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磊;范静刚;费建芬
区域神经阻滞效果不佳,多数是因为局麻药未能注射于理想的位置,导致其分布未能浸润到神经组织周围.超声用于神经定位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随着超声技术的进展,已可以在几乎直视的情况下看清穿刺针的经路以及局麻药注射后药液的扩散和分布情况.
作者:王祥瑞;肖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肺损伤大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探讨丙酮酸乙酯保护大鼠脓毒症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脓毒症肺损伤动物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肺损伤组和丙酮酸乙酯(40 mg/kg,腹腔内注射)治疗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12 h后活杀,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ICAM-1的分布和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ICAM-1蛋白水平的表达,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肺湿/干重比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ase)活性.结果与脓毒症肺损伤组比较,丙酮酸乙酯治疗组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肺组织ICAM-1的表达显著降低,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肺湿/干重比和MPOase活性降低(P<0.01).结论丙酮酸乙酯通过抑制肺组织ICAM-1的表达,对脓毒症肺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曾涟;姚尚龙;杨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是否可以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N1组)仅行单纯手术操作但不阻闭腹主动脉;对照组(N2组)行单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15s/30s/60s(PA/PB/PC组)分别于阻闭腹主动脉15rmin后,再灌注15s/30s/60s,缺血15s/30s/60s,反复3次.再灌注48 h时对所有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并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结果PB组再灌注48 h后肢运动功能评分[3.5(2~4)分],明显高于N2组[2(1~3)分](P<0.05),其他各组与N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PB组为36.7±7.0,明显多于N2组25.7±4.3(P<0.01),而PA组18.2±2.2和PC组8.0±4.1则明显少于N2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取决于后处理时间,缺血后处理30s/30s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缺血后处理15s/15s和60s/60s会加重脊髓损伤.
作者:高鹏;熊利泽;聂煌;路志红;马福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公认的评价镇静程度的脑部监测指标.本文仅对BIS特点及其在丙泊酚镇静和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林雪;李立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口服丙泊酚对小鼠的麻醉作用及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11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ED50组(内含5个亚组)及LD50组(内含5个亚组),每亚组及对照组各10只.其中ED50组和LD50组口服不同浓度丙泊酚0.2 ml/10g,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0.2 ml/10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毒性反应和死亡小鼠只数.结果口服丙泊酚ED50为208.33mg/kg,LD50为835.80 mg/kg,治疗指数(TI)为4.01,ED50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7.45±0.38)min,作用时间为(77.96±0.87)min.结论小鼠口服丙泊酚可产生有效可逆的镇静、睡眠和麻醉作用.
作者:王惠霞;徐礼鲜;马加海;张惠;李源;徐瑞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种阿片受体(OR)在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中的角色.方法在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随机将64只SD大鼠心脏分为八组:对照组(CON组),雷米芬太尼预处理组(RPC组),Naltrindole组(NTD组,δ-OR阻断剂),nor-Binaltorphimine组(nor-BNI组,κ-OR阻断剂),CTOP组(μ-OR阻断剂),NTD+RPC、BNI+RPC和CTOP+RPC组.RPC在缺血前给予浓度为100 μg/L的雷米芬太尼5 min停用5 min,共重复3次.三种阿片受体阻断剂(浓度均为5×10-6mol/L)分别从RPC前10 min到缺血后5 min给予.观察心肌缺血梗死区(IS/AAR)、冠脉流量(CF)、乳酸脱氢酶(LDH)和HR.结果IS/AAR在RPC组减小(P<0.01),RPC这种作用被NTD和BNI消除:NTD+RPC组(52.3±5.2)%,BNI+RPC组(43.5±6.0)%(P<0.01);而在CTOP+RPC组与RPC组差异无显著意义,与CON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相似的情况也表现在LDH.结论心脏上的δ和κ受体介导了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野;顾尔伟;张健;李磊;陈志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3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预处理(R)组(n=13)经股静脉注入雷米芬太尼(0.6μg·kg-1·min-1),每次5 min输注,连续3次,中间间隔5 min;盐水对照(C)组(n=10)经股静脉注入盐水,每次5 min输注,连续3次,中间间隔5 min;30 min后,所有动物用右侧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阻闭120 min,然后拔出尼龙线恢复再灌注.观察再灌注后24 h神经功能障碍改变并评分.再灌注24 h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2,3,5-triphenyltetrazolium(TTC)染色以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动物均表现一定神经功能障碍,再灌注24 h内C组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重,R组则呈减轻趋势;再灌注24 h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R组明显低于C组(P<0.05);再灌注24 h时脑梗死容积百分比,R组明显小于C组(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苗晓茹;熊利泽;王强;雷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气管肿瘤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气管狭窄是一种少见病,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给麻醉带来了较大难度.我院对2例气管狭窄症患者进行了手术重建,现将有关麻醉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磊;范静刚;费建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