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新;王婧宇;丁静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构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5月,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LC中转开腹危险因素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计算LC中转开腹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度,以综合危险度的自然对数转换值为基础建立对应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341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男性、高龄、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炎发作时间≥72 h、胆囊炎发作史、合并糖尿病、体质指数(BMI)≥25 kg/m2、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嵌顿、术前白细胞计数较高、术前总胆红素水平较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00,P<0.05),均为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终共11个危险因素被纳入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所构建的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α+0.49X1+0.80X2+1.31X3+1.42X4+1.41X5+0.75X6+0.46X7+1.52X8+0.87X9+1.16X10+1.04X11.预测模型中,X1、X2、…、X11分别代表男性、高龄、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炎发作时间≥72 h、胆囊炎发作史、合并糖尿病、BMI≥25 kg/m2、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嵌顿、术前白细胞计数较高、术前总胆红素水平较高.结论 以Meta分析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具有循证基础的LC中转开腹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LC中转开腹风险的预测.
作者:李洋;何文英;王忠 刊期: 2018年第23期
阿尔茨海默病(AD)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能力损伤为主,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AD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未明,所以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有效预防AD的发生及发展.白藜芦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改善AD动物模型记忆能力,但具体机制未明.白藜芦醇可以诱导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而且SIRT1具有调节记忆能力的作用,故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激活SIRT1来提高AD患者记忆能力.本文综述白藜芦醇诱导SIRT1改善AD记忆能力的研究进展,为白藜芦醇防治AD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何小艺;于海兵;闫妍;何玉清;丁元林;孔丹莉 刊期: 2018年第23期
全科门诊面对的大多是未分化疾病或亚健康问题,这类问题仅关注生理疾病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处理.本研究旨在从就诊原因(主要症状)入手,整合生活史和就诊目的等相关内容,构建一个适合全科医疗的问诊模型,丰富全人照顾的内涵,为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长期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剑强 刊期: 2018年第23期
木村病(KD)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炎性疾病,亚洲中青年男性多见,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常出现误诊、误治,常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单个或多个皮下软组织肿物,可累及淋巴结、唾液腺;血嗜酸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升高为该病的特点;尽管该病呈良性病变过程,手术、放化疗和药物治疗有效,但病程长、病情极易反复.为探讨KD的诊治,本文总结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4例KD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其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刘娟;姜丽丽;王友莲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情况及营养神经干预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衢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检查,分为周围神经病变组(72例)及无周围神经病变组(48例).周围神经病变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亚组36例和未干预亚组36例,干预亚组给予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3周.所有患者入组后随访12个月,每次随访时统计发病次数,完成肺功能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 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男性、吸烟率、年发病次数、CAT评分、mMRC级别、合并焦虑/抑郁比例较无周围神经病变组高,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较无周围神经病变组低(P<0.05).周围神经病变组有症状者年发病次数、CAT评分、mMRC级别、合并焦虑/抑郁比例、症状分级较无症状者高,FEV1较无症状者低(P<0.05).COPD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干预亚组与未干预亚组FEV1、CAT评分、mMRC级别、HAD评分治疗方法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及时间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FEV1、CAT评分、mMRC级别、HA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3、6、9、12个月干预亚组FEV1较未干预亚组高,CAT评分、mMRC级别、HAD评分较未干预亚组低(P<0.05).干预亚组与未干预亚组不同时间点合并焦虑/抑郁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前、随访第1个月两组合并焦虑/抑郁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6、9、12个月干预亚组合并焦虑/抑郁比例低于未干预亚组(P<0.05);干预亚组随访第6个月合并焦虑/抑郁比例低于干预前和随访第1、3个月,随访第9、12个月合并焦虑/抑郁比例高于随访第6个月(P<0.003).结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COPD常见的合并症,与性别、吸烟、病情相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均有影响;大部分患者早期并无症状,出现症状者多病情较重;营养神经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作者:刘贤兵;李芳;陈晓萍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HHIP基因多态性与新疆蒙古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医院和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医院诊断为COPD的蒙古族患者259例(病例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体检健康的蒙古族志愿者245例(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的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提取患者外周血DNA,运用SNaPshot分型技术检测HHIP基因rs1489758、rs1492820位点多态性.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HHIP基因rs1489758、rs1492820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HHIP基因rs1489758、rs1492820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FEV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IP基因rs1489758位点基因型GT〔OR=0.582,95%CI(0.396,0.854)〕、等位基因T〔OR=0.639,95%CI(0.463,0.884)〕和rs1492820位点基因型GG〔OR=1.975,95%CI(1.153,3.384)〕、等位基因G〔OR=1.388,95%CI(1.076,1.790)〕是发生COP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HIP基因rs1489758、rs1492820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新疆蒙古族人群COPD的发生有关.
作者:马程远;关键;张中宏;梁文晋;任侠;王耀林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RFT)治疗不同分支单支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行经皮半月神经节RFT治疗的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550例,其中V1分支(眼支)38例,V2分支(上颌支)257例,V3分支(下颌支)255例.根据温度分为70、75、80℃组,分析其治疗有效率、1~5年复发率和面部麻木程度.结果 V1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10、18/2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2,P=0.545);V2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1%(54/58)、94.4%(167/177)、10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8,P=0.468);V3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7%(50/57)、94.8%(165/174)、95.8%(2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3,P=0.153).V1、V2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1~5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3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1~5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5、80℃组患者1~5年复发率低于70℃组(P<0.01).V1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2、V3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2、V3分支三叉神经痛75、80℃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高于70℃组(P<0.01).仅1例V1分支三叉神经痛患者80℃治疗后出现角膜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70℃经皮半月神经节RFT适用于V1、V2分支三叉神经痛,而75℃适用于V3分支.
作者:方胜春;公维义;芦海燕;唐元章;周国明;倪家骧 刊期: 2018年第23期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指某些病理情况下内源性抗利尿激素持续不恰当分泌或活性增强,增加了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导致体内水分过多、尿钠排泄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本文总结了胜利油田中心医院3例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发生的病因及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的诊断思路,避免漏诊、误诊.
作者:纪锴;刘慧;王蓓蓓;赵连礼;陈新焰 刊期: 2018年第23期
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高.非小细胞肺癌是常见的肺癌组织类型,占80%~85%.目前肺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联合放化疗为主,然而,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Ⅰ期、Ⅱ期、特定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50%,所以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随着对肿瘤免疫学机制研究的深入,免疫治疗被提倡,在免疫治疗中,主要的方法是免疫抑制剂、疫苗治疗等,对特异的肿瘤相关抗原诱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本文主要对肺癌的疫苗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陈若冰;陈涛 刊期: 2018年第23期
右心衰竭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包括不同的病因、机制和病理过程.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18年4月发布的《右心衰竭的评估和管理》声明对急、慢性右心衰竭的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评估及管理方面做了详细阐述,本文将总结并分析该声明的核心内容.
作者:谢祥琨;许顶立 刊期: 2018年第23期
全科医学、整合医学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有机整合达到优化的服务,前者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后者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本文主要介绍全科医学与整合医学的学科历史,阐述两者的服务理念、范围,分析临床和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的发展方向.
作者:应美珂;韩婷婷;王永晨;任菁菁 刊期: 2018年第23期
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压测量及管理一直以来备受重视,但是由于患者心室率的绝对不规整,为其血压的测量带来了许多干扰甚至错误的指向,而临床用于血压测量的仪器也基本是基于窦性心律群体的研究设计生产.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各种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血压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并就其测量准确性、稳定性、误差与不足、实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选择心房颤动患者血压测量的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罗潇;黄青霞;徐劲松 刊期: 2018年第23期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型制剂,是含高浓度血小板及生长因子的自体血液制品.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证明PRP能有效促进和加速组织修复,逐渐被用于治疗肌腱、韧带、软骨及肌肉等损伤,同样也使其在足踝外科领域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PRP制备过程及其在足踝外科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复习,探讨其在足踝外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祝俊山;冯秀珍;庄汝杰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比较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结局以及血管再狭窄情况,为预防脑卒中复发及选择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进行颅内动脉狭窄扫描,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重建并确定血管结构和动脉狭窄位置.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药物治疗组(37例)和血管内治疗组(32例),分别采用药物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植入.于术后1、2、3、6个月随访,记录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患者.随访1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无脑卒中、再狭窄发生,药物治疗组发生脑卒中、再狭窄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000).随访6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0、12.5%(4/32),药物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16.2%(6/37)、35.1%(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3,P=0.017;χ2=4.735,P=0.030).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6个月后脑卒中、再狭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
作者:刘义;杨丽华;王艳玲;马媛媛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血糖(FPG)对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峰值(INSmax)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548例,根据INSmax水平将其分为低INSmax组(INSmax≤30.0 mU/L,n=183)、中INSmax组(30.0 mU/L62.5 mU/L,n=183).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酮体及血常规,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测量FPG、空腹胰岛素(FIns)、试验后30、60、120、180 min血糖(GLU)及胰岛素(INS),记录INS测量大值(INSmeasuremax)、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记录INSmax及达峰时间(tmax)、GLU峰值(GLUmax)及达峰时间(Tmax)、tmax与Tmax的差值(ΔT).结果 中INSmax组、高INSmax组的男性比例、HbA1c、酮症发生率均低于低INSmax组,外源性胰岛素使用史、高血压病史、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史、高血脂病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史、体质指数(BMI)均高于低INSmax组(P<0.01);高INSmax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均高于低INSmax组,HbA1c、血红蛋白(Hb)均低于中INSmax组(P<0.01).低INSmax组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Tmax均高于中INSmax组和高INSmax组,FIns和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ΔT均低于中INSmax组和高INSmax组(P<0.05);中INSmax组FPG和30、60、120、180 min GLU、GLUmax均高于高INSmax组,FIns、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ΔT均低于高INSmax组(P<0.05).INSmax与BMI、嗜酸粒细胞计数、FIns、30、60、120、180 min INS、HOMA-β、HOMA-IR、INSmeasuremax、ΔT呈正相关(P<0.05);INSmax与HbA1c、Hb、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Tmax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FPG、高180 min GLU是T2DM患者INSmax的危险因素,高HOMA-IR是T2DM患者INSmax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 T2DM患者FPG与INSmax水平呈负相关,控制FPG对于改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很有意义.
作者:廖世波;吴敏;黄淑玉;邹毅;朱钊;黄高;李玲;向成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SIVD患者115例为SIVD组,选取同期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体检且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未见明显异常的69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一般临床资料,检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根据颅脑MRI表现进行脑白质病变(WML)Fazekas评分和腔隙性脑梗死(LI)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9水平;比较两组间MMP-9水平、脑损伤程度,并分析MMP-9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SIVD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所占比例、血清MMP-9水平、Fazekas评分、LI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SIVD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Fazekas评分、LI数量均呈正相关(rs=0.301、0.3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5.349,95%CI(2.449,11.685)〕、糖尿病〔OR=3.008,95%CI(1.265,7.154)〕、血清MMP-9水平〔OR=1.014,95%CI(1.009,1.019)〕均是SIV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MMP-9水平升高可能是SIV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MMP-9水平与SIVD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为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倪明珠;余锋;王瑶;宋莉莉;刘文灿;徐文;王文静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及未来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家庭医生信心指数变化情况,为家庭医生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4年参与调查的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部全科医生,于2017年12月,采用问卷星形式进行调查.问卷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和顾湲家庭医生工作室的信心指数调查内容自行设计,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对家庭医生工作的关注度、家庭医生执业的6大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执业状况的变化、从事家庭医生工作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需求、医改相关政策对家庭医生执业的影响、医联体、家庭医生团队的组成及家庭医生提高个人品牌影响力的途径等社会热点.结果 共发放问卷309份,回收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为99.35%.307例全科医生中,经常关注家庭医生工作181例(58.96%),有时关注124例(40.39%),从未关注2例(0.65%).关于家庭医生执业的6大影响因素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工资福利待遇(80例,26.06%)、个人价值实现(76例,24.76%)、执业环境(57例,18.57%)、社会尊重(51例,16.61%)、职业晋升空间(25例,8.14%)、工作与生活平衡(18例,5.86%).307例全科医生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为0~100分,平均(45.1±21.7)分,高于2014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平均分(24.6±22.8)分(t=-1.779,P<0.05);低于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平均分(66.0±20.8)分(t=-2.065,P<0.05).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平均分为(48.2±23.1)分,高于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t配对=-4.515,P<0.05).不同单位所在地区者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位在郊区者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均高于单位在城镇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P<0.05).职称为初级、中级、副高级及以上者,单位在城镇地区、城郊结合地区、郊区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年限3~<10年、10~20年、>20年者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与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全科医生的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较2014年升高,可能与目前的收入水平、执业环境、个人价值实现、晋升空间有关;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略有提高.
作者:唐慧芸;宋道平;张韬 刊期: 2018年第23期
背景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联合的理想化疗方案并未确立.目的 比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PP方案)与依托泊苷联合顺铂(EP方案)同步胸部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并分析两种方案的药物经济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0—2015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治疗的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EP组(34例)和PP组(30例).患者接受相应方案的化疗联合同步胸部放疗,结束后2个月内评价近期疗效,继续随访至2016-12-31,观察远期疗效,记录两组化疗药品费用.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血液学毒性≥3级、放射性食管炎1~2级、放射性肺炎≥2级、消化道反应≥3级、肝功能损伤≥2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24.2%,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1.0个月〔95%CI(19.7,22.3)个月〕;PP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29.6%,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1.0个月〔95%CI(18.4,23.6)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6,P=0.169).PP组总成本高于EP组(P<0.05),成本-效果分析显示,EP组和PP组成本/效果分别为267.35、599.36,Δ成本/Δ效果为3772.84.结论 PP方案联合同步胸部放疗与E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肺腺癌的疗效相似,毒副作用可接受,但EP方案更经济适用.
作者:俞婷婷;卢喜;单莉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调查家庭医生对缓控释口服药物认知度和正确使用情况,为社区开展用药知识培训、提升家庭医生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法,2017年6—12月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西城区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通州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家庭医生实施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家庭医生基本情况、对缓控释口服药物认知度、对缓控释口服药物的正确使用情况、提升患者正确使用缓控释口服药物的方法及建议.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62份,现场收回有效问卷6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家庭医生对缓控释口服药物认知度较高,91.9%(57/62)、88.7%(55/62)的家庭医生基本掌握缓控释口服药物的优点及缺点,100.0%(62/62)的家庭医生遇到过不能正确服用缓控释口服药物的患者同时认为需要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对于哪种类型药物适于制备缓释、控释制剂(P=0.003),有或无掰痕的缓控释口服药物可以掰开服用(P=0.022,P=0.003)、有掰痕的缓控释口服药物可以鼻饲给药(P=0.030)、骨架式缓释剂的空壳可随粪便排出体外(P=0.014)等问题,学历较高的家庭医生较学历较低者掌握得更好;而年龄越大、职称越高的家庭医生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给患者服用缓控释口服药物以及更注重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用药指导(P<0.05).关于服用缓控释口服药物患者的用药指导由谁来做比较合适53.2%(33/62)的家庭医生选择全科医师,41.9%(26/62)的家庭医生选择社区药师,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更多地认为由社区药师做服用缓控释口服药物患者的用药指导比较合适,而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更多地认为由全科医师来做(P<0.05).结论 家庭医生对缓控释口服药物的用药方法了解不全面,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不够准确,建议在制定相关培训、宣传方案时考虑到家庭医生和患者对缓控释口服药物的认知情况,让社区药师参与到合理用药的工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作者:郭杰新;王婧宇;丁静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诊治原发性胃淋巴瘤(PGL)中的作用,以提高PGL的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7月在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治的可疑PGL患者16例,记录患者胃镜下病变部位及形态特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胃镜下获取标本诊断率、PGL治疗、ESD情况,比较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与ESD诊断正确率.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行ESD,2例拒绝行ESD后失访;12例确诊为PGL.14例行ESD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较多,未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术中及术后穿孔.12例确诊为PGL患者中,病变部位≥2个者6例,仅局限于胃体者3例,仅局限于胃窦者2例,仅局限于胃底者1例;胃镜下胃体多发浅表糜烂者4例,多发溃疡、表面附有白色薄苔、有时可见渗血者4例,胃皱襞增大、增粗者2例,黏膜蕈状突出、多孤立存在、隆起表面有糜烂或溃疡者2例;11例HP检测结果为阳性;2例根据胃镜下表现确诊为PGL,5例行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确诊为PGL,11例行ESD后确诊为PGL.ESD诊断正确率高于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χ2=6.750,P<0.05).结论 采用ESD辅助诊断PGL,可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
作者:黄神安;钱霞;张丽华;尚红卫;熊萍;方念 刊期: 201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