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刘彦书;韩丽

关键词:C-反应蛋白, 脑梗死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脑梗死患者CRP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1)脑梗死患者中CRP阳性率为56%,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大面积脑梗死较一般脑梗死CRP阳性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2.5 h视频脑电图检查在小儿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2.5 h视频脑电图(VEEG)在小儿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适用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084例具有发作性症状的患儿进行2.5 h,包括清醒0.5 h,睡眠2 h的VEEG监测.结果 1084例中,平均记录2.5 h.247(22.8%)记录到临床发作,其中170例(68.8%)伴同步癫癇性放电,837例(77.2%)在监测中没发作,其中491(58.7%)有癫癇样放电,以NREM Ⅰ~Ⅱ期多.结论 2.5 h视频脑电图包括清醒和睡眠两部分,且时间长度安排合理,操作方便,是一种医生、家长、患儿都满意的脑电图检查方法.

    作者:张俊;李湘蕾;陈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体温变化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我们于2006-06~2009-04对289例急性脑卒中不同体温者进行预后观察及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选择按脑卒中诊断标准[3]确诊者289例,男166例,女123例.年龄40~65岁,平均(52.13±8.69)岁.体温37℃~40℃.其中急性脑梗死158例,脑出血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ency score,NDS)30~4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daily liviing,ADL)70~80.发病6 h内入院,入院时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既往体格健康,无家族史、感染及脱水,生存7 d以上者.

    作者:冯继贞;王峰;赵淑霞;李新立;夏强;刘群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脊髓梗死的临床和MRI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脊髓梗死的临床及MRI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11例脊髓梗死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 结果脊髓梗死急性起病,呈卒中样病程.主要表现为疼痛、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MRI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横轴位显示病变位于脊髓前2/3区域.结论 脊髓梗死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可多方位、多参数扫描,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齐连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头皮针行新生儿腰椎穿刺80例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头皮针代替传统腰穿针行新生儿腰椎穿刺方法的效果.方法 采用头皮针取代腰穿针对80例新生儿行腰椎穿刺.结果 一次性成功率为94%.结论 头皮针行新生儿腰椎穿刺的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鹏;胡朝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儿科ICU应用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护理体会

    有创动脉压监测法是经周围动脉插管直接测量动脉内压力的一种方法.可通过换能器测量血管内整个心动周期的压力变化,连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并将其数值和波形显示于监护仪荧光屏上[1].有创直接动脉压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受各种外因(人工加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的影响,准确可靠,随时可取值[2].因此有创动脉压监测的应用对指导危重症患儿的临床治疗、判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景钰;单丹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成人癫癇持续状态的病因探讨

    目的 探讨成人癫癇持续状态的病因及诱发因素. 方法对48例成人癫癇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多数癫癇持续状态(38例)由继发性癫癇所致,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病(14例)、脑外伤(10例)和病毒性脑炎(8例)等.既往有癫癇史的32例患者中,常见的诱因有停药或换药(14例)、感染(8例)、过度劳累(3例)等.经积极治疗后45例患者得到有效控制,3例患者死亡,均为继发性癫癇,病死率为6.25%. 结论脑血管病是成人癫癇持续状态常见的病因,有癫癇史的患者停药或换药是常见的诱因.尽早明确病因,及时治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坚持服药,减少各种不良诱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作者:陆国富;靳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恶性脑胶质瘤组织中ΔNp73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恶性脑胶质瘤组织中ΔNp73的表达与5年生存率、病理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临床病理资料完整并随访5年以上的94例脑胶质瘤病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ΔNp7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ΔNp73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ΔNp73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38%,在生存期≤5年的患者中ΔNp73阳性表达率82.35%,在生存期>5年的患者中阳性表达率41.67%;在淋巴结转移组中ΔNp73阳性表达率87.88%,在淋巴结无转移组中ΔNp73阳性表达率39.34%.结论 ΔNp73蛋白可能在脑胶质瘤的淋巴结转移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可作为恶性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玉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儿科门诊护士的压力源与应对措施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所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由于工作负荷大、地位低、职业认同感低,职业暴露、职业风险升高,而工资及福利待遇低,晋升及深造机会太少,经常倒班,护理工作未被患者及社会承认等原因,护士职业压力感高于普通人群.作为这一群体里有特殊性的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更大.护士工作压力的高低与她们身心健康、工作满意程度以及患儿和家长所提供的护理质量息息相关.面对这些压力,我院儿科门诊护士采取了良好的应对措施,消除压力源,效果满意.

    作者:贾新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群体创伤院内护理急救的配合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生活节奏加快,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各种因素导致的急症和意外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群体事件发生不断增加.我科2005年以来在接诊救治多起群体外伤过程中,重视启动应急预案,呼吁加强创伤急救,转变服务理念,将流程管理应用到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形成规范化服务[1],缩短就诊转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了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

    作者:聂鹏;聂国英;李艳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出血的院前急救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院前急救病人为观察组,未经院前急救病人自行送入医院的为对照组,2组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脑出血患者经过院前急救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经院前急救者.结论 院前急救已成为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它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志敏;张红丽;魏会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手术室器械、敷料与供应室一体化管理体会

    我院2008-01开放床位1550张,手术室设手术床15张,日手术量40台左右,每天使用大量的手术器械,已改过去在手术室内部处理器械的流程,与供应室链接,两个科室一体化管理.对手术器械实施全过程控制,流程合理,一体化规范,手术室和供应室的有效管理是预防热源反应,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1].同时把手术室护士从繁杂事务中彻底解脱,专心配合手术,提高了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现将具体操作过程介绍如下.

    作者:马慧罗;王晓娟;孔祥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丘脑出血继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2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丘脑出血继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丘脑出血继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出现意识障碍、血糖下降、血电解质紊乱, 24 h尿17-羟皮质类固醇及血浆ACTH 下降.激素替代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 丘脑出血病情加重时应考虑继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可能,及时诊治,预后好.

    作者:蓝瑞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小儿有机磷中毒的观察与救护

    现将2005-05~2009-08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中毒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救护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例中男22例,女10例,1.5~3岁9例,>3~7岁18例,>7~14岁5例;中毒事件40 min~14 h,农药种类为甲氨磷乐果、敌敌畏、敌百虫,大部分为误服中毒.轻度8例,中毒17例,重度6例(按胆碱酶活性≤30为重度,>30~50为中度,>50~70为轻度).

    作者:王艳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不匹配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MRA-DWI)不匹配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符合溶栓标准且溶栓前行1.5 T超导磁共振(MRI)检查的3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MRA-DWI不匹配组及MRA-DWI匹配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治疗后第1天及第14天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治疗后第14天MRA-DWI不匹配组基本治愈率50.00%,总有效率94.44%, MRA-DWI匹配组基本治愈率5.55%,总有效率66.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后48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11%、5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不匹配能准确预测缺血半暗带,指导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秦树巧;张殿印;侯玉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ING4 和HIF-1α在人脑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ING4及HIF-1α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星形细胞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星形细胞瘤标本及11例正常脑组织中ING4和HIF-1α的表达.结果 ING4在正常脑组织和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2.4%;Ⅰ~Ⅱ级和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在正常脑组织和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71.1%;在Ⅰ~Ⅱ级和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G4和HIF-1α基因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分级有密切关系,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赵树鹏;牛光明;陶胜忠;张鹏远;宋乐;尹先印;苏芳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延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96例体会

    目的 探讨延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方法.方法 局麻下颅骨钻孔骨窗大小2.5 cm×2.5 cm.清除血肿,计量血肿与CT计算值比较,残留血肿<20 ml,放管关颅.结果 4例活动性出血行大骨窗进行止血清除后失语2例,智力减退2例,92例痊愈.结论 延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费用低,恢复快,患者及家属更易接受.

    作者:景恒心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对病情演变的影响

    目的 脑梗死后容易并发院内感染,多数为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后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方法 收集2005-01~2008-08我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并发肺部感染前及并发肺部感染后不同时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分析不同时期评分的变化.结果 共收集并发肺部感染病例85例,感染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4.3±5.2)分,感染后评分为(35.6±8.4)分,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7例,病死率8.23%;838例无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1例,病死率3.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发肺部感染后明显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并发肺部感染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程立山;高朋杰;陈晶;宋亚彬;宋宏杉;郭柳彩;张立志;冯俊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微创术治疗脑室出血后脑积水21例体会

    我院于2005-2008年共收治脑室出血后脑积水21例,采用YL-1型血肿粉碎器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40~73岁,平均56岁;昏迷7例,其中短暂性昏迷2例,头痛、头晕15例,呕吐19例,失语1例,癫癇4例,精神异常3例.从发病到就诊2~26 h,平均8.7 h.全部经CT扫描而确诊,Ⅳ脑室铸型1例,Ⅲ脑室铸型3例,Ⅲ、Ⅳ脑室铸型2例,侧脑室内铸型15例,其中双侧脑室内铸型8例.所有病例均显示脑室系统扩张,脑室前后角呈气球样改变,其中双侧侧脑室扩张16例,单侧脑室扩张5例.

    作者:宋方禹;陈翠玲;高龙飞;吕立峰;李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大脑皮质Survivin和 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大脑皮质存活素(Survivin)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于模型制作成功后1、3、5、7 d处死大鼠,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Survivin 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治疗组Surviv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Caspase-3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应用rhGH可上调Survivin表达及下调Caspase-3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

    作者:郭耀强;白宏英;曾志磊;刘海涛;方李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危害

    为给临床护士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必须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1 临床常见护理职业危害1.1 机械性损伤1.1.1 被锐器刺伤或割伤:据研究报道该条目的风险指数居首位,毛秀英等[1]调查发现我国护士针刺伤调查发生率高达80.6%,刘翠月等[2]调查也发现手术室护士在传递器械时刺伤的发生率为78.6%,多数受伤者会产生重度或中度悲观情绪,而对病人感染状况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

    作者:李黎;余咏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