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学诊断, 风湿病学, 中华医学会, 治疗指南, 大读者, 中国, 出版
摘要:编者按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病学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第2版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出版之前在本刊逐篇地先行发表是希望能让广大风湿病的读者率先了解,以利<指南>能起到促进中国风湿病发展的作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重视对银屑病关节炎的认识与诊治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关节炎或脊柱关节病.早在1818年,Alibert就描述了银屑病皮疹与关节症状伴随出现,1888年Bourdillon做了更详细的描述,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人们总是将PsA与类风湿关节炎(RA)混为一谈.直到196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根据PsA的临床特征以及绝大多数PsA患者为血清类风湿因子(RF)阴性等特点,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从RA中区分出来,归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1]).

    作者:黄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57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符合2002年p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患者,并采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和X~2检验与既往各研究组进行比较.结果 ①573例pSS中女性占91.4%,平均发病年龄显著早于国外患者[(39.0±13.7)岁与(52.7±0.9)岁,P<0.01].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达48个月.②口干(84.5%)是pSS常见的症状,其次是眼干(70.0%),但均低于国外报道(P<0.01)口干燥症、干燥性角结膜炎及唇腺活检的阳性率高(分别为91.9%、94.8%和90.7%).③pSS合并系统损害者达91.4%,其中发热41.0%、肌炎4.9%、心包积液14.8%、肺部受累42.3%、肾脏受累33.5%、甲状腺受累32.7%、胰腺受累5.6%,发生率均高于国外研究(P<0.01);而乏力、淋巴结肿大及雷诺现象低于围外研究(P<0.01).④预后危险因素包括肺动脉高压、高IgM血症、肝功能损害及间质性肺疾病.结论 本组pSS患者的发病年龄、系统受累状况、自身抗体谱及死因构成均明显不同于国外患者.肺部和肝脏损害是中国人pSS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颜淑敏;张文;李梦涛;赵岩;曾小峰;张奉春;董怡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炎症性肌病遗传学研究概况

    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sitis,IIM)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未知因素引起的肌肉炎症导致的慢性肌无力.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血清中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活检肌肉有炎性改变和一些患者中出现特征性的皮疹.IIM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但是有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现在的观点认为遗传因素自身不足以引起疾病的发生,而是有遗传倾向的个人暴露于环境因素引起疾病的发生.

    作者:高香;吕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膜突蛋白及其抗体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 通过抗膜突蛋白单克隆抗体(MmAb)介导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损伤模型,探讨膜突蛋白及其抗体在肺血管损伤和肺动脉高压(PAH)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MmAb及TN-α+MmAb作为实验组分别作用于HPMEC,在不同时相应用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膜突蛋白表达量,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膜突蛋白抗原表达量和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同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评判HPMEC形态和功能的变化,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TNF-α作用后HPMEC上清液中和细胞膜表面的膜突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②TNF-α+MmAb组致HPMEC凋亡率显著高于TNF-α组(31.4%与14.1%,P<0.01),亦显著高于MmAb组(31.4%与3.89%,P<0.01);③TNF-α+MmAb共同作用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HPMEC骨架结构F-actin功能丧失、逐渐出现核浓聚和细胞凋亡,在电镜下可见HPMEC微绒毛明显减少,近乎消失.结论 HPMEC有膜突蛋白表达,在TNF-α作用下细胞外可检测到膜突蛋白,MmAb可以对HPMEC造成损伤,主要表现为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出现骨架蛋白结构改变和早期凋亡.

    作者:李梦涛;尹雷;王迁;郑文洁;何建国;曾小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序言:雅培园地近期主题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以关节滑膜为主)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统计,全球成人RA的患病率约达0.5%~1%.RA具有很高的致残性,可使患者的身心健康遭受严重损害,并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RA患者尽早获得有效治疗并回归社会,其意义不言而喻.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皮肤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来氟米特(LEF)、甲氨蝶呤(MTX)以及小剂量MTX和LEF联合治疗(MTX+LEF)对银屑病关节炎(PsA)皮肤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个中心的开放性临床对照研究.选确诊的PsA患者,接受MTX、LEF、MTX+LEF中的任何一种治疗方案.治疗24周.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ASI)提高50%、75%(PASI 50、PASI 75)为银屑病皮损疗效指标,对皮肤病变进行评估;并分析皮肤病生命质量指数(DLQI)、健康评估问卷(HAQ)的变化.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24周时MTX、LEF、MTX+LEF组达到PASI 50改善的比例分别为92%、50%、94%;达到PASI 75的比例分别为75%、31%、83%.研究终点时达到PASI 50和PASI 75改善的比例在LEF组显著低于MTX和MTX+LEF组(P<0.05). 24周后3组HAQ得分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联合治疗组HAQ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MTX组.MTX组和联合治疗组PASI和DLQI得分显著低于基线水平(P<0.05). MTX、LEF、MTX+LEF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39%、35%,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3种治疗方法 对PsA的皮肤病变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小剂量MTX和LEF联合治疗PsA的皮肤病变比单用LEF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张改连;黄烽;张江林;李小峰;张莉芸;郝慧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编者按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病学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第2版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出版之前在本刊逐篇地先行发表是希望能让广大风湿病的读者率先了解,以利<指南>能起到促进中国风湿病发展的作用.

    作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实践和研究观察中病情监测的建议

    在临床实践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病情评估常依赖于经治医师的经验,不同的医疗中心和医师间往往差异较大.为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对这些患者进行评估,意大利Pisa大学内科学系风湿病组Mosca等代表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了一套较为详细的推荐意见,将于近期在Ann Rhe Dis 杂志发表.

    作者:冯学乓;孙凌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调节性T细胞平衡调控研究进展

    调节性T细胞是人类执行外周免疫耐受功能的主导细胞,调节性T细胞群主要有2个来源,胸腺产生与外周分化,其中外周调节性T细胞占绝对优势.目前认为调节性T细胞快速大量生成的同时,又被大量清除,正常情况下其数量和功能基本维持稳定,保持着整个调节性T细胞群的动态平衡.大量研究与临床资料证实,外周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异常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对调节性T细胞生命过程认识的深入,针对调节性T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的提高,调节性T细胞靶向治疗也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孙甲峰;王俐;李向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致气道严重狭窄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复发性多软骨炎(RP)的临床表现以及气道受累的特点和治疗策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RP合并严重气管狭窄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为33岁女性,以咳嗽、声嘶、气短起病,3个月后确诊RP,此时已经出现严重的气管狭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 RP出现呼吸道受累并不少见,部分患者为首发症状.临床上应高度重视RP气道受累的早期诊治.否则预后不良.

    作者:张丽卿;董瑞生;孙小鹉;张丽萍;宋子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不良反应, 提高在临床上使用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规范化治疗RA时,对应用糖皮质激素的认识.方法 记录226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治疗,分为未用GCs治疗组、联合GCs的小剂量组(≤10mg)、中剂量组(11~30mg),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比较3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24周,71例未用过GCs组发生皮疹、口腔溃疡、肝损害、血白细胞减少的分别17%、16%、24%、17%;72例小剂量组分别为3%、4%、7%、7%;34例中剂量组分别为3%、3%、9%、3%,小、中剂量组与未用过GCs组相比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中剂量组发生骨质疏松、非外伤骨折、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分别为32%、18%、35%、38%、29%,与未用过GCs组相比发生率均明显增加(P<0.05).小剂量组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率较未用GCs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GCs治疗RA,皮疹、肝损害、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小剂量GCs治疗者对骨密度、血糖和血压的影响不明显;中剂量GCs治疗发生骨质疏松及非外伤骨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风险增加.

    作者:丁从珠;汪悦;王红;梁军;孙凌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B细胞刺激因子受体融合蛋白改善BXSB狼疮鼠病变的研究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B细胞刺激因子受体融合蛋白(BAFF-R-IgG4mut)对狼疮鼠病变的影响.方法 100μ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200 μg人IgG4和100 μg BAFF-R-lgG4mut融合蛋白分别经腹腔注入10周龄BXSB狼疮鼠,每周注射3次,共注射5周.分别检测狼疮鼠外周血BAFF水平、外周血和脾脏组织中B220~+CD5~-B细胞、CD3~+CD4~-CD8~+T细胞和CD3~+CD4~+CD8~-T细胞的表达,检测尿蛋白、IgG型抗双链DNA(dsDNA)抗体、肾脏病理损伤指标和狼疮鼠的存活率.以方差分析和X~2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实验组9、10、12、15周龄鼠外周血BAFF水平分别是(2.0±1.6)ng/ml、(4.1±2.2)ng/ml、(3.7±1.9)ng/ml、(3.9±1.8)ng/ml,较对照组下降(P<0.01);外周血、脾脏组织中B220~+CD5~-细胞比率较埘照组下降(P<0.01),蛋白尿、IgG型抗dsDNA抗体产生减少,IgG在肾组织沉积及肾组织病理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存活率较对照组延长(P<0.01). 结论 BAFF-R-IgG4mut融合蛋白改善BXSB狼疮鼠病变.

    作者:丁涵露;王莉;倪兵;高闻达;钟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患者女,82岁.因四肢散在皮下结节15余年,加重20 d于2008年10月9日入院.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散在皮下结节,主要分布于四肢伸面,为红色高于皮面结节,直径1~2 cm,初发时为皮肤红肿热痛,逐渐变化为内有硬结的红色结节,偶有疼痛.边界清楚,无破溃,无瘙痒.

    作者:王媛;郑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与外周血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及重叠其他结缔组织病的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唇腺组织中BAFF受体(BAFF-R)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和研究BAFF在S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将唇腺组织BAFF-R水平检测作为SS病理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确诊pSS患者和与类风湿关节炎(RA)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的SS患者唇腺组织及外周血样本各15例,并选择15例非SS颌面部手术患者的正常唇腺组织及外周血作为对照.同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唇腺组织BAFF-R表达情况,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l9~+B淋巴细胞表面BAFF-R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中可溶性BAFF的水平.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对照组15例唇腺组织BAFF-R弱阳性着色相比,13例占87%的pSS患者唇腺组织中BAFF-R特异性染色旱强阳性;SS患者外周血中CDl9~+B淋巴细胞膜表面BAFF-R表达和血清中可溶性BAFF均高于对照组[(21.4±4.6)%与(4.0±1.6)%,P<0.01;(7.5±2.3)ng/ml与(2.0±0.8)ng/ml, P<0.01].而15例与RMSLE重叠的ss患者,其唇腺组织的BAFF-R的表达占75%,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膜表面BAFF-R的表达为(23.3±5.0)%.其血清中可溶性BAFF的表达为(7.8±1.9)ng/ml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但与p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SS患者唇腺组织与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膜表面BAFF-R以及血清可溶性BAFF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可能通过激活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参与SS的发病过程;检测唇腺组织B淋巴细胞膜表而BAFF-R可能有助于SS的诊断和疾病活动的判定.

    作者:杨西超;朱平;王彦宏;樊春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P-糖蛋白与类风湿关节炎多药耐药的相关研究

    目的 检测P-糖蛋白(P-gp)在类风湿关节炎(RA)初发未治组、治疗有效组及难治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分析RA患者的病程、用药时间与P-gp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P-gp与难治性RA多药耐药的相关性和难治性RA多药耐药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按照入组标准收集健康人20名,RA初发未治组、治疗有效组及难治组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法榆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gp.分析P-gp表达水平与RA治疗有效组及难治组患者的病程和用药时间的相关性.所有数据经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A初发未治组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荧光值(4.26±0.74)表达与健康对照组(4.03±0.34)相比无明显增加,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RA治疗有效组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荧光值(6.74±0.23)表达与健康对照组及RA初发未治组相比有轻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0,P<0.05);RA难治组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荧光值(13.10±0.33)表达与健康对照组、RA初发未治组及RA治疗有效组相比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0,P<0.05);P-gp表达水平与RA患者的病程、用药时间均无相关性(r=0.380,P>0.05).结论 RA患者末接受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前P-gp耐药蚩白表达无增高;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在治疗RA的同时,可诱导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P-gp表达升高,导致RA患者耐药;P-gp参与难治性RA多药耐药,可能是难治性RA多药耐药形成机制之一;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表达水平与病程和用药年限无明显关联.

    作者:陈进伟;阳婕;毛妮;曾艳;谢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基于Au蛋白芯片技术的狼疮肾炎患者尿蛋白标志物研究

    目的 寻找狼疮肾炎(LN)患者尿蛋白标志物,探讨基于Au蛋白芯片技术预测LN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及Au蛋白芯片检测166例LN患者和对照者尿蛋白指纹图,通过t检验评价蛋白表达差异性,筛选LN患者尿标志蛋白并结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建立诊断模型,评价其预测LN的价值.对部分筛选的差异蛋白通过比对标准蛋白质谱数据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LN患者与对照者尿中差异蛋白质峰有24个(t值为-6.44~10.14,P<0.05),通过BPS软件筛选4863、9744、8762、33 832、67 403和80 806质荷比(m/z)蛋白质建立的ANN模型预测LN的灵敏度为100%(26/26),特异度为95%(38/40).其中5个11 700、22 509、33 832、67 403和80 806 m/z蛋向与标准蛋白质谱比对显示可能为β_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α_1-微球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结论 基于Au蛋白芯片技术的尿蛋白指纹图谱检测在LN的早期警示、判断蛋白尿类型及指导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姜伟;杨永长;肖代雯;韵雪雪;刘华;黄文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B细胞活化因子/增殖诱导配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NF family,BAFF)是Schneider等于1999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的新成员,又叫做B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1-2]).BAFF是由28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3 000的Ⅱ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内区、跨膜区、胞外区3个部分.其N端的1~46位氨基酸为胞内区片段.47~73位氨基酸为跨膜区片段,其余为胞外区片段~([1]).

    作者:祁敏;魏显招;戴生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白细胞介素-18在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IL)-18在骨关节炎(OA)患者和非OA患者滑膜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取OA患者(22例)与非OA患者(8例)关节滑膜组织,分别原代培养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2组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定性观察IL-18在2组滑膜细胞问表达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ELISA检测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为(63.9±21.4)pg/ml, 非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为(17.7±1.5)pg/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4,P<0.01);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显示在OA患者滑膜细胞中IL-18蛋白的表达呈阳性.胞质为棕黄色深染,而在非OA患者滑膜细胞中胞质淡染.结论 IL-18在OA关节滑膜细胞中表达上调, 提示IL-18可能直接参与了OA的发病过程.

    作者:王凤龙;江建明;肖军;杨德鸿;王飞;付兆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微小RNA-146a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微小RNA-146a(miR-146a)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脂质体转染化学合成的miR-146a,~3H掺入法检测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IL)-8及IL-6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滑膜成纤维细胞中miR-146a靶分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IL-受体相关激酶(IRAKI)的mRNA水平.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阴性对照小RNA相比,miR-146a转染后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2015±545与8799±1922,P<0.01),IL-8及IL-6分泌受到明显抑制[(153±49)pg/ml与(311±123)pg/ml,P<0.01和(295±95)pg/ml与(459±126)pg/ml,P<0.05].定量PCR检测IRAK1的mRNA水平显示,miR-146a转染可明显下调滑膜成纤维细胞IRAK1的表达(0.28±0.07与1,P<0.01).结论 miR-146a可能通过下调IRAKI表达,进而抑制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L-8、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发挥抑制RA滑膜炎症的作用.

    作者:张晓苹;李茹;王世瑶;穆荣;刘燕鹰;慈春增;栗占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