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宇;邵东辉
目的 分析从体表心电图(ECG)测量QT离散度(QTd)的错误理由。方法 使用立体心电图仪对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100例,进行24导通道实时同步描记12导联ECG、普通心电向量图(VCG)、3导正交心电图(O-ECG)、9导时间心向量图(T-VCG)、变向时间心向量图(DCT-VCG)检测。结果 ①病例和对照组的QT间期、QTc在体表ECG、O-ECG、T-VCG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0.879~0.993,P<0.01),而QTd、QTcd在体表ECG和T-VCG之间无明显相关;②两组所测QTd、QTcd值在体表ECG和O-ECG、体表ECG和T-VCG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QT、QTc无明显差异;③从两组间的比较来看:病例组较对照组QT、QTc间期均在体表ECG、O-ECG和T-VCG上有明显延长,但QTd、QTcd仅在体表ECG上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O-ECG、T-VCG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步12导联的体表ECG,在同一心动周期中只有1个整体的QT间期。QT间期的测量好采用SECG,因从T-VCG的角度观察更准确。虽体表ECG上测量QTd在不同组间有差异,但在T-VCG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晓辉;何秉贤;张建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再灌注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M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1例急性下壁MI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该组急性下壁MI患者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的发生率为32.4%。②急性下壁与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③溶栓与不溶栓患者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急性右室MI多与急性下壁MI同时发生;急性下壁MI者合并急性右室MI是明显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使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患者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改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幸;朱韵;徐旭华;李皓;钱大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王海燕;鲁俊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熊素春;涂超梅;王丽香;李少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时晓桦;张文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鄂西北山区县房县、郧县AMI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家县医院10年住院治疗的AMI。结果 AMI发病率0.3~1.8/10万,平均1.04/10万,误诊率为20.19%。开展静脉溶栓技术后,适宜于溶栓者21例,作溶栓18例,成功11例,成功率61.11%。结论 鄂西北山区县AMI发病率低,误诊率高,诊疗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谭华炳;余淑芳;钟秀华;孟立新;席连英;李德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周翔;尹炳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梁义才;梁雪;任亚平;吕培生;张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郭丽娟;李英华;李增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王毅萍;刘继东;郭芳;刘中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钮兰红;李年令;邢启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吕东岭;梁荣;黄兴林;张道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韩翠英;孙慧玲;张医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袁佩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郑瑞凤;洪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AnB)后心肌损害的早期心电图改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心电图对40例AnB进行研究。结果 早期心电图异常13例,发生率为32.5%,其中广泛T波低平或倒置(9例),ST段移位(5例)和Q-T间期延长(3例)为主要表现。心电图异常组的心衰发生率为53.6%,死亡率为30.8%,均较无异常组明显增高。结论早期心电图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心肌损害,有助于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
作者:吕进泉;忻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彭尚芳;钟楚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靳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