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骆雷鸣
目的 分析老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视力影响因素,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接受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的老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96例(74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情况,对患者术后视力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术后的视力≥0.3的比例高,其次为0.1~0.3.接受老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摘除术后,视力<0.3的患者老年黄斑病变、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视力≥0.3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老年黄斑病变(OR=1.121)、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OR=1.874)、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OR=2.636)以及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OR=1.987).结论 重视老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摘除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积极的预防措施,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邵琼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关系,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基于健康体检人群慢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评价研究的数据,采用线性相关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尿酸与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以及血糖的相关性. 结果 (1)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尿酸水平与性别、吸烟、血糖、TG、LDL-C以及BMI有关,其中男性尿酸水平与吸烟、BMI、TC、TG和LDL-C有关,女性尿酸水平与吸烟、收缩压、TC以及HDL-C水平有关.(3)≤60岁组,年龄、高血压、BMI、TG、LDL-C、HDL-C以及吸烟与尿酸升高有关,>60岁组尿酸升高与年龄、TC和TG有关. 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中尿酸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关系可能不同,在≤60岁人群中,尿酸与代谢综合征的各组分密切相关,而>60岁人群中,尿酸只与血脂水平有关.
作者:陈金凤;许家仁;方莹;胡薇薇;张群;余波;王建安;熊亚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60岁的老年人已达2.12亿,预测2050年将达4.8亿.老年人多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舒缩功能不良和凝血机制障碍.抗凝是防治静脉血栓、老年房颤以及血管介入围手术期用药的首选,而抗血小板则是防治动脉血栓的主导[1].血小板反应的多样性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抵抗,加上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系统疾病,影响药物吸收与代谢,导致老年人用药更为复杂.因此熟悉老年人常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减少并发症意义非常重大.
作者:王吉;骆雷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脑出血已成为严重影响生命与健康的疾病,尤其对于老年病人,其致死率、致残率高.患者经手术后可因昏迷、误吸等引发获得性肺部感染加重病情,影响预后.故早期判定脑出血术后危重患者的感染状态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但患者常伴有中枢性高热和应激性白细胞升高,对感染的常用指标缺乏特异性[1].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一种全身细菌感染的新指标,在临床上作为快速判断指标有其简便性与准确性.本研究探讨快速监测PCT水平对脑出血术后患者感染的意义.
作者:徐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评价经桡动脉直接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因STEMI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65岁为老年组共105例,年龄<65岁为对照组,共102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以及直接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 结果 (1)临床特征:老年组典型胸痛症状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明确诱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行临时起搏和电复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2)冠脉病变特点和手术效果:老年组多支病变和球囊预扩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血栓抽吸和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GPI)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门-球囊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2组间门-球囊时间<90 min的患者比例并无差异(P>0.05);(3)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2组出血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无统计学性差异(P>0.05),老年组心脏功能Killip≥Ⅲ级者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期间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虽然老年STEMI患者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与年轻患者相比有所不同,但经桡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年轻患者一样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胡红云;王岳松;邵旭武;王学忠;董学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离休干部是军队卫生工作的一个特殊人群.通过对驻汉口部队数个干休所已故离休干部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了解该特殊人群的死亡季节性特点、主要死因及其影响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旨在为老干部的保健、医疗及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驻汉口部队9个干休所289例已故离休干部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其中男275例,女14例,年龄70~99岁,平均(83.66±5.00)岁.
作者:田海军;童晓玲;许丹;隗玮;徐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老年人既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好发人群,也是房颤发生的特殊人群,由于老年人老化、复杂的基础疾病和多重药物治疗,存在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殊性,在血栓风险增高的同时,出血风险也显著增加,抗凝预防血栓治疗的收益与增加出血风险间的平衡,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目前,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疾病基础、不同脆弱程度和应用不同抗凝药物的老年房颤患者,评价血栓、出血风险,确定抗凝治疗的获益多少(风险/收益比)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数量稀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发生房颤时,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如何选择药物和剂量调控以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既有原则,又有细节.
作者:骆雷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现代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成为临床中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在全球发病率中位居第3,在我国发病率位于第2~3位.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发病时往往已失去手术机会,化疗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1].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100 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亚叶酸钙400 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2400 mg/m2,持续泵注,46 h;14 d为1周期)[2],为目前公认的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一线化疗方案.近年来,中医药联合化疗方面的研究较多,作者所在的中西医结合科应用八珍汤联合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并与单纯的FOL-FOX6方案的临床疗效、KPS评分、化疗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炜;徐艳霞;徐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变化,分析丹皮酚软膏治疗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4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60例健康老年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收治顺序单双号分为治疗1组(口服氯雷他定)和治疗2组(口服氯雷他定联合丹皮酚软膏外用),每组52例,采用改良的瘙痒症状评分评价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瘙痒症状严重程度,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y(IFN-γ)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分析瘙痒症状评分与Th1/Th2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IL-2、IFN-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IL-4、IL-10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瘙痒症状评分为(5.26±3.09)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2、IFN-γ与瘙痒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5),IL-4与瘙痒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后IL-2、IFN-γ显著降低,IL-4、IL-10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治疗后IL-2、IFN-γ显著低于治疗1组,IL-4显著高于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表现为Th1功能亢进、Th2功能下降,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而丹皮酚软膏可能通过纠正Th1/Th2失衡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施林林;刘振强;戚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开展自我管理教育对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08例老年冠心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照护,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我管理教育.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效能得分、生活质量得分、自我护理行为得分.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的自我效能得分、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3月后2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生活质量得分显著改善,2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宋贝贝;田娟娟;王丽爽;刘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男性人群静息心率(RHR)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baPWV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为5440例,资料完整的3110例男性纳入统计分析.依据2010~2011年度体检时RHR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HR≤62次/min,62次/min <RHR≤69次/min、69次/min<RHR≤76次/min、RHR>76次/min共4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HR对baPWV的影响. 结果 (1)3110例研究对象平均baPWV为(1650.16±415.14) cm/s,baPWV≥1400 cm/s的检出率为69.6%;(2)4组平均baPWV分别为1560.51、1606.52、1641.47、1806.98 cm/s.baPWV≥1400 cm/s的检出率分别为62.3%、64.1%、71.5%和81.8%.(3)影响ba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等因素后,与RHR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第三和第四分位组baPWV≥1400 cm/s的风险均增加,其OR(95% CI)值分别为1.30(1.00~1.68)、1.83(2.41~2.38)和2.86(2.13~3.84). 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RHR加快与baPWV增加有独立的关联.
作者:杨继清;李冬青;廖熠程;陶杰;杨光;吴寿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7岁,主因“胸闷气喘2d”于2014年9月22日入院.患者2d前于活动后心悸气喘,当时无呼吸困难,无咳嗽咯痰,无泛酸嗳气,无胸骨后撕裂样疼痛,无头痛,经休息平卧后好转.门诊查胸部CT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两肺陈旧性肺结核;两下肺间质性病变.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入院时:患者胸闷气喘,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否认胸骨后剧烈疼痛,否认晕厥黑朦.既往有出血性脑梗死、高血压、深静脉血栓病史.体温:36.6℃,心率:12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00/65 mmHg,面色暗,唇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张冠成;骆天炯;叶晨玉;程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血小板黏附、激活及聚集在暴露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止血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此步骤涉及多个环节及多个血小板受体-配体反应.其中,血小板黏附反应主要涉及的受体为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 Ib-V-IX复合物与整合素,激活与聚集反应主要涉及GPVI及C型凝集素样受体-2(C-type lec-tin-like receptors-2,CLEC-2)[1-3].
作者:王浩;骆雷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是危害心、脑、肾和肢体动脉的全身性疾病.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减少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抗血小板药物已经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一、二级预防中常用的药物之一.老年人由于老化进程及对于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暴露增加,较普通成年人更容易发生ASCVD及急性血栓事件;另一方面,老年人常合并多器官、多系统疾病,应用多种药物,又进一步增加了抗血小板药物出血的风险,是出血发生的高危人群.
作者:付士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心肌病,又称海绵状心肌或心肌窦状隙持续状态,通常左心室受累多见,少数可累及右心室.LVNC的人群发病率为0.014%~0.3%[1-3].该疾病可孤立存在,或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并存,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形成及栓塞事件是三大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LVNC的诱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症状不典型,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发生心源性猝死,治疗缺乏特异性,预后个体差异较大.
作者:周红梅;林雪;丁海艳;赵锡海;方理刚;方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393例急性重症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腹泻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好转组与恶化组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393例急性重症腹泻患者中男184例(46.82%),女209例(53.18%),平均年龄(59.85±16.49)岁.治疗后好转255例,恶化138例,总体有效率为64.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病、血白细胞、中性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肌酐、血钠、血白蛋白、营养支持治疗等因素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显示,中老年急性重症腹泻患者发病率较高.急性重症腹泻患者的预后与年龄、基础病、血白细胞、中性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肌酐、血钠、血白蛋白、营养支持治疗有关.
作者:纪静;肖文革;戴酉力;鲁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及人口老年化的加剧,高血压和脂肪肝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1],高血压不仅是血流动力学疾病[2],又是代谢疾病,它常与脂肪、糖等代谢异常共存.据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合并脂肪肝比例较一般人群高,即使在非肥胖、非糖尿病人群,脂肪肝患病率也比相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人群高出2~3倍,高血压与脂肪肝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3].高血压已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以造成重要靶器官损伤,脂肪肝是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4],因此控制血压在良好范围内及减少体内多余脂肪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患者不能长期坚持服药及一些物理治疗,治疗依从性差是高血压控制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5].为了研究如何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本文应用现代流行微信交流工具,建立微信群,实时与高血压合并脂肪肝患者交流,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小娟;顾园园;陈桂香;孙金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80岁老年人常常合并有≥2种慢性疾病,并有骨质疏松[1],一旦发生脆性骨折,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我们希望探索一种新的骨科老年围手术期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new orthopedics operation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very elderly perioperative patient,NORSSVEPP),对准备行骨折手术的≥80岁老年患者进行评估.同时与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和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physical and operation severity score forthe enumeration ofmortalityand morbidity,POSSUM)进行对比研究[2-3],期望新的评估方法能为评估术前手术风险提供更多帮助.
作者:吕荣;乔慧瑛;蒋富贵;李道鸿;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选择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多见于≥60岁的老年人群,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目前应用于临床的PD治疗药物仅能暂时性缓解症状,不能延缓或阻断其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可能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真正阐明有关.目前研究认为,PD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可能由衰老、遗传、环境、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1-2].近年来研究表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与PD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因此,探讨中枢小胶质细胞活化与PD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P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可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贤婧;冯美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肠内营养混悬液(伊力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 方法 在老年科住院的60例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口服伊力佳为肠内营养,对照组口服自制流质.观察的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与皮褶厚度. 结果 治疗10d后,试验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营养指标亦有所改善,但试验组的营养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腹泻、饱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肠内营养混悬液(伊力佳)能显著改善老年科住院的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且耐受性良好.
作者:彭妙官;陈广原;叶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