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平辉;王雁;李华;窦瑞;张佳媚;赵伟;李浏洋
患者,男,8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5个月于2013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年前曾有右眼黄斑区出血史,未予治疗,视力逐渐下降,本次自觉左眼发病情况与右眼相似.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5,左眼0.15;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Tyn征(-),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晶状体中度混浊,右眼黄斑区瘢痕灶,彩色眼底照相可见左眼黄斑区1/2视盘直径(papilla disc,PD)大小黄色病灶伴少量出血(图1).
作者:杜新华;吴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角膜移植是目前治疗角膜盲有效的方法,但角膜供体材料不足及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角膜移植的临床应用.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正常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工程角膜替代物是解决当前角膜供体不足为有效的方法.近些年来,随着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角膜在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及组织的三维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组织工程产品及技术也已经应用于临床.人们有望通过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出具有良好机械强度、透光性及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角膜,真正解决临床上角膜供体缺乏及移植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羊膜、脱细胞猪角膜基质、胶原、丝素蛋白及壳聚糖等是目前较常用的支架材料.组织工程角膜较常用的种子细胞主要有永生化和原代培养的角膜细胞、胚胎干细胞及成体多能干细胞.本文就组织工程角膜的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及三维构建进行综述.
作者:张灿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圆锥角膜是一种角膜进行性膨隆和变薄的疾病,常于青少年时期发病,伴随不同程度的视觉质量下降.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是利用维生素B2和紫外线A(UVA)之间的光氧化反应来增加角膜硬度,延缓甚至阻止圆锥角膜膨隆的进展. 目的 评估保留上皮CXL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纳入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拟行保留上皮CXL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9例10眼,年龄13 ~ 17岁,平均(15±1)岁.术中使用质量分数0.1%丁卡因滴眼液作为促渗剂点眼,再使用质量分数0.5%核黄素液点眼至前房饱和状态,后使用强度为3 mW/cm2的紫外线A照射30 min.术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测量远距裸眼视力(UDVA)、远距矫正视力(CDVA)、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大角膜曲率值(Kmax)、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值、角膜薄点厚度.术后7d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记录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 结果 保留上皮CXL术后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1.4±0.8)d.术后12个月时,平均UDVA、CDVA分别从术前的1.02±0.16和0.34±0.20改善至0.77±0.18和0.25±0.15,平均球镜度和SE分别从(-7.15±3.00)D和(-9.26±3.23)D改善为(-5.28±2.05)D和(-7.05±2.08)D,平均Kmax从(64.1±11.9)D降低至(61.8±1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51、3.750、-2.515、-2.597、2.304,均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平均柱镜度、角膜薄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31、0.328,均P>0.05).术前与术后7 d ECD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5,P>0.05).有2眼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开始出现持续的角膜基质混浊. 结论 保留上皮CXL能够安全、有效地延缓或阻止青少年圆锥角膜的进展.
作者:张佳;陈世豪;李旖旎;丁萍;王勤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角膜化学性烧伤后即刻进行眼部冲洗是防止化学性物质进一步损伤眼组织的关键步骤,而理想的冲洗液才能有效地中和化学物质,改善患眼的预后. 目的 评价自制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枸橼酸-磷酸氢二钠-氯化钾缓冲液对小鼠急性角膜酸、碱烧伤的治疗效果. 方法 配制pH值为7.4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缓冲液1)和枸橼酸-磷酸氢二钠-氯化钾缓冲液(缓冲液2).采用计算机取随机数方法将120只6~8周龄清洁级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酸烧伤模型组和碱烧伤模型组,分别用1 mol/L硫酸和0.15 mol/L氢氧化钠滤纸贴附于中央角膜制备急性角膜酸、碱烧伤模型,造模后即刻按照亚分组分别用40 ml缓冲液1、自来水、缓冲液2进行冲洗,未冲洗的模型鼠作为对照.分别于造模后和冲洗后3、7、14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按照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并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阳性率、角膜新生血管和角膜溃疡发生率.结果 角膜酸烧伤后3、7和14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混浊评分为1分的眼数均明显多于不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酸烧伤后3d,缓冲液1冲洗组角膜混浊度为1分的眼数明显多于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000,P=0.001;x2 =4.000,P=0.046);角膜酸烧伤后7d,缓冲液1冲洗组角膜混浊度为1分的眼数明显多于自来水冲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6.000,P=0.014);角膜酸烧伤后14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不同角膜混浊评分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3、7、14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混浊度评分为1分和2分的眼数均明显多于不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酸烧伤后7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溃疡发生率分别为7%、27%和13%,均明显低于不冲洗组的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7、0.003);角膜碱烧伤后3、7、14 d角膜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酸烧伤后14 d,不冲洗组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为50%,而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小鼠未见角膜新生血管.角膜碱烧伤后各组小鼠在各时间点均未发现角膜新生血管. 结论 pH值为7.4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对急性角膜酸、碱烧伤进行即刻冲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冲洗液中是否添加氯化钾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白军强;赵世红;秦海峰;顾操;孙伟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阿司匹林是重要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全身的环氧合酶发挥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的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中被广泛使用.新生血管本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修复,但同时在肿瘤及眼科各种疾病中也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阿司匹林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的产生到底发挥着何种作用,目前尚处于争论阶段:一方面,阿司匹林对于新生血管产生作用强的作用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阿司匹林又因抑制抗新生血管强的因子,即内皮抑素生成,从而促进VEGF的生成.再者,阿司匹林对于眼部的血-视网膜屏障也有破坏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造成眼底新生血管的生成.同时,我们分析了出现眼部新生血管的疾病中阿司匹林的作用.今后的研究中,阿司匹林在眼科领域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关系急需得到进一步阐明,应综合衡量阿司匹林在新生血管防治中的利弊.
作者:江梦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缝线缝合是目前标准的角膜穿通伤治疗方法,缝线缝合的缺点促使人们探索非缝合的手术方法,组织黏合剂是一种有前景的非缝合替代手术方法. 目的 探讨用纤维蛋白胶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的效果.方法 18只清洁级健康白色獭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缝合组和黏合组,用15°角膜穿刺刀在角膜非瞳孔区形成V字形、总长度为6 mm的角膜全层穿通伤,缝合组和黏合组分别用10-0缝线对位间断缝合3~5针或用纤维蛋白胶联合临时缝线和治疗性绷带角膜接触镜治疗,每只兔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比较2个组手术时间,并对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别于术后1、3、8周行角膜组织病理切片评估2个组伤口的愈合修复情况.结果 黏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48±0.48) min,显著低于缝合组的(7.77-±1.3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8,P<O.01).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发现,黏合组伤口愈合快且平整.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黏合组伤口愈合规则,炎症反应轻,无新生血管形成;而缝合组纤维排列不整齐,缝线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炎症反应较重,术后3周发现有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与传统缝线相比,采用纤维蛋白胶联合临时缝线和治疗性绷带角膜接触镜的方法治疗兔大的不规则角膜穿通伤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刺激小、炎症反应轻、愈合时间短、伤口愈合规则、无新生血管形成的优点.
作者:徐力;李春艳;张海涛;马秀梅;徐晓燕;张晓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青光眼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渐进性丢失,而其损伤机制尚未明确.自噬是溶酶体降解物质的过程,该过程消除了受损的细胞成分,包括细胞器和长寿蛋白,这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青光眼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总结了视神经损害模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高眼压模型等不同青光眼动物模型中自噬与RGCs的关系,发现在不同青光眼动物模型中,自噬既可促进RGCs存活,又可促进其死亡,而在相同动物模型中,自噬对RGCs的调节也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同时阐述了自噬与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的Sirt1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傅诗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其病原学诊断和鉴定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地区环境和气候的不断变化,真菌性致病菌的菌属分布是否发生改变值得关注. 目的 分析近年来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分布状况. 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集和培养的化脓性角膜溃疡刮取标本3 35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真菌培养阳性率及致病真菌株的种属分布进行鉴定,并评估不同年段和不同季节的变化.结果 培养的3 350份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者1 050株(1 050例),每年平均175株,阳性率为31.34%,其中镰刀菌属337株,占32.10%;曲霉菌属270株,占25.71%;禾草蠕孢霉菌属150株,占14.29%;毛霉菌属96株,占9.14%;弯孢霉属与青霉菌属各65株,各占6.19%.2009-2010年培养的阳性菌株367株,占36.05%;2011-2012年阳性菌株329株,占32.45%;2013-2014年阳性菌株354株,占26.86%.各年段真菌检出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7,P<0.01).1~3月培养的阳性菌株261株,占31.15%;4~6月阳性菌株182株,占25.53%;7~9月阳性菌株237株,占30.00%;10 ~ 12月阳性菌株370株,占36.67%;各季度间阳性菌株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9,P<0.01),各种致病真菌的检出率以10~ 12月高,4~6月低.结论 中国华南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以镰刀菌属居首位,其次依次为曲霉菌属、禾草蠕孢霉菌属、毛霉菌属、膝曲弯孢霉菌属和青霉菌属.真菌感染率高的季节是10 ~12月.2009-2014年真菌性角膜溃疡仍处于高发期,但在华南地区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作者:龚桦;谭奕炜;龚向明;梁嘉晖;蔡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具有4个不同的结构域,为其在多种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CYR61可调控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生、迁移、黏附、血管新生、炎性介质调控、胚胎发育、骨及软骨的形成等过程,因其具有能显著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CYR61在新生血管性眼底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理解新生血管性眼底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家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眼表组织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而发生异常,包括微生物侵袭、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粉尘、紫外线和变态反应原的刺激等.结膜杯状细胞在维持眼表自稳态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结膜杯状细胞在眼表黏膜免疫调控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杯状细胞是人和哺乳动物唯一的单细胞腺,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和眼表等器官的上皮层,是一种典型的黏液细胞,其发育和分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发现的ETS家族中的转录因子Spdef.结膜杯状细胞散在分布于结膜上皮细胞间,是结膜上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分泌黏蛋白保护和润滑眼表,还分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杯状细胞还参与抗原递呈,调控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分化,诱导免疫耐受,参与多种眼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许多眼表疾病,例如干眼,可造成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和功能的改变.因此,眼科医师应关注结膜杯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作者:李志杰;王嫦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目前评价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光学质量的方法多基于单一的散射、衍射或像差因素,因此不能对角膜光学质量进行全面和客观评价,而调制传递函数(MTF)及斯特列尔比(SR)综合了上述多因素评价方法,是评估术后角膜光学质量方法学的研究方向. 目的 利用角膜MTF及SR客观分析SMILE术后术眼在明视和暗视环境下(分别为3 mm和6 mm瞳孔直径)角膜光学质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和术眼手术前后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接受SMILE的患者32例63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记录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和有效性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对术眼行电脑验光和综合验光仪验光,记录手术前后术眼屈光度变化;采用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定3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不同空间频率(10、20、30、40、50和60 c/d)角膜前表面MTF和SR值,并测定术眼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以评估术眼SMILE手术前后角膜光学质量变化. 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UCVA(LogMAR)≥0.8者分别为59、62和63眼,分别占93.65%、98.41%和100%,术眼上述时间点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04±0.128、1.126±0.145和1.158±0.208.术眼术后3个月等效球镜度和柱镜度均在正常范围.术眼术后各时间点3 mm瞳孔直径垂直及水平子午线各空间频率下MTF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加,6 mm瞳孔直径下垂直子午线10、20、30和40 c/d空间频率MTF值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6 mm瞳孔直径下水平子午线各空间频率MTF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后各时间点3 mm及6 mm瞳孔直径下的SR与术前相比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各时间点3 mm瞳孔直径下SR均大于相应的6 mm瞳孔直径下S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3 mm及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前表面RMS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 mm瞳孔直径:F=1.348,P=0.184;6 mm瞳孔直径:F=1.990,P=0.137). 结论 SMILE手术可有效改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角膜光学成像质量,术眼术后明视环境下较暗视环境下角膜光学质量改善更为明显.
作者:徐路路;王雁;吴雅楠;吴文静;李晓晶;窦瑞;张佳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一种全球高发的严重感染性致盲眼病,视力的慢性损害常与感染的复发、角膜瘢痕、角膜白斑、新生血管以及新生淋巴管等相关.根据目前的研究,角膜的损伤是免疫系统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反应的结果.由于HSK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全面了解其初次感染、潜伏、复发的机制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分别阐述自噬、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和微小RNA等几个方面在HSK感染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了解HSK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HSK的诊断提供参考,并为HSK的治疗及药物研制等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作者:曹楠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泪道探通术联合泪道支架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传统的非降解材料泪道支架存在需二次手术取出及并发症较多的缺点,基于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的泪道支架及其应用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 采用高分子可降解生物材料构建可降解泪道支架,并观察其植入兔泪道后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研究院共同研制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15%聚乙二醇中空管状可降解材料的泪道支架.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分配法将3~4月龄清洁级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分为术后1、4、8和16周组,将泪道支架植入实验兔左眼泪道,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出植入的泪道支架进行称量和观察,评价各组泪道支架的形状,并计算支架的失重率;采用泪道内窥镜检查各组兔术眼泪道黏膜的术后反应情况;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处死各组实验兔,制备泪道黏膜组织标本,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行黏膜表面的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制作的可降解泪道支架为光滑、柔韧的亲水乳白色中空管道,术后1周组术眼取出的泪道支架完整,术后4周组可见泪道支架管口劈裂,术后16周组泪道支架断裂成不连续的碎片.术后1、4、8和16周组支架失重率分别为(13.44±6.59)%、(23.96±6.33)%、(55.08±6.55)%和(78.00±8.74)%,其中术后16周组泪道支架失重率高,与术后8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27,P<0.05),而术后1周组与术后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71,P>0.05).泪道内窥镜检查可见术后4周组、术后8周组术眼黏膜水肿、充血和轻度增生,术后16周组术眼黏膜表现接近正常.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4、8周组术眼泪道固有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6周组术眼泪道黏膜固有层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术后8周组术眼泪道黏膜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皱褶,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排列紊乱,术后16周组术眼泪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长度和数量增加,黏膜基底结构完整.各组兔眼均未见术后并发症. 结论 可降解泪道支架植入兔眼后对泪道黏膜的刺激性小,损伤轻微,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詹新媛;郭鑫;胡维琨;项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眼轴的过度伸长和巩膜组织的扩张是高度近视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建立合理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HSFs)培养体系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HSFs在高度近视形成过程中与胶原基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目的 构建HSFs与Ⅰ型胶原的三维培养系统,微观模拟在体巩膜,建立巩膜重塑模型.方法 采集新鲜供体巩膜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和培养HSFs,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中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的表达以鉴定细胞;获取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鼠尾腱制备鼠尾胶原,400μl胶原加入50μ1NaOH(0.1 mol/L)溶液中混匀,加入80μl 10倍培养液,混匀,溶液pH值约为7.加入1 100μl终浓度1×106/ml细胞悬液混合形成凝胶培养系统,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SFs的增生情况和细胞形态,采用IPP-5软件对三维培养的含细胞胶原收缩面积进行测量以分析三维胶原系统的物理特性;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对三维胶原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 培养的HSFs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角蛋白表达阴性.未接种培养细胞的无成纤维细胞SD鼠鼠尾胶原凝胶透明,实验期间性状无明显变化,而含HSFs的三维胶原凝胶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增加,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数十层成纤维细胞相互交错呈网状排列,培养后7 ~14d凝胶块呈乳白色,凝胶面积保持在正常的10%左右,三维培养系统中的HSFs接种后24 h细胞产生多向性突起,呈双极形或纺锤形.HSFs胶原凝胶复合物的弹性材料蠕变曲线呈非线性(0 ~ 100 s)部分与线性(100 ~600 s)部分,前者是胶原凝胶在短暂应力的作用下本身的弹性变化,后者是胶原凝胶在定力的作用下随拉伸时间的延长而出现的蠕变变化. 结论 鼠胶原凝胶对培养的HSF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HSFs胶原凝胶可形成三维复合物,可呈现机械性生物学特性,是研究成纤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以及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良好模型,可用于巩膜重塑的模拟研究.
作者:胡守龙;李莉;崔冬梅;曾骏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男,33岁,因双眼红、异物感、疼痛、流泪伴逐渐视力下降2个月,于2015年1月16日至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患者曾因双眼红、疼痛3d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采用阿昔洛韦滴眼液、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和口服阿昔洛韦胶囊等疗法,治疗2个月病情无好转,眼痛加重,伴视力明显下降.
作者:高瑞;许可;孙旭光;王智群;张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可减少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102例10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个组,其中点眼治疗组(29眼)给予质量分数0.5%氟康唑和质量分数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0.1%氟康唑组(35眼)和0.2%氟康唑组(38眼)在点眼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1%和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各组患者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病原菌检测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种分别是镰刀菌41.2% (42/102)、曲霉菌21.6%(22/102)和链格孢菌17.6%(18/102),各组患者致病菌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63,P>0.05).点眼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4.8%(13/29),明显低于0.1%氟康唑组的74.3%(26/35)和0.2%氟康唑组的81.6% (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82、9.854,均P<0.05);0.1%氟康唑组与0.2%氟康唑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6,P>0.05).点眼治疗组、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6.28±10.39)、(29.14±7.86)和(21.34±8.57)d,各组平均治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6,P=0.006).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9、4.695,均P<0.01),但点眼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4,P>0.05).0.1%氟康唑组的平均注射次数为(5.71±2.97)次,显著高于0.2%氟康唑组的(5.13±1.8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0.2%氟康唑组有4例注射后出现了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d后,3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持续1周不缓解,且角膜感染渐加重,终经结膜瓣遮盖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及复发. 结论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对轻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建议首选0.1%氟康唑作为角膜基质内注射用药,中型、重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对0.1%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疗效不佳者可考虑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
作者:白利广;辛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单纯研究中央角膜厚度(CCT)与角膜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无法全面阐明角膜结构变化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角膜体积(Cv)是角膜形态结构的主要特征性参数之一,能更全面地反映角膜整体的厚度及组织分布情况,但目前相关研究鲜见报道.目的 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CV变化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行SMILE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7例67眼,均选取右眼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术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术眼角膜3、3~5、5~7和7~ 10 mm环形区的角膜体积(Cv3、CV3-5、CV5-7、CV7-10);采用眼反应分析仪(ORA)系统测量术眼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包括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子(CRF),计算手术前后CV.CH值和CRF值变化量(△);对术眼术前CV与CRF值和CH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并对△CV与△CH和△CRF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评价. 结果 SMILE术后3个月术眼CV3、CV3-5和CV5-7值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4、20.38.16.17,均P<0.001);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眼的CH值分别为(10.06±1.11)mmHg和(8.10±1.05)mmHg(1 mmHg=0.133 kPa),CRF分别为(10.40±1.38) mmHg和(6.91±1.19) mmHg,术眼术后CH值和CRF值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1、27.41,均P<0.001).术前术眼角膜不同区域CV值与CH值和CRF值均呈正相关,其中CV3与CH值和CRF值均呈中等正相关(r=0.571、0.569,均P<0.001),术后3个月△CV3与△CH呈弱正相关(r=0.394,P<0.001),与△CRF呈中等正相关(r=0.501,P<0.001).结论 CV从中央区到周边区逐渐增加.术后CV与CH和CRF均呈正相关,CV3可能是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评估参数之一.
作者:危平辉;王雁;李华;窦瑞;张佳媚;赵伟;李浏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中央部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丛存在再生的过程,但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的生长方式及角膜帽缘神经修复的动态变化鲜见报道. 目的 探讨SMILE术后角膜帽神经损伤情况及其修复规律. 方法 对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眼科医院接受SMILE手术且按时完成随访的近视患者16例3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术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术眼角膜中央部及帽缘切口部位进行0.4 mm×O.4 mm区域的扫描,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丛成像为清晰的图片进行分析,测定术眼角膜中央每平方毫米范围内图像中神经纤维的总长度,即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并观察帽缘神经纤维分支的修复.结果 术眼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19 687.45-1 147.59)、(10 500.46±1 056.22)、(12 833.40±1 047.98)、(13 564.04±1 173.01)、(14 661.35±941.92) μm/mm2,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9.440,P=0.000).术眼术后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低于术前,手术1个月后随时间推移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眼术后角膜上皮基底膜下均发现有较丰富的神经纤维丛,形态与术前接近,术后1周角膜帽缘小切口处可见神经纤维的断端及崩解,角膜帽缘非切口处神经纤维越过角膜帽缘伸入角膜帽;术后1个月角膜帽缘切口处可见新生神经芽穿过角膜切口;术后3~6个月角膜帽缘切口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连续延伸. 结论 SMILE术后部分浅层神经纤维未受到损伤,神经纤维的修复呈从角膜帽外向角膜帽内水平放射状再生的模式;术后角膜帽中央神经纤维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作者:葛庆曼;崔传波;孔德言;宋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海南省处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年的气候特点适宜真菌生长繁殖,该地区真菌感染性眼病发病率较高,分析致病菌并了解其敏感药物对感染性眼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中国海南省及其南海诸岛屿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致病菌种类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者174例174眼,所有患者均来自海南省及其南海诸岛屿热带地区,诊断方法参照《眼科学》(第五版)中的标准.无菌条件下刮取角膜溃疡的进展缘或基底部的菌丝苔被,采用KOH湿片法直接涂片行真菌检查;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沙氏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出的82株致病性真菌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和《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菌株行10种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 涂片镜检的126例中可见菌丝和孢子者34例,阳性率为27.0%;真菌培养的174例标本中培养出致病性真菌82株,阳性率为47.1%,主要致病性真菌依次为镰刀菌属、不产孢子菌、曲霉属和茎点霉属,分别占47.5%、12.2%、9.8%和9.8%.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77株真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特比萘芬敏感性较好,敏感率分别为88.3%、72.7%和71.4%.结论 中国海南省及南海诸岛屿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属、不产孢子菌、曲霉属和茎点霉属,这些致病真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较高.
作者:陈晓莲;刘红山;何宏;吴娇婵;胡献铝;钟兴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背景 研究证实炎症与干眼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是重要的炎症因子.胸腺素β4 (Tβ4)具有促进上皮细胞迁移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但其对干眼眼表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 观察重组Tβ4对于眼模型鼠眼中TNF-α和IFN-γ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对眼表修复的影响.方法 选用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50只,用质量分数0.3%苯扎氯铵溶液连续点左眼7d以诱导干眼模型,以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试验Ⅰ(SIt)结果评估造模情况.将造模成功的36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点眼组、Tβ4点眼组及PBS点眼组,按照分组分别用5μl Tβ4溶液(9μg/ml)、rhEGF滴眼液、无菌PBS点眼,每日3次,连续7d,大鼠右眼不进行任何干预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均于点眼后7d行BU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和SIt检查.点眼后7d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动物,制备大鼠眼表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角膜和结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过碘酸希夫染色法计数结膜组织中杯状细胞的数目;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和结膜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膜组织中TNF-α mRNA和IFN-γ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结果 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rhEGF点眼组、Tβ4点眼组和PBS点眼组大鼠BUT分别为(10.42±0.66)、(7.46±0.49)、(8.71±0.50)、(9.59±0.35)和(8.63±0.68)s,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5,P=0.00),其中模型对照组大鼠BUT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rhEGF点眼组和Tβ4点眼组大鼠BUT明显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大鼠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2,P=0.79;F=136.77,P=0.00).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角膜、结膜上皮缺损,角膜基质层水肿;rhEGF点眼组和Tβ4点眼组大鼠角膜、结膜上皮细胞形态不规则,呈过度增生状.各组大鼠结膜组织中杯状细胞数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P=0.04),其中模型对照组和rhEGF点眼组大鼠结膜组织中杯状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β4点眼组大鼠结膜杯状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模型对照组大鼠角膜、结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和微皱襞肿胀、融合、卷曲、断裂和脱落,Tβ4点眼组角膜、结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呈增生修复状态.各组大鼠结膜组织中TNF-α mRNA和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08、371.69,均P=0.00),各组大鼠结膜组织中TNF-α和IFN-γ蛋白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27、43.52,均P=0.00),其中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膜组织中TNF-α mRNA和IFN-γ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β4点眼组上述因子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rhEGF点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Tβ4局部点眼可通过下调干眼大鼠结膜组织中TNF-α和IFN-γ的表达而增加泪膜的稳定性,促进眼表损伤的修复.
作者:张慧芹;李颖;冯丽娜;许永根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