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性发育异常性腺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估研究

黄禾;TiffanyTian;田秦杰

关键词:性发育异常, 性腺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生存质量, 心理支持
摘要:目的 评估性发育异常(DSD)性腺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QOL),以期对该疾病的长期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4例DSD肿瘤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并提供心理支持,使用WHOQOL-BREF量表(包含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部分)评估QOL. 结果 DSD肿瘤患者初治平均年龄为(19.25±4.75)岁(13~29岁),社会性别均为女性,术后均规律随访(4.79±2.36)年(1~10年)至今.纳入15例(62.50%)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46,XY PGD),6例(25.00%)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3例(12.50%)XO/XY性腺发育不全(Mixed GD),各疾病类型DSD肿瘤患者QOL心理领域评分均低于其他领域,Mixed GD心理领域评分低.DSD肿瘤患者QOL评分高于一般DSD患者及一般成年城市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3例,两组间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接受长期的、个体化的、优化的手术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DSD肿瘤患者可获得较理想的QOL.
生殖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患者IVF-ET周期不同促排卵方案的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妇女IVF-ET助孕治疗中5种促排卵方案(长方案、短方案、拮抗剂方案、克罗米芬方案及自然周期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2014~2015年收治的年龄≥35岁患者采用5种不同方案促排卵后行IVF/ICSI-ET助孕的5 031个周期的实验室及临床结局.将患者根据不同的年龄分为3组:35~39岁、40~42岁、>42岁,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促排卵方案的Gn用量、天数、获卵数、MⅡ卵数、有效胚胎数、正常受精率、有效胚胎率、周期取消率、新鲜移植及冻融移植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指标. 结果 (1)各不同年龄组的促排卵方案中,患者的基本情况除了自然周期组的基础FSH和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年龄组均表现为:长方案组的Gn天数长、克罗米芬方案组的Gn用量少、自然周期组的周期取消率高,与同年龄组的其他方案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妊娠率在35~39岁组的短方案组及自然周期组冻融周期较低(分别为33.70%和27.45%),在40~42岁组的拮抗剂方案组及自然周期组冻融周期妊娠率较低(分别为18.95%和13.33%),与同年龄组的其他方案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42岁组各促排卵方案间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早期流产率在各年龄组的不同促排卵方案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克罗米芬方案在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与长方案相当的前提下,Gn用量及天数较少,不失为高龄患者较推荐的一种促排卵方案.

    作者:张雯碧;孙贻娟;陈军玲;李路;孙晓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在鉴别妊娠早期葡萄胎和水肿性流产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分析在鉴别妊娠早期葡萄胎(HM)和水肿性流产(H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科行高危流产手术、疑似HM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取材固定后分别采用传统组织病理学方法及STR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STR方法在HM和HA鉴别中的效果. 结果 17例可疑HM病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9例符合HM[其中完全性HM(CHM)6例,部分性HM(PHM)3例],8例符合HA.STR基因分型结果为10例HM,其中6例CHM(单精纯合型CHM 4例,双精杂合型CHM 2例),4例PHM(均为双精杂合型);7例符合HA.组织病理学诊断中有1例PHM漏诊,1例双精杂合型PHM被误诊为HA. 结论 STR多态性分析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洁、精准的方法,有效用于妊娠早期HM和HA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珺;陈素文;安雅楠;李长东;郑兴征;何东华;秦旭颖;王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孕酮回植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逆转月经发生

    目的 探讨在孕酮撤退月经模型小鼠月经发生的关键时期前,回植孕酮对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激酶3β(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30只成熟去势雌性C57BL/6J小鼠在建成小鼠孕酮撤退月经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孕酮撤退后12 h组(12 h组)、孕酮撤退后16 h组(16 h组),以及在孕酮撤退后12 h回植孕酮皮埋管4 h组(回植孕酮组),每组10只.通过qRT-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Akt、GSK3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总Akt(t-Akt)、磷酸化Akt(p-Akt)(Ser473)和p-GSK3β(Ser9)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12 h组相比,回植孕酮组和16 h组中Akt mRNA表达显著下降(P均<0.05),而回植孕酮组和16 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h组的GSK3β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回植孕酮组和16 h组(P均<0.05).与12 h组相比,p-Akt、p-GSK3β蛋白在回植孕酮组表达量显著增高(P均<0.05);而16 h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Akt、p-GSK3β蛋白表达量亦显著低于12 h组和回植孕酮组(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Akt和p-GSK3β蛋白在小鼠子宫组织中表达分布呈现相似的模式,主要广泛散在表达于蜕膜化区域的基质细胞及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中,在蜕膜化区域周边稍有集中分布呈带的趋势. 结论 在月经发生关键时期之前回植孕酮可能通过非转录机制快速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级联反应,从而逆转月经发生.

    作者:时灿灿;于明明;张先平;陈丽刚;王乾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用模拟经期内膜组织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及其生殖能力的研究

    目的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模型小鼠,观察EM模型小鼠的生殖能力,探讨影响其生殖能力的可能原因. 方法 将51只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作为受体,并随机分为模型组(n=21)、假手术组(n=15)和空白组(n=15).用模拟小鼠经期内膜组织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EM模型;将同等剂量的供体腹腔脂肪组织碎片注入假手术组小鼠的腹腔中;空白组不进行腹腔注射.观察3组小鼠的动情周期,于动情间期采血.将3组小鼠合笼至出现阴栓,统计各组小鼠的胚胎种植数、妊娠率、吸收胎率等.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FSH、LH、糖类抗原125(CA125)浓度及腹腔液中白介素-2(IL-2)水平,比较各组间的水平差异. 结果 成功建立EM小鼠模型,模型组小鼠动情周期规律.模型组小鼠的妊娠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空白组(P<0.05);3组小鼠的吸收胎率、畸胎率、胚胎重量、顶臀径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不孕鼠的血清FSH浓度、腹腔液IL-2浓度显著高于妊娠实验前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P<0.01);血清LH、CA125浓度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用模拟经期内膜组织腹腔注射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EM模型,模型组不孕鼠的卵巢功能、腹腔免疫微环境受到了影响,可能是造成生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汝倩;张洁;刘璐茜;翟东霞;张丹英;姚睿嫔;吉翔;程雯;俞超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多种因素对供精人工授精(AID)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男方因素于国家卫计委科研所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中心接受AID手术治疗的患者2 040例,共3 889个治疗周期.探讨AID临床妊娠率与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治疗周期数、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关系. 结果 <30岁组与30~<35岁组AID妊娠率(分别为25.23%、23.91%)显著高于35~<40岁组和40岁以上组(分别为17.61%、9.38%)(P<0.05);不孕≤5年的女性AID妊娠率(25.15%)显著高于不孕>5年女性的妊娠率(20.90%)(P<0.01);继发不孕女性的AID妊娠率(30.18%)显著高于原发不孕女性(22.75%)(P<0.01).AID实施第1至第4周期,每周期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4.88%、23.26%、20.92%和23.12%,P>0.05).促排周期组的妊娠率稍高于自然周期组(分别为24.15%和22.7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促排周期组的多胎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分别为5.36%和1.39%)(P<0.01).4种手术方式中宫颈管内人工授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CI+IUI)组、2次IUI组和1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25.01%、22.33%和22.7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次ICI组的妊娠率(4.44%)低,显著低于其他3种手术方式组(P<0.01). 结论 AI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孕方式;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是影响AID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促排卵并不增加AID的妊娠率,但会增加多胎妊娠的风险;AID治疗4个周期仍未妊娠者可寻求供精IVF-ET技术助孕.

    作者:张蔚;耿琳琳;刘美玲;裴开颜;贾艳飞;张开舒;谷翊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人类卵裂早期胚胎多核现象研究进展

    移植日胚胎的选择在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挑选高质量胚胎进行移植与ART治疗结局息息相关.目前辅助生殖实验室常用胚胎形态学特征来评估胚胎的发育潜能,但其中暂未纳入早期胚胎的卵裂球多核现象.近年来,随着ART及医学遗传学诊断方法的飞速发展,生殖医学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卵裂球多核现象可能与胚胎后续发育潜能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就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多核卵裂球的形成原因及其与胚胎后续发育潜能和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展开综述.

    作者:王志强;倪亚莉;张霖;柴三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优化和验证人精浆miRNAs提纯方法

    目的 优化精浆miRNAs提纯方法,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 收集国家卫生计生委科研所生殖健康服务中心正常精液样本5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查确诊)精液样本22例.根据不同RNA提取方法分为4组:Trizol LS组、蛋白酶K+Trizol LS组、miRNeasy Micro kit组及Trizol LS+miRNeasy Micro kit联合使用组(改良组).比较4组提纯NOA患者精浆RNA的OD260/280,使用Agilent2100生物分析仪检测改良法提纯精浆miRNAs的纯度和质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比较4组精浆miR-106b的溶解曲线,并比较精液参数正常组(n=5)和NOA患者组(n=10)精液样本中的miR-106b的表达量. 结果 改良组提纯精浆RNA的OD260/280为(1.90±0.03)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改良组提纯精浆miRNAs的完整数合格,色谱图位置特异性明显,峰值清晰;4组miR-106b的溶解曲线中,改良组曲线符合标准;NOA患者精浆中miR-106b的表达丰度显著低于参数正常组(P<0.01). 结论 Trizol LS与miRNeasy Micro kit联合使用提纯的精浆miRNAs质量好,能满足后续实时定量PCR、深度测序等实验要求.小样本分析发现NOA患者精浆miR-106b含量显著低于精液参数正常组,有待大样本验证其是否能作为临床诊断NOA的分子指标.

    作者:闫丽;张瑶楠;张蔚;陈娟;高丽娜;陆彩玲;刘美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脂肪细胞因子导致不孕症的相关生殖内分泌机制研究进展

    脂肪组织是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肽,称为脂肪细胞因子,其中瘦素(LEP)、脂联素(ADPN)、抵抗素(resistin)等因子水平与肥胖症密切相关,可作用于机体局部和系统水平,影响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甚至导致不孕症.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研究,进一步揭示脂肪细胞因子与生殖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导致女性不孕症的作用机制.

    作者:王天琪;孙振高;杨毅;王晓明;徐凯月;宋景艳;张兴兴;王爱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抑制素B亚基在小鼠睾丸和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

    目的 探讨抑制素B(INH-B)在不同周龄小鼠睾丸和脑组织中的含量变化及α和β亚基在组织中的分布. 方法 购买1周龄、4周龄、8周龄和2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各6只.颈椎脱颈致死后分离小鼠睾丸和脑组织,4℃条件下收集组织匀浆上清,ELISA试剂盒方法检测INH-B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B)方法检测INH-B α和β亚基在组织中的分布. 结果 ELISA结果显示,睾丸中的INH-B含量随小鼠周龄增长而上升,在成年小鼠(8周龄)达到峰值,28周龄小鼠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组织中的INH-B含量在不同周龄小鼠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WB结果显示:α亚基单克隆抗体检测识别的蛋白形式在睾丸和脑组织中有所不同,40 KD蛋白条带出现在所有小鼠睾丸和脑组织中,39 KD和37 KD出现在新生1周龄雄性小鼠脑组织中,26 KD出现在各周龄小鼠睾丸中;β亚基单克隆抗体检测识别的蛋白主要有17 KD、26 KD、40 KD、55 KD以及70 KD几种形式,其中 26 KD蛋白条带仅明显存在于1周龄和4周龄小鼠组织中. 结论 成熟小鼠脑组织和睾丸中INH-B含量丰富,不同周龄小鼠睾丸和脑组织中α和β亚基的单克隆抗体识别的蛋白条带形式有所不同.

    作者:辛玲;赵海豹;侯丽;周越;刘效群;于和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胎盘血管瘤21例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胎盘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识别诊断及正确处理. 方法 对2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胎盘血管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孕产史、肿瘤大小及位置、诊断孕周、妊娠结局、病理诊断特点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等. 结果 大部分胎盘血管瘤患者经过临床密切随访适时终止妊娠后临床预后良好;巨大胎盘血管瘤可因影响母胎循环导致严重母胎并发症如羊水过多、早产等. 结论 胎盘血管瘤主要见于初产妇和怀有女性胎儿的患者,彩超仍为临床诊断胎盘血管瘤的一线手段,一经超声诊断后应进行严密规范的产前监测,对严重母胎并发症的患者给予早期处理或适时终止妊娠,大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母胎结局.

    作者:叶娅琼;吴再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性发育异常性腺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估研究

    目的 评估性发育异常(DSD)性腺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QOL),以期对该疾病的长期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4例DSD肿瘤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并提供心理支持,使用WHOQOL-BREF量表(包含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部分)评估QOL. 结果 DSD肿瘤患者初治平均年龄为(19.25±4.75)岁(13~29岁),社会性别均为女性,术后均规律随访(4.79±2.36)年(1~10年)至今.纳入15例(62.50%)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46,XY PGD),6例(25.00%)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3例(12.50%)XO/XY性腺发育不全(Mixed GD),各疾病类型DSD肿瘤患者QOL心理领域评分均低于其他领域,Mixed GD心理领域评分低.DSD肿瘤患者QOL评分高于一般DSD患者及一般成年城市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3例,两组间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接受长期的、个体化的、优化的手术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DSD肿瘤患者可获得较理想的QOL.

    作者:黄禾;TiffanyTian;田秦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宫腔内灌注G-CSF对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宫腔内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G-CSF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系统搜集宫腔内灌注G-CSF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实验性和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6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地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2个随机对照试验、5个非随机对照实验以及7个队列研究,共9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宫腔内灌注G-CSF可显著改善子宫内膜厚度[MD=1.43,95%CI(0.67,2.19),P=0.000 2]、提高临床妊娠率[RR=2.48,95%CI(1.37,4.51),P=0.003]和降低周期取消率[RR=0.44,95%CI(0.29,0.66),P<0.000 1].而在胚胎种植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90,95%CI(0.99,3.67),P=0.05].漏斗图显示发表偏倚存在的可能性较小.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经阴道宫腔内灌注G-CSF具有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提高临床妊娠率和降低人工周期取消率等优势.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有限,上述结论仍应被谨慎对待,并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作者:谢易冉;田正平;张加苗;王婉雪;欧建平;杨一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精子DNA碎片指数阈值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的精子DNA碎片率(SDF)阈值水平与IVF-ET结局的关系. 方法 对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10%、20%和30%分别作为SDF阈值进行分组,以比较不同SDF阈值水平下精液常规参数、顶体酶活力以及IVF-ET生殖结局的差异. 结果 在不同SDF阈值(10%、20%或30%)水平下,SDF高低组之间的精液常规各项参数、顶体酶活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DF阈值设为10%时,SDF高低组之间的IVF-ET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SDF阈值设为20%或30%时,高SDF组患者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均低于低S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F阈值设为30%时,高SDF组患者的受精率也低于低S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当精子SDF>20%时,可能对患者的辅助生殖结局产生负面影响,建议给予适当的抗氧化治疗,待患者的精子SDF≤20%时,再进入IVF-ET助孕周期.

    作者:宋焱鑫;郭燕京;董波;郭杰;谷玉;姚晓飞;王宇刚;李岩;李静;方东;赵芳;李红芳;张秦芳;张长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GnRH激动剂方案适宜获卵数的探讨:9188例新鲜周期胚胎移植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IVF-ET治疗中GnRH激动剂方案促排卵的适宜获卵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患者(共9 188例)的临床资料,以获卵数不同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为获卵1~3枚组、4~7枚组、8~13枚组、14~19枚组、≥20枚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胚胎发育情况,以及继续妊娠率、周期取消率等临床结局. 结果 各组患者随着年龄减少,获卵数、双原核(2PN)胚胎数、可用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显著增加(P<0.05).获卵8~13枚组的继续妊娠率显著高于1~3枚组、4~7枚组(P<0.05),且其周期取消率显著低于1~3枚组、14~19枚组及≥20枚组(P<0.05);其OHSS率亦显著低于14~19枚组及≥20枚组,无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1~3枚组、4~7枚组(P均<0.05). 结论 在GnRH激动剂促排卵方案中,获卵数8~13枚时继续妊娠率较高,且周期取消率及OHSS发生率较低,是新鲜周期胚胎移植较适宜的获卵数.

    作者:李娜;施文浩;文雯;孟彬;蔺淑梅;于玲;王涛;周寒鹰;师娟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来曲唑联合HMG准备子宫内膜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来曲唑(LE)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准备子宫内膜在冻融胚胎移植(FET)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本中心行FET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LE联合HMG方案进行内膜准备的3 480个周期为LE组;自然周期的940个周期为自然周期组;采用人工周期的1 495个周期为人工周期组.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HCG日/内膜转化日的内膜厚度及激素水平、移植胚胎情况、周期取消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等. 结果 各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然周期组的周期取消率(2.23%)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66%、0.74%)(P<0.05).LE组HCG日成熟卵泡直径[(21.95±2.30) mm]显著大于自然周期组[(18.57±0.92) mm],LH水平[(16.89±11.01) U/L]则显著低于自然周期组[(33.44±24.51) U/L](P<0.05).LE组的临床妊娠率(61.85%)及活产率(49.46%)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54.95%和42.76%)和人工周期组(53.17%和39.35%),流产率(9.97%)则显著低于自然周期组(19.21%)和人工周期组(11.91%)(P<0.05). 结论 LE联合HMG方案用于FET前内膜准备,其周期取消率及流产率低,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凤;龙惠东;邓伟芬;廖海珍;黎雪玲;张琴;陈小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妈富隆在高FSH患者IVF-ET中的短期应用分析:附2例病例报告

    高FSH水平是卵巢功能减退的早期表现,口服避孕药对降低高水平FSH的疗效显著.本文报告2例高FSH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短期应用妈富隆,治疗7 d左右后FSH水平显著降低,卵泡对FSH的反应性恢复,并通过IVF-ET技术获得成功妊娠,移植34 d超声提示宫腔内见孕囊.探讨妈富隆在高FSH患者中短期应用的作用机理和可行性.

    作者:赵冬梅;曲庆兰;郝翠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卵丘细胞上AIFM2和FDX1的表达及其与小鼠卵母细胞成熟的关系

    目的 检测小鼠卵母细胞体外、体内成熟过程中卵丘细胞(CCs)上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2(AIFM2)和铁氧化还原蛋白1(FDX1)的表达,探讨其在卵母细胞成熟中的作用. 方法 从3周龄ICR雌性小鼠获取体内成熟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IVV-COCs)以及GV期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GV-COCs),并将GV期体外培养至MⅡ期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IVM-COCs).收集对应的CCs,分成GV-CCs、IVM-CCs和IVV-CCs 3组.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IFM2和FDX1 mRNA水平的表达,以GAPDH为参照;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OCs的AIFM2和FDX1的亚细胞定位. 结果 IVM-CCs和IVV-CCs的AIFM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2±0.01)和(0.67±0.02)]显著高于GV-CCs组[(0.10±0.06)](P<0.01);同样,IVM-CCs和IVV-CCs的FDX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8±0.35)和(1.82±0.34)]也显著高于GV-CCs组[(0.10±0.03)](P<0.01);而IVM-CCs和IVV-CCs的AIFM2和FDX1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荧光显示,AIFM2和FDX1主要定位于CCs胞质中,在GV-COCs中各层均有表达,且GV期卵母细胞中也有表达;IVM-COCs和IVV-COCs中表达阳性的细胞数目较GV期增加. 结论 卵母细胞成熟后,其CCs上AIFM2和FDX1的表达升高,表明AIFM2和FDX1参与了卵母细胞成熟过程,有望作为预测卵母细胞成熟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周团萍;邵丽;徐祎欣;孟艳;刘凯鲁;高超;高莉;刘嘉茵;崔毓桂;千日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微刺激全胚胎冷冻方案在常规IVF-ET治疗失败无优质胚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刺激全胚胎冷冻方案在常规IVF-ET治疗因胚胎质量差助孕失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在本中心行常规促排卵后IVF/ICSI-ET助孕治疗、因无优质胚胎放弃或移植失败后改用微刺激方案助孕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常规促排卵的124个周期和改行微刺激方案后的15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的各项参数及妊娠结局. 结果 微刺激组的Gn天数[(7.24±2.41) vs. (10.59±1.81) d]、Gn总量[(656.97±347.17) vs. (2 409.54±726.01) U]、HCG注射日E2水平[(451.46±350.85) vs. (1 275.93±674.46) pmol/L],以及成熟卵母细胞数[(2.53±2.15) vs. (8.98±5.29)个]等均显著低于常规方案组(P均<0.05),但微刺激组的每卵胚胎形成率(39.13%)显著高于常规方案组(12.81%)(P<0.05).常规方案组未获得临床妊娠;微刺激组共70个周期进行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22例,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1.43%(22/70),累计继续妊娠率为18.87%(20/106).且微刺激方案中不同年龄组的胚胎种植率、移植周期妊娠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下降(P<0.05). 结论 微刺激全胚胎冷冻方案应用于常规IVF-ET治疗失败无优质胚胎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孔娜;刘景瑜;孙海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CREBBP基因突变所致Rubinstein-Taybi综合征1例

    目的 分析1例Rubinstein-Taybi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 对惠州第一妇幼保健院疑似Rubinstein-Taybi综合征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同时提取先证者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致病突变位点,用Sanger测序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 结果 在患儿的16号染色体CREBBP基因上存在1个杂合突变位点c.5790delC,这个位点的缺失造成了蛋白质翻译的提前终止.该位点在其父母中均未发生突变,为de novo突变. 结论 全外显子组测序结合Sanger测序发现CREBBP基因的c.5790delC位点为引起该Rubinstein-Taybi综合征的突变位点.

    作者:罗敏娜;曹宗富;王琳;张艳萍;魏莹;高华方;陈剑虹;马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66Shc对亚砷酸钠诱导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讨p66Shc在亚砷酸钠介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方法 利用亚砷酸钠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分别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双氯荧光素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66Shc、磷酸化p66Shc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p66Shc的亚细胞定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 μM亚砷酸钠处理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01);砷引起了p66Shc表达量增加,而且磷酸化p66Shc与p66Shc蛋白总量的比值也显著升高(P<0.05),p66Shc在砷刺激下从细胞浆向线粒体转位.过表达野生型p66Shc质粒增加砷介导的心肌细胞内ROS水平,而过表达突变型p66Shc质粒和敲低p66Shc的表达都降低砷处理组细胞内ROS水平. 结论 研究显示亚砷酸钠可能通过上调p66Shc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诱导心肌细胞ROS水平的升高.

    作者:朱海英;高小博;骆海燕;马旭;陆彩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生殖医学杂志

生殖医学杂志

主管:生殖医学

主办: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