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超
浅谈隔姜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症.
作者:王秀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对我预防控制中心2001年1月至2010年8月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84例麻疹病例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发病年龄以<8月龄和≥15岁人群为主,共48例,占全部发病57.1%.发病时间高峰在2006年,为43例,占51.2%,发病季节高峰在每年的2-5月份,为71例,占84.5%.其中45例有接种史,19例无接种史,20例不详接种史.临床上仍以典型麻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主要为肺炎.结论 有效控制麻疹流行重在预防,做好基础免疫接种和加强强化免疫接种,尤其做好重点人群的管理是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尤其做好医院内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疑似患者及时隔离,实行定点医院收治麻疹患者,是防止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邓伙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在20世纪近几年对休克的进展,休克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各种休克基本病理都是有效血液循环减少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迅速补允循环血量和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现已成为冶疗休克的基本措施.国内外医学专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微循环学说,认为微循环急剧变化及障碍,引起组织有效液体灌流鞋严重术是造成休克的病理改变基础,造成了微循环前毛细血管痉挛及关闭状态,使组织水肿,及毒素阻滞,从而使休克在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充分证明及认识到补液的复苏在抗休克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对补液性质证实和讨论[1].60年代初已有学者已经开始对岛渗液体对抗休克的动物实验研究,用小剂量7.5%氯化钠溶液救治12名难治性终末晚期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其中有11例迅速得到逆转及救治,血压同升,尿量增加,意识恢复,休克纠正.临床应用的首次成功引起了医学专家者们对高渗液抗休克的关注.高渗液抗克的机理也成为研究重点之一.大量文献报道高渗液能改善血液动力学变化,对心功能,血压恢复、心脏、心率的恢复及代谢,组织灌注恢复,使休克得到明显纠正并且降低脑外伤动物的颅内压[2].近期发现高渗液能抑制休克后肺损伤,也降低继发感染的可能性,在临床应用取得了可观满意的效果.目前一般认为,小剂量高渗液,抗休克的主要机理是从水肿的内皮c及细胞中动员内源性液体,使血容鞋增加,使微循环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重新开放,从而纠正休克引起的血容不足,随着高渗液对抗休克机理的研究深入,对高渗液复苏及抗休克状态组织灌注高度重视及对微循环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探索[3].
作者:王德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理、精神因素在消化性溃疡中的影响,以及赛乐特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将6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入组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治疗组31例,应用赛乐特20mg qd,奥美拉唑4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qd;对照组31例,单用奥美拉唑4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qd;疗程均为4周,其中奥美拉唑前两周静滴,后两周改为口服.结果 赛乐特组溃疡愈合率94.12%,对照组67.74%,差异有显著性(p<0.05);赛乐特组治疗4周后抑郁、焦虑等躯体、精神症状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心理、精神因素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加用赛乐特利于加快溃疡的愈合.
作者:何元清;刘光炯;郑容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量泵输入硝普钠治疗高血压病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2009.1-2010.8年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应用微量泵输入硝普钠治疗和用用传统静滴硝普钠治疗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运用微量泵输入硝普钠组比对照组有效率高,安全、副作用少.结论 微量泵输入硝普钠是治疗高血压病急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严格完善的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胡玉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变幻莫测.该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多以暗示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为主.
作者:史志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主要疾病,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标志着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中晚期).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门静脉压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作者:贾奖庆;冯海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血脂异常是导致冠心病(CHD)的重要和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已成为人类社会健康的许遍问题.因此,调节血脂治疗已是冠心病、冠心病等危症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基本的疗法之一.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高脂血症在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预防和治疗,降低老年人冠心病的危害,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启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食道调搏术是一种无创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治疗术.其治疗PSVT机制主要是阻断折返环路,破坏原来折返条件,同时超速抑制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其释放的乙酰胆碱导致细胞外钾离子聚积,从而降低心肌兴奋性而抑制异位节律,使PSVT终止[1].我科从2005年12月-2010年5月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法治疗PSVT 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朝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方法:分别将青霉素组和头孢菌素组随即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进行比较对照;结果: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两组药物改进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改进后的皮试液准确率更高一些;讨论:在临床中,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前,皮试操作必不可少,应不对改进其操作方法,减少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程岩;季芳茹;潘红秀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护理要点.方法:分析36例弹性髓内针治疗的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36例股骨干骨折患儿经过髓内针治疗和精心护理,均痊愈,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燕冬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结果不符的原因.方法:通过对20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血型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找到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避免因假阳性和假阴性出现所造成的血型鉴定差错.结果:本组20例ABO血型经过正反定型后,不一致的患者3例,其中冷凝集素1例,溶血1例,试剂因素1例.结论:准确鉴定血型,严格交叉配血,进行正反定型以确保血型的准确性.
作者:徐淼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痛经为妇女比较常见的妇科病,发病率极高,病情缠绵难愈,长期困扰和折磨者病人的身心健康.<金匮要略>记载的当归芍药散(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骑半斤)为治妇人腹中诸痛良方,根据近年来的临床运用发现对痛经的治疗效果颇佳,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现将其概述如下,以供临床参考运用.
作者:何厚罗;易富;李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采取各种管理技巧,有利于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效能,创建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护理团队.
作者:焦利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恶性肿瘤的发病因素可以概括为虚、毒、痰、瘀,本文从<金匮要略>中发现有关肿瘤的发病因素,发病机理及治疗法则.
作者:姜玉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社区高血压病人的具体监护措施.方法 通过调整患者心理,为其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适当增加患者体育活动,为其定期测量血压,斤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给予调整,以预防血压反跳,为患者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血压监护体系.结果 病人的病症得到及时处理,有效控制了病人病情,增进了病人的健康,提高了老人的健康水平.结论 医疗室对出院高血压病人的血压监护是非常必要,十分有效,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作者:林丽香;朱粉趖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气味理论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于解释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论.它做为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对中医辨证用药起着指导性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用药多以个人经验为据,且定性强于定量,因此,不免有笼统随意之处,需要我们后人对气味理论加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朱月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浅析X线检查诊断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诊断.
作者:衡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抑郁疗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单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氮平治疗,连续治疗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永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乙型肝炎重症化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细胞因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免疫中的CTL,体液免疫中IL-10,IFN-y,TNF-a等在乙肝重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凯;王健;李兴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