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中UC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视网膜病变的关联分析

金佩瑶;李志强;徐娴;贺江南;陈剑华;许迅;杜宣;白雪林;张波;何鲜桂;陆丽娜;朱剑锋;师咏勇;邹海东

关键词:2型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因, 解偶联蛋白, 基因多态性, 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 优势比, 横断面研究, 中国人
摘要:背景 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短期升高可对细胞和组织造成长期损害,这种损伤可能存在代谢记忆现象,合理管理血糖代谢记忆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推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可能与相关机制有关.解偶联蛋白(UCPs)可减少线粒体活性氧(ROS)的生成,可能与DR发病相关.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中DR与UC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和整群抽样法,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市新泾社区对1 875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流行病调查,收集受检者的基本信息、眼科检查和血生物化学检验结果,采集每例患者的全血2 ml以提取DNA.采用Sequenom平台将UCP1基因的8个SNPs位点、UCP2基因的3个SNPs位点及UCP3的7个SNPs位点选为标记位点以检测基因型,采用SAS和SHEsis软件计算Hardy-Weinberg平衡、碱基型和基因型频率,评估各位点SNPs与DR之间的关系. 结果 受检的1 87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530例患DR,占28.27%.UCP2基因的rs660339位点和UCP3基因的rs1626521位点、rs668514位点的检出率低,UCP2基因rs632862位点次要等位碱基频率<0.01,UCP3基因的rs15763位点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故均不纳入分析.在纳入分析的13个SNPs位点中,仅有UCP1基因的2个SNPs位点与DR发病有关,其中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比较,DR患者rs10011540的G碱基频率增加[P=O.03,OR=1.31,95%可信区间(C1)=1.03~1.67],rs3811787的T碱基频率下降(P=0.04,OR=0.86,95% CI=0.75 ~0.99).基因型分析发现,DR患者UCP1基因的rs3811790位点纯合子C/C和A/A频率明显多于NDR患者,杂合子C/A频率少于ND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排除了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病程的影响因素后,rs10011540和rs3811787位点SNPs仍是DR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UCP1基因rs10011540和rs3811787位点SNPs与DR发病相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促进作用

    背景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眼科临床上常见的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共同的病理损伤过程,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表明视网膜细胞凋亡和神经纤维变性是RIRI终的共同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条信号转导途径,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但该通路与RIRI病理过程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大鼠RIRI过程中被激活的时程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正常清洁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RIRI 6 h、12h、24 h和48 h组,大鼠的一侧眼采用前房生理盐水灌注法升高眼压以建立RIRI模型,正常对侧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大鼠眼压升高至110 mmHg(1 mmHg=0.133 kPa)并能持续60 min视为造模成功.分别于造模后6、12、24和48 h处死大鼠并摘除大鼠眼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STAT3和JAK2蛋白的表达强度并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STAT3 mRNA和JAK2 mRNA相对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JAK2和STAT3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内核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JAK2和STAT3蛋白均呈弱阳性表达,呈黄色染色,RIRI模型大鼠视网膜中JAK2和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呈棕黄色染色.各组间大鼠视网膜中JAK2和STAT3蛋白表达强度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735、96.625,均P<0.01),RIRI后各时间点组大鼠视网膜中JAK2和STAT3蛋白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IRI 12 h组大鼠视网膜中JAK2和STAT3蛋白表达强度达峰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AK2:t=4.308、5.559、5.315、4.726,均P<0.01;STAT3:=5.047、7.843、6.281、4.887,均P<0.01).RIRI模型眼视网膜内层增厚、组织疏松,可见细胞空泡样变性及RGCs数量减少.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各组间大鼠视网膜中JAK2 mRNA和STAT3 mRN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1.239、129.539,均P<0.01),RIRI 6、12、24和48 h组大鼠视网膜中JAK2 mRNA和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意义(JAK2mRNA:t=3.504、5.102、4.679、4.213,均P<0.01;STAT3 mRNA:t=6.541、8.787、5.693、5.898,均P<0.01).结论 RIRI模型鼠视网膜形态发生病理改变,RGCs数量减少,同时大鼠视网膜中JAK2和STAT3表达上调,RIRI大鼠视网膜中JAK2和STAT3的表达变化与视网膜形态损伤趋势一致,提示JAK-STAT通路参与RIRI的病理损伤过程.

    作者:杨乐;石蕊;申家泉;薛雨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双眼先天性黄斑缺损伴先天性白内障诊疗一例

    患者,男,11岁,因自幼双眼视物不清就诊.患者既往体格健康,单胎足月顺产,无相关疾病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眼科检查:双眼眼球水平震颤,右眼裸眼视力0.04,验光配镜-8.50 DS/-2.00 DC×5 °→0.1,左眼裸眼视力0.05,验光配镜-10.00 1DS/-2.00 DC×5.→0.05;右眼眼压23 mmHg(l mmHg=0.133 kPa),左眼20 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表现参照LOCSⅡ分级为混浊C0Nl P0(图1);扩瞳后检查示双眼视盘色淡,C/D约为0.5,黄斑区见视网膜脉络膜缺损,其中右眼约为2个视盘直径(papilla dis(.,PD),左眼约为3PD,边界清晰,缺损区内可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缺损区边缘及周边部见大量色素斑块(图2);OCT检查见双眼视网膜变薄(图3);多焦视网膜电图显示双眼黄斑区视功能峰消失(图4).

    作者:吴鹏;姜雅琴;孙先勇;黄旭东;刘翠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eters异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背景 Peters异常是临床上罕见的眼病,且容易与一些先天性眼科异常疾病相混淆.了解Peters异常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有助于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治,改善患者的预后. 目的 总结Peters异常患儿的临床体征和治疗方法,为其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0日在北京儿童医院眼科诊治的Peters异常患儿4例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的患儿均行手持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前段检查、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测定及眼轴长度和眼压测量,对患儿全身和眼部的临床特征及针对患儿的不同情况所采取的不同治疗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 根据患儿的眼部和全身表现及文献报道的标准可将Peters异常分为Ⅰ型、Ⅱ型和Peters plus综合征.从纳入患儿的临床特征来看,纳入的4例8眼均有角膜白斑、周边房角与角膜的粘连、前房较浅或消失,2例2眼仅有上述表现,属于Ⅰ型Peters异常;6例6眼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晶状体前囊中央混浊,并且前囊与角膜内皮粘连,属于Ⅱ型Peters异常.测量的4眼角膜厚度均较厚,平均为(680±127) μm;测量的4眼角膜曲率均平坦,平均为(37.40±1.79)D;测量的4眼眼轴均较短,长度为(21.06±0.19) mm;8眼角膜直径均较小,平均为(9.4±0.5) mm;4眼有虹膜缺损,4眼无虹膜;1例内斜,3例眼球震颤.3例患儿除Ⅱ型Peters异常眼部表现外,还存在全身神经源性发育异常,诊断为Peters plus综合征.根据患眼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术前眼压高于30 mmHg(1 mrnHg=0.133 kPa)的2眼行小梁切除术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眼压降至21 mmHg以下;角膜中央明显混浊的1眼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1个月角膜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植片完全混浊;4眼合并晶状体混浊者行晶状体摘出术,2眼植入人工晶状体,2眼行光学虹膜切除术,术后视力均有所改善. 结论 Peters异常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角膜白斑、浅前房和虹膜周边与角膜粘连,伴有晶状体混浊者一般是晶状体前囊膜混浊并与角膜内皮粘连.需要手术的患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个性化设计手术方案.

    作者:梁天蔚;张诚玥;张燕;李程;李莉;吴倩;赵军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仅男性患病的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突变基因分析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由线粒体DNA(mtDNA)错义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性致盲眼病,表现为双侧视神经急性或亚急性病变和无痛性中心视力丧失,且具有不完全外显和男性患病偏倚的临床特点.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整解释其所有的临床表现. 目的 对一汉族LHON家系突变基因进行检测,探讨其男性患病偏倚的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8月收集河南省安阳市一汉族LHON家系,采集此家系中4例患病者、13名母系成员和10名非母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5~ 10 ml,纳入107个与该家系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样本作为对照.用PCR进行DNA测序,用ABI-PRISM 3100基因分析仪进行基因扫描,用Genotyper 3.7软件进行基因型分析,Linkage软件进行连锁分析,计算两点参数优势对数比值比(LOD),检测该家系是否携带3个原发突变.对先证者mtDNA进行全测序,将测序结果与修正的mtDNA剑桥标准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该家系的突变位点;采用微卫星荧光标记基因组扫描法扫描X染色体进行家系连锁分析,绘制单倍体型图. 结果 该家系5代共71位成员,患病者6例,均为男性,视力≤0.10,均存在中心视野缺损;急性期视盘色红,慢性期有不同程度的视神经纤维层萎缩;视觉诱发电位(VEP)振幅较低,峰潜时延长;母系成员共30名,母系家系的女性成员视力及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符合母系遗传特征,家族中LHON外显率为20%.PCR测序证实该家系成员均未携带3个原发突变.先证者mtDNA全测序发现31个改变位点,包括1个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G3635A和未报道过的ND5 A12340G错义突变及ND4 T11809C同义突变,其他28个突变点均为已报道的线粒体多态,先证者属于线粒体单倍体型F1.母系成员均同时携带G3635A和A12340G突变,而正常家系成员和107位正常对照者不存在该突变.连锁分析在DXS1060得到大两点LOD值1.46(θ=0.0),但是两点非参数分析和多点非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标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此家系同时携带A12340G和G3635A 2个突变位点,其中A12340G突变为首次报道;在此家系中并未发现与LHON有关的X连锁修饰基因位点.

    作者:鹿晓燕;金学民;史小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一家系系谱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

    背景 在同一个家系中分析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CD)不同发病阶段的动态临床特征及促进LCD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尚鲜有报道. 目的 分析连续5代均有LCD发病的一家系系谱特征,认识不同发病阶段的LCD临床表型特点,讨论可能促进LCD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5-2016年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LCD一家系,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问卷调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眼前节照相,对5名家系成员进行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眼前节OCT(AS-OCT)检查,对14名家系成员进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观察该家系中LCD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分期,采用Cyrillic2.1软件绘制系谱图,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进行系谱分析. 结果 该家系共5代73名成员,每代均有患病者,男女患病机会大致相同,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与LCD发病者Ⅰ1具有血缘关系者共49人,其中患病者11例,患病率为22.45% (11/49),发病年龄为21 ~50岁,病程3~34年,家系中除2名成员(Ⅲ1和Ⅲ5)患有高血压病外,其余均无全身性疾病.疾病早期角膜基质中出现分叉状细线条,随着病情进展线条增多、增粗交织成格子状,并可出现角膜浸润,此期常伴随明显的角膜刺激症状及视力下降,继而形成片状角膜斑翳,终导致角膜白斑,甚至近全角膜瓷白色改变.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及AS-OCT检查均可见角膜病灶区呈高反光.患病者与家系正常成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87,P=0.075;t=-0.719,P=0.481).1例患病者因角膜混浊行右眼角膜移植术,术后1年沿角膜手术切口出现向心性白色混浊;1例患病者接受双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2年确诊为LCD;1例患病者为电焊工人.结论 该LCD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病者中涵盖了早期、进展期和晚期LCD的临床表现,可为LCD临床表型的认识提供了参考依据.角膜手术干预或损伤角膜的因素(如激光治疗及不良环境等)可能会促进LCD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彭诗茗;赵军;祝天辉;黄晓生;陈文杰;梅韶仪;王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相关前体mRNA剪接因子研究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并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前体mRNA(pre-mRNA)的剪接是指在剪接体的催化作用下,将基因初始mRNA中的内含子去掉并将外显子拼接的过程.在目前已发现的80多个RP致病基因中,有8个(PRPF3、PRPF8、PRPF31、PRPF6、PRPF4、SNRNP200、RP9和DHX38)在全身广泛表达并与前体mRNA剪接相关,然而这些基因突变只引起眼部病变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介绍了pre-mRNA的剪接过程,总结了与RP相关的pre-mRNA的基因突变和8种剪接基因在剪接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相关基因突变仅引起眼部病变的机制.

    作者:夏韦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iR-204调控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长度为20~ 25个核苷酸、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单链RNA,参与机体的各种生命进程,包括细胞的生长、分化、增生、凋亡和自噬.miRNA-204-5p(miR-204-5p)是由位于染色体9q21.12上的TRPM3大内含子6表达.研究发现,miR-204在角膜损伤愈合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亦能够保持静止状态下血-视网膜屏障的稳定,并且在人小梁网细胞中,miR-204与细胞的凋亡、生存能力以及炎症介质的表达有着重要联系.这些研究都表明miR-204在眼部呈多维表达,提示miR-204很可能是不同眼部疾病的关键miRNA.本文从miRNA的生物合成,miR-204与糖尿病性角膜病变、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人小梁网细胞、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关系,以及miR-204与自噬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就miR-204调控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寻眼部难治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寻找新的靶点.

    作者:徐琰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腺病毒介导的重组Tum5基因对生理状态下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

    背景 肿瘤抑素是迄今发现活性强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对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Tum5片段为肿瘤抑素的抗血管生成活性片断.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Tum5重组基因过表达对生理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生、迁移及管腔形成的影响. 方法 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空载体腺病毒(rAd-GFP)和携带重组Tum5基因的腺病毒载体(rAd-Tum5).将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空载体组(rAd-GFP组)和Tum5基因组(rAd-GFP-Tum5组).将rAd-GFP和rAd-Tum5病毒颗粒(1×101o/ml)各20μl分别加入rAd-GFP组和rAd-GFP-Tum5组培养液以感染培养的细胞48 h,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中GFP的表达,并计算病毒的感染效率;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在波长为450 nm处的吸光度(A)值并计算细胞增生率;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各组的迁移细胞数目;采用基质胶(Matrige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管腔形成数;采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感染后24、48和72 h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质量浓度. 结果 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rAd-GFP组和rAd-GFP-Tum5组HUVECs中呈绿色荧光,rAd-GFP组和rAd-GFP-Tum5组的感染效率分别为55.13%和50.31%.细胞感染后24 h和48 h,正常对照组、rAd-GFP组和rAd-GFP-Tum5组细胞增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感染后72 h,rAd-GFP-Tum5组细胞增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rAd-GF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胞感染后48 h,正常对照组、rAd-GFP组和rAd-GFP-Tum5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2 260.25±930.44)、(2 370.00±441.06)和(723.75±363.80)个,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4,P=0.008),rAd-GFP-Tum5组迁移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和rAd-GFP组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rAd-GFP组和rAd-GFP-Tum5组平均每张图片中管腔形成数目分别为(95.67±5.86)、(88.00±4.58)和(20.67±3.51)个,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498,P<0.01),其中rAd-GFP-Tum5组细胞管腔形成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和rAd-GFP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胞感染后24、48和72 h,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质量浓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73.260,P<0.01;F时间码 =73.477,P<0.01);其中感染后48 h和72 h,rAd-GFP-Tum5组VEGF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rAd-GF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重组Tum5基因的过表达可抑制生理状态下HUVECs的增生、迁移及管腔形成,这可能与Tum5下调VEGF在细胞上清液中的含量有关.

    作者:贾育蓉;杨伟;张红;张琰;孙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角膜曲率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高度近视的关系

    背景 高度近视是患者视力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高度近视的防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角膜曲率异常是近视发病的重要因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证实多个基因与角膜曲率改变有关,但角膜曲率相关基因与高度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探讨角膜曲率相关基因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MTOR)的rs74225573位点、胞嘧啶核苷磷酸激酶基因1(CMPK1)的rs60078183位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PDGFRA)的rs 1800813位点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3(RBP3)的rs11204213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高度近视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纳入高度近视患者483例,屈光度右眼为(-10.84±4.69)D,左眼为(-10.35±4.67)D;眼轴长度右眼为(28.15±2.27)mm,左眼为(27.72±2.51) mm.同期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519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所有受检者均为汉族且无亲缘关系.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4 ml提取DNA,根据NCBI网站获取的rs74225573、rs60078183、rs1800813和rs11204213位点信息利用primer 3.0在线设计引物,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4个SNPs位点进行扩增并用遗传分析仪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与高度近视的关系. 结果 4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证实本研究的资料具有群体代表性.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rs74225573、rs60078183和rs11204213小等位基因频率(MA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74225573:P年龄矫正=0.935,OR=0.98;rs60078183:P年龄矫正=0.782,OR=1.04;rs11204213:P年龄矫正=0.058,OR=1.66),高度近视组rs1800813的MA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年龄矫正=0.001,OR=0.64).加性模型1(AB与BB比较)、加性模型2(AA与BB比较)、显性模型(AA+AB与BB比较)、隐性模型(AA与AB+BB比较)4种统计学模型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rs74225573、rs60078183和rs11204213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性模型1和显性模型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rs 1800813位点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1:P=0.002,OR=0.59;显性模型:P=0.001,OR=0.58). 结论 rs74225573(MTOR)、rs60078183(CMPK1)和rs11204213(RBP3)SNP与中国汉族人群高度近视无明显关联性,而rs1800813(PDGFRA)SNP与中国汉族人群高度近视显著相关.

    作者:邓振华;叶子萌;龚波;鲁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鼠Slit2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鼠RPE细胞中Slit2基因的下调作用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AMD的治疗方式在取得显著疗效的同时亦有一定的不足,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 构建大鼠Slit2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筛选有效干扰序列以用于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Slit2基因沉默,为大鼠相关体内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2条大鼠Slit2基因siRNA序列,退火形成DNA,连接形成慢病毒干扰载体并进行测序鉴定.采用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法收获慢病毒(Lv-rSlit2-siRNA),用药物筛选法测定病毒悬液滴度.将大鼠RPE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病毒组、Lv-rSlit2-siRNA1组和Lv-rSlit2-siRNA2组,根据分组分别用仅有病毒的载体和不同序列的Lv-rSlit2-siRNA载体转染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中Slit2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确定Slit2基因的敲减率,筛选有效干扰序列.采用0、100、200和400μmol/L CoCl2孵育大鼠RPE细胞以制备缺氧细胞模型并转染筛选Lv-rSlit2-siRNA2干扰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测定大鼠RPE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变化及细胞上清液中VEGFA质量浓度.结果 成功构建2条大鼠Slit2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病毒滴度分别为5×108 TU/ml和3×108 TU/ml,转染病毒后72 h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RPE细胞慢病毒转染率均在70%以上.Lv-rSlit2-siRNA1组和Lv-rSlit2-siRNA2组大鼠RPE细胞中Slit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0.09和0.23±0.1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03±0.31和空病毒组的0.92 ±0.07;Lv-rSlit2-siRNA1组和Lv-rSlit2-siRNA2组大鼠RPE细胞中Slit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2±0.07和0.49±0.02,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00±0.10和空病毒组的0.95±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0、100、200和400 μmol/L CoCl2作用后,空白对照组和Lv-rSlit2-siRNA2组大鼠RPE细胞中VEGFA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浓度=127.998,P<0.01;F分组=69.663,P<0.01),不同浓度CoCl2作用后各组大鼠RPE细胞中VEGF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浓度=17.059,P<0.01;F分组=91.791,P<0.01).100、200和400 μmol/LCoCl2作用后Lv-rSlit2-siRNA2组大鼠RPE细胞中VEGFA mRNA表达量及蛋白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大鼠Slit2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构建成功并筛选出有效干扰重组序列,其能有效下调大鼠RPE细胞中Slit2基因的表达,并抑制缺氧环境下VEGFA在大鼠RPE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蒋少秋;周希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虹膜睫状体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常见的眼前节肿瘤包括上皮囊肿、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和转移性肿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仔细的临床病史询问和眼部检查进行诊断[1],其中超声检查已成为用于确定肿瘤大小及其周围结构改变不可或缺的工具.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CT,超声检查还可确定恶性肿瘤斑块放射治疗的范围.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是一种在高分辨率下可对眼前节组织结构进行一定深度检查的新型成像技术[2-3],具有实时、定量、不受不透光组织影响等优点,该方法已广泛用于许多眼科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眼前节肿瘤大小测量、定位和连续诊测肿瘤的变化规律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4-8].眼前节OCT的出现又为眼前节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9].

    作者:王兆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儿的视力、眼球,甚至生命.RB起源于视网膜胚胎发育阶段,其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第1个分离克隆的抑癌基因RB1密切相关.RB12个等位基因的失活是RB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RB相关基因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发现,RB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存在RB1基因突变外,还存在许多染色体层面的改变,癌基因MYCN、鼠双微体4(MDM4,又称MDMX)、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4(KIF14)、DEK、E2F3,以及抑癌基因钙粘连素11(CDH11)等也在RB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驱动作用.现就RB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DNA分子水平认识RB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基因治疗RB以及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余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国一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遗传分析及PAX6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

    背景 先天性无虹膜是双眼发病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先天性无虹膜患者配对盒转录因子6(PAX6)基因突变位点具有多样性. 目的 通过目标序列捕获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技术对1个中国先天性无虹膜家系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和遗传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本研究组于2016年3月纳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个中国汉族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并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致病突变基因检测.该家系全体成员均接受神经系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全身体格检查以及眼科相关检查.采集现存家系所有成员前臂静脉血10 ml以提取基因组DNA,以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行前房角发育异常致病基因的目标基因定点捕获测序分析,经与各基因库比对筛选出候选致病基因位点,采用PCR法对该家系成员行致病基因位点DNA片段扩增,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在该家系除先证者以外的2例患病者和表型正常成员中进行候选致病基因验证. 结果 该家系共3代9名成员,Ⅰ1去世,现存8位成员,包括患病者3例(Ⅱ2及其子代Ⅲ1、Ⅲ2)和表型正常者5人,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所有家系成员未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均呈阴性.3例患病者视力均明显下降且不能矫正,眼压平均值为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均存在虹膜完全缺如、角膜基质层混浊、眼球水平震颤、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症状.此外,Ⅱ2患者存在左眼上睑下垂、右眼先天性白内障表现,Ⅲ2同时存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双侧晶状体不全脱位.先证者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分析及数据库比对显示,所有患病者PAX6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碱基替换c.183C>A,经Sanger测序验证后证实突变基因与表型共分离. 结论 PAX6基因c.183C>A突变是该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

    作者:张陆希;杨鸽;贾竞;万文萃;杨鑫;金学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X连锁先天性眼球震颤一家系致病基因研究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出生后3~6个月出现的非自主性、节律的眼球往返摆动.眼球震颤可以是水平、垂直、旋转方向,或者2种震颤方向的组合[1].患者少有眼球本身或视觉传导通路上的器质性病变.眼球震颤可导致多数患者的视力下降,为克服眼球震颤,一些患者可采用双眼集合,面向一侧转动,下颌内收、上举或头向一侧倾斜等代偿头位来提高视力,但长期会引起颈部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异常.

    作者:汪洋;张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遗传性眼病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中应重视临床表型的评估

    一代测序(Sanger测序)技术可对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测序读长较长,准确性高,是过去三四十年里常用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但因其存在测序通量小及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及大样本量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二代测序(NGS)技术是2005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基因测序技术,测序通量高,费用较低,自动化程度高,为遗传性眼病的基因诊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实际上,单基因遗传性眼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在应用NGS技术对遗传性眼病的分析过程中过度依赖基因突变分析技术而忽略患者复杂临床表型的评估可能在基因测序检测方法的选择上出现偏差,造成检测结果判断的失误或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目前,单基因遗传性眼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主要是NGS分析结合Sanger测序验证,在此过程中应重视患者临床表型的准确评估,以确保准确选择基因检测方法和合理判定致病基因突变.

    作者:李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西藏藏族自治区眼科医疗资源现况调查

    背景 眼科医疗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是防盲治盲工作的有力保障,但目前西藏自治区的眼科医疗资源分配情况仍不能满足当地防盲治盲工作的需要.了解西藏地区眼科医疗资源现状有助于当地合理分配紧缺的医疗资源,推进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 目的 对西藏自治区的眼科医疗资源分配进行调查,为尽快建立该地区的眼科医疗保健网络和有效提供资源供给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组于2016年4-6月面向西藏藏族自治区各级医疗单位眼科科室负责人和眼科医生发放西藏自治区医疗机构眼科专业情况调查问卷.西藏地区21家医疗机构的21名眼科科室负责人和52名眼科医生就眼科专业情况参与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职人员按照统一调查方式收集整理,以确保回答问卷的真实有效性.结果 所有调查问卷发放的全区覆盖率为100%并全部收回,问卷填写符合要求,应答率及问卷有效率均为100%.截止2016年6月,西藏自治区共有21所有眼科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西藏人口状况计算,平均每15.1万人拥有1个眼科医疗机构,但无独立眼科专科医院.其中有眼科专科医生者19所,占90.5%,有独立眼科科室者13所,占61.9%,有眼科独立手术室11所,占52.4%.全区眼科共有病床数量120张,平均每10万人拥有眼科医生1.6名,其中硕士学历者3名,尚无主任医师;全区共有专业护士14人,其中全职和兼职者各7人.目前西藏藏族自治区具备了基本的诊断仪器和基本的手术设备,2015年全区平均眼科手术量为326.2人次.结论 西藏藏族自治区的眼科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基层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眼科医疗机构,制约当地眼科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

    作者:旦增仁青;黎晓新;次旦央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微小RNA与视网膜发育相关性研究进展

    微小RNA(miRNA)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性质稳定的RNA,通过与目的mRNA的部分互补序列碱基互补配对而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动物、植物的基因表达及抑制蛋白质合成.目前发现在视网膜中表达的miRNA有200多种,miRNA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影响了视网膜的正常发育,与神经视网膜的发生、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分型及正常数量维持、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及轴突生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发育均有密切联系.此外,miRNA的调控还与视网膜损伤后的再生有关.miRNA对视网膜发育的调控主要通过直接靶向调节与此有关的某些目的基因的表达,或通过调节某些信号通路组分来实现,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miRNA功能的正常发挥为视网膜正常形态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从而为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就脊椎动物视网膜中miRNA的生物学功能与视网膜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晓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中UC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视网膜病变的关联分析

    背景 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短期升高可对细胞和组织造成长期损害,这种损伤可能存在代谢记忆现象,合理管理血糖代谢记忆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推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可能与相关机制有关.解偶联蛋白(UCPs)可减少线粒体活性氧(ROS)的生成,可能与DR发病相关.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中DR与UC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和整群抽样法,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市新泾社区对1 875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流行病调查,收集受检者的基本信息、眼科检查和血生物化学检验结果,采集每例患者的全血2 ml以提取DNA.采用Sequenom平台将UCP1基因的8个SNPs位点、UCP2基因的3个SNPs位点及UCP3的7个SNPs位点选为标记位点以检测基因型,采用SAS和SHEsis软件计算Hardy-Weinberg平衡、碱基型和基因型频率,评估各位点SNPs与DR之间的关系. 结果 受检的1 87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530例患DR,占28.27%.UCP2基因的rs660339位点和UCP3基因的rs1626521位点、rs668514位点的检出率低,UCP2基因rs632862位点次要等位碱基频率<0.01,UCP3基因的rs15763位点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故均不纳入分析.在纳入分析的13个SNPs位点中,仅有UCP1基因的2个SNPs位点与DR发病有关,其中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比较,DR患者rs10011540的G碱基频率增加[P=O.03,OR=1.31,95%可信区间(C1)=1.03~1.67],rs3811787的T碱基频率下降(P=0.04,OR=0.86,95% CI=0.75 ~0.99).基因型分析发现,DR患者UCP1基因的rs3811790位点纯合子C/C和A/A频率明显多于NDR患者,杂合子C/A频率少于ND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排除了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病程的影响因素后,rs10011540和rs3811787位点SNPs仍是DR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UCP1基因rs10011540和rs3811787位点SNPs与DR发病相关.

    作者:金佩瑶;李志强;徐娴;贺江南;陈剑华;许迅;杜宣;白雪林;张波;何鲜桂;陆丽娜;朱剑锋;师咏勇;邹海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及白内障中的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因碱基序列在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的一门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其中DNA甲基化沉默基因的表达是表观遗传学重要的调控机制.DNA甲基化状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晶状体发育异常及白内障形成由多种致病因素决定,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因此,研究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及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对DNA甲基化在上述眼部疾病及晶状体发育过程中作用机制的认识及研究,有望在白内障临床治疗中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王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后影响角膜上皮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背景 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圆锥角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去上皮CXL有利于角膜基质对核黄素的吸收而增强角膜胶原的交联强度,但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和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了解并有效控制去上皮CXL后圆锥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圆锥角膜患者去上皮CXL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特征及影响上皮愈合时间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拟行去上皮CXL的圆锥角膜患者68例77眼,记录患者的年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泪膜破裂时间(BUT)、直径6 mm区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度(Astig),并记录患者术后每日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对愈合时间与上述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结果 77眼均行规范的去上皮CXL,手术顺利.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2~12d,中位数为5(4,6)d.患者年龄16~ 36岁,中位数为22.00(18.00,25.00)岁;角膜薄处厚度中位数为436(412,470) μm;小角膜曲率(Kf)中位数为47.40(44.70,50.45)D,大角膜曲率(Ks)中位数为52.10(49.00,54.55)D,平均角膜曲率(Km)中位数为50.00(47.15,53.15)D;Astig值中位数为-3.30(-5.45,1.70)D.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与BUT、薄处角膜厚度均呈负相关(BUT:-=-0.334,P=0.003;角膜厚度:-=-0.417,P=0.000),与Km、Kf和Ks均呈正相关(Km:rs=0.449,P=0.000;Kf:r =0.300,P=0.008;Ks:r =0.432,P=O.000),与年龄和Astig均无明显相关性(年龄:rs=0.023,P=0.845;Astig:r =-0.190,P=0.098).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因变量的独立因素.因为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岭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校正.从偏回归系数正负可知BUT、角膜厚度与角膜愈合时间均呈负相关(均P<0.05),Km、Kf与角膜愈合时间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厚度、Km、Kf、BUT是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因素.

    作者:黄晓静;史沛艳;江音;赵灿;孙吉君;王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