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羟考酮与地佐辛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贺朝阳;孙燕;李建英

关键词:羟考酮, 地佐辛, 腹腔镜, 术后镇痛
摘要: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76例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羟考酮1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100 mL ;对照组给予地佐辛0.6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 ,行静脉自控镇痛(PICA )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 h、12 h、24 h、48 h观察组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PCIA ,镇静镇痛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重症IC U颅脑外伤昏迷患者147例,以昏迷是否苏醒分为2组,其中苏醒组76例,昏迷组71例,通过理化、影像学等检查作出临床诊断,并分析各种因素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影响程度。结果(1)2组患者临床及生命体征比较,苏醒组无呼吸异常66例(86.8%),无低血压70例(92.1%),无复合伤68例(89.5%),无颅内感染58例(76.3%),无瞳孔散大62例(81.6%),无高钠血症65例(85.5%)较昏迷组无呼吸异常13例(18.3%),无低血压20例(28.2%),无复合伤15例(21.1%),无颅内感染19例(26.8%),无瞳孔散大2例3(32.4%),无高钠血症17例(23.9%)明显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2组患者伤后血糖均不同程度增高,苏醒组血糖(7.13±1.92)mmol/L较昏迷组(11.25±3.77)m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GCS评分均较低,苏醒组3~4分(4例)、5~6分(6例、7~8分(66例)明显好于昏迷组3~4分(5例)、5~6分(11例)、7~8分(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得出有呼吸异常、低血压、复合伤、颅内感染、瞳孔散大、高钠血症、GCS评分较低、血糖控制不好等因素的患者,均严重影响了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从而为临床上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抢救和治疗提供诊疗及判断预后的基础和帮助。

    作者:李琦;徐旭;杨海峰;周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羟考酮与地佐辛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76例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羟考酮1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100 mL ;对照组给予地佐辛0.6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 ,行静脉自控镇痛(PICA )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 h、12 h、24 h、48 h观察组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PCIA ,镇静镇痛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贺朝阳;孙燕;李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糖尿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04—2015-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16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n=40)与非糖尿病组(n=120)。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预后进行评价,预后良好0~2分,预后不良3~6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指标进行评估。结果糖尿病组预后良好30例,占75.00%,非糖尿病组预后良好50例,占44.17%,预后不良67例,占55.83%。糖尿病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影响预后的原因之一(OR=2.452,95% CI=1.594~3.892)。结论糖尿病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血栓预后的原因之一,早期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对溶栓后脑组织水肿改善等有明显效果。

    作者:张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PC 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治疗,2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t=4.328~6.356,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3.655~4.759,P<0.05),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均出现显著上升( t=3.987~5.035,P<0.05),且观察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3.394~4.358,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和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U=3.703,χ2=4.882,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1.010,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PCI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倩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载脂蛋白E及血脂水平联合检测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及血脂水平联合检测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02—2015-02就诊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通过免疫比浊法、酶法测定2组受试者血清载脂蛋白E及血脂指标。结果2组载脂蛋白 E[(114.1±20.8)vs(509.5±82.6)]mg/L、TC[(7.13±0.85)vs(4.20±0.53)] mmol/L、TG[(2.01±0.38)vs(1.32±0.30)]mmol/L、HDL-C[(0.70±0.22)vs(1.25±0.04)]mmol/L、LDL-C[(7.81±1.12)vs(2.27±0.28)]mmol/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载脂蛋白E+ TC+LDL-C诊断脑梗死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效率分别为32.0%、100.0%、58.0%。结论载脂蛋白E联合血脂水平检测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继勋;李晶;徐维利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拉莫三嗪对新诊断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TG)治疗新诊断成人原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癫痫患者40例,采用LTG单药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及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评分。结果控制16例(40.0%),显效14例(35.00%),有效8例(20.00%),无效2例(5.00%)。治疗后患者QOLIE-31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频率减少百分率与QOLIE-31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50,P<0.05)。结论LTG治疗新诊断成人原发性癫痫具有较高的癫痫发作控制率,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

    作者:顾浩;顾天能;赵变歌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动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体会

    1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突发双下肢乏力伴视野缺损3 h”于2015-01-02入住我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多年,具体不祥,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70/105 m m H g ,嗜睡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 ,对光反射稍迟钝,双侧视野缺损,右侧为主,伸舌尚居中,双下肢肌力3级,上肢正常,无肌张力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入院时NIHSS评分为10分。入院后立即行磁共振检查,见图1、2、3。

    作者:谭龙君;涂明义;郭宏伟;皇甫留杰;刘涛生;郑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脑梗死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2—2014-11本院收治的2308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血清学梅毒检测,筛选RPR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患者255例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A )(复检组),另选 RPR阴性265例为对照组。结果 T PPA复检,梅毒血清学生物学假阳性(BFP)4例,假阳性率1.54%。其中男性假阳性3例,假阳性率1.73%(3/173),女性假阳性1例,假阳性率1.22%(1/82)。男女性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P<0.05)。高龄患者(≥60岁)多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复检组患者,脑神经症状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枢性面瘫和舌瘫显著高于对照组。复检阳性患者神经性梅毒比例高于复检阴性患者(30.8% vs5.7%,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梅毒 TPPA复检阳性患者以高龄、男性居多。

    作者:周映彤;黎罗明;冯欣;李华文;邹达良;刘惠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强化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结合舒适护理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影响

    目的:探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结合舒适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7—2015-05我院接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干预、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结合舒适护理干预,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家属健康知识评估量表错误项数评分均无明显改变(P>0.05);护理1周及1、3个月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及家属健康知识评估量表错误项数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结合舒适护理服务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调整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积极借鉴。

    作者:赵琼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对比微创穿刺引流与去骨瓣减压治疗自发性高血压颅内出血的疗效

    目的:自发性高血压颅内出血(IC H )的处理仍有争议,本文探讨微创穿刺引流(M IPD )与去骨瓣减压(DC )相比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ICH患者(发病24 h内基底节出血≥30 mL)非随机分配到MIPD(A组)或DC(B组)行血肿清除术。主要观察终点是发病30 d后是否死亡及1 a后其功能独立程度。结果初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评分为8.1±3.4,平均血肿体积(HV)为(56.7±23.0)mL。A组>B组,平均年龄(59.4±14.5vs55.3±11.1,P=0.025),30 d和1 a的累积病死率分别为32.3%和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NIHSS <15或 HV≤60 mL患者A组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 P均<0.05)。发病1 a后累积功能独立性为26.8%,A组(33/84,39.3%)和B组((20/114,17.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1 a后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方法、年龄、GCS、HV、IVH和肺部感染相关(P均<0.05)。结论对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 HV≥30 mL),通过评估发病1 a后功能独立率及≤60岁、NIHSS <15分或 HV≤60 mL患者的病死率,MIPD治疗方法更有效。

    作者:赵向南;邵峰;李光亮;刘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氯吡格雷75 mg ,1次/d。对照组单用拜阿司匹林100 mg ,1次/d。2组患者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选择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临床效果,治疗完成90 d随访,通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2组患者长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完成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显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作者:李舟;孙晓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全切除术与次全切术治疗幕上胶质瘤伴癫痫的效果比较

    目的:研究全切除术与次全切术治疗幕上胶质瘤伴癫痫的疗效。方法抽选2009-07—2013-09我院收治的幕上胶质瘤伴癫痫患者30例,按照手术切除范围分为全切组(n=15)和次全切组(n=15),均自愿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癫痫控制满意度、术前后K PS评分及并发症、复发、死亡情况。结果全切组术后癫痫控制满意率为93.33%较次全切组60.00%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月及术后1 a全切组 K PS评分较次全切组明显较高[(87.25±6.51)分、(79.91±14.32)分V S (78.23±12.74)分、(65.73±21.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 a内全切组复发率6.67%显著低于次全切组(P<0.05),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幕上胶质瘤半癫痫患者行全切除术治疗,术后癫痫控制满意度高,远期疗效好。

    作者:巴传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刺络放血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33例)甲钴胺片治疗,2组均治疗30 d。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L 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L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刺络放血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朱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肥胖型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特点和意义

    目的:研究肥胖型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特点和意义。方法选择73例肥胖型和58例非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分别为A、B组,10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C ,测量QT间期大值(QTmax)和 QT 间期小值(QTmin),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max-QTmin)并进行比较。结果(1)A组、B组QTmax、QTmin、QTd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QTmax、QTmin、QTd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心电图QT‐max、QTmin、QTd均高于非肥胖型高血压患者,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指标,临床上应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给予高度重视,进行高血压治疗、减肥的同时须密切注意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杜琼颖;谢娜;何晓丹;李世锋;井艳;李继培;张芳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4-04—2014-04因C HD在我院心外科住院并行心内直视下体外循环手术的1376例病例资料,选取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5例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CHD类型组成、CO2分压、HCT、CPB温度、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与血浆NSE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HD体外循环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15例,发生率1.09%,病死率0.07%(1/1376)。2组间在CO2分压、HCT、CPB温度、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PB温度、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NSE水平呈正相关(P<0.05),CO2分压、HCT与NSE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CHD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不常见,主要是由于CPB本身造成,与CO2分压、HCT、CPB温度、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密切相关,监测手术前后血浆NSE水平变化,对预测CHD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评价疗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东辉;武秋菊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规范化健康宣教在精神科行保护性约束患者陪护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宣教在精神科行保护性约束患者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10-2015‐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陪护家属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陪护家属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组在患者入院时通过幻灯片进行健康宣教,约束后发放宣教卡片进行个体健康宣教,并针对患者陪护家属的顾虑及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比较2组陪护对保护性约束的心理接受程度及对治疗的影响。结果干预组陪护对保护性约束的接受程度(99%)明显高于对照组(68%),对治疗的影响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健康宣教可有效改善陪护对约束性治疗的接受程度及满意度,减少患者约束时间及护士执行保护性约束所需时间,避免因约束对患者造成的躯体伤害,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王淑云;刘延锦;宋学勤;张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脑卒中后尿失禁与脑卒中远期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尿失禁与患者远期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10 d内是否出现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38例和非失禁组54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随访2 a患者的结局等。结果2组性别、脑卒中类型、既往病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尿失禁组NIHSS评分、WBC、PLT、FIB、hsCRP检测值均显著高于非失禁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时的 FBG、K+、Na+、TC、TG、HDL-C、LDL-C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在24个月的随访中1例失访、非失禁组2例失访,尿失禁组病死率34.21%,显著高于非失禁组的7.41%(P<0.05),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的残疾率及残疾程度显著高于非失禁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入院10 d内发生尿失禁的患者远期预后较未发生尿失禁的患者差。

    作者:宋艳;熊涛;方之勇;唐汉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对婴幼儿言语能力发育的影响

    目的:比较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婴幼儿与正常婴幼儿言语发育情况,了解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对婴幼儿言语能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出生时听力筛查未通过、3月龄经听力学评估确诊为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婴幼儿32例;听力正常婴幼儿35例为对照组。采用《婴幼儿听觉及言语发育观察表》及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言语能力测试,并将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月龄时聋儿组的言语发育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该组言语发育商(developmentalquotient,DQ)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对婴幼儿言语能力发育有影响,应加强听力随访工作,早期配合干预治疗。

    作者:张慧;耿曼英;单子丽;李新蔚;魏秀芬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在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12—2015-03收治的80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卒中单元模式下进行康复治疗,比较2组康复效果、住院时间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疗效、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刘元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模式;随着急诊流程的改进,开始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前后,患者的成功率与病死率、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及从接诊到确诊与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所需时间。结果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8.98%)、病死率(1.02%)、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18.05±1.81)、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26.55±7.39)等均明显优于实施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3.47%)、病死率(26.53%))、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29.01±4.67)、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47.81±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55±0.13)、静脉给药时间(4.85±1.31)、头颅CT时间(11.52±3.61)、急救总时间(49.87±6.53)等与实施前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61±0.85)、静脉给药时间(4.99±2.62)、头颅CT时间(12.05±10.39)、急救总时间(51.36±7.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后,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病死率,增加其抢救成功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云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