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崎病患儿血清血栓调节蛋白变化的临床价值

李亚蕊;刘晋婷;李波

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血栓调节蛋白, 冠状血管
摘要:目的 检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观察血栓调节蛋白和血小板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KD组58例,男性34例,女性24例,其中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损害组25例,非冠状动脉损害组33例.健康对照组30名健康儿童,男性17名,女性13名.TM浓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KD组患儿TM含量值升高,3组TM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T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KD急性期比恢复期TM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TM含量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组患儿TM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TM在KD组明显升高,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其在心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内皮细胞抗体在白塞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白塞病(B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并分析该抗体与BD患者临床特点及与其他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底物抗原,检测73例白塞病患者、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35例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62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和40名健康献血员血清中的AECA,并评价其与BD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AECA在BD患者中的敏感性为54.8%,特异性为87.2%.与SLE患者(8%)、SSc患者(9%)、RA患者(10%)、系统性血管炎患者(27%)及正常对照(2%)相比,BD患者血清AECA的阳性率(54.8%)明显增高(均P<0.01).②在BD患者中,ANA及其他常见自身抗体、低补体血症、蛋白尿等发生率分别为(5.5%、1.4%、11.O%、6.8%),明显低于疾病对照组(p<0.01). ③AECA阳性BD患者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AECA阴性患者(P<0.01).结论 AECA在BD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该病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作者:贾汝琳;李茹;李永哲;卢靓;贾园;栗占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易发生早发动脉粥样硬化(prematureatheresclemsis:年轻患者,<50岁即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1,2]当然一些传统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但这些因素并不能完伞解释SLE患者如此高的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1].

    作者:郑辉;吕良敬;杨程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引发结核二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州拈抗剂治疗引发结核的认识.方法 报道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经TNF-α拮抗剂治疗后发生结核病的临床情况,并复习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在3个月内接受4次英夫利昔3 ms/ks静脉注射治疗后出现右锁骨上淋巴结结核,手术切除及四联抗结核治疗后痊愈.病例2接受依那西普25 mg皮下注射2次/周治疗1.5个月后发生肺结核瘤,手术切除后好转.文献复习显示TNF-α拮抗剂治疗可增加结核的发病率,英夫利昔的致结核作用强于依那西普,发生结核的患者多为老年人,肺外结核及播散性结核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TNF-α拮抗剂治疗可增加结核的发病率,治疗前结核筛查、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监测结核的发生很有必要.

    作者:梁东风;张江林;黄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白塞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八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许多结缔组织病的一种重要并发症[1],合并结缔组织病的PAH比其他类型的PAH具有更高的病死率[2],一旦被诊断,治疗困难,预后不良[3].为了了解白塞病(Belacet's disease,BD)合并PAH的状况及转归,对北京协和医院8例BD合并PAH的临床特点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魏华;茹晋丽;何俊梅;王莉;曾小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高频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病变的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BA)及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累及外周关节和中轴关节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和比较RA、AS患者与健康人髌上囊、滑膜、股骨髁软骨及软骨下骨皮质的超声检查结果,发现RA、AS患者膝关节的病变高频超声检查所示特征及应用超声为临床辅助诊断RA、AS及其疗效评价.

    作者:聂宏娟;王战业;石磊;张翠明;王秋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200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建设

    200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发表了纤维肌痛综合征(FM)治疗建设,这是第一次在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基础上提出的关于FM治疗的指南性文章,对FM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Ann Rheum Dis, 2008,67:536).

    作者:李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风湿病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诊治值得关注

    风湿性疾病可造成多系统多脏器功能损害,近年来,随着对原发病诊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继发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GIOP)越来越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作者:张学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关节病中出现银屑病加重或新发二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治疗关节病的疗效以及加重或新发银屑病的原因.方法 分析2例使用TNF治疗过程中出现银屑病加重和新发银屑病的关节病[1例为银屑病关节炎(PsA),1例为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特点,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1例PsA患者在使用抗TNF过程中出现银屑病皮损加重,停药后缓解,加用后再次出现皮损加重;1例确诊的AS使用抗TNF过程中出现新发银屑病,停药后皮损消失,再次使用后皮损再次出现.结论 抗TNF是治疗脊柱关节病(SpA)等关节病的有效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银屑病皮损,停药后可以减轻,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冷晓梅;徐东;张奉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伴皮疹口腔及外阴溃疡的淋巴瘤被误诊为白塞病一例

    淋巴瘤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上极易导致误诊,本文报道1例伴皮肤黏膜损害的淋巴瘤被误诊为白塞病(Behqet's disease,BD)患者的情况,以引起大家对淋巴瘤皮肤黏膜损害的重视.

    作者:丛晓亮;徐霞;戴生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一例

    成人斯蒂尔病(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AOSD)是类风湿关节炎(dleumatoid anthritis,RA)的一个特殊亚型,一般来说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相对敏感和有效,预后相对良好.但是有少数的患者用多种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需要用大剂量的激素长期治疗,撤药困难,终导致严重感染或呼吸窘迫等严重的结局.本文报告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一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上海中信国健药业生产)成功治疗1例难治性AOSD患者.

    作者:沈凌汛;余立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川崎病患儿血清血栓调节蛋白变化的临床价值

    目的 检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观察血栓调节蛋白和血小板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KD组58例,男性34例,女性24例,其中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损害组25例,非冠状动脉损害组33例.健康对照组30名健康儿童,男性17名,女性13名.TM浓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KD组患儿TM含量值升高,3组TM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T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KD急性期比恢复期TM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TM含量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组患儿TM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TM在KD组明显升高,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其在心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亚蕊;刘晋婷;李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工合成gp210多肽抗原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应用

    目的 尝试用gp210抗原的羧基末端氨基酸序列合成多肽做抗原,探索一种简单实用的抗gp210抗体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棋盘试验法建立抗gp210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分别用ELISA方法与免疫印迹法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与对照组的抗gp210抗体.结果 gp210抗原的工作浓度为5 μg/ml.血清抗gp210抗体的吸光度(A)值>0.61(x+3s)为阳性.两种方法在检测抗gp210抗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二者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r=0.868,P=0.000).结论 人工合成gp210多肽抗原与天然纯化抗原敏感性和特异性基本一致,可以用于临床检测抗gp210抗体.

    作者:高丽霞;张奉春;刘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一般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建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了解其一般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集RA患者的骨髓标本,经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法分离、纯化获得其B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状况、免疫表型分析及增殖能力检测,并对BMSCs进行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形成分析.结果 来自RA患者的BMSCs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表型鉴定CIM5阴性,SH2(CD105)、CD71、CD44阳性,其增殖能力和CFU-F形成能力与源于正常供者的BMSCs相当.结论 RA患者骨髓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MSCs,来源于RA患者的BMSCs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能力,在细胞形态、集落形成能力以及细胞免疫表型方面与正常供者的BM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马丽辉;乔振华;李小峰;张莉芸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累及大中动脉六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合并大、中动脉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以提高对CSS合并大、中动脉病变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且合并大、中动脉病变的6例CSS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CSS累及大、中动脉病变的类型有闭塞、狭窄、栓塞、夹层、假性动脉瘤、动脉炎及动脉周围炎等.累及的动脉可包括冠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肠系膜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动脉、主动脉及四肢动脉等.CSS累及大、中动脉病变似乎与年龄、病程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无关.早期积极应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绝大部分患者预后好,部分患者需要手术及抗凝治疗.CSS累及冠状动脉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结论 CSS可以累及大、中动脉,且累及的动脉十分广泛,动脉病变类型多样,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作者:刘冬舟;赵岩;曾小峰;张奉春;谭艳红;洪小平;孙保东;肖学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ly T ceIIs,Tregs)是一组天然存在或诱导成熟T细胞而产生的具有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Tregs中主要的亚群.1995年sakaguchi等首次报道后,有关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已涉及到各个领域,本文就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丹丹;孙凌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1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血浆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1(MCP-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脏器受累及病情严重性的关系,探讨检测血浆MCP-1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95例SLE患者血浆MCP-1水平,并与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 血浆MCP-1水平在SLE患者为(849±289)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26±266)pg/ml(P<0.01);在SLE患者,血浆MCP-1水平在有狼疮肾炎(LN)者明显高于无LN患者(P<0.01),并发狼疮脑病的患者也明显高于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P

    作者:吴凤霞;武丽君;青玉凤;刘宁涛;谢传美;杨明辉;周京国;袁国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

    德国风湿免疫研究中心的Listing等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在心力衰竭发生风险上是利大于弊(尤其是不合用糖皮质激素或环氧化酶2抑制剂时),且不增加心力衰竭高危人群恶化的风险(Arthritis Rheum,2008,58:667-677).

    作者:张碧莹;刘湘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CD4+Foxp3+T淋巴细胞的调节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内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Foxp3+T淋巴细胞及人脐带MSC移植对MRL/lpr鼠脾脏和淋巴结CD4+Foxp3+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血缘相关供者骨髓中分离培养MSC移植治疗5例SLE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前后外周血CD4+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7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SLE患者和正常人骨髓MSC按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72 h,检测共培养后PBMC中CD4+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MRL/Ipr鼠输注脐带MSC后检测脾脏和淋巴结CD4+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 SLE患者异基因骨髓MSC移植后1周外周血CD4+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4.8±1.6)%和移植后3个月(6.0±2.6)%均较移植前(2.1±1.2)%明显升高(5例,P<0.05).正常骨髓MSC与SLE患者PBMC共培养后CD4+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狼疮MSC也可上调SLE患者CD4+Foxp3+T淋巴细胞水平,但作用较正常MSC弱(P<0.05);正常MSC培养上清也可上调SLE患者PBMC中CD4+Foxp3+T淋巴细胞水平,但作用弱于MSC:PBMC=1:1组(P<0.05).MRL/Ipr鼠经1次或3次脐带MSC移植后脾脏CD4+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但淋巴结CD+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低(p<0.01),1次和3次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异基因甚至异种MSC移植可上调SLE患者或MRL/Ipr鼠CD4+Foxp3+T淋巴细胞水平,同时体外试验也得出相同结论,且体外上调作用呈一定剂量依赖性,CD4+Foxp3+T淋巴细胞水平上调可能是MSC移植治疗SLE有效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盛楠;张华勇;顾志峰;徐婷;金鸥阳;孙凌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羟氯喹诱发银屑病一例

    羟氯喹是一种抗疟药,常见的副作用是视网膜病变,其他少见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粒细胞减少、皮疹等,我院收治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应用羟氯喹诱发银屑病表现者,经文献检索未见相关报道,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遵芳;梁希军;杨立新;龚宝琪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依那西普治疗降低强直性脊柱炎外周血T细胞活性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Etanercepl)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10例健康志愿者,40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给予依那西普(50 mg,皮下注射,每周1次)或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分别检测分泌TNF-α、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的细胞数量.WST-1法检测T细胞增殖.结果 依那西普治疗后,分泌TNF-α的单核细胞数量减少;抗CD3和抗CD28抗体刺激后,分泌IL-2和IFN-γ的T细胞数量减少.CD4+/CD8+T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抗TNF-α的治疗降低了AS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活性,改善了AS患者病情.

    作者:庞莉萍;王丽莎;郝慧琴;索塔林;方显峰;贾俊英;黄烽;唐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