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伴心房回波及窦-交房性融合波2例——并1例窦房干扰性脱节

严国平

关键词:房室交接区, 逸搏心律, 心房回波, QRS波群, 心电图诊断, 双向, 病态窦房结, 临床诊断, 窦性心律, Q-T间期, 室上性, 冠心病, 综合, 心室, 频率, 女性, 间距, 记录, 患者, 规则
摘要:例1患者女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记录,可见R-R间距规则,QRS波群呈室上性,频率约38次/分,QRS波群前均未见相关P波,Q-T间期0.58s.QRS波群后均有P波,其中R1、R3、R5后为逆传P-波,呈负正双向,R-P-间期0.28s;R4后为直立P波且提前出现;R2后P波呈正负双向,介于负正双向和直立P波之间,为窦-交房性融合波.所有P波均未下传心室.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过缓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伴心房回波及窦-交房性融合波;③Q-T间期延长.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丹红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丹红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9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丹红组(A组)39例和丹参组(B组)40例.A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1次/d;B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1次/d.两组均连续30d,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测定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等,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9%和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7.2%和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F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A组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有降低趋势.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NSTE-ACS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作者:肖明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间歇性房室结加速传导1例

    间歇性房室结加速传导临床少见.作者近遇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2岁.因胸闷、心悸1月余来院,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心电图示: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可确定为窦性心律.P波形态相同(在各导联P波形态均无明显变化),但P-P间距不等互差>0.12s为窦性心律不齐.P-R间期有两种:一种为0.08s,另一种为0.16s,其后的QRS波群形态时限均正常.由于P-R闻期的间歇性长短变化,使其后的R-R间距也呈间歇性长短变化,酷似频发性室上性期前收缩(图1).心电图诊断:间歇性房室结加速传导(间歇性短P-R间期).

    作者:任珍;王永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术(RFCA)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30例PSVT者,根据不同类型PSVT分别选择房室结双径路消融或旁路消融,观察RFCA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30例PSVT均消融成功,有1例出现一过性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发生心包填塞.结论 RFCA是PSVT的有效根治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刘利军;段玉柱;张爱萍;潘文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临床护士心电图教学中的诊断分析技能培养

    心电图在临床应用的普及,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更具重要意义.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电监护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重症监测者的护理人员,对心电图的正确识别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人员,心电图教学已成为护理专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在总结2003年前心电图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笔者对临床护理专业心电图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多形式、多途径加强临床护理专业心电图的分析能力,提高独立诊断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

    作者:黄素华;卢青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窦房文氏阻滞伴B型预激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30岁.胸闷、黑噱史2年,近期间歇性胸闷较明显.查体:血压120/75mmHg,神志清,呼吸平稳,心率56次/分,律不齐,各瓣膜无杂音,双肺无罗音.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2s,QRS时间0.16s,QRS起始粗顿,V1、V2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R型,为B型预激综合征(WPW),为右侧旁路.

    作者:王艳萍;牛景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Q-T间期缩短的临床分析

    Q-T间期主要反映心室的复极时程,有关Q-T同期延长的论述及相关临床意义讨论较多,对Q-T间期缩短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8例Q-T间期缩短的病例,探讨其相关问题及临床意义.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慢性心力衰竭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73例的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EF值)的关系.结果 QRS波群的时限与NYHA心功能的高低、EF值具有明确的关系,QRS波时限越大.则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EF值越低.结论 CHF者随着QRS波群时限逐渐增加,心功能逐渐减低.提示心脏收缩的非同步性对CHF者的心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杨丽丽;蔡淮顺;张晓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动态心电图记录ICD治疗1例

    患者男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Ⅲ级,高血压病(Ⅲ期).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室壁瘤.心电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VT).2005年行冠脉造影示:RCA远端狭窄30%.LCX、LAD正常.

    作者:邹竞竞;李耀辉;赵英;王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作用

    目的 了解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检出丰和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5067例DCG检查,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ERS.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ERS患者83例(1.64%),男性81例、女性2例,年龄14~65(平均37±14)岁.结论 DCG对ERS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以青壮年多见,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作者:杨志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胸痛急诊心电图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的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该病在我国的误诊率及漏诊率达到28%以上,早期6h内诊断率仅53%,未经正确治疗的AMI死亡率更高达70%以上,而经早期诊断和治疗者死亡率可降至13%[1].特别是一些首发不典型症状者,急诊诊治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相当的限制.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不典型胸痛的AMI病例之急诊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卫东;邢玉良;葛中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异常J波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异常J波的疾病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 时检出含有异常J波的38例分析其所属疾病及临床特点.结果 38例中早期复极综合征(ERS)35例,Brugada波3例(其中Brugada综合征1例).结论 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如ERS、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谭华丹;王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黄连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黄连素是由黄连、黄柏、三棵针或其它含小檗碱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属异喹啉生物碱,亦可人工合成.具有抗菌谱广、毒性和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临床常作为抗肠道细菌感染类药物应用.近10多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效果,现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福军;石翔;周晓英;向红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房内差异传导

    在窦性心律伴有各种期前收缩(PS)或并行心律(PSR)时,PS后的第1个或连续数个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称为房内差异传导.此现象比较少见,常被忽视.本文根据不同部位PS后所致房内差异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作者:王梅英;张永斌;罗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循证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循证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发生猝死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20例AMI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0例.B组施行AMI常规护理;A组进行循证,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干预措施.结果 A组并发症和猝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平均住院日较B组缩短(P<0.01),干预措施的有效率高达96%.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能降低AMI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永华;董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f波振幅的研究现状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太约占所有住院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的三分之一[1],目前我国约有1000多万患者.心房颤动f波是体表心电图上出现的一系列不规则低振幅的波动,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频率约为350-600次/分.根据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大小可以将房颤分为粗颤(f波幅≥0.1mV)和细颤(f波幅<0.1mV).临床情况稳定的房颤患者24小时的心电图f波振幅特征具有可重复性,在不同患者之间这种特征的差异明显大于患者自身的差异,即f波振幅的本质差异存在于不同患者之间,因而对f波振幅进行研究是可行的[2].本文对f波振幅的电生理、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研究状况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汪剑锋;卢喜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伴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32岁.因心悸3月就诊.有心肌炎病史3年.查体:血压126/80mmHg,心率72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即刻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每4~5个窦性P波后均脱漏1个窦性P波,脱漏造成的长P-P间距(1.32s)为基本P-P间距(0.66s)的2倍.逐搏P-R间期依次为0.13s、0.2h、0.22s、0.30s、0.32s,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出现1次长的P-P间期,此现象反复多次出现,QRs时间正常.

    作者:耿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插入性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65岁.因头晕、乏力1w来诊,查体:心率40次/分,律齐.普通心电图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呈插入性,可见成对),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可见插入性).还见到了甚为罕见的插入性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插入性室性心动过速(图1A、B).

    作者:鲍颖;杜振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率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心率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也是心电图中易解读的指标.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如超出此范围即为心率异常.心率是机体功能状态的一个窗口,为临床提供重要的信息.现就心率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阐述如下.

    作者:王青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常规导联与头胸导联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比较

    目的 观察在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方面,头胸导联是否具有与常规导联一样的价值.方法 对于正常人和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同步记录常规及其右胸导联心电图和头胸导联心电图各一份,由两位不知情的资深电生理医生进行分析诊断.而后由观察者将两种体表心电图的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的结果、以及正常人的结果相对照,分别计算出两种导联系统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阳性率,并作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本实验包括由全国十二家大医院提供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42例,和正常人58例.常规导联对急性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准确率为83.3%(35/42)、假阳性率32.7%(19/58);而头胸导联的诊断准确率为95.2(40/42)、假阳性率0%(0/58).头胸导联诊断急性右心室梗死的准确率高于常规导联,假阳性率低于常规导联,两者皆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对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的诊断方面,头胸导联优于常规导联.

    作者:周翔;李本富;喻德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室性并行心律合并不同程度双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女性.活动后胸闷6年,加重1周入院.有胆囊炎、胃窦炎、肾结石病史.查体:体温36.4℃,脉搏45次/分,血压130/9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双肺呼吸音低,心界不大,心率45次/分,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6cm,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超声心动描记全心增大,三尖瓣返流.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85s,图1A为V1、Ⅱ导联同步连续记录.P-R间期0.23s.下传的QRs波在VI导联呈rS型,时限增宽,部分P波未下传.

    作者:冯玉霞;岳宏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