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果
目的:分析并探讨脑卒中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得出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合并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选取同期40例脑卒中未合并抑郁症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分析抑郁症的原因及抑郁症严重程度与脑卒中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合并抑郁症有效,大脑皮质下的病变位置发生脑卒中的几率高于其他位置。结论针对脑卒中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应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重视对抑郁症的治疗。
作者:郑强;李冰俭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及抑郁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4—2015-04我院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服用速效坐骨神经痛丸,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腰骶部痛评分、臀部痛、大腿外侧痛、腘窝痛、小腿后外侧痛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SQI评分(9.01±1.06)分、抑郁指数0.19±0.08及AngⅡ水平(28.99±3.21)pg/mL均分别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疲乏评分(64.43±14.21)分高于对照组(46.11±8.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普瑞巴林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抑郁情绪。
作者:苏维敏;陈剑锋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自发性高血压颅内出血(IC H )的处理仍有争议,本文探讨微创穿刺引流(M IPD )与去骨瓣减压(DC )相比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ICH患者(发病24 h内基底节出血≥30 mL)非随机分配到MIPD(A组)或DC(B组)行血肿清除术。主要观察终点是发病30 d后是否死亡及1 a后其功能独立程度。结果初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评分为8.1±3.4,平均血肿体积(HV)为(56.7±23.0)mL。A组>B组,平均年龄(59.4±14.5vs55.3±11.1,P=0.025),30 d和1 a的累积病死率分别为32.3%和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NIHSS <15或 HV≤60 mL患者A组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 P均<0.05)。发病1 a后累积功能独立性为26.8%,A组(33/84,39.3%)和B组((20/114,17.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1 a后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方法、年龄、GCS、HV、IVH和肺部感染相关(P均<0.05)。结论对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 HV≥30 mL),通过评估发病1 a后功能独立率及≤60岁、NIHSS <15分或 HV≤60 mL患者的病死率,MIPD治疗方法更有效。
作者:赵向南;邵峰;李光亮;刘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模式;随着急诊流程的改进,开始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前后,患者的成功率与病死率、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及从接诊到确诊与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所需时间。结果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8.98%)、病死率(1.02%)、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18.05±1.81)、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26.55±7.39)等均明显优于实施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3.47%)、病死率(26.53%))、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29.01±4.67)、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47.81±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55±0.13)、静脉给药时间(4.85±1.31)、头颅CT时间(11.52±3.61)、急救总时间(49.87±6.53)等与实施前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61±0.85)、静脉给药时间(4.99±2.62)、头颅CT时间(12.05±10.39)、急救总时间(51.36±7.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后,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病死率,增加其抢救成功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云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5—2014-08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数量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与颈动脉局部状况,减少、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肥胖型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特点和意义。方法选择73例肥胖型和58例非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分别为A、B组,10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C ,测量QT间期大值(QTmax)和 QT 间期小值(QTmin),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max-QTmin)并进行比较。结果(1)A组、B组QTmax、QTmin、QTd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QTmax、QTmin、QTd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心电图QT‐max、QTmin、QTd均高于非肥胖型高血压患者,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指标,临床上应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给予高度重视,进行高血压治疗、减肥的同时须密切注意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杜琼颖;谢娜;何晓丹;李世锋;井艳;李继培;张芳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护理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作用,总结护理措施和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32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头痛、惊厥、发热、呕吐等对症护理,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应的引导与沟通,观察患儿身体恢复情况。结果治愈27例,好转4例,放弃1例,无死亡。结论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作用很重要,制定高效对症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愈率。
作者:白丽;张鹃鹃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尿失禁与患者远期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10 d内是否出现尿失禁分为尿失禁组38例和非失禁组54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随访2 a患者的结局等。结果2组性别、脑卒中类型、既往病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尿失禁组NIHSS评分、WBC、PLT、FIB、hsCRP检测值均显著高于非失禁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时的 FBG、K+、Na+、TC、TG、HDL-C、LDL-C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在24个月的随访中1例失访、非失禁组2例失访,尿失禁组病死率34.21%,显著高于非失禁组的7.41%(P<0.05),2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的残疾率及残疾程度显著高于非失禁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入院10 d内发生尿失禁的患者远期预后较未发生尿失禁的患者差。
作者:宋艳;熊涛;方之勇;唐汉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入院后均行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西医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期均为14 d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密切监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9%)较对照组(75.68%)高,且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 TNF-α、IL-6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均有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穿刺碎吸术后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有助于抑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反应,降低神经缺损程度,疗效显著。
作者:张松坡;高玉松;胡承啸;罗新铭;郭宏伟;柴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大面积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大面积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结果。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合并癫痫发作发病率为26.1%,早发性癫痫占总发病数65.9%(27/41),迟发性癫痫占35.1%(14/41),早发性癫痫患者中全面性发作占66.7%,迟发性癫痫患者中部分性发作占78.6%,95.1%(39/41)大面积脑梗死并继发性癫痫患者脑电图异常。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更容易合并癫痫发作,且早发性癫痫患者和迟发性癫痫患者发作类型特点不同。脑电图检查可帮助定位,预测病情及观察治疗效果。
作者:张颖;李艳伟;陈洲平;韩雄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及误吸、医源性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及营养不足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病死率高,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加强基础护理,加强呼吸道、消化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作者:李少锋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对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将68例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功能锻炼、电刺激、运动疗法等,观察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肌电图表明,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作者:胡世俊;徐海婷;焦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07—2015-07在我院住院确诊的179例老年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既往有房颤组和既往无房颤组,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组患者既往有房颤组的风心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既往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既往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单独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既往有房颤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比例高于既往无房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NR值达标率均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房颤并发脑梗死的抗凝治疗率及IN R值达标率均较低,对出血的担忧和监测IN R值的不便影响了抗凝药物的应用。
作者:丁同斌;刘士超;简立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总结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体会,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6例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降颅压、预防感染、维持酸碱平衡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针40 m g加生理盐水静滴,2次/d,连用5d。经胃管注入硫糖铝混悬液,10mL/次,3次/d,连用5d。5d后评价疗效。结果46例患者中,显效35例(76.1%),有效9例(19.5%),无效2例(4.4%),总有效率95.6%。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奥美拉唑静滴联合硫糖铝混悬液经胃管注入治疗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安全、高效。
作者:武耀先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炎症因子表达及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健康体检者各50例分别为对照组A和对照组B ,检测3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的IL-6及PT、APTT、TT、Fg与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IL-6高表达及PT、APTT、TT、Fg等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异常是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在判断病程变化方面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张健平;刘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03—2015-03收治的316例急性颅脑损伤PTSD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其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16例患者中,107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33.9%。其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8.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60岁、GCS评分<12分、住院时间≥20 d、抗菌药物应用≥2种、空腹血糖≥6.2 mmol/L、颅脑手术、气管切开及留置管道均是导致急性颅脑损伤 PTS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PTSD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积极行预防性处理,有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宋俊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不同时点及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手术患者全麻中对皮质醇的抑制程度及患者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11在本院择期行颅脑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0.4μg/kg低剂量实验组、0.6μg/kg中等剂量实验组、0.8μg/kg高剂量实验组,每组9例,比较皮质醇和氧合指数相关指标。结果4组研究对象的体质量、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不同剂量T1到T3时间,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皮质醇的抑制比较分别为:T1时间点(F=6.468,P=0.002);T2时间点(F=7.561,P=0.001);T3时间点(F=7.68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952,P=0.164);中等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516,P=0.240);低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0.445,P=0.6457);对照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116,P=0.3440);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氧合指数比较,4组患者T 1~T 3不同氧合指数:对照组( F=0.7949,P=0.3917);低剂量组( F=1.158,P=0.3310);中等剂量组( F=1.118,P=0.3435);高剂量组( F=1.02,P=0.37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不同剂量比较,T 1到T 3时间:T 1时间点( F=0.9473,P=0.3816);T 2时间点( F=1.257,P=0.3179);T 3时间点( F=1.168,P=0.32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手术全身麻醉患者拔管可产生应激效应,右美托咪定浓度越高对抑制皮质醇的释放作用越强。
作者:刘宝伟;赵素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2-03—2015-08确诊的12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尤瑞克林组、纤溶酶组和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尤瑞克林组采用尤瑞克林粉针剂进行治疗,纤溶酶组采用纤溶酶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14d后对比4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其他3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文战;司金超;吕受卿;岳慧丽;李兆民;付徐伟;任巧;常留军;王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重症IC U颅脑外伤昏迷患者147例,以昏迷是否苏醒分为2组,其中苏醒组76例,昏迷组71例,通过理化、影像学等检查作出临床诊断,并分析各种因素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影响程度。结果(1)2组患者临床及生命体征比较,苏醒组无呼吸异常66例(86.8%),无低血压70例(92.1%),无复合伤68例(89.5%),无颅内感染58例(76.3%),无瞳孔散大62例(81.6%),无高钠血症65例(85.5%)较昏迷组无呼吸异常13例(18.3%),无低血压20例(28.2%),无复合伤15例(21.1%),无颅内感染19例(26.8%),无瞳孔散大2例3(32.4%),无高钠血症17例(23.9%)明显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2组患者伤后血糖均不同程度增高,苏醒组血糖(7.13±1.92)mmol/L较昏迷组(11.25±3.77)m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GCS评分均较低,苏醒组3~4分(4例)、5~6分(6例、7~8分(66例)明显好于昏迷组3~4分(5例)、5~6分(11例)、7~8分(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得出有呼吸异常、低血压、复合伤、颅内感染、瞳孔散大、高钠血症、GCS评分较低、血糖控制不好等因素的患者,均严重影响了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从而为临床上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抢救和治疗提供诊疗及判断预后的基础和帮助。
作者:李琦;徐旭;杨海峰;周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评析颅内感染实施侧脑室与腰大池持续引流辅以脑室灌注高敏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选取42例颅内感染患者参与此次研究,依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划分为2组(n=21),其中对照组行经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灌注高敏抗生素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侧脑室置管外引流,统计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引流与感染控制时间等的差异,同时测定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与脑脊液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的57.1%相比显著更高(P<0.05);实验组的引流时间、感染控制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短(P<0.05);2组治疗前颅内压、脑脊液中蛋白质、白细胞与葡萄糖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颅内压、脑脊液中蛋白质、白细胞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相比下实验组的降低与升高幅度显著更优(P<0.05)。结论颅内感染实施侧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引流辅以脑室灌注给药有助于缩短引流时间,降低颅内压并改善脑脊液成分,控制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可加速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辉;王俊宽;王正峰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