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主动脉夹层与OSAS相关性研究

高凌俊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主动脉夹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多导睡眠图, 男性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并主动脉夹层(AD)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高血压并AD作为试验组,另选80例高血压病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多导睡眠图检查,分析发生 OSAS的比例,及 OSAS组与非 OSAS组间的发病特征。结果高血压并 AD组中患 OSAS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2.17% vs 20.00%,P<0.01)。高血压并AD病人中OSAS组与非 OSAS组比较显示,OSAS组病人平均年龄较非 OSAS组更小(P<0.05),OSAS组男女比例明显比非 OSAS组高(P<0.01), OSAS组 BMI指数较非 OSAS组更高(P<0.05)。结论高血压并 AD病人更易合并 OSAS;合并 OSAS的 AD病人较非 OSAS的AD病人年龄更小且肥胖,以男性为主;高血压并 OSAS可能是相对年轻男性 AD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从气虚论治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先天体质气虚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病人始终存在的病理基础,扶正益气是治疗 LADA的根本,以人参为代表的扶正益气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以调节免疫,增强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氧化应激,多靶点多途径发挥调节免疫及降糖作用。

    作者:宋郁珍;李琳;杜鸿瑶;史俊玲;刘立壮;罗东辉;刘雅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帕金森病相关性流涎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能引起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人们从侧重运动症状的研究逐步转向非运动症状的研究,非运动症状已成为 PD研究的新热点。PD的非运动症状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胃肠道系统症状(吞咽障碍、流涎等)及不宁腿综合征等。流涎作为PD病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给病人的社交、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将对 PD相关性流涎研究进展做一系统综述。

    作者:程志清;黄建平;朱文宗;赵应征;支英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探讨影响再狭窄的中医证型因素。方法入选2009年3月—201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且未服用中药的41例病人(44枚支架),2009年3月—2011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行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并接受中药治疗的37例病人(40枚支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架组、支架+中药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病变长度、管径大小,残余狭窄、支架类型、基础用药、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支架组再狭窄率31.8%(14/44),支架+中药组再狭窄率12.5%(5/40),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为主,其次为痰证。术后12个月时,支架组的血瘀证、气虚证均明显增多,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也明显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支架中药组的血瘀证、气虚证均明显减少,与支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也下降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可以减少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血瘀证、气虚证可能是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再狭窄发生率的明显下降很有可能是因为中药有效的干预了上述中医证候要素。

    作者:童晨光;祁江峡;张晓晖;朱凤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高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心脉隆注射液对高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1年—2014年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年龄<75岁,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Kil ip分级Ⅲ级~Ⅳ级)。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20例,对照组(B组)18例。两组均按《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硝酸酯类、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脉隆注射液5 mg/k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联用5 d。观察2周后两组病人的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 NT proBNP、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心脉隆注射液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志强;赵利培;李医博;张芙成;王志方;刘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右室收缩功能不全对左室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右室收缩功能不全对左室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按照右心室收缩功能分为正常组(32例)和异常组(28例),同期选取3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3组人员左右心室功能指标以及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心功能结构比较:右室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室间隔厚度(IVS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存在RVEDD增大、IVSd增厚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小现象(P<0.05)。心功能指标比较:3组 A峰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 E/A和 E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异常组和正常组Te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异常组更加明显。PW TDI模式下与对照组相比,正常组和异常组 IVSd的 Sm、Em、Am均明显降低,异常组降低水平更明显。而左心室游离壁(LVW)的 Sm、Em、Am、E/Em、均有明显升高,Em/Am明显降低(P<0.05),异常组 Sm、Em、Am降低水平更明显。收缩同步性比较:正常组和异常组病人瓣环水平 LVW达峰时间明显比健康对照组延迟(P<0.05);正常组和异常组病人瓣环水平 LVW IVS、LVW RVW以及 RVW IVS差值明显升高(P<0.05),异常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右室收缩功能不全(右室功能障碍)病人很容易通过新室间的相互作用而造成左室功能异常,影响收缩同步性。

    作者:李玉敏;张占海;张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肥厚型心肌病诊治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HCM是青年及运动员猝死的首要原因,而猝死常为首发表现,因而诊治较为困难。本研究针对此病的中西医诊治进展进行论述如下。

    作者:裴雯;董耀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2例,其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病人为试验组,其余为对照组。于治疗第7天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观察两组病人出院后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无差异。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阿司匹林反应低下(P<0.05);出院后1年随访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易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0.0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影响阿司匹林反应性,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柴晓红;庞工力;王敬萍;闫蕊;张昊洲;杨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山西省吕梁地区中老年人群特发性震颤患病率分析

    目的:分析山西省吕梁地区55岁以上人群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患病率。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法进行横断面研究,于2012年8月—2012年12月对吕梁地区康城镇、蔡家崖乡55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第一阶段由调查人员根据入选标准进行初筛,第二阶段由神经内科专科医生确诊。结果接受调查人数为3765例,确诊 ET120例,总患病率为3.19%,对年龄因素进行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27),对性别因素进行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784)。结论山西省吕梁地区 ET的患病率为3.19%,随着年龄增加,ET患病率增加,且男女患病率无差别。

    作者:王秋艳;刘义晗;牛小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冠心病 UAP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一次,疗程14 d。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在心绞痛改善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电图改善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5.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及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Cr)比较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 UAP疗效优于未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且副反应小,安全性好。

    作者:赵鑫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依那普利叶酸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 H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 H型高血压病人60例,将病人分为依那普利叶酸组30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组15例,联合治疗组15例。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压情况,统计谷峰比值及平滑指数来衡量疗效。结果治疗后依那普利叶酸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71%及78%,明显高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组的68%及65%,联合组为75%与83%,明显高于依那普利叶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普利叶酸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滑指数分别为1.33±0.59及1.26±0.53,明显高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组的1.15±0.53及1.10±0.42,联合组为1.42±0.51与1.31±0.55,明显高于依那普利叶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普利叶酸组显著,有效病人比例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联合组显著,有效病人比例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依那普利叶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治疗 H型高血压可提高疗效。

    作者:杨若娟;吕吉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APN及sICAM 1在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脂联素(AP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 1)的水平,探讨 APN、sICAM 1在 ACI病人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 ACI病人12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0名作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APN、sICAM 1的水平。结果 ACI病人血清 APN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 sICAM 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则明显升高(P<0.05);血清 APN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r=-0.80,P<0.05);而 sICAM 1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79,P<0.05)。结论检测 ACI病人血清 APN、sICAM 1水平对判断病人病情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关文锋;石青;陈杰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丹红注射液改善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血管新生的研究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40只 Balb/c小鼠,其中10只为正常对照组,30只采用链脲霉素腹腔注射联合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分离术制备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模型小鼠中随机选取10只腹腔注射PBS作为 Control组,10只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作为 DH组(2μL/g,连续注射7 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扫描仪观察血流灌注情况、动脉X线造影观察血管管样新生情况,及采集下肢肌肉组织匀浆,通过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结果与 PBS对照组相比,丹红注射液显著增加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血流灌注、管样新生,并提高硫化氢浓度,VEGF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改善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的血管新生,其可能机制是通过 VEGF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张争艳;王鹏;伍锋;吴宗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动脉弹性与血常规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研究体检人群动脉弹性与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体检者304例,询问病史,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等,检测血常规、生化等指标,应用欧姆龙 BP 203RPEⅢ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体检人群的动脉弹性,根据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正常组(117例)与动脉硬化组(187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血常规指标差异;采用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血常规指标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正常组与动脉硬化组比较年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7,P=0.001),血红蛋白(HGB)(OR=6.146,P=0.016),平均血细胞体积(MCV)(OR=39.060,P=0.0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OR=0.000,P=0.016);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将年龄、MCV纳入终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是否有动脉硬化=-14.263+0.056×年龄+0.099× MCV。结论年龄是 baPWV的危险因子,HGB、MCV是动脉硬化的影响因子,而 MCH是动脉硬化的保护因子;同时年龄和 MCV是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

    作者:王欢;胡元会;耿彦婷;李偲偲;褚瑜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在缓解症状、增强疗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本研究从慢性心衰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袁召;姚淮芳;张叶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大剂量氟伐他汀预防脑血管造影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氟伐他汀预防脑血管造影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4年8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120例,其中对照组35例,DSA检查前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常规组40例,DSA检查前3 d开始服用氟伐他汀钠胶囊每晚40 mg;强化组45例,DSA检查前3 d开始服用氟伐他汀钠缓释片每晚80 mg。观察3组病人术前及术后肾功能、肝功能变化及 CIN的发病率。结果对照组术后3 d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手术前后 Scr、Bun、Ccr变化值与对照组、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 CIN发病率分别为对照组28.6%(10/35);常规组10.0%(4/40);强化组0,常规组的 CIN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强化组 CIN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常规组(P<0.05)。3组病人术后7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术前服用氟伐他汀可以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且这种预防作用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且未增加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大剂量氟伐他汀预防脑血管造影术后 CIN相对安全、有效。

    作者:傅懋林;戴为正;肖雪玲;叶迎安;何文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高血压病的现代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从痰湿中阻、瘀血阻滞、热毒炽盛、痰瘀阻络4个方面,进行高血压疾病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新论进行相对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并通过治法研究加以佐证。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与现代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提示对于当今背景下的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应该认识到其病因病机的新特点。

    作者:肖倩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临床研究思考与探析

    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诱发因素很多,预后因发病情况不同而差异很大。临床治疗的决策依据在于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合并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当从危险效益比的角度分析并决定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减少室性早搏次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多认为中医药治疗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通道的作用特点,但其干预的优势定位和治疗特点仍未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阐述。故通过梳理中西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治疗和预后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目前的研究现状,将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对室性早搏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评价中医药治疗的整体效应,并为中药科学、合理、精准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张庆华;黄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芪桂益脉灵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环氧化酶2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桂益脉灵(QGYML)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环氧化酶2(COX 2)的影响。方法取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10只)灌服生理盐水后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10只)灌服生理盐水后,开胸暴露左冠状动脉,穿线但不作结扎,其余30只大鼠分别分成单纯缺血再灌注组、芪桂益脉灵低剂量组和芪桂益脉灵高剂量组。并且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生理盐水、QGYML大小剂量(即1.2 g/kg和0.6 g/kg),每日清晨空腹灌胃给药一次,连续灌服7 d。腹主动脉采血5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测定 COX 2的表达。结果单纯缺血再灌注组 COX 2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5),芪桂益脉灵组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血清中 COX 2表达减少,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更加显著。结论 COX 2在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中均有高水平表达,提示炎症参与了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芪桂益脉灵可降低 COX 2的蛋白表达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炎症反应,对心肌起保护作用。

    作者:徐京育;赵龙;张超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散点图特点分析

    目的:常规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特别是散在的小阵发作心房颤动识别相当困难。本研究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散点图特征并进行分类总结。方法通过病例回顾性研究,共收集阵发性房颤病例567例、持续性房颤病例828例、房性早搏病例916例,通过动态心电图记录盒配套软件生成所有病例的散点图,分别比较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与房性早搏的散点图之间 B线斜率的差异,并根据阵发性房颤的散点图图形特征进行分类总结。结果阵发性房颤的散点图 B线斜率与持续性房颤的散点图 B线斜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散点图与房性早搏散点图的 B线斜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散点图的 B线斜率平均水平较房性早搏的散点图的 B线斜率小。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散点图具有独特的图形特点,利用散点图可以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避免漏诊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全福;叶焕文;陈娟;张敏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大鼠CD40/CD40L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 SD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 CD40、CD40L含量的影响。探讨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 CD40/CD40L信号通路干扰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 Zea Longa法制作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检测不同剂量川芎嗪治疗前后大鼠神经功能变化,外周血 sCD40L水平及 CD40、CD40L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其中高、中剂量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组外周血中 SCD40L水平和脑组织中 CD40、CD40L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高、中剂量治疗组血清 SCD40L水平和脑组织中 CD40、CD40L的表达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中剂量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其治疗效用可能与 CD40/CD40L信号通路下调其介导的炎症凋亡分子生物学因素有关。

    作者:孙寒静;刘志和;吴艳华;喻腾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