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红;王洪
中医药养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推崇,其天人相应的观点很好地契合了现代养生观点,深入人心.本文从中医养生学说、中医药食疗与保健以及按摩养生与保健三个方面对中医养生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一些中医药养生的方法,以期对寻求中医药养生的人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肖江利;杜德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06年9月--2012年8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大面积烧伤病人,共6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为2.5-61岁,平均年龄为29.7岁,烫伤37例,化学烧伤12例,电烧伤17例,大面积烧伤标准为成人30%以上,小儿15%以上,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52例,烧伤后早期(5-7天内)手术切削痂植皮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14例,烧伤后中后期手术治疗,两组均系统规范抗休克、抗感染、保护内脏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护理.结论 大面积烧伤病人应尽早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感染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宏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结石性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5月--2012年12月治疗的20例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20例手术时间为(75.5±18.7)min,术中出血量为(92±20.6)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8±6.5)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8±8.4)h,住院总天数为(9.2±1.2)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治疗老年性结石性急性胆囊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方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对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率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为营养支持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12月--2012年收治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体质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等指标评估其营养状况;并应用NRS2002风险筛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营养风险评估.结果 在获得BMI的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3.6%;在不能获得BMI而采用ALB作为替代指标的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1.6%.各项生化检测指标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BMI<18.5kg/m2占10.2%;Alb<30g/L占3.3%;PA<200mg/L占32.1%.农村和城市老年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0.6%和50.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尤以城市老年患者为重;对老年患者进行营养情况实时监测和营养风险早期筛查,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措施,利于提高临床疾病康复率.
作者:王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所接收的79例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患者的出院时的心电图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入院时,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措施主要为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胡博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在神经生物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中,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因其排除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干扰的影响而成为较为理想的实验模型,是研究神经元形态、物质代谢、分子机制及电活动的主要前提.海马是大脑边缘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记忆、情绪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原代海马神经元的培养,主要供体主要有胎鼠与新生鼠两种,培养方法有含血清培养和不含血清培养两种.我们通过实验摸索,取得一种较稳定且简便实用的方法,能获得较高存活率的海马神经元.
作者:吴国华;徐晓东;张良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后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共采取冠心病介入疗法治疗患者235例,其中4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例)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2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 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2例(8.3%)出现焦虑、紧张,1例(4.2%)出现恐惧情绪,1例(4.2%)存在羞怯等心理问题;对照组8例(33.3%)出现焦虑、紧张,5例(20.9%)出现恐惧情绪,4例(16.7%)存在羞怯等心理问题,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出现局部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地配合治疗,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蒋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口腔正畸生物力学研究中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的情况,为口腔正畸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接收诊治的口腔正畸患者98例临床诊治情况,将所有平均分成两组,研究组患者应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P<0.05两组患者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显著疗效24例(48.9%),一般疗效22例(44.9%),无效3例(6.2%),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患者经治疗显著疗效19例(38.8%),一般疗效23例(46.9%),无效7例(14.3%),总有效率为85.7%,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口腔正畸生物力学研究中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矫正效果显著,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临床疗效较其他方法显著,进一步促进了口腔正畸生物力学的发展,在临床中应广泛应用.
作者:曹永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探讨降酸溶石汤治疗痛风病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痛风病的患者58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将其分成2组,各有29例,观察组给予自拟降酸溶石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27/2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4%(21/29),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酸溶石汤治疗痛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消除临床症状,具有祛湿止痛、散结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无明显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肖文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给予六味地黄汤、生脉散、金匮肾气汤、真武汤加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因人制宜,标本兼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马青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常规检测Rh阴性血型及其抗体,预防输血溶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在我院进行输血的15000例患者通过抗D(IgM)血型定型试剂进行Rh(D)血型抗原检测,检测Rh阴性血中的抗体.结果 15000例子患者通过检测发现,Rh(D)阴性为60例,Rh(D)阴性率为0.4%,其中检出Rh血型免疫性抗体12例.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常规进行Rh阴性血型鉴定及其抗体的筛查,能够预防溶血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刘雅萍;陈本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冬病夏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收治100例行冬病夏治敷贴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对行冬病夏治敷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后,其中68例痊愈,28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结论 在支气管哮喘冬病夏治敷贴过程中,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任孝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13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2500u皮下注射q12h,连续治疗7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80万u+生理盐水15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连续治疗7d.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ESS评分在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疗程结束和治疗2个月后NDS和ADL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基本治愈22例,显著进步33例,进步6例,无变化4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27例,进步11例,无变化6例,恶化12例,总有效率为7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刘永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压疮多发生在长期卧床而生活不能自理者,人们常将其称之为褥疮或者床疮.它不仅指来自于床的压力,还包括任何局部受到长时间的压力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甚至肌肉发生的变化.压疮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但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将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增加医疗费用,一旦恶化可危及生命.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住院患者做全面、合理、科学的护理评估对压疮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刘志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比较脊椎麻醉和局部麻醉这两种麻醉方法在膝关节镜手术当中,应用的效果以及安全可靠性.方法 选自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进行膝关节镜检查(在脊椎麻醉或者是局部麻醉之下进行)的患者共100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在这100例患者当中进行局部麻醉的有38例(38.0%),另外的62例患者(62.0%)进行脊椎麻醉.其中对于局部麻醉的患者,使用的是利多卡因2%还有肾上腺素,在局部还有关节腔内进行注射,对脊椎麻醉患者使用的是布比卡因0.75%.对2种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在以下指标进行对比:术中疼痛、患者满意度、术后疼痛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局部麻醉组和脊椎麻醉组患者分别有36例患者(94.3%)、61例患者(98.3%)在手术中没有感觉到疼痛;2组中分别有34例患者(90.1%)和60例患者(96.2%)对麻醉效果表示满意;2组患者在术后6个小时的疼痛感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相对于脊椎麻醉来说,局部麻醉对于膝关节镜手术有着更加明显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麻醉方法,局部麻醉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除了膝关节镜检查、清理冲洗、游离体取出术,甚至是普通半月板成形术都能够通过局部麻醉进行治疗.
作者:罗兢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62例.对照组予精蛋白生物合成组人胰岛素30R注射液,分早、晚两次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治疗组予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皮下注射,格列美脲片,1次/日,早餐前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结果 治疗后在FPG、2hPG、HbA1C之治疗前相比较,两组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在FPG、HbA1C两组组间比较(P<0.01或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在2hPG两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疗效显著.
作者:蒋美云;段爱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围手术期护理的概念诞生已有20余年,引起医学界极大重视,各大医院纷纷组织学习和实践,并且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在一些基层医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将围手术期的概念、内容和重要性加以归纳,以期与同行探讨并共同提高护理水平.
作者:李成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患者:XXX,男性,58岁,主因突发腹部疼痛1天入院,于入院前1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以脐周为主,呈胀痛,无放射痛,无恶化及呕吐,无腹泻,无发热及黄疸,查体:生命体重平稳,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下腹脐周为重,无肌紧张,化验血常规WBC2.4×109/L,腹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以消化道穿孔收住院,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胃十二指肠未见穿孔,肝胆胰脾未见异常,沿十二指肠悬韧带向下探查小肠,可见距回盲部45cm,30cm处回肠2处穿孔,且穿孔处有炎性胼胝,肠这无狭窄及僵硬,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再沿回盲部,查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正常.术中诊断小肠穿孔,行肠穿孔修补术,并下腹胫引流管,术后化验白蛋白16g/L,术后2天挨药切口裂开,腹水较多,转上级医院行小肠部分切除(约40cm)并减张缝合.术后经抗炎,静脉高营养治疗后,治愈出院,术后病理穿孔部位为炎症所致.
作者:许艳东;李彬;西占军;李刚;刘秋乐;刘亚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2月到2013年02月收治的60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黄体酮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黄体酮针剂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血清孕酮值、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上均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均没有产生妊娠剧吐症状.结论 黄体酮胶囊应用于治疗先兆流产取得的临床疗效和黄体酮针剂治疗相似,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被广泛患者所接受.
作者:阿力腾才次克;雷良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像冷浸渍法、煎煮法、水蒸气蒸馏法等等方法都是经典的提取分离方法,这些方法虽然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用于提取的时间较长,提取的效率不高,溶剂的用量较大,操作不够简便,对热稳定性不高或者易于挥发的成分的提取不利等.所以,科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更加有效的提取方法.目前,人们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提取技术来提取分离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根据观察和研究,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分析灵敏度和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
作者:李治民;王利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