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调查

邹春华;田坤;周青春;冯玮;曾强;黄涛金;胡远兵

关键词:恶性肿瘤, 院内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将219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诊断分为真菌感染组和无真菌感染组,回顾性分析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在肿瘤科发生率为26.94%,主要发生在呼吸道、口腔和肠道.2组单因素比较显示,在伴随基础疾病、年龄、日常活动能力(PS)评分、白细胞减少、抗菌素的使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住院天数、年龄、PS评分、白细胞减少、抗菌素的使用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与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密切相关.推测其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中,住院天数、年龄、PS评分、白细胞减少、合并基础疾病及抗菌素的使用6个因素可能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 探讨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 方法 测定了70例AD、50例VD患者血清脂质代谢水平,并与50例非痴呆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 结果 AD组和VD组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AD、VD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D组三酰甘油(TG)明显高于AD 组及对照组(P<0.05);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患者血清TC、LDL-C的增高和HDL-C的下降可能和痴呆发病有关,调脂治疗可能有助于AD和VD的防治.

    作者:黄爱明;谢林珠;秦素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09 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更新简介

    2009年美国心脏学院/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简称2009心衰指南)在新的临床试验或其他ACC/AHA指南或共识文献的基础上对原有指南(2005年)进行了补充和更新.

    作者:陈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心肌病心力衰竭的诊治

    心肌病是导致老年人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随着检查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心肌病的检出率明显增高.该病是由包括遗传因素在内的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非均质的心肌病变,包括心脏机械和电活动的异常,常表现为心室不适当的肥厚或扩张.

    作者:金醒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调查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将219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诊断分为真菌感染组和无真菌感染组,回顾性分析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在肿瘤科发生率为26.94%,主要发生在呼吸道、口腔和肠道.2组单因素比较显示,在伴随基础疾病、年龄、日常活动能力(PS)评分、白细胞减少、抗菌素的使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住院天数、年龄、PS评分、白细胞减少、抗菌素的使用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与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密切相关.推测其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中,住院天数、年龄、PS评分、白细胞减少、合并基础疾病及抗菌素的使用6个因素可能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邹春华;田坤;周青春;冯玮;曾强;黄涛金;胡远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综合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的一切感染[1].我们对我院内科病房(综合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了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戴倩;宋小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择46例≥65岁老年晚期NSCLC患者,吉非替尼250 mg,口服,每日1次,服用至病情进展(PD)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患者在治疗后每月进行复查. 结果 本组46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部分缓解(PR)12例(26.09%)、稳定(SD)20例(43.48%)、PD 14例(30.43%).疾病控制率(PR+SD)为69.5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3.8月,1年生存率为28.26%,肿瘤相关症状改善率为63.33%.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大部分为Ⅰ、Ⅱ度. 结论 吉非替尼单药治疗老年晚期NSCLC疗效明确,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刘福银;王峻;樊卫飞;杨民;孟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康复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由于骨质疏松症、外伤等原因而引发的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约占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49%[1].老年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

    作者:王静;杨伟荣;郭宇;于革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心力衰竭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对心力衰竭(HF)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使慢性HF的治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慢性HF的主要治疗模式是强心利尿,应用洋地黄及利尿药.

    作者:钱方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线粒体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对携带线粒体DNA A4263G突变的细胞株线粒体钙循环的影响

    目的 研究线粒体外膜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在携带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A4263G突变的细胞株线粒体钙循环中的作用. 方法 对该家系的4个母系成员(3个血压异常和1个血压正常者)和3名遗传背景相同的对照者建立了传代淋巴细胞系,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价VDAC在携带mtDNA A4263G突变的高血压患者细胞线粒体钙循环中的作用. 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淋巴细胞比较,突变细胞株线粒体内钙荧光强度及线粒体膜电势(Δψm)降低,加入苍术苷(线粒体通道蛋白开放剂)后正常者线粒体内钙荧光强度增加,而突变携带者没有明显改变,但两者Δψm均降低,加入环孢素A(CsA)后可以抑制苍术苷作用. 结论 线粒体VDAC功能异常导致mtDNA A4263G突变携带者细胞线粒体对钙通透性增加,Δψm降低,加入苍术苷进一步导致Δψm降低,加入CsA后可以抑制苍术苷作用.

    作者:刘昱圻;王士雯;李泱;高磊;李宗斌;王琳;文毅;管敏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Klüver-Bucy综合征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91岁,离休干部,因头晕不适十余年,加重伴血压增高2周入院.自3年前开始,当看到家里有女性成员时,经常喊:脱了裤子,让我摸摸等与性有关的话题,并且脱下自己的裤子,双腿摩擦,或手握其生殖器,不分场合暴露其隐私部位,无羞耻感.患者经常在下半夜醒来,骚扰其保姆.

    作者:张宝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诊治

    目前心力衰竭(心衰)已经成为老年人多脏器病变的终归宿.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的发病率增加1倍,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80%的患者年龄>65 岁[1-4].

    作者:那开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47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变迁的调查

    目的 回顾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的病因变迁,探讨老年慢性心衰的防治对策. 方法 从住院病历数据库中检索出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出院的老年慢性心衰住院病例4760例,以6年为一时间段分成A组(1993~1998年)和B组(1999~2004年),再以60~69岁,70~79岁和≥80岁分为3个年龄段,比较分析2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病因学和病死率的变迁. 结果 (1)病因、诱因或伴随疾病构成比的变迁:B组高血压比例均高于A组,心律失常比例均低于A组;B组60~69岁和70~79岁年龄段糖尿病比例高于A组;B组60~69岁年龄段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比例低于A组;B组70~79岁年龄段心肌梗死比例高于A组,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比例低于A组.B组男性和女性心肌病比例低于A组;B组男性糖尿病比例高于A组,风心病比例低于A组;B组女性肺心病比例低于A组.B组与A组相比,肺炎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变化.(2)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变迁:B组60~69岁和70~79岁年龄段均有显著性下降,男性组也有显著性下降. 结论 近6年来,老年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病因、诱因或伴随疾病构成比中,高血压和糖尿病增多,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减少;肺炎无显著变化;住院期间病死率下降;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赵玉生;赵怀兵;王士雯;李泱;林海丽;李玉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MBPS)现象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依24 h动态血压分MBPS组(104例)和非MBPS组(82例).所有对象进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发生率. 结果 MBPS组24 h、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脉压均较非MBPS组高(P<0.05或P<0.01),MBPS组的LVMI及左右两侧颈动脉IMT均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MBPS组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1).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MBPS现象者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

    作者:孔繁荣;郭红梅;丁秀萍;丁林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酵母样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药敏试验的评价

    目的 Rosco纸片扩散法在酵母样真菌药敏试验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方法 应用 Rosco 纸片扩散法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27-A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10株老年病例中不同酵母样真菌菌株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的药敏状况,并以3株酵母菌株作质量控制. 结果 2种方法完全符合率是92.7%,未出现一种方法测得的敏感或耐药菌株,在用另一种方法检测中为耐药或敏感的严重错误. 结论 Rosco纸片扩散法可以替代NCCLS M-27A宏量肉汤稀释法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印晓静;梅亚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首次脑卒中患者,同时存在抑郁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的106例分为A、B组;167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分为C、D组.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及D组作为干预组加以心理干预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FDS)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的HAMD、 NFD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B、D组均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系统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神经功能康复效果.

    作者:杨桂凤;王小娟;李芳;杨志宏;郜琳;王晓华;张鹏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肢体残疾患者抑郁状态分析

    目的 调查老年肢体残疾患者抑郁状况,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的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236例肢体残疾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老年肢体残疾患者抑郁状况与非老年(<60岁)肢体残疾者比较无显著差异.老年肢体残疾患者抑郁状况与残疾年限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朋友间关系呈正相关,与残疾等级呈负相关. 结论 老年肢体残疾患者的抑郁与人际关系及残疾等级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洪伟;张南平;陈惠玲;戴小娟;周展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疗

    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 DHF) 是指一组具有心力衰竭(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正常,以心肌舒张功能异常、顺应性减退、僵硬度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作者:拓西平;于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下肢缺血预适应后大鼠心肌中血红素加氧酶-1与炎症的变化

    目的 观察下肢缺血预适应(LIP)后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及梗死面积和早期炎症反应变化,探讨HO-1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80只健康雄性成年Spraq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2大组:AMI组及其假手术组(As组),LIP组及其假手术组(Ls组).各组大鼠分别在AMI后2 h、4 h、6 h、12 h 4个时间点处死取材.经冷冻、切片后用2%TTC法染色,于手术显微镜下仔细分离梗死部位(IS)和缺血危险区(AAR),并计算IS与AAR质量比值(IS/AAR),推测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心肌组织中 IL-8 mRNA和HO-1 mRNA表达情况. 结果 LIP组心肌梗死面积比AMI组明显降低;梗死近12 h时炎症反应明显减轻. 结论 LIP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减小心肌梗死面积,HO-1对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卢亚敏;康素娴;张冬会;周东升;边艳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 将8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分组,单数归入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曲美他嗪,双数归入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日硝酸甘油用量、疗效,记录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等,并对2组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频率上明显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增加,疗效更显著(P<0.05).而治疗前后2组心率、血压及心率与血压的乘积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曲美他嗪具有抗缺血作用,直接对心肌细胞提供保护,但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不降低心率、血压,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良好选择.

    作者:肖莉;胡量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前言——关注老年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约40%的心血管疾病终可发展为心衰.欧洲总体人口中有症状心衰的发生率约为0.4%~2%,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衰的发病率快速上升.

    作者:王士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