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玫
随着近代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急诊、急救专业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和高、新、尖急救仪器的广泛使用,1999年我国卫生部提出由中华护理学会组织培训,并提出专科护士任职资格和职责以来[1,2],急诊、ICU等专科急诊抢救护理工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临床科室,当病人病情发生突然变化时,却常因急救仪器的使用与管理不当引发护理纠纷,严重制约着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的提高.如何把握佳抢救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抢救中急救仪器的准确定位、性能的良好、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郝真娥;范永利;牛玉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艾迪注射液由人参、黄芪、刺五加、班蝥制成,经动物实验证明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癌双重作用.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治疗已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肿瘤生物学疗法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新领域.我科于2006年2月-2008年10月应用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及各种转移癌病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栾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了解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该医院247名护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人口统计学特征调查表等测评并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SCL-90的总分及除人际关系外的各症状因子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岁以上年龄组护士的躯体化因子和抑郁因子分高于30岁内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10年以上的护士的躯体化因子和抑郁因子分高于工作10年以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外科手术室护士的躯体化因子分高于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高,30岁以上年龄组护士的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高于30岁以内组;工作10年以上的护士的躯体化因子和抑郁因子分高于工作10年以内组;ICU、外科手术室护士的躯体化因子分高于病房组.
作者:王晋;李芸;沈丽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缓解期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06例COPD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实验组病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分别进行临床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实验组病人临床指标的改善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COPD病人缓解期临床症状,促进病人康复,维持病情稳定,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邓维;陈海红;周美华;谭瑞兴;邓卫国;党静;潘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体护理在临床的不断深入,对于现代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佳.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问题与现状,介绍几种具体做法阐述自主性学习法在临床课中的应用.
作者:孙静;高薇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 000 mL或循环血量的1/5以上, 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临床上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多种多样,如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癌和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止休克,稳定病人情绪.
作者:王玉秀;方媛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临床实习是护理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学生在此期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护理本科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作者:陈旺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现在很多班级管理工作包括在校期间的管理和后期的教学实习管理两个阶段.这两者之间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如何在实习期间做好后期的班级管理工作给我们每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本着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班级管理做了四大设想.
作者:陈桂园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肺癌是本世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对人类健康和生活威胁大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城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外科治疗仍是肺癌有效的治疗手段,围术期的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至关重要.为提高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何文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医院工作场所中存在着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叫做职业危害因素.对护士职业环境中常见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生理心理因素和可能对护士产生的健康危害展开叙述,以提高护士对各种职业危害的鉴别能力和增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促进医院管理层重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可能对护士产生健康危害,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此类危害的发生.
作者:许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病人的满意度是建立在病人的情绪反应和相应的心理需求基础上的,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特性,而对病人的尊重和关注、医患沟通,人性化情景等因素又是促进病人情绪良好反应和相应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保证条件.笔者认为,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实质是提高护士的自身满意度,而提高护士对自身满意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的人文服务意识与能力.
作者:钟萍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对我院2005年2月-2008年1月4 879例产妇中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13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探讨引发晚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原因与护理对策.结果表明,76.9%的晚期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周以内,其余23.1%发生在产后2周之后;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依次为胎盘、蜕膜滞留、子宫复旧不良、子宫切口裂开、子宫内膜炎等.认为,通过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和并发症、合理选择剖宫产切口、科学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李翠珍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初产妇剖宫产率及产程的影响.[方法]常规护理组642例孕产妇,心理护理组689例孕产妇,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及因社会、心理因素而行剖宫产人数的影响.[结果]心理护理组因社会、心理因素行剖宫产手术的明显减少.[结论]心理护理能明显减少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及缩短产程.
作者:关伟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了解产后对产妇进行性健康宣教后各种性问题的发生率.[方法]对280例会阴侧切分娩活婴的初产妇(健康宣教组)进行产后性健康宣教及随访,与280例会阴侧切分娩活婴未进行产后性健康宣教及随访的初产妇(对照组)的产前与产后性问题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前1年两组性问题调查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4个月,两组在性交疼痛、阴道干涩、阴道松弛影响性生活、性高潮障碍、性欲低下、性厌恶、会阴切口疼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产后42 d左右到医院随访率为56.4%,健康宣教组为96.8%.[结论]产后对产妇进行性生活、性保健咨询、随访、治疗,使产妇更重视性生活质量,充分认识到科学性生活的重要性,进而降低了产后性问题的发生率.
作者:张慧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单腔或双腔人工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国内开展得较普遍.近年来,三腔起搏器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已显示出明显的临床效果.重症心力衰竭(CHF)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病人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残废率的严重疾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病人死于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心腔扩大、心输出量减少造成的,相当一部分病人往往合并心室内传导延迟,导致心室收缩失同步,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的主要治疗以药物为主,包括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1].
作者:许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病人的护理.[方法]对2005年7月-2008年2月收治的6例颅骨成形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病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做好体位、切口、药物、心理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提高护理质量.[结果]6例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20 d后均能顺利出院.[结论]钛网外露作为颅骨成形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对病人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而科学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作者:陈飞苑;蓝海;朱丽玲;赵飞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探讨如何化解儿科护士的压力,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从五方面分析现阶段儿科护理工作所面临压力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化解压力的对策.通过对现阶段儿科护理工作所面临压力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五项对策: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护理人员的配备要充分;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充分理解护士;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关心护士,爱护护士.
作者:沈桂杰;王卫东;平欣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总结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实践,认为运用护理程序,从患儿的舒适状态、呼吸状态、营养状况、皮肤的完整性、心理需求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细心的系统化护理,对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康复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少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小儿和高龄人群中均不断增加.这种增加倾向从世界范围来看是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在一生中曾患过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可严重地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病人的工作和学习,也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作者:弓爱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手术在作为外科治疗重要手段的同时,也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急诊手术,由于病人发病急、病情重、病程复杂、病情变化快及病人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等原因,对生死感受强烈,恐惧不安程度高.这些因素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并进一步影响疾病的转归.
作者:张锡炎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