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吴枚禅;李凤姣;卢云媚
气管切开病人拔管前均应行堵管,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拔管.临床上通常采用胶布堵管,此法有多种弊端.现介绍一种巧用依路能橡胶瓶塞行气管堵管的方法.
作者:鲁华;吴凤琴;刘小梅 刊期: 2007年第16期
1 材料毛巾2条,纱布绷带1卷,布胶布2条.2 方法根据要做毛巾圈的大小取合适长度的毛巾2条重叠80%放在一起,然后将毛巾横向卷折成一圆柱形的长条状,再将毛巾未重叠的部分对接重叠形成一个圆形的毛巾圈,用纱布绷带从毛巾对接处开始环形缠绕,直到将整个毛巾圈缠绕完毕,结尾部分用胶布横向粘在毛巾圈的侧面,以避免胶布接触皮肤引起过敏.
作者:许艳春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护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并且是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但承受着躯体的痛苦,而且存在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护理科研设计是护理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科学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的设想和安排,所以护理科研设计应突出人性化,以人为本,以减轻病人痛苦、促进早日康复为目的.
作者:范秋霞;孙玉梅;张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口腔科手机空转冲洗前后手机出水口细菌菌落数的变化及手机超声清洗后高压灭菌细菌培养结果.[方法]手机空转前后不同时间在手机出水口处取水样,稀释水样后用R2A琼脂培养板做细菌培养,37℃孵育7 d后计数菌落;2006年1月-2006年6月每月取经过超声清洗高压蒸汽灭菌后的手机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与手机空转前相比,空转冲洗2 min后出水口水样菌落数降低,4 min后效果更明显,但未达到小于200 cfu/mL的标准,超声清洗高压蒸汽灭菌后的手机只检出极少量非致病菌,或未检出致病菌.[结论]手机空转冲洗有助于使手机出水口细菌菌落数降低,可防止交叉感染,但仍不理想,污染手机本身是交叉感染的源头,高压蒸汽灭菌是目前口腔科手机有效的灭菌方法,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起到很好防止交叉感染的效果.
作者:常香远;宁克勤;陈远芳;金爱琼 刊期: 2007年第16期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里,语言学习中的四项基本技能常被论及.然而,第二语言习得中词汇的教与学却被人们忽略了.本文提出在外语教与学中词汇这一独特视角,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词汇学习的有效策略.通过具体详尽的描述,笔者意在突出词汇在习得和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
作者:高燕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首位晋升制与末位淘汰制是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基础上采取排序形式所获得前与后的排序,并根据排序情况给予相应奖惩的两种激励制度[1].目前,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强势管理制度,在企业、公司、医院、国家行政机关应用已较为广泛,在增强组织竞争力,提高组织功效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对员工造成的不稳定、不安全、易受挫等不良情绪和影响也逐渐显现.因此,为弱化不良影响,减少负性刺激,增强正性引导,将首位优先制与末位淘汰制并用,促进了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良性运转和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
作者:张萍;陈松;郑聪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水银体温计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测量体温,体温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体温计示值的准确可靠对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调查了解临床护士对水银体温计检测认知的现状,探讨规范体温计检测,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元国芬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国及日本两国各150位中老年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只进行一般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步实施健康教育.2年后,采用生存质量指数评定量表(SF-36QOL),分别对两国妇女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国观察组生活质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中老年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可提高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对生活质量也有影响.
作者:杨晓涛;黄秀凤;刘琼玲;长弘千惠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临床上经常由于特殊情况导致停电,使一些抢救机器不能正常运转,不仅延误病人的抢救时间,而且易导致医疗纠纷.现介绍一种简易吸痰器的制作,可以作为临床上抢救时的紧急备用品.
作者:霍红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为了更系统便捷地完成使用手术资料,我科从2004年起使用ACCESS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周怡;吴枚禅;李凤姣;卢云媚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是指在护理专业的某一特殊领域内,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硕士或博士水平,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护理知识和技能丰富的实际临床经验的专家型临床护理人员[1].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升,使得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服务领域的需求日益扩展并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趋提高.在这种医疗卫生背景之下,加大力量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CNS,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者:王斌全;李洁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护士长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影响护士长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完善护士长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作者:高靖芹;杨辉;宋丽萍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保留灌肠法是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灌注肠道杀菌剂等治疗.在儿科保留灌肠尤为常用.由于小儿用药量少、患儿不配合等客观因素,使得在治疗过程中用药的精确性和操作的快捷性两方面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包燕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检测所有HBV感染产妇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77例阳性者中有42例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疗法,为联合组;35例只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为乙肝疫苗组.所有婴儿1岁时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结果]婴儿1岁时,联合组的HBsAb阳转率(80.95%)明显高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组(57.14%,x2=5.16,P<0.05).[结论]对HBV感染产妇所生的新生儿PBMC感染HBV后,及早采取护理干预,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可以取得较好的阻断效果.
作者:闫香芹;楚秀菊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组织损害,并常伴有餐中、餐后、睡眠期间出现剧烈咳嗽、咳痰,甚至哮喘发作[1],长期被误认为呼吸系统疾病发作.我科收治1例以右侧自发性气胸为主要症状的病人,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并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下段射频治疗后症状改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娜;韩华;徐笑飞;史蕊;马骏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数字图书馆10年内的文献资料,按照入选标准的要求筛选相关文献,选择合适的效应指标进行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共有6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选用危险度差值(RD)和相对危险度值(RR)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对RD值,干预组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合并后的率差为32%,95%可信区间为24%~41%;针对RR值,干预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合并后的RR值为1.72,95%可信区间为1.42~2.09.[结论]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促进健康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作者:谷利斌;于明明;李小妹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联合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病人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脊髓损伤致截瘫病人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术后常规给予营养神经治疗;B组术后在常规营养神经治疗的同时行高压氧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定,检测血中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B组病人脊髓损伤功能改善、SOD、EGF升高及LPO降低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联合功能锻炼可促进脊髓损伤病人功能恢复.
作者:邓海涨;张雪梅;文琳钊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综述了心脑血管病的预防策略、预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护理人员在疾病预防中的特殊作用,提出当前在社区和农村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加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作者:孟萌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骨折卧床病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便秘,由此导致腹胀、腹痛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给病人的饮食、睡眠及疾病的康复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经济负担,因此骨折后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中的一项措施.
作者:郝玉玲;高绍慧;李春兰;栾树荣;盛莉莉;朱云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术后卧床72 h以上老年病人使用压力抗栓泵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术后卧床72 h的老年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压力抗栓泵进行辅助治疗.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抽血检测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结果]术后卧床72 h以上老年病人应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明显,对病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后卧床72 h以上老年病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应使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黄颖;薛柏余;于雪 刊期: 200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