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罗杰;李浩瑜

关键词:纳洛酮, 神经节苷脂, 急性骨髓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以2012-12—2014-12我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40例。常规组采取一般治疗,联合组采用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痛觉和触觉评分联合组均高于常规组,常规组的运动功能神经远远低于联合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t=5.8189)。常规组总有效率50%,联合组总有效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3.8889,P=0.0486)。结论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痛觉、触觉和运动功能神经的恢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127例分析及抗凝治疗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07—2015-07在我院住院确诊的179例老年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既往有房颤组和既往无房颤组,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组患者既往有房颤组的风心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既往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既往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单独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既往有房颤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比例高于既往无房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NR值达标率均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房颤并发脑梗死的抗凝治疗率及IN R值达标率均较低,对出血的担忧和监测IN R值的不便影响了抗凝药物的应用。

    作者:丁同斌;刘士超;简立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与颞叶皮质入路早期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目的:对比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与颞叶皮质入路早期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01—2014-10我院收治的7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C 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传统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观察组行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结果2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相比,观察组28例血肿清除率>95%,≤80%者仅1例,血肿清除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观察组5例(14.3%)出现并发症,对照组13例(37.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ADL1~2级、ADL3级、ADL4级的比例分别为77.1%、14.3%、8.6%,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传统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相比,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早期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提升患者术后远期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琦;田少斌;陈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甘草甜素对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

    目的:观察甘草甜素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回顾性选取本院62例患者,按照治疗是否使用甘草甜素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曲马多治疗,观察组使用甘草甜素治疗。结果疼痛度减轻及膀胱肌无力缓解,对照组和观察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疼痛程度对比P=0.043,膀胱肌无力对比P=0.042。观察组治疗效果优越于对照组,运动能力恢复上,治疗前6个月,2组组间对比无差异(P=0.076),治疗后6个月2组组间差异显著(P=0.038)。轴突膜蛋白在血液中的表达及光度值的组间对比,2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3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82%,治疗组为7.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甘草甜素对于神经损伤修复有促进作用,对比曲马多疗效有优越性,作用机制为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对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静;张小方;尉娜;翟锴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羟考酮与地佐辛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76例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羟考酮1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100 mL ;对照组给予地佐辛0.6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 ,行静脉自控镇痛(PICA )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 h、12 h、24 h、48 h观察组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PCIA ,镇静镇痛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贺朝阳;孙燕;李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普瑞巴林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及抑郁指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及抑郁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4—2015-04我院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服用速效坐骨神经痛丸,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腰骶部痛评分、臀部痛、大腿外侧痛、腘窝痛、小腿后外侧痛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SQI评分(9.01±1.06)分、抑郁指数0.19±0.08及AngⅡ水平(28.99±3.21)pg/mL均分别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疲乏评分(64.43±14.21)分高于对照组(46.11±8.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普瑞巴林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抑郁情绪。

    作者:苏维敏;陈剑锋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氯吡格雷75 mg ,1次/d。对照组单用拜阿司匹林100 mg ,1次/d。2组患者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选择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临床效果,治疗完成90 d随访,通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2组患者长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完成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显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作者:李舟;孙晓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关系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2—2015-03收治发病时间在24h内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脑卒中OCSP分型将其分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同时按脑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与闭塞组。统计所有患者入院2周及半年内血压均值,分别于入院时、入院2周及6个月后采取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及Bathel指数评分评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关系。结果急性期收缩压在120~150mmHg时,患者6个月后mRS评分与Ba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入院时、入院14d、6个月后,≤145mmHg组mRS评分分别为(3.06±1.33)分、(2.41±1.34)分、(1.41±0.98)分,>145mmHg组评分分别为(3.08±1.26)分、(2.92±1.42)分、(2.67±1.28)分,2组6个月后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远期预后与急性期血压水平呈U型联系,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前3d收缩压均值低于145mmHg患者,预后优于收缩压超过145mmHg患者。

    作者:张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管引流结合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管引流结合侧脑室钻孔引流治疗Ⅱ型、Ⅲ型、Ⅳa型及Ⅴa脑室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6例病人先行侧脑室钻孔引流,经引流管脑室内注入尿激酶2万U,保留4~6h后放开引流血肿,3~4d后拔除引流管。侧脑室引流3d后,行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硬外麻醉管引流血性脑脊液,脑脊液颜色正常后即可拔除腰部引流管。引流管长可放置15d。结果76例病人,除7例继发脑室出血死亡,其余69例均临床治愈,其中12例手术后早期出现高热、血象高等颅内感染症状,经侧脑室注射抗生素及引流,积水症状很快消失,临床治愈。结论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中重度脑室内出血,创伤小,有效地预防脑室急性扩张,预防脑室感染,减少脑积水,疗效确切。

    作者:万永泉;郭根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连续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连续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提高脑卒中的护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01—2015-12收诊10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等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护理模式。应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观察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FM 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FM 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FM 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652、5.632,P值为0.036、0.028)。结论实施连续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作者:单秋菊;魏志华;魏瑞丽;林蓓蕾;张振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慢性鼻-鼻窦炎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07—2014-12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ut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TCI)患者50例、ATCI合并CRS患者5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3组血清CRP、TNF-α、IL-1β、IL-6水平及VLDL-C、LDL-C、HDL-C、TC、TG水平,同时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结果 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1β、IL-6、VLDL-C、LDL-C、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又显著高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 HDL-C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又低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及ATCI组患者IMT均较健康对照组增厚(P<0.05),且ATCI合并CRS组患者IMT厚度又较ATCI组增加(P<0.05)。3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可能通过升高全身炎症介质水平,进而对机体代谢及血脂水平产生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参与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作者:刘春岭;张亚青;李慧;柴臣通;张超;段志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尼莫地平联合纳洛酮在脑出血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和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1—2015-03我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稳定酸碱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联合纳洛酮治疗,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后2组患者NHISS评分变化状况,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变化状况及治疗状况。结果(1)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NHISS评分分别为(16.7±6.5、8.8±3.4),均优于对照组(11.9±4.6、5.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黏度(4.8±1.2)低于对照组(5.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红细胞比积(44.7±2.2)高于对照组血(43.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治疗组总体有效率(93.4%)高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确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显著提高患者脑出血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合作;王少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52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卒中合并HAP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d、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吞咽困难的发生几率分别为33.85%、43.08%、30.77%、49.23%、27.69%显著高于脑卒中未合并HA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d、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d、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吞咽困难与脑卒中合并HAP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检测,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降低HAP感染率。

    作者:张玉坤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脑卒中的影响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pneumonia ,MP)感染可引起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临床疾病。其中支原体肺炎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感染支原体肺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本文探讨了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血管炎症反应的大致机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脑卒中的关系,从理论上解释了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脑卒中的关系。因此,有效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情进展情况采取相应治疗等达到理想疗效。

    作者:梁鹤;白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压疮护理小组早期介入对预防脑卒中患者压疮的影响

    目的:探讨压疮护理小组早期介入对预防脑卒中患者压疮的影响。方法对18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3例,对照组96例,对照组实施医院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入院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2分的患者采用集中培训、责任护士填写压疮会诊表、压疮护理小组成员24 h内介入的方法,深入临床指导共同制定压疮预防措施并督导皮肤护理执行情况,探讨对压疮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共发生1期压疮3例,2期压疮2例,3期压疮1例,无4期压疮,发生率为6.25%;干预组压疮发生率为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患者的压疮预防知识、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入院时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2分的卧床脑卒中患者采用压疮护理小组早期介入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倩;颜美霞;程瑞莲;张振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2-03—2015-08确诊的12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尤瑞克林组、纤溶酶组和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尤瑞克林组采用尤瑞克林粉针剂进行治疗,纤溶酶组采用纤溶酶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14d后对比4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其他3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文战;司金超;吕受卿;岳慧丽;李兆民;付徐伟;任巧;常留军;王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脑糖氧代谢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生存状况的关系分析

    目的:考察脑糖氧代谢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共62例,均行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分别于颅脑体征发生的变化较大或每6~8 h时进行采血送检,并于发病后24 h采集患者血样送检,共监测3 d。采集患者的桡动脉血与颈静脉血,计算动脉血氧饱和、颈内静脉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差和血糖差、乳酸差、脑氧利用率、颈内静脉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的绝对值等临床指标。记录患者的短期预后,存活的判定是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而转出IC U的患者判定为存活,按照患者的短期预后存活与否,将患者分为存活组(45例)和死亡组(17例),比较2组在上述各临床指标上的差异,及其与预后间的关系。并从2013-08开始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分析患者的短期预后状况。结果(1)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CEO2(29.42±12.25 vs.48.56±18.67%)、Ca-jvO2(59.87±28.72 vs.87.03±41.85 mL/L )、A-VLac(0.24±0.15 vs.1.42±0.34 mmol/L)、A-VGlu(0.22±0.05 vs.0.43±0.07 mmol/L)显著降低(P<0.05),Pa-jvCO2(6.91±2.42 vs.4.16±1.94 mmHg)、Sj‐vO2(98.28±45.47 vs.98.13±42.51%)明显升高(P<0.05);(2)符合SjvO2<52%,Ca-jvO2>83 mL/L条件的,存活组5例,死亡组14例,2组的人口分布比例差异显著(χ2=29.465,P<0.05)。根据患者发病3 d内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为预死亡组(19例),不符的患者为预存活组(43例),患者发病1个月的预后,经Kaplan-Meier法分析,预存活组的中位存活时间(13.2±3.5)d长于预死亡组(6.9±1.8)d。结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8分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脑无氧代谢明显增加,SjvO2<52%与Ca-jvO2>83 mL/L与该类老年患者的死亡相关。

    作者:张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炎症因子表达及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炎症因子表达及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健康体检者各50例分别为对照组A和对照组B ,检测3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的IL-6及PT、APTT、TT、Fg与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IL-6高表达及PT、APTT、TT、Fg等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异常是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在判断病程变化方面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张健平;刘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我院2014-09—2015-03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轻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经颅脑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采取蒙特利尔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高危组患者认知功能低于轻危组,以动物命名试验、图形描画、数字交替试验、言语复述、语言流.、延迟记忆、警觉性、计算力、时间定向等方面评分降低明显;高危组较轻危组及中危组右侧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上升;3组仅大脑左侧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轻危组对比,频谱异常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损伤对患者认知功能可产生严重影响,是造成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认知及记忆障碍的相关原因,随着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多,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明显。

    作者:苏成林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7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于术后接受CFNB处理,对照组术后予以持续静脉镇痛(CIA)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48、72 h的R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TKA术后能够起到显著镇痛效果,不会对肌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可有效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是TKA术后理想的镇痛方式。

    作者:戴国华;杨晓峰;谭克益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睡眠障碍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与进展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为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及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连续选取116例卒中发作48 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SPIE‐GEL睡眠量表进行评分,根据NIHSS评分的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对2组患者的平均SPIEGEL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进展组患者的平均SPIEGEL评分与NIHSS评分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6例病情出现进展,发生率31.03%。平均SPIEGEL评分在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进展组患者平均SPIEGEL评分与NIHSS评分变化之间呈正相关。结论睡眠障碍是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睡眠障碍越严重,脑卒中进展越明显。

    作者:肖萌;王泽颖;周蒙蒙;李晓满;路文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