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选择素E在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中的表达

姜波;吴红;陈世锋;吴隆敬

关键词:细胞黏附分子, E选择素, 可溶性,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关节炎, 类风湿, 皮肌炎
摘要: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血清中两种可溶性黏附分子(sAM)--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选择素E(sE-selectin)的水平,并揭示两种sAM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三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30例非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血清中sICAM-1、sE-selectin的含量,并分析两种sAM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所测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包括3个组)血清中sICAM-1、sE-selectin水平较非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RA组患者血清中sICAM-1与类风湿因子(RF)呈正相关.PM/DM组患者血清sE-selectin水平与肌酸激酶(CK)值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sICAM-1和sE-selectin参与了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发病过程.异常升高的sICAM-1、sE-selectin水平可反映某些类型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病(RA、PM/DM)的活动程度.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选择素E在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血清中两种可溶性黏附分子(sAM)--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选择素E(sE-selectin)的水平,并揭示两种sAM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三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30例非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血清中sICAM-1、sE-selectin的含量,并分析两种sAM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所测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包括3个组)血清中sICAM-1、sE-selectin水平较非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RA组患者血清中sICAM-1与类风湿因子(RF)呈正相关.PM/DM组患者血清sE-selectin水平与肌酸激酶(CK)值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sICAM-1和sE-selectin参与了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发病过程.异常升高的sICAM-1、sE-selectin水平可反映某些类型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病(RA、PM/DM)的活动程度.

    作者:姜波;吴红;陈世锋;吴隆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皮肤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较少见,近日我院收治了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霜;杨程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Ⅱ型胶原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及口服Ⅱ型胶原对其的影响

    目的了解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及口服鸡CⅡ对血清中抗CⅡ抗体的影响.方法以鸡CⅡ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0名健康献血者、113例活动期RA患者,其中病程≤1年的早期患者30例;同时检测19例患者在口服鸡CⅡ90μg/d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后血清中的抗CⅡ抗体水平.结果①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阳性率为37.2%(42/113),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2.9%(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早期RA患者抗CⅡ抗体阳性率73.3%(22/30),而病程>1年的RA患者抗CⅡ抗体阳性率为24.1%(20/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比较抗CⅡ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其他相关指标:抗CⅡ抗体阳性组42例,阴性组71例,两组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分别为83.3%(35/42)和43.7%(3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5%(38/42)和52.1%(3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抗CⅡ抗体阳性组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抗CⅡ抗体阴性组;两组在日常生活能力及骨质破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口服CⅡ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后,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患者抗CⅡ抗体明显升高,尤其在早期RA患者有较高的阳性率;抗CⅡ抗体阳性患者RF、抗CC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同时ESR、CRP亦明显升高;口服CⅡ治疗后抗体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因此,抗CⅡ抗体在RA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判断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口服CⅡ对CⅡ抗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徐建华;连莉;王芬;徐胜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抗β2-GP Ⅰ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特点的关系及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2例SLE患者、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30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和40名正常人血清中的抗β2-GPⅠ抗体水平.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L)等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特点(如:血栓、流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和Spearman检验.结果抗β2-GPⅠ抗体在SLE中敏感性为21.4%(24/112),特异性为88.6%,在RA和SS敏感性分别为15.0%(6/40)和6.7%(2/30),40名正常对照均为阴性.抗β2-GPⅠ抗体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P<0.01),与ACL-IgG和IgM型水平呈正相关(r=0.479,P=-0.032;r=0.400,P=0.045).抗β2-GPⅠ抗体与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抗β2-GPⅠ抗体在SLE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且可能在SLE的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联合检测ACL与抗β2-GP Ⅰ抗体能够辅助诊断SLE伴血栓形成.

    作者:宁新荣;赵义;刘宗平;栗占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假性肠梗阻及输尿管肾盂积水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假性肠梗阻(IPO)及输尿管肾盂积水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05年SLE并发IPO患者10例,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病情活动情况及受累脏器、病程、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以肠梗阻为首发者3例,同时伴输尿管肾盂积水者7例(7/9),膀胱壁增厚、毛糙5例(5/9),伴有胆囊壁增厚或壁毛糙者6例(6/8).抗核抗体阳性10例,抗dsDNA抗体阳性6例,抗SSA抗体阳性6例,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阳性5例,抗心磷脂抗体IgG阳性4例(4/7).所有病例均有血清补体C3和C4的降低.肠梗阻症状均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左右缓解.结论IPO常与输尿管肾盂积水及胆囊壁增厚相伴发,提示由内脏平滑肌受累本身运动障碍所致,及时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预后非常重要,应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干预.

    作者:钱龙;李向培;厉小梅;汪国生;单曙光;陶金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源于其基本病理改变--血管炎.近年来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参与介导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1].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有可能涉及SLE的病理损伤过程.本研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LE患者和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heral blood nuclear cells,PBMCs)MMP-9及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李守新;王晓慧;黄睿;刘雯;刘晓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磷脂抗体与抗活化蛋白C抵抗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APLs)与抗活化蛋白C(APCR)的关系.方法APCR检测以受检血浆加入活化蛋白C(APC)后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未加APC血浆的APTT的敏感比值(APC-SR)表示,当APC-SR<2.0为APCR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L)检测和抗β2糖蛋白(β2GP)-Ⅰ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狼疮抗凝物(LA)采用激活的APTT测定法.结果LA与APCR有显著相关性(x2=16.332,P=0.008);而ACL-IgG、ACL-IgM和ACL-IgA 3种ACL亚型均与APCR无统计学关系(x2=0.674,P=0.412;x2=2.978,P=0.071;x2=3.546,P=0.06);抗β2GP-Ⅰ抗体与APCR之间有显著相关性(x2=6.179,P=0.012).APCR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的血栓形成及反复流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47,P=0.007).同时含有两种以上抗磷脂抗体17例(42.5%),APCR发生率达70.6%;血栓和/或反复流产64.7%,与含有-种APLs的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LA和抗β2GP-Ⅰ抗体与APCR密切相关,APLs对蛋白C系统有抑制作用,APCR可能是诱发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APLs抗体的联合检测对并发血栓可能有预测价值.

    作者:厉小梅;李向培;汪国生;钱龙;吴竞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新基因IFIT4的亚细胞定位及干扰素-α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新基因IFIT4的组织细胞分布、亚细胞定位及干扰素(IFN)-α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FIT4 mRNA在各组织及免疫细胞中的表达;而后构建和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IFIT4融合质粒入单核细胞,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FIT4亚细胞定位;后用Western-blot、qRT-PCR检测IFN-α和CpG-A刺激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前后IFIT4、STAT1、RELB的表达差异.结果IFIT4 mRNA主要表达在免疫相关组织和CD19+、CD8+、CD14+细胞;IFIT4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其表达受IFN-α调控,CpG-A不直接参与IFIT4表达调控.结论IFIT4可能作为IFN-α效应分子在SLE免疫系统紊乱发病机制中发挥潜在致病作用.

    作者:黄向阳;顾越英;鲍春德;陈顺乐;张佳卉;沈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合并胎儿先天性畸形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妊娠伴胎儿先天性畸形多报道为心脏传导阻滞.我们遇到1例唇裂、腭裂及单房心脏无心房间隔先天性胎儿畸形,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解萍;孙茹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B27相关性葡萄膜炎

    葡萄膜是眼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含有丰富的、具有异质性的色素组织,常易出现自身免疫反应.许多结缔组织病包括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简称脊柱关节病)、结节病、白塞病、复发性多软骨炎和韦格纳肉芽肿病等均可出现眼葡萄膜炎,但脊柱关节病出现的葡萄膜炎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尤其是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B27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人们把脊柱关节病出现的葡萄膜炎统称为B27相关性葡萄膜炎.近几年,有关B27相关性葡萄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湘源;肖玉兰;李胜光;黄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微量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比)患者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尿转铁蛋白(TRU)、尿免疫球蛋白G(IGU)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不同病理类型狼疮肾炎(LN)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散射比浊法、化学放光法测定SLE患者尿α1-MG、尿MA、TRU、IGU及尿β2-MG水平,并与健康人对照,分析尿微量蛋白水平与LN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①SLE患者尿α1-MG、尿MA、TRU、IGU(P均<0.01)及尿β2-MG(P<0.05)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伴有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患者5项尿微量蛋白均明显高于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患者(P<0.05);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患者5项尿微量蛋白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尿β2-MG,P<0.01,其余P均<0.05).②Ⅳ型LN尿MA、TRU、IGU水平明显高于Ⅱ型LN(P<0.05),尿MA水平明显高于Ⅲ型LN(P<0.05),尿α1-MG水平明显高于Ⅴ型LN(P<0.05),Ⅴ型LN尿MA水平明显高于Ⅱ型LN(P<0.01).结论①尿微量蛋白能反映SLE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双重损害及损害程度,是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②多项尿微量蛋白检测提示不同病理类型LN的肾损伤程度不同.尿MA及α1-MG可能是反映不同病理类型LN肾损害差异的敏感指标.

    作者:王禹;刘林林;李艳秋;王力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人群患病率为0.5%~1%,国人患病率为0.32%~0.36%.关节滑膜炎症及由此导致的关节进行性损害、关节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为其特征.临床表现和预后呈高度异质性.RA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中约30%~50%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cocyte antigen,HLA)系统有关.HLA-Ⅱ类基因在RA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

    作者:桑道乾;李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主动脉周围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主动脉周围炎(chronic periaortitis)是一组特发性纤维炎性疾病的总称,是源自腹主动脉的纤维炎症反应扩展到腹膜后,包绕临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包括炎症性腹主动脉瘤(inflammatory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IAAAs)、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IRF)和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

    作者:尹雷;田新平;曾小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尿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狼疮肾炎复发的诊断作用

    目的探讨在成功的泼尼松和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后,引起弥漫增生型(Ⅳ型)狼疮肾炎复发的预测指标.方法收集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病例,将泼尼松和环磷酰胺诱导治疗成功的病例纳入研究对象.记录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于治疗开始后6个月时检测患者尿巨噬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追踪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结果共收集到64例诱导治疗成功的病例,经平均(27±3)个月随访,18例(28%)患者发生至少一次肾性复发,其复发的平均时间为(14±4)个月.复发组患者尿MCP-1和M-CSF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维持组.尿MCP-1和M-CSF升高,及血C3降低和抗dsDNA抗体阳性均是Ⅳ型狼疮肾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有7例患者出现血肌酐倍增(CRX2),肾性复发是CRX2的惟一预测因子.结论尿MCP-1和M-CSF持续升高是Ⅳ型狼疮肾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该研究提示监测诱导缓解患者肾组织炎症指标可有利于指导狼疮肾炎的治疗.

    作者:田少江;丁国华;贾汝汉;王学玉;褚瑰丽;陈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以多发肌内肿物为表现的结节性多动脉炎一例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是一组主要侵犯中、小肌性动脉,以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的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以发热、皮疹、多系统受累为特征[1].据报道该病也可以在多种组织内形成类似肿物的局限性假瘤为惟一的临床表现,而在肌肉内形成肿物为首发症状的PAN临床罕见,国外仅有2例报道,而国内目前尚无报道,现将所遇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范成明;王莉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β2糖蛋白Ⅰ抗β2糖蛋白Ⅰ抗体与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与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密切相关,是以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APS分为原发性(primary APS,PAPS)和继发性(secondary APS,SAPS)两大类.

    作者:张振;王美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合并结缔组织病一例

    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MCRH)为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种表现,临床罕见[1].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多发性丘疹、结节伴关节炎,常累及掌指关节,呈进行性、毁形性、无痛性,双侧对称,并伴发热和体重减轻,是组织细胞浸润的结果,约1/4的患者伴有其他器官恶性肿瘤[2],有的还伴有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硬化等[3].

    作者:张宝红;曾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rhTNFR:Fc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致炎及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益赛普(etanercept)]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免疫学机制,了解rhTNFR:Fc对RA患者血清中致炎及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比较rhTNFR:Fc和甲氨蝶呤(MTX)对这些细胞因子作用的不同,为rhTNFR:Fc治疗RA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A患者rhTNFR:Fc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NF)-γ浓度.观察rhTNFR:Fc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①RA患者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NF-γ、IL-1β、IL-6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IL-6、INF-γ、TNF-α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hTNFR:Fc治疗RA后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TNF-α、INF-γ、IL-1β、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而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提高(P<0.01).③RA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肿胀关节数及肿胀关节指数呈正相关(P<0.05).④对临床指标的分析表明,rhTNFR:Fc治疗RA疗效确切.结论rhTNFR:Fc可以降低RA患者血清中TNF-α、INF-γ、IL-1β、IL-6的水平,同时升高IL-10水平;在抑制了Th1型细胞因子的同时,增强了Th2型细胞因子的效应,从而改善RA的病情.

    作者:孙晓云;苏茵;任丽敏;贾汝琳;栗占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