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英;滑俊峰;郝艳敏;王宇彤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癌症病人的比例相应增加,约60%的癌症病人年龄≥65岁,在这些老年癌症病人中中晚期的疼痛尤为多见,而其中≥30%的老年癌症病人疼痛未能得到有效治疗,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医疗问题[1?2]。如何处理老年癌症病人肿瘤本身引起的疼痛及癌症相关疼痛越来越值得我们关注。本文现就老年癌症病人疼痛病因、病理生理改变、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谢辉兰;曾令清;顾连兵;鲍红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构建体外高糖诱导的心肌损伤模型,观察体外高糖环境对H9c2心肌细胞的增殖以及基质作用分子1( STIM1)、Orai1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 TRPC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鼠胚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高渗组(27?5 mmol/L甘露醇+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3 mmol/L葡萄糖),药物组(2μmol/L SKF96365+33 mmol/L葡萄糖)。培养72 h。采用CCK8技术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4组STIM1、Orai1及TRPC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高渗组STIM1、Orai1及TRPC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糖组STIM1、Orai1及TRPC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 P均<0?05);药物组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均<0?05),较高糖组下降(P均<0?05)。结论体外高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细胞增殖,促进STIM1、Orai1及TRPC1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体外高糖环境下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梦楠;卢海龙;李雷;杨荣礼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存在营养风险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随机抽取816例老年住院病人,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对其进行营养评估,并调查不同营养状况病人医院感染情况和感染好发部位。结果816例病人中营养正常者372例,营养风险者444例,营养正常组与营养风险组相比,体质量指数、手握力、小腿围、上臂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营养正常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70%,营养风险组为9?90%,2组病人住院时间分别为(11?77±6?89)d和(15?43±7?7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营养风险组发生呼吸道感染22例,泌尿道感染12例,其他部位感染10例。结论营养风险病人较易发生医院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对老年住院病人应进行营养监测,对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吕倩;王伟;姚颖;徐敏;赖晓全;熊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HZ)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属于难治性疼痛,可以持续数年。 P HN病人异常痛苦,容易抑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终可能导致职业和社会能力的丧失。
作者:聂瑶瑶;程志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CYP3A家族( cytochrome P450, subfamily ⅢA)是细胞色素酶CYP450( cytochrome P450 enzyme system)重要成员,其含量丰富,底物覆盖广泛,主要功能是参与许多内、外源性物质的代谢,是药物代谢反应中主要的限速酶[1?2]。 CYP3A 亚家族包含4个成员:CYP3A4、CYP3A5、CYP3A7和CYP3A43。 CYP3A4主要分布在肝脏和小肠,是肝内常见丰富的细胞色素亚家族;CYP3A5主要分布于一些肝外组织如肠壁、肾和前列腺等,是 CYP3A 亚家族重要的肝外分布形式。
作者:许菊青;蒋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伴2型糖尿病( T2DM)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心衰伴T2DM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在急性心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强化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 mg/d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7 d后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钠肽(BNP)和内皮微粒(EMPs)水平,强化组检测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肌酸激酶( CK)水平,并观察强化组不良反应。随访2组病人离院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对照组仅BNP水平明显下降,强化组BNP、LDL?C、EMPs水平均显著下降( 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EMP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强化组30 d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为14?0%,较对照组(34?0%)显著下降( P=0?019)。强化组ALT升高7例,CK升高3例,没有发生严重药物性肝损病例。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衰合并T2DM病人的EMPs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朱旖;王蕾蕾;徐慧莲;程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晕轮效应在老年宫颈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来我科就诊的老年宫颈癌病人共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病人在此基础上实施晕轮效应,即将研究组的病人安排在相同的病房,让病人形成互助小组,设立组长及建立微信群,互相监督,护理人员参与随访。观察2组病人PICC的异位拔管率、康复过程锻炼的依从性、敷料更换的频率、上肢肿胀的发生率和伤口出现红肿、湿疹、溃疡的发生率并比较,同时评价病人抑郁、焦虑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病人实施晕轮效应干预后,PICC拔管率、上肢肿胀发生率和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病人的锻炼依从性、敷料的更换频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病人的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老年宫颈癌PICC置管病人实施晕轮效应干预后,能够延长置管的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焦虑、抑郁的情绪,有利于病人的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赵明霞;李琼;陈杉杉;张慧;蔡昌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调查老年期首次痫性发作的病因及再发风险。方法收集181例老年期首次出现痫性发作病人的临床资料并随访2~10年,分析其病因及再发风险。结果老年首次痫性发作的病因中癫痫为主要原因,共156例(86?19%),病因依次为脑梗死(35?91%)、脑出血(16?58%)、脑外伤(9?95%)、隐源性(7?73%)、脑肿瘤(5?53%)、变性性疾病(4?97%)等,再次发作比例为99?35%。非癫痫疾病所致痫性发作25例(13?81%),病因依次为糖尿病(7?18%)、慢性酒精中毒或戒断(2?21%)、低钠血症(2?21%)、特殊药物使用(1?66%)、肾功能衰竭(0?55%)等,再次发作比例为16?00%。结论老年痫性发作的病因以癫痫为主,少部分为非癫痫性疾病,脑血管病是老年痫性发作的首要病因,其次为脑外伤、肿瘤、变性性疾病及隐源性等,再发比例高,多需药物治疗。非癫痫疾病所致常见病因为糖尿病等,病因治疗后复发比例低。
作者:王根娣;陈红兰;肖佩荣;戚融融;钟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钠肽( rhBNP )对急性心力衰竭病人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98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包括吸氧、低脂低盐饮食,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及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传统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实施微泵静注rhBNP治疗。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及NT?proBNP、hs?CRP 及MMP?9水平,以及临床疗效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VEF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NT?proBNP、hs?CRP、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2)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χ2=5?72,P<0?05)。(3)治疗后1年内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而对照组发生率为32?7%,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1,P<0?05)。结论 rhBNP 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降低 NT?proBNP、hs?CRP及MMP?9水平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张俊英;滑俊峰;郝艳敏;王宇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分别选取2015年1~12月住院的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 CLSI)推荐的方法进行ESBLs初步筛选和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并对2个人群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病人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泌尿外科和普通外科,分别占14?42%和13?46%;中青年组病人中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妇产科和普通外科,分别占21?00%和13?00%。老年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耐药率为0。除氨曲南和头孢吡肟外,老年病人与中青年病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碳青霉烯类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效的一类抗菌药物,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刘丹;黄婷婷;王哲;王佳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骨性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以关节软骨的变性、丢失以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临床上以活动后关节痛、活动受限和关节变形为特点,常累及膝、髋、脊柱、肩、踝等负重关节及手的小关节。
作者:孙晓迪;潘寅兵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临床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人60例,应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 MMSE)评分分组,26~30分为正常组(n=20),20~25分为轻度受损组(n=20),<20分为中?重度受损组(n=20)。测量3组病人双侧颈总动脉IMT,以及血清IGF?1、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血糖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同时分析血清IGF?1与颈动脉IMT相关性。结果轻度受损组、中?重度受损组病人血清IGF?1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5);中?重度受损组血清IGF?1浓度亦低于轻度受损组( P<0?05);轻度、中?重度受损组血管性痴呆病人IMT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厚( P<0?05);中?重度受损组 IMT 较轻度受损组亦明显增厚(P<0?05)。血清 IGF?1与 IMT 呈负相关(r=-0?431,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的程度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厚而加重;血清IGF?1与IMT呈负相关,IGF?1可能是血管性痴呆可监测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张鑫;张惠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老年病人由于静脉血管变得长、弯、凸,血管壁变脆、硬,血管外组织疏松而使血管容易移位。故在老年病人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针头滑出、药液外渗的现象。针头滑出不仅造成病人再次穿刺之痛苦,还容易损伤病人血管,不断加大穿刺难度,同时会使病人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误抢救病人的时机,若不及时恰当处理,会发生组织坏死甚至致残[1]。外渗严重不仅给病人造成损伤,而且可能引发医疗纠纷;重复穿刺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加大护患矛盾,降低病人及家属满意度[2]。临床常使用夹板和胶布的固定方法,但此法操作繁琐,浪费材料,且会给病人造成手部的麻木和僵硬。为此,笔者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自制了一种可调式输液固定器,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晓兰;沈晓星;秦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个体化凯格尔运动对老年病人下肢手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7例进行下肢手术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接受个体化凯格尔运动护理,而对照组使用传统护理方式,比较2组残余尿量、术后尿失禁率及病人满意度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有8例残余尿量>100 ml,对照组为21例;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1%;观察组病人的术后尿失禁率为34?9%,对照组为79?5%,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骨科术后护理,个体化凯格尔运动更有利于下肢手术病人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赵楠;杨京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1老年人疼痛概述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大约25%~50%的老年人有持续性疼痛。患有慢性疼痛的老年人由于功能受限、抑郁和焦虑,导致社交能力降低、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而,重视老年人慢性疼痛的诊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程志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H型高血压病人134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住院非H型高血压病人112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病人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血脂、血糖水平及外周血常规并计算NLR。分析NLR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结果2组间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60, P<0?001),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组 Hcy与尿酸、中性粒细胞、NLR、hs?CRP 呈正相关(r=0?643、0?132、0?212、0?791,P均<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LR、hs?CRP是H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OR=141?419,877?261;P=0?001或<0?001)。结论 NLR与H型高血压相关,是H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龚福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腰部肌肉、韧带以及骨和关节易发生退行性变[1]。腰腿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属于腰椎的一种严重退行性疾病,可导致病人出现腰痛、下肢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近年来,其发病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呈现增加趋势,有研究指出每年有12%~33%的体力劳动者被腰腿痛所折磨,有75%~95%的人曾遭遇过腰腿痛[2?3]。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老年人腰腿痛至关重要。本文对老年人腰腿痛的分类以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诊治老年人腰腿痛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荣雪芹;阚厚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GC)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具有调节糖、脂、蛋白质合成与代谢,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应激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GC治疗炎症和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性肠病、器官移植后等[1]。 GC 在体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介导的。 G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其本质是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活化后的 GR 在细胞核内通过与DNA上的反应元件直接结合或作用于其他转录因子来促进或抑制靶基因转录,后者通过阻断炎症和免疫反应过程中相关靶基因的转录,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在抗炎、调节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2]。临床中GC治疗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如高血压、糖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等[3?4]。因此,深入了解GR及其对靶基因的调控机制,尤其是转录抑制机制,将为改善GC治疗效果,减少其不良反应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瑜;杨翔;万文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老年胃癌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胃癌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60)和试验组( n=60)。对照组病人单纯行胃癌根治切除术,试验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5?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6月、12月及18月的生存率。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治疗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脓肿、腹膜炎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病人治疗后6月、12月及18月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病人CD3+、CD4+、CD8+及自然杀伤( NK)细胞所占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病人CD3+、CD4+、CD8+及NK细胞所占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同时试验组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胃癌根治切除术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老年胃癌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病人肝、肾及骨髓等的不良反应较小,能够延长病人生存期,但对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阳;刘婕;刘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长期留置尿管可引起诸多临床并发症,早期拔管已经是国内外专家共识。拔除留置尿管后采取间歇性导尿法处理各种原因造成的下尿路排尿和储尿障碍是ICS协会推荐的“金标准”[1]。
作者:吕文君;莫永珍;丁慧;纪婕;胡翠琴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