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主互动模式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李晓娟;李新娟;白瑞樱;王小引

关键词:双主互动, 生理学, 实验教学, 视频教学
摘要:为探讨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在校2011级临床专业本科生121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1人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组60人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和问卷调查比较2种教学模式对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报告书写认真,规范、实验结果理想、实验分析充分合理.实验组学生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试和实验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对“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满意率为91.7%.总之,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能增进师生交流,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理学实验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新乡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非减数矫治对上唇组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非减数矫治对上唇软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和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非减数矫治.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上唇软组织的12项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在上唇各点相对于X、Y轴的线距上,治疗后A'-X和UL-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的显著增长.在软组织角度与软组织线距的测量上,治疗后软组织面凸角、鼻唇角、上唇倾角和上唇突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前突和面部侧貌协调性显著改善.结论 运用快速扩弓扩大牙弓宽度是不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映燕;陈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急性肾损伤后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对急性肾损伤(AKI)的治疗作用,并探讨ADMSCs治疗小鼠AKI可能的机制.方法 3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应用腹腔注射顺铂建立AKI模型,治疗组于注射顺铂12 h后尾静脉注射ADMSCs悬液,模型组于注射顺铂12 h后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顺铂7d后处死小鼠,通过测定血清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及观察小鼠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判断肾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及干细胞因子(SCF)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BUN、Scr和NGAL水平显著下降(P<0.01),肾小管坏死(ATN)评分显著降低(P<0.01),c-KIT、SCF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KIT、SCF表达亦显著增加(P<0.01).结论 在AKI小鼠模型中,外源性ADMSCs可能通过旁分泌SCF、c-KIT,并激活SCF/c-KIT信号通路来促进肾小管细胞的修复,继而达到保护受损肾脏的作用.

    作者:周龙豪;谢遂亮;毕凌云;杨达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围术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目的 评估围术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预计手术出血量> 600 mL患者随机分为AHH组、输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AHH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后于30 min内输注60 g· L-1羟乙基淀粉15 mL·kg-1,输血组输注悬浮红细胞1~2单位,对照组则于30 min内输注复方电解质溶液5 mL· kg-1,并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及输液30 min后(T3)3个时点采集颈静脉球部和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比较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 O2]、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及脑氧摄取率(CERO2)的变化.结果 T1、T2时点3组患者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HH组及输血组T3时点的CVP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HH组及输血组T3时点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jvO2、C(a-jv)O2与CERO2在T1、T2、T3时点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AHH不影响脑氧供需平衡;相反,AHH使血流动力学状态更稳定,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梁大顺;廖历兴;李敏;曹金良;彭丽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784例病理诊断为肺癌且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VATS)、系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为2组,A组158例为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B组626例为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B组,术前并发症所占比例较B组明显增多,且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量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组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行VATS手术≥50例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行VATS手术<50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淋巴结清扫组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高龄、术前有并发症、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住院时间长及医师手术经验均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术前并发症、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者经验是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作者:洪澜;郭向东;吕静;谭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p38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p38抑制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4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9只)、缺血组(15只)、缺血再灌注组(10只)和干预组(10只).对照组大鼠只暴露心脏,缺血组大鼠制备心肌缺血模型,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干预组大鼠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前30 min注射p38抑制剂SB20358(100 μg· kg-1),其余操作均与缺血再灌注组一致.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心肌组织中p38、c-Jun氨基端激酶(JN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水平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中未检测到p38、ERK1/2和JNK蛋白.缺血组缺血60、90 min时大鼠心肌组织中p38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缺血30 min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时间点,干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38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缺血再灌注组和干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38蛋白水平逐渐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延长,缺血组大鼠心肌组织中ERK1/2和JNK水平略有升高,缺血再灌注组和干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ERK1/2和JNK水平略有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PK中p38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JNK和ERK1/2的作用不显著.

    作者:丁洪涛;刘霖;王智超;马威;朱梦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表现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接受不同针刺刺激后行为学表现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PSD的有效性.方法 11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应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将符合神经病学分级Ⅱ~Ⅳ级的60只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脑卒中组、PSD组、电针组、久留针组和米氮平组,每组12只;除脑卒中组大鼠正常饲养外,其余4组大鼠采用孤养与间断束缚的方法制备PSD模型,另设假手术组12只大鼠进行对照;电针组大鼠给予电针“百会”、“印堂”、左侧“内关”和“三阴交”穴,每次10 min,每日1次;久留针组大鼠给予针刺“百会”、“印堂”穴,每次120 min,每日1次;米氮平组大鼠给予米氮平片2.7 mg·kg-1,灌胃,每日1次;治疗时间均为28 d.从治疗第1天起每隔1周进行体质量、行为学方面的评估,观察针刺对PSD大鼠体质量、糖水消耗量、旷野试验方面的影响.结果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及糖水消耗量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脑卒中组、PSD组、电针组、久留针组和米氮平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8、15、22、29天PSD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5、22天久留针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显著高于米氮平组(P<0.05),电针组与久留针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9天,久留针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久留针组与米氮平组大鼠水平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时6组大鼠垂直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15、22、29天,PSD组大鼠垂直运动评分逐渐减少,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8、15、22、29天电针组和久留针组大鼠垂直运动评分与假手术组、脑卒中组、米氦平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久留针组大鼠垂直运动评分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PSD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其疗效与米氮平相当.

    作者:行书丽;董永书;段晓晶;范军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黄连解毒汤对炎症损伤内皮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目的 研究黄连解毒汤对脂多糖(LPS)所致炎症损伤内皮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鉴定后加入LPS诱发炎症损伤,将损伤后的内皮细胞分为空白组、对照组(5-氨基-4-咪唑甲酰胺核糖核苷酸干预组)和观察组(黄连解毒汤干预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AMPK水平及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ICAM-1表达,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各实验组间内皮细胞AMP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P-AMPK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 <0.05);ICAM-1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内皮细胞存活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黄连解毒汤可能通过影响AMPK、ICAM-1对炎症损伤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作者:王县委;桑文凤;杨晓晓;冯曼;裴强;臧莉;张志兰;赵习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胸腺瘤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与传统手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胸腺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切除胸腺瘤,观察组患者给予VATS切除胸腺瘤,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29%和52.3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切除胸腺瘤安全可靠,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

    作者:任自学;王圣应;张荣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小分子干扰RNA下调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下调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对照siRNA转染)和观察组(AEG-1siRNA转染).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AEG-1siRNA对AEG-1基因表达的影响;甲基噻唑基四唑法观察AEG-1siRNA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EG-1siRNA对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AEG-1 mRNA表达、SKOV3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率及在DNA合成前期(G0/G1期)、合成期(S期)、合成后期(G2/M期)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KOV3细胞AEG-1 mRNA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SKOV3细胞增殖在24、48、72 h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显著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SKOV3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SKOV3细胞在DNA合成前期(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而合成期(S期)、合成后期(G2/M期)的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iRNA可通过下调卵巢癌SKOV3细胞AEG-1基因的表达,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

    作者:秦瑞英;华彩虹;朱丽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案例教学法与同伴互助式学习法结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与同伴互助式学习法(PAL)结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2个班,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与PAL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每章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结果 试验组理论、操作技能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案例教学法与PAL结合能够弥补基础护理教学资源不足,提高学生护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任峰;李健;常海敏;张金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酒依赖患者多导睡眠图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导睡眠图(PSG)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测定对酒依赖(AD)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3例AD患者(AD组)和60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分别进行PSG和SSR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AD组患者PSG测定中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深睡眠、觉醒次数(AN)、快眼动睡眠潜伏期(RL)等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组患者中SSR测定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波幅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D患者PSG测定中的TST、深睡眠和RL等指标与SSR波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r=-0.43、-0.45、-0.51,P<0.01),与SSR波幅呈显著正相关(r=0.42、0.41、0.49,P<0.01);PSG测定中SL、AN指标与SSR波潜伏期呈显著正相关(r=0.40、0.48,P<0.01),与SSR波幅呈显著负相关(r=-0.43、-0.39,P <0.01).结论 AD患者PSG与SSR检测证实其存在较明显的睡眠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张宁;穆俊林;杜云红;张朝辉;王传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化学治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多药联合化疗、大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支持治疗的不断成熟,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已有所改善.虽然化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其毒副作用不可避免.口腔黏膜炎是化疗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如何防治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分级标准、防治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郭燕;黄琰;吴隼;贺立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乳腺癌易感基因研究现状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候选基因、基因连锁分析等策略,已发现很多乳腺癌易感基因,并根据易感基因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和患病风险,将这些易感基因分为高、中、低外显率易感等位基因3大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全基因组相关分析策略筛查疾病易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已成为乳腺癌基础研究的热点,大量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易感位点得以发现,这有利于从分子水平了解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对认识乳腺癌发病机制及筛查高危易感人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桐;刘吉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润燥止痒胶囊与多塞平片联合淀粉浴治疗老年泛发性皮肤瘙痒症

    目的 观察润燥止痒胶囊、多塞平片联合淀粉浴治疗老年泛发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 将1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润燥止痒胶囊、多塞平片联合淀粉浴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多塞平片、淀粉浴治疗.2组患者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56例,显效20例,有效率为83.52%;对照组患者痊愈45例,显效15例,有效率为65.93%.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4,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患者曾出现轻微腹泻,对症治疗后好转;对照组有3例患者口服多塞平片后出现头晕、嗜睡,但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多塞平片联合淀粉浴治疗老年泛发性皮肤瘙痒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利霞;甘才斌;苏蓓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双主互动模式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探讨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在校2011级临床专业本科生121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1人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组60人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和问卷调查比较2种教学模式对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报告书写认真,规范、实验结果理想、实验分析充分合理.实验组学生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试和实验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对“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满意率为91.7%.总之,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能增进师生交流,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理学实验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作者:李晓娟;李新娟;白瑞樱;王小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螺内酯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DH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螺内酯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治疗12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心功能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A峰血流速度、左心房内径(LAD)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E峰血流速度、E峰血流速度/A峰血流速度(E/A)、6 min步行距离(6MWD)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DD、A峰血流速度、LA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E峰血流速度、E/A、6MW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醛固酮(A L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ICP、NT-proBNP和AL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ICP、NT-proBNP和AL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内酯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DHF可显著改善患者心脏的舒张功能.

    作者:王怀龙;庞玲品;陈晓于;陈灿;黄石安;陈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的疗效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对患者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首次进行PCI的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康复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患者于PCI术后开始进行不同阶段、不同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普通的冠心病知识教育.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6-MWT、BNP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MWT、BNP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LVEDD及LVE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价值.

    作者:梁爱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兔α-辅肌动蛋白2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兔α-辅肌动蛋白2(α-actinin2)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HF模型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CHF模型组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注射盐酸阿霉素2 mg·kg-1,每周1次,连续10周,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辛伐他汀治疗组在首次注射盐酸阿霉素时给予辛伐他汀,剂量为1.5 mg·kg-1·d-1,持续至第12周;CHF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2周.心脏彩色超声测量兔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处死动物留取左心室室壁观察心肌细胞结构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检测α-actinin2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治疗组、CHF模型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HF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治疗组LVESD、LVEDD减小,LVEF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治疗组、CHF模型组α-actinin2表达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治疗组与CHF模型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CHF兔左心室重塑,提高其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增加α-actinin2表达有关.

    作者:杨秀丽;赵国安;邵锋;孙海燕;刘迎春;武惠敏;冯现君;王显良;杨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间质瘤3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17例(54.8%).术前胃低张水充盈CT检查、电子胃镜及消化道钡餐检查检出率分别为93.5%(29/31)、74.2%(23/31)和83.3% (20/24).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31例中属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和高危险度分别为6例(19.4%)、9例(29.0%)、7例(22.6%)和9例(29.0%).术后2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1、3、5 a总生存率分别为92.6%(24/27)、68.8%(11/16)、42.9%(3/7).术后6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高危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16.7%(1/6),8例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中高危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37.5%(3/8).结论 胃间质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消化道出血多见;胃低张水充盈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了解病变位置和范围有较大帮助;其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关键,术后规范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作者:郑光辉;刘宏;闫建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排龈线预防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出现悬突与炎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排龈线预防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出现悬突与炎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牙体楔状缺损于龈下的患者112例,每位患者选择患牙2颗共224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排龈线法对缺损排龈后充填复合树脂;对照组患者常规处理后直接充填复合树脂.比较2组患者充填前和充填后1、3、6个月充填体颊侧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的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牙体楔状缺损充填的保留率和悬突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牙体楔状缺损充填前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后l、3、6个月,2组患者充填体颊侧龈沟液AST水平均较充填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患者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楔状缺损充填体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悬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排龈线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悬突和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延长充填体的保留时间.

    作者:王亚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新乡医学院学报杂志

新乡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新乡医学院

主办:新乡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