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李云婷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护理, 急诊全程优化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模式;随着急诊流程的改进,开始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前后,患者的成功率与病死率、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及从接诊到确诊与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所需时间。结果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8.98%)、病死率(1.02%)、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18.05±1.81)、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26.55±7.39)等均明显优于实施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3.47%)、病死率(26.53%))、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29.01±4.67)、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47.81±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55±0.13)、静脉给药时间(4.85±1.31)、头颅CT时间(11.52±3.61)、急救总时间(49.87±6.53)等与实施前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61±0.85)、静脉给药时间(4.99±2.62)、头颅CT时间(12.05±10.39)、急救总时间(51.36±7.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后,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病死率,增加其抢救成功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三维超声检查对开放性脊柱裂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三维超声检查对开放性脊柱裂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4-03—2015-04收治的中晚期妊娠胎儿1022例中经引产或手术后证实为开放性脊柱裂患者的36例二维、三维超声检查,分析比较采用二维、三维超声检查技术在产前对开放性脊柱裂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采用二维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94.4%。通过三维超声检查,检出率为100%。二维与三维超声检查诊断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结论三维超声检查,可对胎儿脊椎形态进行较好的反应,同时还能够提高胎儿的脊柱裂的临床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琳;吴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重症IC U颅脑外伤昏迷患者147例,以昏迷是否苏醒分为2组,其中苏醒组76例,昏迷组71例,通过理化、影像学等检查作出临床诊断,并分析各种因素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的影响程度。结果(1)2组患者临床及生命体征比较,苏醒组无呼吸异常66例(86.8%),无低血压70例(92.1%),无复合伤68例(89.5%),无颅内感染58例(76.3%),无瞳孔散大62例(81.6%),无高钠血症65例(85.5%)较昏迷组无呼吸异常13例(18.3%),无低血压20例(28.2%),无复合伤15例(21.1%),无颅内感染19例(26.8%),无瞳孔散大2例3(32.4%),无高钠血症17例(23.9%)明显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2组患者伤后血糖均不同程度增高,苏醒组血糖(7.13±1.92)mmol/L较昏迷组(11.25±3.77)m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GCS评分均较低,苏醒组3~4分(4例)、5~6分(6例、7~8分(66例)明显好于昏迷组3~4分(5例)、5~6分(11例)、7~8分(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得出有呼吸异常、低血压、复合伤、颅内感染、瞳孔散大、高钠血症、GCS评分较低、血糖控制不好等因素的患者,均严重影响了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从而为临床上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抢救和治疗提供诊疗及判断预后的基础和帮助。

    作者:李琦;徐旭;杨海峰;周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关系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2—2015-03收治发病时间在24h内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脑卒中OCSP分型将其分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同时按脑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与闭塞组。统计所有患者入院2周及半年内血压均值,分别于入院时、入院2周及6个月后采取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及Bathel指数评分评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关系。结果急性期收缩压在120~150mmHg时,患者6个月后mRS评分与Ba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入院时、入院14d、6个月后,≤145mmHg组mRS评分分别为(3.06±1.33)分、(2.41±1.34)分、(1.41±0.98)分,>145mmHg组评分分别为(3.08±1.26)分、(2.92±1.42)分、(2.67±1.28)分,2组6个月后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远期预后与急性期血压水平呈U型联系,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前3d收缩压均值低于145mmHg患者,预后优于收缩压超过145mmHg患者。

    作者:张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尿酸相关性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尿酸相关性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对2012-12—2014-12我院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oCA测试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者和无认知障碍者,对患者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尿酸相关性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认知障碍76例,无认知障碍37例,患者性别、接受高等教育、糖尿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关键部位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P<0.05);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有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性别、接受高等教育、糖尿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关键部位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P<0.05);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尿酸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中青年、小动脉闭塞型高尿酸血症患者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风险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且男性、中青年、小动脉闭塞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风险更大。

    作者:张晶晶;杨文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慢性鼻-鼻窦炎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07—2014-12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ut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TCI)患者50例、ATCI合并CRS患者5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3组血清CRP、TNF-α、IL-1β、IL-6水平及VLDL-C、LDL-C、HDL-C、TC、TG水平,同时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结果 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1β、IL-6、VLDL-C、LDL-C、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又显著高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和ATCI组患者血清 HDL-C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同时ATCI合并CRS组又低于ATCI组(P<0.05)。ATCI合并CRS组及ATCI组患者IMT均较健康对照组增厚(P<0.05),且ATCI合并CRS组患者IMT厚度又较ATCI组增加(P<0.05)。3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可能通过升高全身炎症介质水平,进而对机体代谢及血脂水平产生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参与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作者:刘春岭;张亚青;李慧;柴臣通;张超;段志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多种致痫灶定位技术的联合应用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术前脑电图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囊性占位7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胶质瘤16例,其他病变2例;应用M RI、视频脑电图、脑磁图行致痫灶定位,术中应用皮质脑电图再次精确致痫灶范围后行前颞叶联合海马切除术,术后随访评估疗效。结果长程VEEG监测中,20例患者均有惯常发作和发作间期痫样放电,14例(14/20)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位于单侧颞叶及海马区,其中合并同侧额区放电5例。6例(6/20)患者发作间期放电位于双侧颞叶,其中合并单侧额区放电2例。8例(8/20)起源于左侧颞叶及海马区,12例(12/20)起源于右侧。M EG检查20例患者发作间歇期皆有痫样放电,检出率为100%,17例(17/20)患者单侧颞叶放电,其中合并同侧额区放电8例;3例(3/20)患者双颞放电。术后随访12~24个月:16例患者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手术有效率100%,效果良好率95%。结论颞叶占位性病变伴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好,多种致痫灶定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手术疗效并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乌拉别克·毛力提;艾克拜尔·亚里坤;杨小朋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动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体会

    1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突发双下肢乏力伴视野缺损3 h”于2015-01-02入住我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多年,具体不祥,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70/105 m m H g ,嗜睡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 ,对光反射稍迟钝,双侧视野缺损,右侧为主,伸舌尚居中,双下肢肌力3级,上肢正常,无肌张力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入院时NIHSS评分为10分。入院后立即行磁共振检查,见图1、2、3。

    作者:谭龙君;涂明义;郭宏伟;皇甫留杰;刘涛生;郑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舍曲林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舍曲林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1—2014-12收治的165例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83)和观察组(n=82)。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片口服,50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肝解郁胶囊口服,2粒/次,2次/d。治疗3个月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比较2组治疗前后HAMD、NDS、ADL评分;根据HAMD、NDSL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NDS等评分及FBG、2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DS等评分及FBG、2hPG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02%vs67.47%,χ2=11.235,P=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2.20%vs9.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7,P=0.627)。结论联合应用舒肝解郁胶囊与舍曲林能够有效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柳冰;左潇;许毓玲;孙艳华;孙磊;王东新;赵安全;马新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2-03—2015-08确诊的12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尤瑞克林组、纤溶酶组和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尤瑞克林组采用尤瑞克林粉针剂进行治疗,纤溶酶组采用纤溶酶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14d后对比4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其他3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文战;司金超;吕受卿;岳慧丽;李兆民;付徐伟;任巧;常留军;王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老年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127例分析及抗凝治疗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07—2015-07在我院住院确诊的179例老年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既往有房颤组和既往无房颤组,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组患者既往有房颤组的风心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既往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既往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单独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既往有房颤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比例高于既往无房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NR值达标率均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房颤并发脑梗死的抗凝治疗率及IN R值达标率均较低,对出血的担忧和监测IN R值的不便影响了抗凝药物的应用。

    作者:丁同斌;刘士超;简立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颅内感染后行侧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引流辅以脑室灌注给药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评析颅内感染实施侧脑室与腰大池持续引流辅以脑室灌注高敏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选取42例颅内感染患者参与此次研究,依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划分为2组(n=21),其中对照组行经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灌注高敏抗生素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侧脑室置管外引流,统计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引流与感染控制时间等的差异,同时测定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与脑脊液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的57.1%相比显著更高(P<0.05);实验组的引流时间、感染控制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短(P<0.05);2组治疗前颅内压、脑脊液中蛋白质、白细胞与葡萄糖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颅内压、脑脊液中蛋白质、白细胞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相比下实验组的降低与升高幅度显著更优(P<0.05)。结论颅内感染实施侧脑室及腰大池持续引流辅以脑室灌注给药有助于缩短引流时间,降低颅内压并改善脑脊液成分,控制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可加速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辉;王俊宽;王正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PC 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治疗,2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t=4.328~6.356,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3.655~4.759,P<0.05),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均出现显著上升( t=3.987~5.035,P<0.05),且观察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3.394~4.358,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和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U=3.703,χ2=4.882,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1.010,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PCI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倩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羟考酮与地佐辛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76例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羟考酮1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100 mL ;对照组给予地佐辛0.6 mg/kg复合托烷司琼0.1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 ,行静脉自控镇痛(PICA )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 h、12 h、24 h、48 h观察组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羟考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PCIA ,镇静镇痛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贺朝阳;孙燕;李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模式;随着急诊流程的改进,开始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前后,患者的成功率与病死率、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及从接诊到确诊与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所需时间。结果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8.98%)、病死率(1.02%)、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18.05±1.81)、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26.55±7.39)等均明显优于实施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3.47%)、病死率(26.53%))、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29.01±4.67)、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47.81±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55±0.13)、静脉给药时间(4.85±1.31)、头颅CT时间(11.52±3.61)、急救总时间(49.87±6.53)等与实施前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61±0.85)、静脉给药时间(4.99±2.62)、头颅CT时间(12.05±10.39)、急救总时间(51.36±7.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后,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病死率,增加其抢救成功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云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氧分压差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2)与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氧分压差(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difference ,Pcv-aCO2)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1-01—2014-05收入ICU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按照ScvO2和Pcv-aCO2水平分为1、2、3、4组,对比4组患者治疗24 h后的血清学指标、一般情况和外周动脉血气,对比4组临床结局。结果1~4组治疗后24 h的血清乳酸浓度、hs-CRP和S100B蛋白依次显著降低,而乳酸清除率依次显著增高(P<0.05)。1~4组治疗后24 h的CVP、MAP和尿量依次显著升高,而A‐PACHEⅡ评分依次显著降低(P<0.05)。1~4组治疗后24 h的氧分压、pH值和BE值依次显著升高,而二氧化碳分压依次显著降低(P<0.05)。1~4组住ICU时间、出院时NIHSS评分和住院期间病死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 ScvO2联合Pcv-aCO2可有效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对其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旭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颅脑手术患者全麻中右美托咪定对皮质醇抑制程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时点及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手术患者全麻中对皮质醇的抑制程度及患者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11在本院择期行颅脑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0.4μg/kg低剂量实验组、0.6μg/kg中等剂量实验组、0.8μg/kg高剂量实验组,每组9例,比较皮质醇和氧合指数相关指标。结果4组研究对象的体质量、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不同剂量T1到T3时间,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皮质醇的抑制比较分别为:T1时间点(F=6.468,P=0.002);T2时间点(F=7.561,P=0.001);T3时间点(F=7.68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952,P=0.164);中等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516,P=0.240);低剂量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0.445,P=0.6457);对照组T1到T3皮质醇浓度比较(F=1.116,P=0.3440);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氧合指数比较,4组患者T 1~T 3不同氧合指数:对照组( F=0.7949,P=0.3917);低剂量组( F=1.158,P=0.3310);中等剂量组( F=1.118,P=0.3435);高剂量组( F=1.02,P=0.37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不同剂量比较,T 1到T 3时间:T 1时间点( F=0.9473,P=0.3816);T 2时间点( F=1.257,P=0.3179);T 3时间点( F=1.168,P=0.32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手术全身麻醉患者拔管可产生应激效应,右美托咪定浓度越高对抑制皮质醇的释放作用越强。

    作者:刘宝伟;赵素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血管内栓塞术与开颅动瘤夹闭术在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80例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2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的完全恢复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影像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动脉瘤大小、位置等综合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

    作者:高飞;饶克成;廖磊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在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12—2015-03收治的80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卒中单元模式下进行康复治疗,比较2组康复效果、住院时间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疗效、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刘元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观察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5—2014-08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数量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与颈动脉局部状况,减少、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随访观察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04—2012-08收治的76例脑动脉瘤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常规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术后有效随访1~3a,观察2组预后改善情况。结果2组手术均取得较好效果,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9.47%、9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42%)较对照组(39.47%)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86.4±11.2)分、SF-36(112.5±15.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7.8±13.6)分、(98.7±18.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远期成功率(86.84%)较对照组(65.79%)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从远期疗效来看,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有效改善脑组织正常血运情况,减少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脑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对帮助病情稳定恢复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巴特尔;徐亮;李杨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