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容;杜建超
齐刺法是一种传统的针刺手法,其操作特点是:在病变部位的正中直刺一针,再在其左右(上下)各斜刺(直刺)一针.由于三针齐下,故名齐刺,又叫三刺.由于多针齐下作用于患处局部,可以增强针感,疗效较单针刺法更显著.现将近年来齐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张婉容;杜建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牙列缺损、牙齿重度磨耗为老年人的口腔常见病.当两者并存时,除需修复缺牙,同时还要对磨耗牙采取矫形修复措施,这无疑增加了义齿设计制作的难度.如何恢复这类患者的垂直距离,重建咬牙合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20例重度磨耗老年患者采用不同类型的金属铸造牙合垫恢复咬合关系,抬高垂直距离,效果显著.
作者:殷丽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DN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其肾功能将不可遏制地进行性下降,约25%的病人可在6年内、50%的病人在10年内、75%的病人在1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1].因而如何有效的治疗早期DN,降低DN患者蛋白尿,延缓肾功能减退的进程,就成为众多医者治疗DN的关键点.作者应用银杏达莫联合厄贝沙坦黄芪当归饮治疗DN,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成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有效的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12例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6例病患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照组66例病患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 实验组病患满意62例,满意度为94.0%,并发症发生人数5例,发生率为7.8%,对照组病患满意49例,满意度为74.2%,并发症发生人数17例,发生率为25.8%.结论 循证护理方法护理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病人满意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巩丹慧;孙萌;刘亚頔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提高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经排粪造影检查证实直肠前突深度≥30mm的4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6例,采用PPH术+消痔灵注射术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经直肠黏膜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比较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26例仅一例效果不明显,总有效率为96.2%,无感染及明显后遗症;对照组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8.结论 PPH+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前突具有疗效好、痛苦小、微创、并发症及后遗症少等优点.
作者:卢泽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机体对某些特异性过敏原如冷空气、油烟、花粉、灰尘、螨虫、真菌、化学制剂等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一种变态反应.以引起发作性鼻痒、连续喷嚏、流涕、鼻黏膜肿胀为特征的鼻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男女均可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工作.
作者:高丽华;杨波;孙盛;王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口服中药加直肠给药、微波照射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对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6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30例,治疗组采用直肠给药加口服中药、微波照射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对照组仅口服中药.结果 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有效.结论 综合治疗较单纯口服中药疗效显箸,方法简便、安全,易为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唐海燕;孙立军;张帆;陈玉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化痰祛瘀法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程度,心电图疗效,证候疗效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以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并与西药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中药组疗效较单纯西药组好.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心电图、中医证候临床指标有所改善,血脂水平亦有明显改善.提示化痰祛瘀法配合常规西药治疗痰瘀阻滞型心绞痛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并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
作者:米雪山;郭志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窍鼻炎片中白芷的含量.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Dimensions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3%磷酸(64:36),流速为0.8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为248nm.结果 欧前胡素在0.0549~0.3294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r=0.9994,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65%,RSD=0.35%.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分离效果好.
作者:赵秀艳;刘铁成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银杏叶制剂对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突发性耳聋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并静滴银杏叶制剂,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结论 高压氧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药物,且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作者:顾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王秀霞教授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带高徒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在中医妇科疾病治疗上有独道的见解和独特的治疗方法.笔者为王秀霞教授第四批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学习2年半,收获颇多,现将王秀霞教授应用琥珀散治疗妇科领域内属血瘀病症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满玉晶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泽泻汤治疗晕车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60例严重晕车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乘车前服用泽泻汤.结果 泽泻汤对晕车症状的有效改善率为73%,无效为27%.结论 泽泻汤对晕车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王华;薛丽君;刘运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乳腺肿瘤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检查乳腺肿瘤的常用方法是乳腺钼靶X线检查和超声检测,由于乳腺钼靶X线检查有其局限性,而超声检查因简便、可重复性和无创伤性及费用低廉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检查.
作者:罗雪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门诊已确诊的过敏性鼻炎120例患者,应用射频进行2次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经治疗显效80例,占66.7%;有效12例,占10%;无效28例,占23.3%;总有效率为76.7%.结论 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过敏性鼻炎视野清晰,方法简单,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后疗效明显提高.
作者:杨波;高丽华;宋玉;成福香;杨岩;付春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中药柔筋汤对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属中医阴虚风动证型的影响,为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提供中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60例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相关的评价量表作为评价指标来评定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痉挛肢体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有效率83.33%),优于对照组(有效率73.33%),且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论 中药柔筋汤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痉挛肢体肌张力,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魏岳斌;郝建军;黄伯梯;洪少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分析针对周围性面瘫采取保暖避风措施后,对面瘫恢复的影响度.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防治措施的依据.阐述周围性面瘫需要避风的重要性.方法 避风组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严格采取避风措煎.门诊自然组,不刻意避风,居行条件同发病前.结果 避风措施是周围性面瘫治疗过程中必须采取的防护措施.
作者:韩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影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穴取肾俞、委中、阿是穴;对照组接受假穴位治疗,针刺点为肾俞、委中、阿是穴各穴位向外旁开1 cm.两组均留针20min.期间均予以红外线照射辅助治疗.采用测查一般资料、五点口述疼痛分级评分问卷(VRs-5)、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疗效,对各种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5.5%,对照组为52.8%,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常规穴位针刺的疗效优于假穴位对照组,患者既往的腰痛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均对疗效有影响.结论 针刺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既往的腰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
作者:龚秀英;胡志斌;陈海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西医学思维方法差异带来的中医学教学问题,需在教学中注意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本文提出在中医早期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系和学科特点,着力培养中医思维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作者:梁永林;刘稼;李兰珍;程容;李广远;成映霞;朱向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是探讨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手术前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普外术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在手术前对治疗组病人针对个人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心理护理,对照组病人只接受简单的心理指导.结果 实验组心理护理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
作者:王玉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台湾学生因学历背景及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在针灸学习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针灸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因材施教.针对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明确带教要求,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针灸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台湾学生的实践针灸技能.同时带教老师要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顺利带教出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合格的中医学研究生.
作者:李万瑶;胡赟;杞锦政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