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多卡因减轻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心血管反应的量效关系

汤泓;王颖;刁宏伟;冯翠;孙建新

关键词:
摘要:在无痛胃镜检查术中,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是较常用的镇静配伍方法,但其对有潜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较大风险[1].由于丙泊酚镇静和麻醉的剂量接近,镇静镇痛相对不足或者相对过度同样会增加此类人群心脑血管并发症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2-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结肠胶囊内镜的研究进展

    结肠癌的死亡率在西方国家的位居第2位,男性中仅次于肺癌,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其死亡率约1/3.早期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结肠癌多数是由结肠腺瘤发展而来的,而结肠腺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40%[1].当前,常规结肠镜是筛查结肠癌的佳手段,它能对检出的腺瘤及时行切除术,从而使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了90%.但因结肠镜检查疼痛,经常需麻醉,故其在结肠癌筛查患者中的依从性低于25%[2].随着小肠胶囊内镜逐渐成为检查小肠疾病的一线工具,新型胶囊如:食管胶囊内镜、结肠胶囊内镜不断问世.

    作者:高瑞;廖专;陆奕;李兆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大肠腺瘤-癌序列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目的 筛选贯穿于大肠癌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因,探讨大肠腺瘤-癌序列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Trizol法分别提取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Dukes A、Dukes B和Dukes C-D大肠腺癌组织的总RNA,分离纯化mRNA,逆转录得双链cDNA,生物素标记cRNA探针,与Affymetrix U133 PLAS2.0基因芯片(涵盖18400个转录本,代表145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杂交,Gene Scanner3000激光系统扫描,GCOS 1.2分析软件读取处理杂交信号.计算机分析,比较5种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 分别以大肠腺瘤,Dukes A、Dukes B和Dukes C-D大肠腺癌组织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相比后发现在4个组中存在共同表达差异的基因253个,其中表达持续上调基因34个(已知基因29个,未知功能基因5个),表达持续下调基因219个(已知基因196个,未知功能基因23个).结论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演变过程.这些基因在大肠癌前病变-大肠腺瘤阶段就已经有异常表达,说明正常大肠黏膜细胞恶性转变的潜能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已经存在,并且其作用持续贯穿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大肠腺瘤-癌序列的分子机制,并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唐慧;邹云莲;朱军;严颜;寿涛;左赞;何旭;杨昆宪;严新民;郭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西藏不同海拔世居藏族居民上消化道黏膜大体形态观察

    当攻击因素与防御因素失衡时,上消化道黏膜的结构将被破坏,从而引起系列黏膜病变[1-5].西藏地区高海拔因素,尤其是高原缺氧对人体心肺产生巨大影响[6-8],而该因素对人体上消化道黏膜大体形态有何影响,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选择遗传、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一致的世居高低海拔藏族居民,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探讨西藏高海拔因素对人胃黏膜大体形态的影响.

    作者:次仁央金;李旦增;王中华;向巴泽西;刚珠;索朗扎西;顿珠;边巴欧珠;巴桑次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利多卡因减轻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心血管反应的量效关系

    在无痛胃镜检查术中,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是较常用的镇静配伍方法,但其对有潜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较大风险[1].由于丙泊酚镇静和麻醉的剂量接近,镇静镇痛相对不足或者相对过度同样会增加此类人群心脑血管并发症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2-3].

    作者:汤泓;王颖;刁宏伟;冯翠;孙建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内镜诊治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22例

    在食管的黏膜下肿块(submucosal tumor,SMT)中,有一部分为来源于食管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可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我院行该项治疗22例,报道如下.

    作者:钱俊波;陆华生;孔社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超声内镜在良恶性溃疡的鉴别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或手术方式非常关键,因此术前准确分期显得尤其重要.良恶性溃疡的鉴别一直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但有时内镜检查及活检很难及时得出准确判断.近年来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超声内镜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5层结构及其周围结构,能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及有无局部邻近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本研究采用超声内镜对56例常规内镜检查怀疑为恶性胃溃疡的患者进行检查,同时对恶性胃溃疡进行TN分期,旨在分析超声内镜在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并评估其在手术前的分期价值.

    作者:费保莹;杨建民;徐启顺;孙元水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肠镜诊断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7例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范围较广,占恶性肿瘤的1%-2%,多发于皮肤,其次好发于眼,以及肛管直肠[1].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在临床上较少见,恶性度极高.我院从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收集的2651例结肠恶性肿瘤病例中,仅17例经病理证实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报道如下.

    作者:张全卯;王峰;郭斌;张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介入栓塞治疗在EST术后大出血中的应用

    出血是EST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治疗中较多见,往往在大出血时病情凶险,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8年5月共施行EST 1240例,发生十二指肠乳头处出血463例,其中有6例因出血量大,经多种止血治疗无效后行介入栓塞止血处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金龙;张福鑫;李劲;张乙川;付晓东;杨丛莲;吉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表现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常因上腹肿物或上腹不适入院,有的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开腹探查时偶被发现,还有少数患者表现为腹胀和腹泻,而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表现的罕有报道,我院于2008年12月收治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贵志;刘宏;朱玉森;敬长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治疗早期胃食管癌的进展

    胃癌一直是亚太区第2大致死癌病,而食管鳞状细胞癌也常发生在亚洲癌症高发带,包括东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国及日本等[1].晚期胃癌5年存活率仅20%~40%,食管鳞状细胞癌5年存活率更只有10%-20%[2-3].因为这些癌症发现时一般都在中晚期.Everett等[4]曾报道世界上早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达90%以上.本文将回顾内镜对早期胃食管癌诊断的发展,以及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食管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伟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76例

    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多需外科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不能作根治性切除术.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thesis,EMBE)是在经内镜塑料内支架引流术(ERBD)技术基础上为扩大支架口径、提高引流效果、延长通畅期而开发应用的.我院对76例无法行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行EMBE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勇;纪艳超;陈曦海;孙岩岩;翟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胃镜下取胃内超长金属异物一例

    患者男,19岁,因吞入不锈钢镊子1把来我院治疗.患者自诉曾用棉线将镊子尖端绑扎.行胸腹部X线透视检查:中上腹部有一长约8 cm的长条状低密度影,考虑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临床诊断:胃内金属异物.因胃内金属异物长度太长,胃镜下取出很困难,建议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但患者强烈要求胃镜下取出.胃镜治疗前交待病情并签署治疗同意书,常规术前准备,肌肉注射丁溴东莨菪碱20 mg.术中于胃窦处见到镊子,大小约8.0 cm×0.8 cm,镊子前端过幽门于十二指肠球部,后段于胃窦部(图1).用鳄鱼口型异物钳夹住镊子后段,调整方向使镊子与胃镜呈纵向,然后退异物钳至镜头处,缓慢退镜,同时充气扩张胃和食管内腔.退至贲门和食管时尽量保持异物与镜身呈纵向,以免划伤正常组织.

    作者:李宏平;朱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早期胃癌250例临床病理分析及EMR适应范围的探讨

    目的 为临床实施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从病理学角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EMR适应证条件,提取2005-2008年间我院诊断的250例早期胃癌的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0例早期胃癌中高分化癌共184例,其中Tis 26例,Tm 58例,Tsm 100例;低分化癌共66例,其中Tm 29例,Tsm 37例.淋巴结转移:高分化癌共发生转移11例,其中Tsm病变≤1 cm者中Ⅱb转移1例,其余10例发生在Tsm病变Ⅱc和Ⅲ型组中;低分化癌66例共发生转移10例,其中Tm病变≤2 cm者中Ⅱb转移2例,其余8例发生在Tsm病变Ⅱb和Ⅱc型组中.结论 EMR的绝对适应证为Tis和高分化癌Tm(共51例);相对适应证为高分化癌Tm(17例),高分化Tsm中Ⅰ、Ⅱa、Ⅱb型(共19例)是比较安全的选择对象;而对于>1 cm Tsm,高分化Ⅱc、Ⅲ型Tsm及低分化癌,由于存在较高的转移可能性,在选择时均应慎重严格掌握.

    作者:钱建忠;刘鹏飞;徐洪明;李世兰;赵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柱状大水囊扩张术治疗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者胆总管较大结石的初步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柱状大水囊扩张术对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较大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价值.方法 对21例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且胆总管结石直径较大的患者先行EST,切开3~6 mm,用直径10mm 的球囊扩张,再根据胆总管直径以及结石大小分别应用直径16~20 mm的柱状水囊扩张器行乳头扩张,随后予以取石网篮和(或)取石气囊将结石完整取出.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一次操作取出结石,均未使用碎石器碎石.取出结石直径1.3~2.0 cm,平均1.6 cm,单发结石患者15例,2枚结石患者4例,3枚结石患者2例.2例患者术后并发轻型急性胰腺炎,2例术后有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但均低于正常值上限3倍;未发生穿孔、明显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且胆总管结石较大的患者,十二指肠乳头柱状大水囊扩张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占强;郭继中;陈涛;王辉;王含芬;王利民;沈苑丹;王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内镜下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随访分析

    目的 研究内镜下贲门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的临床疗效、术后的食管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9例贲门失弛缓患者,经临床评估、内镜及食管动力学检测后,在内镜下对贲门进行水囊扩张,再于贲门四壁分4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密切随访,评估临床表现,检测相关的食管动力学指标,然后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再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在内镜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胸痛和呕吐,内镜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及呕吐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发生率较术后1周、6个月组显著升高,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内镜术后下段食管的平均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较1个月显著升高.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与术前相比,下段食管的平均收缩间期显著缩短,下段食管的顺行性则显著改善.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升高.内镜术后LES松弛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降低.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食管顺行性收缩比例较术前显著升高,而非协调性收缩的比例则显著降低.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体部收缩幅度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 内镜下贲门扩张及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能显著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食管动力学状况,但术后1个月开始临床复发率逐步升高、食管动力学异常逐渐加重.

    作者:宛新建;李兆申;陆伦根;邹多武;郑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食管内照射支架与普通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对比研究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疾病,80%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1].置入普通覆膜食管支架只是解决患者的吞咽困难问题,而将放射性碘-125粒子与食管支架整合制成的食管内照射支架,能对癌肿组织进行放射性治疗,有望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为此,我们对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了普通自膨式钛镍合金支架和碘-125粒子自膨式钛镍合金支架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烁;吕宾;孙翠萍;包海标;张璐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先天性胆胰管合流异常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ERCP对胆胰管合流异常(APBDJ)的诊断价值与临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来接受ERCP诊疗的患者中,APBDJ的发生情况、分型特点、与合并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内镜下处理的情况.结果 探讨ERCP对胆胰管合流异常(APBDJ)的诊断价值与临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来接受ERCP诊疗的患者中,APBDJ的发生情况、分型特点、与合并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内镜下处理的情况.结论 ERCP是APBDJ一种直接、可靠的诊断手段;APBDJ与胆囊癌、胆总管囊肿及慢性胰腺炎等症有非常密切的关联;APBDJ患者可根据合并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内镜治疗措施.

    作者:周玉保;潘亚敏;王田田;胡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内镜治疗109例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内镜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近4年来经内镜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 操作成功率94.8%,减黄总体有效率89.9%,内镜治疗后1周肝功能明显好转,术后并发胰腺炎4例(3.7%)、胆管炎2例(1.8%);ERBD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预计存活率分别为83.6%、69.1%及28.8%,EMBE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预计存活率分别为96.4%、80.4%及36.3%,两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无法实行根治性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取经内镜下介入治疗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孙明军;张惠晶;矫太伟;庞影;李嘉;罗纪;常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三镜联合治疗黑斑息肉综合征一例

    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具有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显性遗传3大特点,其主要并发症为肠套叠、肠梗阻和便血.现将我院消化内科和外科三镜联合实施治疗P-J综合征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张书红;崔华雷;徐晓华;刘凤林;付宏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死因分析与对策

    临床上,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手术技能的提高与经验的不断积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正逐步减少,因手术因素直接引起的死亡病例则更为罕见.而老年胆石症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合并症的患者,LC手术风险仍然较大,因非手术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病例仍时有发生,应引起临床重视.1993年1月至2008年10月本院共行LC 10 976例,其中年龄≥60岁者2915例,于LC术中、术后发生死亡9例(0.31%),报道如下.

    作者:赵登秋;张喜成;邬叶锋;姜宝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