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美;栾艳霞
作者:陈志云;左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赵欣;陈岩;仉慧颖;周振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从体表心电图(ECG)测量QT离散度(QTd)的错误理由。方法 使用立体心电图仪对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100例,进行24导通道实时同步描记12导联ECG、普通心电向量图(VCG)、3导正交心电图(O-ECG)、9导时间心向量图(T-VCG)、变向时间心向量图(DCT-VCG)检测。结果 ①病例和对照组的QT间期、QTc在体表ECG、O-ECG、T-VCG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0.879~0.993,P<0.01),而QTd、QTcd在体表ECG和T-VCG之间无明显相关;②两组所测QTd、QTcd值在体表ECG和O-ECG、体表ECG和T-VCG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QT、QTc无明显差异;③从两组间的比较来看:病例组较对照组QT、QTc间期均在体表ECG、O-ECG和T-VCG上有明显延长,但QTd、QTcd仅在体表ECG上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O-ECG、T-VCG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步12导联的体表ECG,在同一心动周期中只有1个整体的QT间期。QT间期的测量好采用SECG,因从T-VCG的角度观察更准确。虽体表ECG上测量QTd在不同组间有差异,但在T-VCG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晓辉;何秉贤;张建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杨奋;卢铖;贾邢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离散度(QTd)来确定心血管事件的好发人群。方法 HRV采用时域指标SDN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QTd通过心率校正为QTcd。结果 对于存在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或扩张性心肌病者,预测标准为SDNN<50ms且QTcd>80ms,对于无上述疾病的患者,预标准为SDNN<100ms且QTcd>50ms,检测结果超过上述标准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即已明显增大。
作者:胡建荣;毕爱华;刘加麟;李斌;徐秀芬;倪春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侯成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毛鹏琪;张晋兰;马文英;张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许德海;王金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汪吉红;周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赵永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靳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杨连如;陈庆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牛景美;艾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殷培良;杨小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卢铖;杨奋;贾邢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陈玉娇;王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再灌注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M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1例急性下壁MI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该组急性下壁MI患者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的发生率为32.4%。②急性下壁与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③溶栓与不溶栓患者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急性右室MI多与急性下壁MI同时发生;急性下壁MI者合并急性右室MI是明显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使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患者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改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幸;朱韵;徐旭华;李皓;钱大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杨东昌;于刚;李秀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 运动前QTd、QTcd 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作者:薛金贵;王肖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陶玲;汪吉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