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玲;马丽影;张丽
目的:观察牵正膏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牵正膏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牵正膏外敷治疗和激素等治疗.结果:牵正膏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牵正膏对面神经麻痹有确切疗效.
作者:张宗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现将脑卒中后28例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45例脑卒中患者均为1996-03~2002-01急诊留观察及住院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男性185例,女性60例,平均60±13岁.其中脑出血81例,脑梗死1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
作者:张秋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总结上肢神经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对81例102条神经根据不同损伤类型,采用神经松解术,神经端-端缝合术,电缆式神经移植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13年,按照神经损伤评定标准四级法评价,优良率85.36%.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上肢神经损伤,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红;吴桂勇;郑军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不规则服药对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6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对其服药规则与否和高血压病程对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不规则服药并发脑血管的人数显著高于规则服药者.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应正规服药,对减少脑血管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强;乔鹏;杨丽红;杨丽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降纤酶(SVATE-4)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在临床上选取急性颈内动脉系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降纤酶1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隔日1次,共3次,1周后予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1次,同时予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治疗.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CT检查显示治疗组病灶缩小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朱海清;陈泉坤;康平;邓国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东菱迪夫(DF-521)治疗早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起病24h内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DF-521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对照组,治疗组首日静滴DF-521 10u,隔日用5u静滴,共用3次.结果:2周后进行疗效评分,治疗组总显效率83.3%,明显高于33.3%的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F-521具有系统调整凝血纤溶改善循环等多种作用,治疗早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早期脑梗死疗效显著.
作者:高均合;刘洪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25%~90%,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对此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研究的进展,如神经血流量测定、神经病变超微结构和酶动力学研究,不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加深了认识,同时为针对性药物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汪保孝;王根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小儿惊厥在临床上发病多突然,表现凶险,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甚至时间更长,有时反复发作,而且不经过适应处理和精心护理,相当一部分不能很快恢复,可形成惊厥持续状态.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均可危及婴幼儿的生命或发生严重脑组织损伤,留下后遗症.因此对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尤为重要.现将我们经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急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焦启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将具有不同临床症状的35例老年患者(60岁以上)均做CT平扫,其中8例同时增强扫描.结果:35例分别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血肿,其中以低密度者较多.结论:CT扫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洪增;王建洲;关文华;顾仁骏;张中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脑卒中早期病人入院时常有高血压,因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严重高血压是一种潜在的生命威胁,是急性脑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急性降压治疗似乎合乎逻辑,但临床试验证明急性降压对卒中病人是有害的.本研究主要观察测量脑卒中早期血压增高及其在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中的意义,为合理降压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陈岚;桂芗湘;李玫;瞿浩;蔡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年以来,共收治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前囟或人字缝硬膜下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有山;刘玉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1996年开始对脑室出血患者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脑室出血,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富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老年人高血压病是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并发症多,作者对1997-11~2001-11门诊的老年高血压病50例,根据患者的知识层次,及患者的不同个性进行卫生宣教,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星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将我院1998~2001年收治的7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报告如下,以探讨SAH对心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珍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病例报告先证者Ⅲ2,女,32岁,2001年11月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于1990年起出现行走不稳、易跌,渐出现语言含糊不清,进食、饮水易呛咳,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就诊时症状明显,搀扶下勉强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靠家人。查体:站立不稳,双眼轻度水平性眼震,指鼻试验、轮替快复试验、跟膝胫试验、起坐试验、反跳试验均为阳性。无肌肉萎缩,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双侧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全身深浅感觉未见异常。头颅MRI:小脑萎缩。临床诊断: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作者:黄志东;顾承志;黄怀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2000-08~2002-03,在CT定位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6例,取得了一定疗效,且无1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桂平;唐荣菊;李光华;李爱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低场强磁共振设备中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16位29~60岁无明显诱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TOF MRA)行颅内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动脉瘤,均手术证实.结论:在低场强磁共振设备中运用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能为其手术治疗提供客观有价值的依据,且无放射性,无创伤,不需要对比剂.
作者:吴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脊髓型颈椎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各异,患者常常反复求诊于骨科、神经科、理疗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容易引起误诊.2001-01~2001-12我院神经内科收治该类患者1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向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枢性高热是脑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高热,多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温在发病早期(48h内)可骤然升高至39℃以上,热型多呈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温度不对称,皮肤干燥无汗.物理降温则有一定的疗效,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好.
作者:黄燕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1996-01~2001-8共收治急性颅内血肿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病人1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明燃;徐宝伟;张芹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