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琼颖
目的 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认知功能、脑电活动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66.67%)、MMES评分(25.47±4.83)、无认知功能障碍(83.33%)、躯体功能(76.87±7.16)、心理功能(59.32±5.34)、社会功能(58.76±2.16)、总体生活质量(82.34±8.21)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癫(癎)样放电(15%)、α波(18.21±3.36)、β波(10.32±2.25)、δ(12.36±2.25)、θ波(20.32±3.24)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可有效改善癫(癎)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认知功能,减少异常脑电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沈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HIF-1α与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建立缺氧幼鼠模型,取40只幼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于缺氧8 h取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幼鼠各10只测脑组织HIF-1α mRNA和血清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 缺氧组幼鼠脑组织HIF-1α mRNA 含量和血清HIF-1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幼鼠脑组织和血清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许丽萍;刘春艳;陈莹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妇产科围术期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1-12妇产科围术期发生周围神经损伤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围术期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主要为局部注射宫缩素、手术膀胱截石位压迫、手术上肢过伸外展等.损伤部位主要为桡神经分支和腓总神经以及臂丛神经.经9个月~2 a的随访,本组患者总有效率93.3%,其中痊愈10例(66.7%),显效2例(13.3%),进步2例(13.3%),无效1例(6.7%).结论 妇产科围术期易发生周围神经损伤,一旦出现很难恢复,临床应尽早预防和治疗,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孙莉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01-2012-12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8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帕罗西汀组,每组44例.艾司西酞普兰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帕罗西汀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27%、93.18%,均明显高于帕罗西汀组的36.36%、77.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口干、恶心、头痛、出汗、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帕罗西汀组均呈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是老年抑郁症患者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药物.
作者:向永红;田小元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CT阴性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erebral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T阴性、MRI阳性的DAI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随访证实.CT使用16层CT常规程序扫描,MRI采用0.35T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部分使用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FLASH).结果 MRI各序列共检出CT阴性的115个病灶.其中两侧半卵圆区65个,位于胼胝体25个,侧脑室前后角周围白质区11个,基底节区6 个,丘脑4 个,脑干4个.结论 低场MRI是较为敏感的诊断CT阴性的DAI影像学手段.
作者:穆春雷;丁爱兰;丁长青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常规手术与天幕切开脑疝复位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患者92例,分为2组分别行常规手术与天幕切开脑疝复位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患者病死率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脑动脉梗死、脑积水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临床效果满意,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刺激迷走神经治疗胃癌呃逆的效果及护理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0-06-2012-09来我院治疗的胃癌呃逆患者28例,采用刺激迷走神经进行止呃,并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28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3例(88.4%),好转4例(15.3%),无效1例(3.8%),有效率96.4%.结论 刺激迷走神经治疗胃癌呃逆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治疗水平,临床可推广使用.
作者:杨晓英;蔡丽萍 刊期: 2013年第23期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的神经、社会康复和生活质量[1].我国35%~70%的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2],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脑内含量丰富,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3],国内外研究显示BDNF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4-5].本课题组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与BDNF具有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佳隽;曹英川;马旭华;施京君;邓婷;张红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神经节苷脂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HIE患儿分为2组,均给予三大对症和三大支持治疗,对照组52例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53例加用神经节苷脂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1次/d,15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儿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10、28天末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8.68%)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P<0.05).结论 神经节苷脂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HIE效果确切,能够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促进神经修复和神经重塑,在减少后遗症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英利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操作要点.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行显微切除术的颅底脑膜瘤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以多螺旋CT和MRI对瘤体的解剖位置和血供走向作综合分析,分别选择额下、翼点、枕下等手术入路切除,对照组统一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比分析2组手术疗效,总结手术技巧.结果 除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外,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切除19例,其中SimpsonⅠ级14例,SimpsonⅡ级5例,次全切除4例;对照组全切除12例,其中SimpsonⅠ级10例,SimpsonⅡ级2例,次全切除11例;观察组全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0%,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P<0.05).结论 颅底脑膜瘤解剖位置深,血供丰富,手术入路应以大限度显露手术视野和低程度减少脑组织牵拉为原则,尽可能接近颅底病变区域;在此基础上,精确掌握瘤体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谨慎操作,避免医源性血管和神经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毅;王玉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02-2013-02收入我院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均符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2]中关于TBM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78岁,平均(51.4±3.3)岁;治疗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21~79岁,平均(50.8±3.6)岁.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血管以及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疾病患者.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秦灵芝;李玮;黄月;唐胜南;张杰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4例患者脑脊液,并与传统方法比较.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DNA检出阳性率与涂片检出率、结核菌培养阳性率、LAM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组ADA值升高21例,对照组5例,其敏感性与结核分枝杆菌DN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特异性(90%)低于定量PCR法(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与其他传统方法比较,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优势.
作者:崔帷;杜可周;关玲;沈飞;侯红革;陈俊林;宋中立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分析.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给予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2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32例患者吞咽困难缓解,6例有效,缓解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7,P=0.014).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χ2=5.210,P=0.022).结论 艾灸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症状,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苏晓娇;鲍颂杨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甘露醇与高渗盐水治疗颅内高压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将我院63例出现昏迷的颅内压升高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2例)给予7.5%的高渗盐水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20%甘露醇治疗,用药后持续监测ICP、MAP、CVP指标,并检查用药前后血钠、血钾、血氯浓度改变和血浆渗透压的改变.结果 本研究表明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颅内压(ICP),但高渗盐水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长,而且在其他指标如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血钠、血钾、血氯浓度改变和尿素氮、肌酐的改变要好于20%的甘露醇.结论高渗盐水可考虑作为一线降低颅内压药物.
作者:曾凡源;杨健希;周阳;邓曾斌;胡民坚;王旦伟;梁炯林;何永能;周锦雄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调查我院神经内科2011-01-2013-01收治的208例脑卒中患者,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抑郁发生率10.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侧大脑半球脑卒中(β值=2.671,OR=37.499)和NIHSS评分(β值=2.587,OR=13.285)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对患者的照顾到位(β值=-1.543,OR=0.214)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β值=-3.297,OR=0.037)是脑卒中后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作者:顾爱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03-2012-12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48 h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NSE及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 d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 d、14 d时治疗组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导航辅助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01-2013-04我院收治的72例垂体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辅助显微镜组(A组)36例,内镜组(B组)36例,观察2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肿瘤体积减少程度、激素分泌水平下降程度显著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2.5%,明显高于B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航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令人满意,术后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伯玉;葛鹏飞;陈立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血清磷酸化Tau(P-tau)、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以及Tau蛋白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主诉健忘组(SMC)30例,MCI患者30例,阿尔茨海默病组(AD)68例(轻度AD 24例,中度AD 22例,重度AD 22例)以及健康对照组35例血清中P-tau、Aβ1-42、Tau蛋白水平,并分析三种标记物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及MCI组相比,MCI组、AD组MMSE评分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AD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轻度、中度AD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MCI组、AD组P-tau、Tau蛋白水平显著上升,且AD组高于MCI组,而Aβ1-42水平显著下降,且AD组下降幅度大于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AD组P-tau、Tau蛋白水平高于轻度、中度AD组,而Aβ1-42水平低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C 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标记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Tau蛋白、Aβ1-42、P-tau诊断相比,Tau蛋白、Aβ1-42、P-tau联合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I病情发生及发展过程可能与血清P-tau、Aβ1-42、Tau蛋白水平异常有关,通过测定这三种标记物可有效预测MCI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作者:李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出现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我院2009-03-2013-03收治的6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迟发血肿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血肿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凝血酶时间、手术时机、颅骨骨折为发生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多伴有重型颅脑损伤和颅内占位,术后迟发血肿一般发生于术后12 h内,以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为常见,血浆凝血酶时间延长、手术时机短、合并颅骨骨折为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于强;黄好峰;李习珍;胡海成;李春;韩超;张成;曹祥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颅内胶质瘤手术并放射治疗后18F-FDG PE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8-03-2011-04在我院行颅内胶质瘤手术加放射治疗的50例患者,分别使用18F-FDG PET和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18F-FDG PET影像和 CT检查的图像显示效果以及残存肿瘤或复发病灶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及放射后出现脑损伤的组织与正常脑白质组织的放射性摄取(L/WM)的比值与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病灶测定(T/WM)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检查能够清楚显示出颅内胶质瘤手术并放射治疗后的脑损伤和肿瘤复发情况,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刚 刊期: 201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