等正常范围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该组儿童的营养状况总体良好。结论:贵港市3~6岁儿童身高、体质量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但其营养状况总体良好;应用InbodyJ20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体格发育、人体成分测定两者生长发育、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应用InbodyJ20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可以了解儿童身体的蛋白质、骨骼肌、无机盐、体脂肪等结构情况,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对儿童无损伤、无痛苦,在国外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是较新的一种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器。
作者:黎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诊治的34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的182例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普通缝线缝合切口的15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时间和伤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及较大疤痕形成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伤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及较大疤痕形成率均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苏建荫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将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模式。虚拟仿真系统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赵元淑;邓镇;雷水生;胡景鑫;朱晓琴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3年糖尿病患者1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律失常及S T‐T改变。结果: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共144例次,体检组发生心律失常18例次,高危心律失常糖尿病组69例次,体检组高危心律失常6例次,组间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S T‐T异常35例,体检组1例,组间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及时有效发现高危心律失常及有意义的ST‐T改变,有利于早期治疗,预防各类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郭晓曦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血栓通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0.4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进行静滴,1次/d ,连续14d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0.1g ,1次/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好于对照组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蓉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 EC )手术时机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 N EC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通过分析52例N EC的12项反映肠坏死的指标和7项反映代谢紊乱的频数来判断早期手术干预时机。结果:52例中40例通过内科治疗痊愈;1例因病情重,家属放弃;11例通过手术治疗。4例N EC穿孔后手术的病死率高达25%,并发症多达50%,愈后不佳。而早期7例手术治疗病死率为零,并发症发生率14%。结论:12项反映肠坏死的指标和7项反映代谢紊乱的频数能有效提示肠壁出现全层坏死而尚未穿孔,这时手术时机佳,而手术方式以简单的造瘘手术为宜,尽量选用损伤控制技术和尽可能多的保留肠管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红卫;梁振;王国彦;程龙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骨科高龄骨折患者骨密度与发生科室内骨折的相关性,了解科室内骨折发生相关影响因素,以求减少临床中科室内骨折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3月-2014年12月9例科内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选取性别、年龄相同,入院时间及原因相似患者9例病例作为对照组,探讨两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目标数据比较上差异不明显,骨密度 T 值分别为-1.97±0.73、-1.88±0.67,X线分级分别为1.78±1.03、1.32±0.68,既往骨折次数分别为0.22±1.24、0.11±1.29,BM I指数分别为22.34±3.27、21.46±2.99。结论:我院高龄患者骨密度与发生科室内骨折联系不明显,与既往骨折次数关系密切,并受到环境因素、基础疾病与药物因素及其他相关因素影响。
作者:龚维;周凯;胡涛;罗雪梅;朱明双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地塞米松联合格拉司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影响。方法:选择2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70)、地塞米松组(n=72)和格拉司琼组(n=74)。地塞米松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格拉司琼组静脉注射格拉司琼,联合组则同时给予地塞米松和格拉司琼。比较三组术后恶心、呕吐、有镇痛需求的患者比例。比较术后第1、3天的恢复质量。结果:联合组恶心、呕吐、有镇痛需求的患者比例比较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和格拉司琼组,联合组术后第3天时的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疼痛、总分较地塞米松组和格拉司琼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联合使用地塞米松、格拉司琼既可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症状,还可降低疼痛,减少镇痛药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作者:汪志华;韦勇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长筒丝袜在留置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科室采用自制丝袜绳和透明敷料用于患者留置胃管固定,回顾性分析新型胃管固定方法的优势。结果:本组患者的胃管脱管率、鼻周皮肤过敏损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值均<0.05),同时增加了患者舒适度和美观感。结论:应用长筒丝袜绕头固定法,增加了胃管的牢固性有效地防止胃管脱出,减轻了反复插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对皮肤的刺激,增加患者舒适度和美观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渠莉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对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每组36例。阿托伐他汀组行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组行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同时加用曲美他嗪。1个疗程后,将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每周平均发作次数、心绞痛单次持续发作平均时间、TC、LDL‐C、HDL‐C、TG、CRP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曲美他嗪组患者总有效率94.4%,阿托伐他汀组为77.8%,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组患者心绞痛单次持续发作平均时间及CRP指标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相对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惠敏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应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宫颈癌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宫颈癌治疗期间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经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宫颈癌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郑玉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古蔺县地氟病区高中生燃煤型地氟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及需求,为地氟病进一步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古蔺县地氟病区748名高中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地氟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57.95%;知晓率低的三个知识点分别是“严重氟骨症引起的表现(7.6%)”、“卫生炉灶高出屋脊的高度(21.8%)”、“地氟病主要表现(26.3%)”;调查对象目前地氟病防治知识来源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宣传栏、宣传单(62.3%),广播/电视(38.4%),学校老师(34.5%)。学生希望获得地氟病的防治知识的途径占前三位的依次为:医生(64.9%)、宣传栏、宣传单(55.8%)、广播/电视(47.1%)。结论:古蔺县高中生的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获取健康知识途径较少,迫切需要持续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力度。
作者:赖晋锋;刘娅;陈君;陈建国;王从林;陈映翰;叶运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分析预防医学考试试卷和成绩,综合评定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试卷,运用Excel2010和SPSS20.0软件对试卷结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进行计算,比较成绩的分布情况。结果:本次考试高分98分,低分14.5分,平均成绩为(78.04±12.06)分,及格率达到91.59%。整个试卷的信度α=0.776,难度系数P=0.78,区分度D=0.73。结论:本试卷体系较全面,信度可靠,难度适中,区分度优良,成绩分布较合理,能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建设及课程考核结果分析。
作者:丁蕾;姚应水;袁慧;育锋;李杰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