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张鹃鹃
目的:探究音乐电针治疗与磁疗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03—2014-10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音乐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磁疗法治疗,对比2组PSQI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PSQI评分为(3.51±1.42)分,对照组为(9.25±2.73)分,对照组平均入睡时间相对较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为66.67%,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116,P=0.0208)。对照组接受治疗后仍有16.67%的患者出现重度睡眠障碍,而观察组无重度睡眠障碍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重度缺损2例(7.69%),对照组重度缺损9例(3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音乐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对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也同样适用,患者PSQI评分低,睡眠质量较好,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失眠现象得到改善,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周梅君;范寒院;李浅峰;黄智勇;梁伟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联合左旋多巴(L-dopar)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患者在口服L-dopar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电针刺激风府穴、脑户穴、百会穴、印堂穴、水沟五穴,1次/d;对照组20例,患者按照常规剂量口服L-dopar ,2组连续治疗30 d ,试验终点时间第30天。第30天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改良Webster量表评分和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评分。结果2组患者均在改善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效果明显(P<0.01);改良Webster量表评分显示治疗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改良Webster量表总分减分率方面,治疗组在改善便秘、多汗、肌强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UPDRS评分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L-dopar治疗PD疗效肯定,且无不良反应,是治疗PD安全有效的辅助疗法。
作者:杨秀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结合舒适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7—2015-05我院接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干预、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结合舒适护理干预,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家属健康知识评估量表错误项数评分均无明显改变(P>0.05);护理1周及1、3个月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及家属健康知识评估量表错误项数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结合舒适护理服务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调整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积极借鉴。
作者:赵琼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管引流结合侧脑室钻孔引流治疗Ⅱ型、Ⅲ型、Ⅳa型及Ⅴa脑室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6例病人先行侧脑室钻孔引流,经引流管脑室内注入尿激酶2万U,保留4~6h后放开引流血肿,3~4d后拔除引流管。侧脑室引流3d后,行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硬外麻醉管引流血性脑脊液,脑脊液颜色正常后即可拔除腰部引流管。引流管长可放置15d。结果76例病人,除7例继发脑室出血死亡,其余69例均临床治愈,其中12例手术后早期出现高热、血象高等颅内感染症状,经侧脑室注射抗生素及引流,积水症状很快消失,临床治愈。结论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中重度脑室内出血,创伤小,有效地预防脑室急性扩张,预防脑室感染,减少脑积水,疗效确切。
作者:万永泉;郭根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不同时点及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手术患者全麻中对皮质醇的抑制程度及患者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11在本院择期行颅脑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0.4μg/kg低剂量实验组、0.6μg/kg中等剂量实验组、0.8μg/kg高剂量实验组,每组9例,比较皮质醇和氧合指数相关指标。结果4组研究对象的体质量、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不同剂量T1到T3时间,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皮质醇的抑制比较分别为:T1时间点(F=6.468,P=0.002);T2时间点(F=7.561,P=0.001);T3时间点(F=7.68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952,P=0.164);中等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516,P=0.240);低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0.445,P=0.6457);对照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116,P=0.3440);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氧合指数比较,4组患者T 1~T 3不同氧合指数:对照组( F=0.7949,P=0.3917);低剂量组( F=1.158,P=0.3310);中等剂量组( F=1.118,P=0.3435);高剂量组( F=1.02,P=0.37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不同剂量比较,T 1到T 3时间:T 1时间点( F=0.9473,P=0.3816);T 2时间点( F=1.257,P=0.3179);T 3时间点( F=1.168,P=0.32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手术全身麻醉患者拔管可产生应激效应,右美托咪定浓度越高对抑制皮质醇的释放作用越强。
作者:刘宝伟;赵素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入院后均行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西医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期均为14 d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密切监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9%)较对照组(75.68%)高,且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 TNF-α、IL-6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均有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穿刺碎吸术后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有助于抑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反应,降低神经缺损程度,疗效显著。
作者:张松坡;高玉松;胡承啸;罗新铭;郭宏伟;柴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2—2015-03收治发病时间在24h内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脑卒中OCSP分型将其分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同时按脑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与闭塞组。统计所有患者入院2周及半年内血压均值,分别于入院时、入院2周及6个月后采取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及Bathel指数评分评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关系。结果急性期收缩压在120~150mmHg时,患者6个月后mRS评分与Ba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入院时、入院14d、6个月后,≤145mmHg组mRS评分分别为(3.06±1.33)分、(2.41±1.34)分、(1.41±0.98)分,>145mmHg组评分分别为(3.08±1.26)分、(2.92±1.42)分、(2.67±1.28)分,2组6个月后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远期预后与急性期血压水平呈U型联系,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前3d收缩压均值低于145mmHg患者,预后优于收缩压超过145mmHg患者。
作者:张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03—2015-03收治的316例急性颅脑损伤PTSD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其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16例患者中,107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33.9%。其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8.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60岁、GCS评分<12分、住院时间≥20 d、抗菌药物应用≥2种、空腹血糖≥6.2 mmol/L、颅脑手术、气管切开及留置管道均是导致急性颅脑损伤 PTS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PTSD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积极行预防性处理,有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宋俊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76例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羟考酮1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100 mL ;对照组给予地佐辛0.6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 ,行静脉自控镇痛(PICA )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 h、12 h、24 h、48 h观察组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PCIA ,镇静镇痛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贺朝阳;孙燕;李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刺络放血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33例)甲钴胺片治疗,2组均治疗30 d。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L 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L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刺络放血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朱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及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110例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BP和DBP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SBP和DBP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2组低频、高频及低频与高频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1),观察组低频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压力反射敏感度均高于治疗前,静息心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压力反射敏感度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减少血压波动,抑制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
作者:冯学宁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以我科2014-01—2015-04收治住院的90例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按照患者脑出血量分成3组:大量出血组30例(>50mL);中等量出血组30例(30~50mL);小出血量组30例(≤30mL)。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监测脑出血患者及健康体检者治疗前后各个时段体内IL-6,CRP的血清水平变化,进行预后评估。结果(1)实验组血清IL-6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RP及IL-6水平随着脑出血量增多逐渐增加(P<0.05);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不同出血量组血清CRP水平逐渐增加,其中第3天血清CRP水平高,之后逐渐下降(P<0.05);发病第1天患者血清IL-6的水平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且各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预后越好,IL-6和CRP的血清水平则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及IL-6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量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琳;周成芳;梁江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5—2014-08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数量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与颈动脉局部状况,减少、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7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于术后接受CFNB处理,对照组术后予以持续静脉镇痛(CIA)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48、72 h的R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TKA术后能够起到显著镇痛效果,不会对肌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可有效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是TKA术后理想的镇痛方式。
作者:戴国华;杨晓峰;谭克益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全切除术与次全切术治疗幕上胶质瘤伴癫痫的疗效。方法抽选2009-07—2013-09我院收治的幕上胶质瘤伴癫痫患者30例,按照手术切除范围分为全切组(n=15)和次全切组(n=15),均自愿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癫痫控制满意度、术前后K PS评分及并发症、复发、死亡情况。结果全切组术后癫痫控制满意率为93.33%较次全切组60.00%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月及术后1 a全切组 K PS评分较次全切组明显较高[(87.25±6.51)分、(79.91±14.32)分V S (78.23±12.74)分、(65.73±21.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 a内全切组复发率6.67%显著低于次全切组(P<0.05),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幕上胶质瘤半癫痫患者行全切除术治疗,术后癫痫控制满意度高,远期疗效好。
作者:巴传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尿失禁与患者远期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10 d内是否出现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38例和非失禁组54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随访2 a患者的结局等。结果2组性别、脑卒中类型、既往病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尿失禁组NIHSS评分、WBC、PLT、FIB、hsCRP检测值均显著高于非失禁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时的 FBG、K+、Na+、TC、TG、HDL-C、LDL-C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在24个月的随访中1例失访、非失禁组2例失访,尿失禁组病死率34.21%,显著高于非失禁组的7.41%(P<0.05),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的残疾率及残疾程度显著高于非失禁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入院10 d内发生尿失禁的患者远期预后较未发生尿失禁的患者差。
作者:宋艳;熊涛;方之勇;唐汉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ICS )病因学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80例ICS患者为病例组,根据其 TOAST 病因学分型进行分组,并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 A A型)患者分为颅内病变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外病变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 H cy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627,P<0.05);血浆Hcy水平仅与受试者的年龄(标化回归系数=0.386)呈正相关性(t=3.862,P<0.05);吸烟史(OR=9.134)、饮酒史(OR=1.387)、高血压(OR=11.687)、TC水平(OR=1.517)、LDL水平(OR=2.998)、Hcy(OR=1.156)均与ICS发病呈正相关性(P<0.05);LAA组患者的血浆 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研究对象(q=3.628~5.126,P<0.05);颅外病变组患者的血浆 Hcy水平显著高于颅内病变组或颅内外病变组(q=5.155、4.827,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是I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与LAA型ICS及颅外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而其水平与其他传统因素无关,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血浆H cy水平及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
作者:周丽丽;孙梅芬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6—2015-07收治的94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90例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的治疗记录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重点探讨 H型高血压和进展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肥胖率55.32%、高血压患病率78.72%、动脉狭窄率63.83%均较对照组34.44%、44.44%、37.78%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血糖(8.91±3.82)mmol/L、胆固醇(6.84±1.42)mmol/L、甘油三酯(2.94±1.28)mmol/L 较对照组(5.54±3.43)mmol/L、(4.74±1.03)mmol/L、(2.02±1.06)mmol/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H型高血压患病率76.60%较对照组45.5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173.84±30.45)mmHg、Hcy(19.87±12.46)μmol/L较对照组(148.75±24.31)mmHg、(13.24±13.02)μmol/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高血压、动脉狭窄、高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过高等均是诱发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H型高血压多发于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且患者收缩压和Hcy较高,H型高血压和Hcy指标检测是预测和评价脑卒中病情进展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占芬;张学艳;任秉丽;王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6-01在我院选择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30)和干预组(n=30),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及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常规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和护理后Fugl-Meyer评分(59.8±4.7)分与对照组(47.6±4.6)分相比明显较高,Barthel指数(58.6±5.1)与对照组(43.8±5.7)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及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梁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宣教在精神科行保护性约束患者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10-2015‐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陪护家属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陪护家属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组在患者入院时通过幻灯片进行健康宣教,约束后发放宣教卡片进行个体健康宣教,并针对患者陪护家属的顾虑及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比较2组陪护对保护性约束的心理接受程度及对治疗的影响。结果干预组陪护对保护性约束的接受程度(99%)明显高于对照组(68%),对治疗的影响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健康宣教可有效改善陪护对约束性治疗的接受程度及满意度,减少患者约束时间及护士执行保护性约束所需时间,避免因约束对患者造成的躯体伤害,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王淑云;刘延锦;宋学勤;张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