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林;陆才生;余步云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称为血管通透性因子(VPF)是一种细胞来源广泛的功能性糖蛋白,它具有强大的促血管增生和增强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在胚胎发育、创伤修复、视网膜病变及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类风湿关节炎(RA)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VEGF可能是R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 ,并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
作者:王建华;吴岳嵩;徐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胶体磷酸铬32P对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的影响,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探索一条新路.方法利用Ⅱ型胶原免疫SD大鼠诱发的关节炎模型(CIA),给予胶体磷酸铬32P踝关节腔内注射,观察右踝关节左右径平均宽度、关节体积、关节指数及关节病理的变化.结果与CIA对照组相比,注射后6周右踝关节左右径平均宽度、关节体积与CIA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关节指数二者差异无显著性.组织病理学改变示滑膜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相对较轻.结论提示胶体磷酸铬32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能减轻CIA关节滑膜的增生,对CIA有一定治疗作用,可用于难治性RA的局部治疗.
作者:丁峰;李兴福;张廷国;许复郁;王淑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简称抗炎药)因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功能 ,及近年发现有预防血栓和肠癌,延缓老年痴呆发病等作用而被临床广泛应用.近30年来, 人们为提高抗炎药疗效和降低其不良反应,不同化学结构、半衰期及剂型的药物大量涌现. 面对品种繁多的药品及病情各异的患者,临床医生如何为患者选择佳药物并非易事.目前 ,在抗炎药使用上,简单从事,指征不明,盲目追新,迎合厂商的现象已非个别.临床实践说明,只了解抗炎药的药理特性,不研究受治者具体病情及对药物的反应性是不可能获得佳结果的.目前,重药不重(病)人的现象随处可见.为提高疗效,合理用药,在抗炎药和患者之间起决策作用的医生,对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作者:施桂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狼疮肾炎(LN)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肾穿病理参数对患者生存率(SR)和肾脏生存率(R SR)的影响.方法对73例作肾活检的LN患者进行随访,按WHO关于L N的病理分型进行分类.用Kaplan-Maier方法计算SR和RSR.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临床和实验室变量对SR和RSR影响的风险程度.用多变量逐步回归法分析肾穿病理参数对SR和RSR 的独立预测价值.结果 73例LN患者5年的SR和RSR分别为95.3%和8 3.3%,10年为78.8%和65.3%.不同病理组间患者SR和RSR的差异无显著性.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是否得到早期诊断和血清肌酐水平对SR和RSR均有明显的影响,而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对RSR的影响明显.肾活检病理参数中,RSR的下降与肾脏的慢性病理改变如肾小管的萎缩、肾间质的纤维化、CI>3以及肾小动脉的损伤均明显相关,而肾小管的萎缩还与SR的降低显著相关.结论早期诊断对延长LN的SR和RSR起重要作用.临床上血清肌酐和24 h尿蛋白定量的水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病理上肾脏的慢性病理改变及肾动脉的损伤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国春;吴东海;王丽英;王辉;邹和群;熊重祥;赖德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第二届华夏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学术会议于2001年11月1日至4日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继续发扬第一届华夏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学术会议的精神,加强两岸四地的学术交流,推动风湿病学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海内外华人风湿病学工作者的第一次大型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10篇.共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及美国、印度尼西亚的风湿病学界专家、学者和风湿病病友400多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除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作共同感兴趣的专题报告外,还通过分组发言专题讨论以及卫星会议等形式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和临床经验,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气氛热烈,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本次会议中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的主要学术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黄建林;陆才生;余步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 (IL-10)在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川崎病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模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活化后培养上清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IL-10的分泌量;Annexin V/P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川崎病患儿PBMC培养上清所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凝胶电泳迁移率转换实验(EMSA)检测所活化PBMC核因子NF -κB活性.结果川崎病组患者PBMC体外刺激活化后IL-6、IL-1 β、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及IL-10的分泌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培养上清所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率(38.4±7.8)%较正常组(2.8±0.8)%明显升高.抗IL-6 、TNF-α McAb、IL-1ra加入川崎病患儿PBMC培养上清,可不同程度抑制川崎病患儿PBMC 培养上清所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而抗IL-10 McAb加入川崎病患儿PBMC培养上清所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细胞反而增多,凋亡细胞的百分率高达(58.6±14.6)%.川崎病患儿PBMC刺激活化后核因子NF-κB活性显著增高.于PBMC培养上清加入IL-10,可见伴随着IL-6、IL -1β、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在PBMC中的表达降低,NF-κB活性也降低,同时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IL-10抑制川崎病患儿免疫活性细胞NF-κB 的生物活性及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IL-6、IL-1β、TNF-α产生,可能作为机体对川崎病全身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后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川崎病炎性细胞因子所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作者:付劲蓉;李成荣;周玉峰;周雅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风湿病,临床多有颈椎受累表现,但合并寰枢椎脱位这一严重并发症者较少见,我院于1999-2000年遇见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晓飞;傅建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从人表皮提取聚角蛋白微丝蛋白(filaggrin)抗原的方法,检测抗filaggrin抗体(AFA )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分布,探讨AFA对早期RA诊断的价值.方法从人表皮细胞中提取并部分纯化filaggrin抗原,经SDS-PAGE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Wes tern blot) 103例类风湿关节炎(RA)血清和140例对照血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骨关节炎(OA)等.结果本研究方法提取的filaggr in能作为AFA免疫印迹检测的抗原.103例RA病人中AFA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9%、93.7 %,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从人表皮提取和部分纯化filaggrin抗原,能满足免疫印迹检测的要求.用免疫印迹法检测RA患者的AFA抗体,对RA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临床用于RA的诊断.由于基因的变异性,不同个体的filaggrin表达强弱不同.
作者:张丽君;艾脉兴;曾小峰;甘晓丹;史艳萍;宋琴芳;冷晓梅;唐福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美容整容材料的使用日益增多,与此相关的疾病备受关注,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等.本例患者为乳房硅酮置入术后发生硬皮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海东;沈海丽;王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器官损害,尽管肝脏损害与肾、血液系统相比其临床表现不突出,但SLE引起肝损害并不少见,少数表现为严重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以往认为SLE肝损害主要为药物和/或其他合并症如感染、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引起,但事实与此相反,在有肝功能异常的SLE患者中,SLE本身造成的肝损远多于药物或其他因素引起.本文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9月收治住院的403例SLE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SLE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SLE病情活动及治疗的相关性 .
作者:谢学光;孙凌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SSA/Ro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对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中血清抗SSA/Ro抗体阳性已成为主要诊断标准之一.自从SSA/Ro抗原被发现以来,对其临床及生物学特性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作者:刘莉;张奉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脊柱的强直,而韧带附着端的病变又为其病理特征性改变,有关于AS合并高位脊髓损伤的病例还不多见,本文对1例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颈髓韧带损伤的病例进行报道.
作者:张兰玲;戴生明;韩星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主要死因之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狼疮肾炎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YP)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毒性、出血性膀胱炎等,病人耐受性差,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寻求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LN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霉酚酸酯(MMF ,商品名骁悉)作为一种新型选择性免疫抑制剂,已广泛用于狼疮肾炎的治疗.本文作者对4 8例LN患者分MMF和CYP组,就MMF和CYP治疗LN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比较.
作者:吴朝庆;吴俊峰;沈海丽;王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白塞病是一种系统血管炎,除常见的皮肤黏膜表现外,可以出现消化道、心血管、肺等多种脏器多系统损害.神经系统受累的发生率较低,多在病后数年出现,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为常见,表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脑膜脑炎、脑干损伤、器质性精神病、脊髓损害等.然而白塞病累及锥体外系引起帕金森综合征,国内外尚很少见到此类报道,本文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例白塞病所致帕金森综合征报道如下.
作者:张卓莉;李军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SSB/La是磷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8 000,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中,SSB/La抗体存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干燥综合征(SS)等病人血清中,是SS诊断标记性抗体,SSB/La抗体阳性病人97%表现为干燥综合征.SSA包括相对分子质量为60 000和52 000两条多肽链,SSA抗体阳性多见于SLE合并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病人[1,2].
作者:赵阴环;张凤山;陈顺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不同阶段骶髂关节(SIJ)炎的病理变化,提高脊柱关节病(SpA)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8例强直性脊柱炎(AS)及5例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患者行CT导引下SIJ关节内激素治疗前,先取SIJ组织.所得标本行HE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CT 0~Ⅰ级SIJ炎的uSpA病人,SIJ可见滑膜炎症(包括衬里层细胞肥大增生、疏松结缔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局灶性软骨基质减少、变性、纤维化,软骨下骨板炎症细胞浸润.CT Ⅱ~Ⅲ级SIJ炎病理变化主要为软骨严重变性、破坏,血管翳形成,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软骨下骨板破坏;CT Ⅳ级SIJ炎的病理改变则以软骨下骨板破坏,大量死骨形成,钙盐沉着为主要特点.3份标本的滑膜和软骨下骨板可见嗜酸性粒细胞(EO)比例增高.结论滑膜衬里细胞肥大增生、疏松结缔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等滑膜炎表现,局灶性软骨基质减少、变性、纤维化和软骨下骨板炎症细胞浸润、破坏,是早期SIJ炎的病理特点;在CT未出现改变以前,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王庆文;曾庆馀;陈肃标;吴名耀;蓝辉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中英风湿病学讨论会及第一届全国风湿病学专题学术会议,是为建立中国风湿病学之始.20年行将过去,回顾既往,展望未来,将有益对今后发展的思考.
作者:张乃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HLA-B2704转基因小鼠的皮肤疾病表型的研究,证实HLA-B2704在银屑病样皮肤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斑点杂交和Sout hern杂交对转基因小鼠进行筛选和鉴定,并用图象处理测定其整合拷贝数,发病鼠行皮肤HE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理和HLA-B2704的表达.结果有6 只转基因阳性鼠出现明显的皮肤银屑病样改变,皮肤HE染色可见表皮明显增生、角化,免疫组织化学表皮细胞内可见HLA-B2704高表达.结论 HLA-B2704重链可诱发转基因小鼠银屑病样皮肤病.
作者:王东;吕厚山;丁海明;张斌;陈占昆;蒋东芳;艾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羟乙膦酸钠(二膦酸盐)长期服药与间歇服药对去卵巢大鼠实验模型股骨骺板及骺板下骨小梁结构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变化,为指导二膦酸盐药物的用药方式,探讨膦酸盐类对骨质疏松的疗效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50只SD雌性大鼠分5组 ,假手术A组、去卵巢B组、去卵巢服用雌激素C组(尼尔雌醇0.1 mg*kg-1*d -1)与去卵巢间歇服用羟乙膦酸钠D组(10 mg*kg-1*d-1,用药2周 ,停药5周,重复1次)和连续服用羟乙膦酸钠E组(10 mg*kg-1*d-1,连续用药100 d).各组均在服药100 d后处死,进行全股骨骨密度测量及股骨下端不脱钙切片的骨计量学观察.结果大鼠模型的离体全股骨骨密度测定发现,间歇给药组能明显增加股骨的BMC和BMD矿物含量且去势对照组差异显著.间歇组BMD值为(41. 8±8.4) mg/cm2,去势组(31.6±7.0) mg/cm2,假手术对照组(47.6±2.7) m g/cm2,而连续给药组仅为(29.4±9.4) mg/cm2,与间歇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发现,间歇用药组骨体积值(50.2±2.5)%,连续用药组仅为(38.2±3.4)%与去势对照组相似(34.0±2.9)%,连续组与间歇组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两组间大差别在于类骨质量的多少与四环素标记率所体现的骨矿化上.两组间类骨质表面[间歇组(16±4)%,连续组(94±4)%]与类骨质宽(5.8±1. 0)、(65.0±1.7) 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减慢骨转换率而阻止骨丢失.同时的副作用有阻碍类骨质的矿化,长期连续服用会使该药的副作用蓄积,而出现实验大鼠的成骨不全. 在今后临床治疗上,尤其是前几代二膦酸盐类药物,应避免长期使用以减少其副作用.
作者:于顺禄;叶伟胜;徐瑾;李健兵;孔德诚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