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赵利培;李医博;张芙成;王志方;刘玲玲
目的:分析大鼠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BLMS)后,观察不同时间点移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分化行为,分析细胞因子表达规律及其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确定 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的佳时间窗及标准,旨在为临床上干细胞移植治疗肺纤维化的时机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雄性 Wistar大鼠的 MSC。将60只雌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气管内注入PBS50μL;B组为博来霉素模型组,向气管内注入BLMS 5 mg/kg;C组气管内注入BLMS后立即尾静脉注射移植 MSC 1×107/mL,200μL;D组气管内注入BLMS 14 d后移植MSC 1×107/mL,200μL。于实验7 d、14 d、28 d (D组于28 d)分别处死大鼠5只,取肺组织病理切片行 HE及 Masson染色,观察肺部炎症和纤维化情况及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提取肺组织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 )检测雄性鼠的性别决定基因(SRY);提取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蛋白表达。结果病理切片观察:B组第7天肺泡炎明显,28 d时肺纤维化严重,与其他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组、D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均较 B组显著减轻(P<0.05),但仍较 A组严重(P<0.05或P<0.01),其中 D组较 C组严重(P<0.05)。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 SRY基因的检测:A组及 B组检测不到 SRY基因,但 C组和 D组各时间点均能检测到 SRY基因。HYP含量:B组第7天 HYP含量开始升高,28 d达到高峰,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与 A组相比各时间点 HYP含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D组大鼠HYP含量均呈低水平升高趋势,造模后7 d、14 d、28 d HYP含量均显著低于 B组(P<0.05)。TGF β1:B组 TGF β1在14 d时表达高,28 d时逐渐下降,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可成功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MSC可减轻肺泡炎、肺纤维化的程度;MSC到达损伤肺后可能抑制 TGF β1的表达,从而抑制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的形成。
作者:阳成成;吴晓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痰瘀型代谢综合征(MS)及合并冠心病(CHD)病人血清脂联素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痰瘀型单纯 MS病人(16例)、MS合并 CHD病人(17例)、健康对照者(14名)的脂联素和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收集 MS合并 CHD病人冠脉造影数据,计算 Gensini积分。结果脂联素:MS组为(15.47±8.06)μg/mL和 MS合并CHD组为(12.75±3.74)μg/mL,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8.40±26.19)μg/mL,有统计学意义(P<0.01)。HOMA IR分别为1.75±0.98、1.60±0.89,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2±0.15,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与高血压呈负相关;HOMA IR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呈正相关。以脂联素为因变量,显示性别、高血压病、高密度脂蛋白(HDL C)与脂联素具有相关性。以Gensini积分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提示,Gensini积分与脂联素相关(r 2=0.520,P=0.038)。结论痰瘀型 MS合并CHD病人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冠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提示 MS和 CHD均存在 IR,脂联素降低所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加重了AS进展,在 MS发展为 CHD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而脂联素的水平可反映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疾病诊断、预测价值。
作者:鹿小燕;高永红;李耿;孙逸坤;肖玉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心脉隆注射液对高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1年—2014年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年龄<75岁,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Kil ip分级Ⅲ级~Ⅳ级)。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20例,对照组(B组)18例。两组均按《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硝酸酯类、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脉隆注射液5 mg/k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联用5 d。观察2周后两组病人的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 NT proBNP、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心脉隆注射液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志强;赵利培;李医博;张芙成;王志方;刘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发生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是临床上常见并棘手的难题。目前西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着眼于清除自由基、改善脑血管功能、神经保护等。近年来对中医药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药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就近几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汤轶波;孔冉;白雪;赵玉青;王永炎;刘振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HCM是青年及运动员猝死的首要原因,而猝死常为首发表现,因而诊治较为困难。本研究针对此病的中西医诊治进展进行论述如下。
作者:裴雯;董耀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调心安神针法对室性心律失常模型兔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磷酸化(connexin 43 phosphate,p Cx43)的影响。方法采用兔耳缘静脉注射氯化钡的方法制作室性心律失常模型。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针刺组施以调心安神针刺法(取穴:灵台、神道、双侧内关、百会),药物组给予心律平灌胃。实验完毕后取兔左心室,Western印迹技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 p Cx43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 p Cx43表达低,药物组、针刺组略高于对照组。结论上调p Cx43的表达可能是该针法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锐;郭丽;李永春;崔华峰;安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能引起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人们从侧重运动症状的研究逐步转向非运动症状的研究,非运动症状已成为 PD研究的新热点。PD的非运动症状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胃肠道系统症状(吞咽障碍、流涎等)及不宁腿综合征等。流涎作为PD病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给病人的社交、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将对 PD相关性流涎研究进展做一系统综述。
作者:程志清;黄建平;朱文宗;赵应征;支英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心肾温补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 CHF病人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行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肾温补汤治疗。观察心肌功能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 1)、肌钙蛋白T(cTnT )、N末端脑钠肽前体(N BNP)、同型半胱氨酸(HCY)、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心肌功能积分、中医证候积分、LVEF、LVED、SV、IGF 1、cTnT、N BNP、HCY等指标均显著改善,试验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75.9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肾温补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姚宏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2例,其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病人为试验组,其余为对照组。于治疗第7天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观察两组病人出院后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无差异。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阿司匹林反应低下(P<0.05);出院后1年随访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易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0.0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影响阿司匹林反应性,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柴晓红;庞工力;王敬萍;闫蕊;张昊洲;杨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脂联素(AP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 1)的水平,探讨 APN、sICAM 1在 ACI病人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 ACI病人12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0名作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APN、sICAM 1的水平。结果 ACI病人血清 APN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 sICAM 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则明显升高(P<0.05);血清 APN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r=-0.80,P<0.05);而 sICAM 1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79,P<0.05)。结论检测 ACI病人血清 APN、sICAM 1水平对判断病人病情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关文锋;石青;陈杰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在缓解症状、增强疗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本研究从慢性心衰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袁召;姚淮芳;张叶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40只 Balb/c小鼠,其中10只为正常对照组,30只采用链脲霉素腹腔注射联合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分离术制备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模型小鼠中随机选取10只腹腔注射PBS作为 Control组,10只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作为 DH组(2μL/g,连续注射7 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扫描仪观察血流灌注情况、动脉X线造影观察血管管样新生情况,及采集下肢肌肉组织匀浆,通过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结果与 PBS对照组相比,丹红注射液显著增加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血流灌注、管样新生,并提高硫化氢浓度,VEGF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改善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的血管新生,其可能机制是通过 VEGF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张争艳;王鹏;伍锋;吴宗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析脂联素对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Smads传导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观察 A组(高糖培养)、观察 B组(脂联素干预),对3组心肌细胞的 Smad 3、Smad 7表达情况、细胞上清液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骨形成蛋白(BMP 7)的含量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观察 A组 Smad 3、TGF β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 Smad 7及 BMP 7的含量低于观察 A组(P<0.05);观察 B组的 Smad 7及BMP 7的含量高于观察A组,Smad 3、TGFβ1含量低于观察 A组(P<0.05)。结论脂联素对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中 TGF β1/Smads传导通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TGFβ1/Smads活化可能是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机制。
作者:刘新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探讨影响再狭窄的中医证型因素。方法入选2009年3月—201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且未服用中药的41例病人(44枚支架),2009年3月—2011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行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并接受中药治疗的37例病人(40枚支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架组、支架+中药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病变长度、管径大小,残余狭窄、支架类型、基础用药、中医证型)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支架组再狭窄率31.8%(14/44),支架+中药组再狭窄率12.5%(5/40),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为主,其次为痰证。术后12个月时,支架组的血瘀证、气虚证均明显增多,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也明显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支架中药组的血瘀证、气虚证均明显减少,与支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也下降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可以减少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血瘀证、气虚证可能是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再狭窄发生率的明显下降很有可能是因为中药有效的干预了上述中医证候要素。
作者:童晨光;祁江峡;张晓晖;朱凤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专人随访管理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服用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持续性房颤病人,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分别接受专人随访管理和普通随访,记录12个月中各组病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病人华法林服用剂量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管理组病人服用华法林平均剂量、INR首次达标后监测次数、INR全程监测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 INR首次达标天数、INR达标所需监测次数、平均 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随访12月期间,在第1月、第3月、第4月、第7月、第9月、第11月和第12月两组病人INR达标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理组病人缺血性卒中、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颅内出血和死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持续性房颤病人服用华法林专人负责的随访管理可以减少病人华法林服用剂量和 INR监测频次,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
作者:李志强;李锦玉;蒋庆渊;傅咏华;汤燕颖;马晶;王春燕;胡春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中血尿酸(UA)、B型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续贯纳入2013年5月—2013年10月因 DCM入住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病人105例,对入院病人行 NYHA心功能分级,并于入院、出院时测定 hs CRP、BNP、UA水平。所有入选 DCM病人随访6个月记录无心衰恶化者58例(G1组),有再发心衰或心衰加重者47例(G2组)。结果 DCM病人BNP水平hs CRP相关(r=0.298,P<0.05),与UA水平相关(r=0.414,P<0.05),hs CRP与 UA水平无相关(P>0.05)。另外 NYHA心功能分级与 BNP相关(r=0.618,P<0.05),与 UA相关(r=0.423, P<0.05),与 hs CRP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UA、BNP、hs CRP对 DCM病人不良预后预测价值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0.890、0.783。当 UA取值为232.89μmol/L时,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59%。结论 DCM病人 hs CRP、UA、BNP之间密切相关,三者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相比较,BNP略优于 UA,前两者均优于 hs CRP。血尿酸是一方便经济的检测指标。
作者:刘贺;张培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常规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特别是散在的小阵发作心房颤动识别相当困难。本研究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散点图特征并进行分类总结。方法通过病例回顾性研究,共收集阵发性房颤病例567例、持续性房颤病例828例、房性早搏病例916例,通过动态心电图记录盒配套软件生成所有病例的散点图,分别比较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与房性早搏的散点图之间 B线斜率的差异,并根据阵发性房颤的散点图图形特征进行分类总结。结果阵发性房颤的散点图 B线斜率与持续性房颤的散点图 B线斜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散点图与房性早搏散点图的 B线斜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散点图的 B线斜率平均水平较房性早搏的散点图的 B线斜率小。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散点图具有独特的图形特点,利用散点图可以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避免漏诊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全福;叶焕文;陈娟;张敏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脑梗死病人外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尿酸(UA)水平与脉动指数(PI)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1岁~65岁病人92例,其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脑梗死(HHcy+CI)组26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20例,单纯脑梗死(CI)组22例和正常对照组24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清MMP 9、UA,TCD检测 PI,比较4组间的差异,并对 Hcy、MMP 9、UA、PI做相关分析。结果 HHcy+CI组 Hcy、MMP 9、UA、PI水平均高于其余各组(P<0.05),HHcy+CI组较 CI组 MMP 9、UA、PI值更高;4组血清 MMP 9浓度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HHcy+CI组> CI组>HHcy组>对照组;各组间测量 PI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 MMP 9、UA、PI均呈正相关(r=0.768、0.698、0.767),MMP 9与 UA、PI呈显著正相关(r=0.966、0.997,P<0.01);UA与 PI呈显著正相关(r=0.982,P<0.05)。结论①UA可能与 Hcy、MMP 9协同作用,进而导致卒中脑血管损害和预后不良,而三者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②Hcy可能通过激活 MMP 9而加重脑缺血损伤、引起脑血管再生;③Hcy、MMP 9、UA均在 HHcy合并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及预后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上官士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主动脉夹层(AD)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高血压并AD作为试验组,另选80例高血压病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多导睡眠图检查,分析发生 OSAS的比例,及 OSAS组与非 OSAS组间的发病特征。结果高血压并 AD组中患 OSAS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2.17% vs 20.00%,P<0.01)。高血压并AD病人中OSAS组与非 OSAS组比较显示,OSAS组病人平均年龄较非 OSAS组更小(P<0.05),OSAS组男女比例明显比非 OSAS组高(P<0.01), OSAS组 BMI指数较非 OSAS组更高(P<0.05)。结论高血压并 AD病人更易合并 OSAS;合并 OSAS的 AD病人较非 OSAS的AD病人年龄更小且肥胖,以男性为主;高血压并 OSAS可能是相对年轻男性 AD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高凌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从痰湿中阻、瘀血阻滞、热毒炽盛、痰瘀阻络4个方面,进行高血压疾病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新论进行相对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并通过治法研究加以佐证。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与现代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提示对于当今背景下的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应该认识到其病因病机的新特点。
作者:肖倩倩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