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rc激酶抑制剂CGP77675对TGF-β1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何建锋;吕立夏;罗俊杰;李宗义;沈俊慧;徐国彤;高芙蓉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Src激酶抑制剂,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摘要:目的 探讨Src激酶抑制剂CGP77675 (CG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培养的人RPE细胞株(ARPE19)分为对照组、TGF-β1处理组和TGF-β1 +CGP处理组,并根据分组用相应药物处理细胞.细胞体外培养后3d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MT相关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包括细胞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蛋白-1(PAI1)和纤连蛋白-1(FN1)的相对表达量及上皮细胞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细胞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F-actin)的分布;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率;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 结果 对照组ARPE19细胞呈上皮样形态,F-actin和ZO1沿细胞膜表达;TGF-β1处理组细胞为纤维样,F-actin表达的排列紊乱,细胞膜上ZO1表达不连续.TGF-β1+CGP处理组细胞维持上皮样形态,F-actin和ZO1表达清晰且完整.对照组、TGF-β1处理组和TGF-β1+CGP处理组细胞中FN1 mRNA和PAI1 mRNA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14、82.92,均P<0.01),对照组细胞中FN1 mRNA和PAI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211±0.080和0.116±0.073,TGF-β1+ CGP处理组细胞中FN1 mRNA和PAI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68±0.097和0.362±0.048,均明显低于TGF-β1处理组的1.000±0.001和1.0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细胞中FN1和PAI1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1.90、48.85,均P<0.01),对照组细胞中FN1和PAI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66±0.055和0.327±0.066,TGF-β1+CGP处理组FN1和PAI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3±0.030和0.260±0.077,均明显低于TGF-β1处理组的1.000±0.001和1.0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处理后3d,TGF-β1 +CGP处理组细胞增生率为(79.30±3.44)%,与对照组的(99.50±1.00)%和TGF-β1处理组的(95.10±4.20)%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处理后7d,TGF-β1+CGP处理组细胞增生率为(54.80±7.39)%,明显低于TGF-β1处理组的(92.10±4.50)%和对照组的(99.10±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4).细胞划痕试验显示,TGF-β1处理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TGF-β1+CGP处理组划痕宽度无明显变化. 结论 Src激酶抑制剂CGP能够抑制由TGF-β1诱导的ARPE19细胞EMT,提示Src信号通路与EMT过程有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缺氧条件下SNAI1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

    目的 探讨缺氧环境下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是否可诱导SNAI1表达上调,进而通过SNAI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途径参与CNV生成. 方法 选取SPF级6~8周龄雄性C57小鼠16只并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法诱导小鼠CNV模型.于造模后7d摘取小鼠眼球以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铺片和冰冻切片,采用Isolectin B4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脉络膜铺片中CNV形成情况,并观察CNV组织附近血管内皮细胞中SNAI1、MMP2和MMP9的表达及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NV组织中SNAI1、MMP2和MMP9 mRNA的表达变化.将培养的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RF/6A)细胞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5% CO2培养箱或含体积分数94%N2、5% CO2和体积分数1%O2培养箱中孵育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各组细胞中SNAI1、MMP2和MMP9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用小干扰SNAI1(siSNAI1)转染RF/6A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MMP2和MMP9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并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数目. 结果 造模后7d小鼠脉络膜铺片中可见CD31阳性和SNAI1阳性荧光染色细胞及双阳性细胞;模型组小鼠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中SNAI1 mRNA和MMP2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91±0.060和1.610±0.4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59±0.074和0.772±0.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4),模型组小鼠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中MMP9 mRNA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MP2 mRNA表达量高于MMP9 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氧组RF/6A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SNAI1和MMP2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常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MMP9 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siSNAI1组RF/6A细胞中MMP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217±0.036,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的0.818土0.105;缺氧+siSNAI1组RF/6A细胞中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36±0.009,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的1.043±0.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siSNAI1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数目为(254.60±71.31)/视野,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的(534.10±96.21)/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 结论 CNV局部的缺氧环境可能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SNAI1的表达而激活MMP2,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从而参与CNV生成;缺氧条件下SNAI1的下调可抑制上述过程.

    作者:孙嘉星;窦国睿;常天芳;李曼红;杨子岩;晏贤春;刘瑗;韩骅;王雨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高氧诱导组、Genistein组、二甲亚砜(DMSO)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9只.高氧诱导组、Genistein组、DMSO组小鼠与母鼠在氧体积分数为(75±2)%的密闭氧箱内喂养5d,然后返回到正常室内环境中喂养5d.高氧诱导组小鼠不给予药物处理,Genistein组和DMSO组小鼠于出生后12d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Genistein(溶于DMSO,400 mg/L)和DMSO各1μl.正常对照组小鼠在正常室内环境中喂养.各组分别取2只17 d鼠龄小鼠,采用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后制备视网膜铺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双眼视网膜血管形态.另将各组各7只小鼠全部处死,获取双眼视网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2-△△Ct);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和bF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主要血管和毛细血管形态正常,高氧诱导组和DMSO处理组小鼠血管迂曲,较多新生血管簇和视网膜缺血无灌注区,Genistein处理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清晰,可见无灌注区.正常对照组、高氧诱导组、DMSO组和Genistein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4±0.02、0.64±0.25、0.37±0.23和0.03±0.02, bF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0.23、21.40±3.07、17.22±2.63和0.52±0.25,与正常对照组和Genistein组比较,高氧诱导组和DMSO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 mRNA和bF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与Genistein组间小鼠视网膜中VEGF mRNA和bF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高氧诱导组、DMSO组和Genistein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05、1.01±0.05、1.06±0.07和0.73±0.05,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0.05、0.97±0.06、1.03±0.08和0.76±0.07,4个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和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0.74、57.98,均P=0.00).与正常对照组和Genistein组比较,高氧诱导组和DMSO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和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enistein能抑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

    作者:贺荣华;周国宏;孔丽;李宸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溴莫尼定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溴莫尼定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小鼠RGC-5细胞株在含低糖(1 g/L)、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和100 U/ml(商品单位)青链霉素混悬液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将传代的RGC-5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H2O2处理组和溴莫尼定+H2O2处理组.H2O2处理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800 μmol/L H2O2,溴莫尼定+H2O2处理组在细胞培养中加入1 μmol/L溴莫尼定处理2h,然后加入800 μmol/L H2O2,各组细胞继续培养24 h.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的细胞核形态和数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采用荧光标记JC-1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结果 正常对照组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大小均匀;H2O2处理组可见细胞核固缩和碎裂,细胞核数量减少;溴莫尼定+H2O2处理组出现核固缩和碎裂的细胞核明显少于H2O2处理组.正常对照组、H2O2处理组和溴莫尼定+H2O2处理组细胞中bcl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土0.15、0.50±0.13和0.75±0.17,H2O2处理组细胞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溴莫尼定+H2O2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H2O2处理组和溴莫尼定+H2O2处理组细胞中bax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13、0.83±0.07和0.70±0.10,H2O2处理组细胞中bax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溴莫尼定+H2O2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RGC-5线粒体膜可见较强的橙色荧光,与细胞膜绿色荧光共表达;H2O2处理组细胞中橙色荧光减弱且表达JC-1的细胞数量减少;溴莫尼定+H2O2处理组细胞线粒体膜橙色荧光较H2O2处理组增强,JC-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结论 溴莫尼定预处理能够预防氧化应激导致的RGCs线粒体损害,从而发挥视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璐;林斌武;王燕;庞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基础研究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可致盲的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尽管近年来基因治疗、干细胞疗法、光遗传学、视网膜假体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但短期内这些新技术尚未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故经典的药物疗法仍占据主要地位.虽然目前RP的致病机制暂未十分明确,但已有研究指出,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为RP形成的共同终末进程.近年来发现炎性因子的过度激活、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可造成RP的进展,某些神经营养因子、光传导中重要物质的缺乏等也可进一步加重RP.药物治疗依据RP的共同致病途径,作用于RP形成的各个阶段,可广泛普适地应用于各种基因型的RP.本文分别从抗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抗炎、抗氧化、营养神经等方面介绍近年来RP药物治疗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高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已在猫、小鼠、大鼠、家兔、犬和斑马鱼等动物上建立,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OIR动物模型具有模拟人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部分病理生理过程的效应,可为人类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OIR动物模型具备了更大的应用价值.尽管如此,这些OIR动物模型都不够完美,无法完整体现人类ROP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仍需要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索.

    作者:杨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7G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和评价27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实施27G PPV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的35例RRD患者的35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及术后1周和3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眼压变化,记录手术持续时间、巩膜切口渗漏及缝合情况、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 27G PPV联合空气填充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4.5±4.8)min,平均玻璃体切割时间为(15.3±3.6) min.所有患眼术毕均无需行巩膜切口缝合.27GPPV联合空气填充术一次性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100%.术眼术前平均BCVA为1.01±0.40,术后1周和3个月平均BCVA分别为0.82±0.31和0.68±0.3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12,P<0.01),术后1周和3个月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平均眼压为(14.69±3.66)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周和3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7.37±2.32) mmHg和(16.69±2.45) mmH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2,P<0.01),术后1周和3个月眼压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2眼,随访期间发生低眼压和高眼压者分别为1眼和5眼,经合理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27G PPV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RRD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方冬;魏雁涛;张钊填;冬敏;蒋欣桐;张婷;周学智;陈璐;彭曼娟;张少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

    目的 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4例25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视力测定、彩色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上述方法无法确诊的患者加行吲哚青绿跟底血管造影(ICGA)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分析不同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视力情况、FFA显示的瘤体直径和补充检查的影像特征. 结果 25眼均为单个瘤体.视网膜大动脉瘤位于颞侧动脉者22眼,鼻侧动脉者3眼.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16眼,渗出型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静止型视网膜大动脉瘤7眼.3种不同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不同视力等级的眼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17,P=0.001).受检眼中20眼FFA影像中可见瘤体,FFA未发现的5眼中经ICGA和OCT可见瘤体.本组检测的平均瘤体直径为(330.65±43.09)μm,平均动脉直径为(134.70-±10.74) μm,二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34,P=0.000)且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00). 结论 依据FFA可对多数视网膜大动脉瘤做出明确诊断,ICGA和OCT可对诊断做必要补充.位于较大直径正常动脉上的瘤体也较大.对视网膜大动脉瘤进行分型有助于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选择.

    作者:董淑倩;李秋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关注OCT血管成像检测的CNV血管形态特征动态变化对抗VEGF治疗后新生血管性AMD应答反应的预测作用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线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预测患眼治疗后的应答反应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挑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对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血管形态变化进行动态随访观察,OCTA显示的血管形态和结构变化信息丰富了临床医师对nAMD治疗预后判断的新概念和新理论,认为这些综合信息可以成为一种活体血管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医生对活动性CNV的认识并深入理解抗VEGF治疗应答及抵抗的机制.因此,OCTA应当成为nAMD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一种标准检查策略,我们应当重视OCTA下CNV血管形态特征的变化在nAMD抗VEGF治疗应答判断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赵治;孙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扩大内界膜剥离术与标准内界膜剥离术对闭合指数<0.7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和对比玻璃体切割术中行扩大内界膜剥离术与标准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闭合指数(MCHI)<0.7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为MCHI<0.7 IMH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MCHI<0.7的IMH 96例96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术眼手术前及术后1、6及12个月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Amsler方格表检查,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照相.选择的患眼中48眼行扩大内界膜剥离术,另48眼行标准内界膜剥离术,IMH术后闭合按照OCT闭合形态分为U型(正常黄斑中心凹)、V型(中心凹陡峭)和W型(中心凹感觉神经层缺损),U型、V型和W型闭合者视为裂孔闭合.比较2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和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OCT检查显示,术前2个组患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全层缺失,术后12个月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U型闭合43例,V型闭合1例,W型闭合1例;术后12个月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组U型闭合33例,V型闭合1例,W型闭合3例.术后1、6和12个月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患眼BCVA较常规内界膜剥离术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个组术眼有中心暗点眼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98、56.99,均P<0.05);术后旁中心暗点眼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8.21、80.98,均P<0.05).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和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组随访末期有中心暗点者分别为3眼和11眼,扩大内界膜剥除组有中心暗点眼数少于标准内界膜剥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0,P<0.05).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IMH闭合率为93.75%,明显高于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组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0,P<0.05).术后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组术眼视野改善率为93.75%,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P<0.05).结论 扩大内界膜剥离术和标准内界膜剥离术治疗MCHI<0.7的IMH均有效,前者疗效更好.

    作者:吴超;游志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的培养液,未添加rhPDGF-BB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情况;采用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相对迁移面积(迁移后无细胞区面积/划痕初期无细胞区面积);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hRVECs中rhPDGF-BB受体(rhPDGF-BBR)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RVECs中VEGF mRNA和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培养的hRVECs生长良好,用rhPDGF-BBR引物能扩增出与引物设计长度相符的表达条带.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培养细胞后24 h细胞增生值(A)分别为1.01 ±0.05、1.09±0.04、1.10±0.02和1.13±0.05,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4、3.430、3.483,均P<0.05);细胞划痕试验后24 h,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42±0.10、0.38±0.09、0.55±0.06和0.61 ±0.05,划痕试验后48 h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75±0.06、0.81±0.02、0.87±0.02和0.98±0.0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6.283,P=0.000;F时间=209.129,P=0.000),随着rhPDGF-BB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均明显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hRVECs中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2、1.30±0.10、1.20±0.16和1.27±0.08,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05、1.06±0.16、1.58±0.18和1.66±0.21,其中50 ng/ml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中整合素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合素mRNA:t=3.900、4.014,均P<0.05;VEGF mRNA:t=6.940、7.210,均P<0.05). 结论 rhPDGF-BBR促进hRVECs的增生和迁移,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可能与上调VEGF和整合素在细胞中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丹;刘高勤;陈磊;王梦娇;陆培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神经再生研究进展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头面部外伤后视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一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轴突在视神经损伤后通常不能自发再生,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丧失.RGC轴突不能再生的原因被归结为视神经损伤后RGC的凋亡、成熟神经元丧失固有的再生能力、缺乏合适的再生刺激信号、视神经损伤局部的抑制性细胞外微环境.本文阐述了激活RGC的再生潜能、阻断抑制轴突再生的信号传导、给予适当的再生刺激信号等途径促进视神经再生的研究现状,以及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在视神经再生中的应用潜能.

    作者:陈海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眼部损害一例

    患者,男,41岁,因右眼眼红、畏光1d于2016年3月27日至潍坊眼科医院就诊.患者自诉常年眼干、无泪,每日点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美国艾尔建公司)10支.既往因急性髓系白血病-M5行人类白细胞抗原半相合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同胞妹妹,HLA配型3/6合)5年,术后出现长期肺功能低下、眼干等并发症.入院查体: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1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3 mmHg.

    作者:刘丽梅;王超;张亚丽;王晓真;张少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新治疗进展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常见的高致盲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影响患者视力主要的并发症为黄斑水肿(ME).以往RVO继发ME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激光光凝疗法,但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经激光治疗后未见明显疗效,并且可能出现一定的危害性.近年来,随着对RVO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曲安奈德等糖皮质激素玻璃体腔注射或者后Tenon囊下注射,雷珠单抗、贝伐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逐渐成为RVO继发ME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现针对RVO继发ME的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褚梦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肾上腺素对不同品系兔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诱导作用

    目的 采用兔耳缘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建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动物模型,为CSC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分别选取雄性新西兰白兔10只、比利时兔5只和青紫蓝兔10只,采用耳缘静脉注射荧光素钠法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排除眼底血管病变.新西兰白兔每天经耳缘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04 mg/kg,连续注射8周,注射后9~12周肾上腺素每日注射剂量增至0.08 mg/kg;比利时兔和青紫蓝兔均每天经耳缘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04 mg/kg.实验兔每周行FFA,分别于注射后4、8和12周取新西兰白兔各3、3和4只眼球制作视网膜石蜡切片,分别于注射后8周取比利时兔5只眼球和青紫蓝兔10只眼球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品系实验兔视网膜组织结构.结果 新西兰白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1~12周眼底均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视网膜脱离.5只比利时兔中2只眼分别于注射后1周和2周出现眼底荧光素渗漏,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渗漏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色素,细胞间隙增大.10只青紫蓝兔在注射后8周内共有7只眼出现眼底荧光素渗漏、RPE脱色素、局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结论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在有色兔可诱导出CSC样病变,而在白化兔上无法诱导出CSC样病变.

    作者:严伟明;陈涛;龙盘;任泽;李向前;孙凯;马亦飞;王小成;薛军辉;张作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北京市德胜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程筛查系统的应用

    目的 开发远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系统,评估社区DR远程筛查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DR远程筛查系统,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联合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北京德胜社区开展糖尿病患者的基线特征调查,共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 355例2 473眼行视力检查,并以免扩瞳数码眼底照相机和互联网传输技术为基础,在社区采集受检者眼前节及眼底图像,传输图像至医院读片中心,由有经验的医师分析图像后反馈结果,比较远程筛查系统与传统扩瞳检查法DR筛查结果与分级的一致性,并分析2种筛查方式的优劣势. 结果 受检眼的视力分布:视力≤0.05者103眼,占4.2%;视力>0.05 ~0.3者780眼,占31.5%;视力>0.3者1 590眼,占64.3%.远程筛查系统的眼底照片读片与扩瞳后检眼镜检查DR诊断分级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5),二者对黄斑水肿诊断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63);二者对有无视网膜光凝及光凝分级的诊断结果一致(Kappa=1.000).远程筛查单个样本用时约10 min,明显短于扩瞳后眼底检查的23 min,远程筛查系统的随访率为75.2%.结论 本研究组建立的DR远程筛查系统与传统扩瞳眼底检查的结果一致性好,加入随访要求的DR分级标准的筛查随访率高,可以满足DR筛查的需求.

    作者:梁舒婷;才艺;白向丽;仝其哲;邓洵;石璇;黎晓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Src激酶抑制剂CGP77675对TGF-β1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Src激酶抑制剂CGP77675 (CG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培养的人RPE细胞株(ARPE19)分为对照组、TGF-β1处理组和TGF-β1 +CGP处理组,并根据分组用相应药物处理细胞.细胞体外培养后3d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MT相关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包括细胞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蛋白-1(PAI1)和纤连蛋白-1(FN1)的相对表达量及上皮细胞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细胞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F-actin)的分布;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率;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 结果 对照组ARPE19细胞呈上皮样形态,F-actin和ZO1沿细胞膜表达;TGF-β1处理组细胞为纤维样,F-actin表达的排列紊乱,细胞膜上ZO1表达不连续.TGF-β1+CGP处理组细胞维持上皮样形态,F-actin和ZO1表达清晰且完整.对照组、TGF-β1处理组和TGF-β1+CGP处理组细胞中FN1 mRNA和PAI1 mRNA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14、82.92,均P<0.01),对照组细胞中FN1 mRNA和PAI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211±0.080和0.116±0.073,TGF-β1+ CGP处理组细胞中FN1 mRNA和PAI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68±0.097和0.362±0.048,均明显低于TGF-β1处理组的1.000±0.001和1.0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细胞中FN1和PAI1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1.90、48.85,均P<0.01),对照组细胞中FN1和PAI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66±0.055和0.327±0.066,TGF-β1+CGP处理组FN1和PAI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3±0.030和0.260±0.077,均明显低于TGF-β1处理组的1.000±0.001和1.0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处理后3d,TGF-β1 +CGP处理组细胞增生率为(79.30±3.44)%,与对照组的(99.50±1.00)%和TGF-β1处理组的(95.10±4.20)%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处理后7d,TGF-β1+CGP处理组细胞增生率为(54.80±7.39)%,明显低于TGF-β1处理组的(92.10±4.50)%和对照组的(99.10±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4).细胞划痕试验显示,TGF-β1处理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TGF-β1+CGP处理组划痕宽度无明显变化. 结论 Src激酶抑制剂CGP能够抑制由TGF-β1诱导的ARPE19细胞EMT,提示Src信号通路与EMT过程有关.

    作者:何建锋;吕立夏;罗俊杰;李宗义;沈俊慧;徐国彤;高芙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