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张鹃鹃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nerve-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 ,LN‐SRH)和传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LRH)的临床效果,以及膀胱功能和直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0-01—2014-12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0例,分别行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NSRH组,35例)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RH组,35例),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韧带切除长度、阴道前后壁切除长度以及淋巴结切除数量,并研究2组膀胱功能障碍及直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LNSRH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LRH组,LNSRH组出血量与LR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NSRH组和LRH组在韧带切除长度、阴道前后壁切除长度以及淋巴结切除数量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NSRH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 LRH组,LNSRH组排气时间明显短于LRH组。结论 LNSRH和 LRH 在手术效果方面无差异,LNSRH对膀胱和直肠功能的保护要明显优于LRH。
作者:鲁笑钦;李元昆;付美洲;张侠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及抑郁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4—2015-04我院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服用速效坐骨神经痛丸,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腰骶部痛评分、臀部痛、大腿外侧痛、腘窝痛、小腿后外侧痛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SQI评分(9.01±1.06)分、抑郁指数0.19±0.08及AngⅡ水平(28.99±3.21)pg/mL均分别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疲乏评分(64.43±14.21)分高于对照组(46.11±8.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普瑞巴林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抑郁情绪。
作者:苏维敏;陈剑锋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7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于术后接受CFNB处理,对照组术后予以持续静脉镇痛(CIA)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48、72 h的R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TKA术后能够起到显著镇痛效果,不会对肌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可有效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是TKA术后理想的镇痛方式。
作者:戴国华;杨晓峰;谭克益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2—2014-11本院收治的2308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血清学梅毒检测,筛选RPR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患者255例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A )(复检组),另选 RPR阴性265例为对照组。结果 T PPA复检,梅毒血清学生物学假阳性(BFP)4例,假阳性率1.54%。其中男性假阳性3例,假阳性率1.73%(3/173),女性假阳性1例,假阳性率1.22%(1/82)。男女性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P<0.05)。高龄患者(≥60岁)多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复检组患者,脑神经症状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枢性面瘫和舌瘫显著高于对照组。复检阳性患者神经性梅毒比例高于复检阴性患者(30.8% vs5.7%,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梅毒 TPPA复检阳性患者以高龄、男性居多。
作者:周映彤;黎罗明;冯欣;李华文;邹达良;刘惠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刺络放血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33例)甲钴胺片治疗,2组均治疗30 d。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L 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L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iker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刺络放血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朱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观察随访期间脑血管事件复发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TG、LDL-C、HDL-C、TC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 a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波;程晓明;聂水波;田卓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模式;随着急诊流程的改进,开始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前后,患者的成功率与病死率、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及从接诊到确诊与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所需时间。结果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8.98%)、病死率(1.02%)、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18.05±1.81)、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26.55±7.39)等均明显优于实施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3.47%)、病死率(26.53%))、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29.01±4.67)、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47.81±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55±0.13)、静脉给药时间(4.85±1.31)、头颅CT时间(11.52±3.61)、急救总时间(49.87±6.53)等与实施前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61±0.85)、静脉给药时间(4.99±2.62)、头颅CT时间(12.05±10.39)、急救总时间(51.36±7.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后,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病死率,增加其抢救成功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云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及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110例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BP和DBP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SBP和DBP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2组低频、高频及低频与高频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1),观察组低频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压力反射敏感度均高于治疗前,静息心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压力反射敏感度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减少血压波动,抑制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
作者:冯学宁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07—2014-12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ut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TCI)患者50例、ATCI合并CRS患者5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3组血清CRP、TNF-α、IL-1β、IL-6水平及VLDL-C、LDL-C、HDL-C、TC、TG水平,同时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结果 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1β、IL-6、VLDL-C、LDL-C、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又显著高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 HDL-C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又低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及ATCI组患者IMT均较健康对照组增厚(P<0.05),且ATCI合并CRS组患者IMT厚度又较ATCI组增加(P<0.05)。3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可能通过升高全身炎症介质水平,进而对机体代谢及血脂水平产生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参与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作者:刘春岭;张亚青;李慧;柴臣通;张超;段志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3—2014-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65例和60例健康体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和T N F-α水平。同时对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IL-1β、IL-2、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Ⅰ型患者血清IL-1β、IL-2、IL-6和T N F-α水平明显低于Ⅱ型患者;男性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IL-1β、TNF-α水平比较,男女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精神病理之间有关联,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望通过抑制其细胞IL-6水平和T N F-α等细胞因子得以治疗。
作者:孙玉涛;刘海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对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将68例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功能锻炼、电刺激、运动疗法等,观察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肌电图表明,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作者:胡世俊;徐海婷;焦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脑脊液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实验诊断方法、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与鉴别诊断,寻找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4-05—2015-05在我院就诊的2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病人脑脊液的病理学检查、显微镜检查、蛋白质及生化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对神经系统疾病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追踪治疗效果对诊断进行验证。结果不同病因引起的脑脊液的性状、颜色、生化检验等检测结果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均会引起脑脊液的改变,只有对病人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对症治疗,才能得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张同华;于淑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1-12—2014-10我院收治的68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抗结核、降颅压及鞘内注药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静滴,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配合鞘内注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作者:杜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总结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体会,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6例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降颅压、预防感染、维持酸碱平衡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针40 m g加生理盐水静滴,2次/d,连用5d。经胃管注入硫糖铝混悬液,10mL/次,3次/d,连用5d。5d后评价疗效。结果46例患者中,显效35例(76.1%),有效9例(19.5%),无效2例(4.4%),总有效率95.6%。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奥美拉唑静滴联合硫糖铝混悬液经胃管注入治疗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安全、高效。
作者:武耀先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全脑灌注在脑胶质瘤边界区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胶质瘤病例资料,低级别组(WHO Ⅰ~Ⅱ级)14例,高级别组(WHO Ⅲ~Ⅳ级)16例,均行全脑灌注扫描,测量CT增强与CT灌注上影像边界并求出面积,并在全脑灌注图显示的边界区、CT灌注边界外围区和健侧正常脑组织划定兴趣区,测量CBV。结果 CT灌注面积大于CT增强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低级别取边界参考值,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级别胶质瘤以CBV 1.7700 mL/100 g为CT灌注边界截点时,灵敏度85.71%,特异度78.57%。高级别胶质瘤以CBV值2.2750 mL/100 g作为判断CT 灌注边界截点时,灵敏度93.75%,特异度93.75%。高、低级别都以 rCBV为1.0250为判断C T灌注边界截点,灵敏度93.33%,特异度83.33%。结论全脑灌注成像在胶质瘤边界区分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苏杭;梁新强;宾静文;吕健;陈晓武;杜成利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行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所有病人手术效果满意,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0例术后出现程度各异的双下肢、胸背部代偿性出汗,4例发生闭合性气胸,经密切观察和对症治疗3~7d后满意出院。结论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充分、围手术期严密观察病情及加强护理是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邱红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对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运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86例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在进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同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护理前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和整体治疗效果。结果经综合护理48 h后治疗有效率91.86%(79/86),呼吸频率(RR )、心率(HR)、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均明显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实施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效果,获得更好预后。
作者:肖凤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肌氨肽苷联合不同剂量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明确诊断的高血压脑出血中患者分为肌氨肽苷组(8 mL/d)、小剂量组(醒脑静20 mL/d+肌氨肽苷8 mL/d)、大剂量组(醒脑静40 mL/d+肌氨肽苷8 mL/d)各40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及对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14 d后,3组患者的血清 TNF-a、IL-6、CRP、NPY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治疗后的血清 TNF-a、IL-6、CRP、NPY降低效果优于肌氨肽苷组(P<0.05)。NIHSS、GCS、BI指数评分、血肿体积、脑水肿指数治疗后小剂量组、大剂量组优于肌氨肽苷组(P<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大剂量组的临床有效率90.00%,小剂量组为87.5%均显著高于肌氨肽苷组的67.5%( P<0.05);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肌氨肽苷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于改善患者的脑水肿,降低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但加大醒脑静的剂量并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姚书燕;刘海花;韩文颖;蔡桂香;张宏雨;赵翠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胼胝体位于双侧大脑半球底部的连接处,是大的联络纤维,其血液供应较为丰富,发生梗死的几率较低,且胼胝体功能较多,梗死导致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近年来,随着脑部M 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本病的诊断率也越来越高,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邱茜茜;王芸芝;孙巧丽;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管引流结合侧脑室钻孔引流治疗Ⅱ型、Ⅲ型、Ⅳa型及Ⅴa脑室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6例病人先行侧脑室钻孔引流,经引流管脑室内注入尿激酶2万U,保留4~6h后放开引流血肿,3~4d后拔除引流管。侧脑室引流3d后,行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硬外麻醉管引流血性脑脊液,脑脊液颜色正常后即可拔除腰部引流管。引流管长可放置15d。结果76例病人,除7例继发脑室出血死亡,其余69例均临床治愈,其中12例手术后早期出现高热、血象高等颅内感染症状,经侧脑室注射抗生素及引流,积水症状很快消失,临床治愈。结论腰穿硬脊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中重度脑室内出血,创伤小,有效地预防脑室急性扩张,预防脑室感染,减少脑积水,疗效确切。
作者:万永泉;郭根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