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交恐怖障碍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接纳

刘军;周云;古田

关键词:社交恐怖, 父母养育方式, 自我接纳
摘要:目的:探讨社交恐怖障碍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接纳的特点. 方法:对49例社交恐怖障碍患者和49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我接纳问卷(SAQ)测评.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怖障碍患者父母更少情感温暖、理解(P<0.01),母亲更多拒绝、否认和更少偏爱被试(P<0.05);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母亲的温暖、理解具有统计学判别意义(P<0.01);社交恐怖障碍患者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 结论:社交恐怖障碍患者自我接纳程度低,父母养育方式中较少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可能与社交恐怖障碍有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丁螺环酮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增效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治疗方法,近2年来我们采用丁螺环酮合并舍曲林治疗,并与单用舍曲林治疗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对象为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份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病程9 ~38个月,分别接受过8周以上SSRIs或阿米替林单一药物足剂量治疗,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器质性疾病和酒精、药物依赖、妊娠期女性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4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分≥20分.共75例,均签定了入院告知书和知情同意书.

    作者:洪晖;刘伟;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神经性厌食药物治疗新进展

    本文对近10年来神经性厌食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及疗效进行总结与评价.

    作者:贾秀珍;陈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男性抑郁症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随访研究

    目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进行随访检测,探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检测63例首发老年男性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并设20名健康对照.半年后根据疗效分为临床症状控制组(41例)和临床症状未控制组(22例),分别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首发老年男性抑郁症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半年后临床症状控制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改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临床症状未控制组则与首次检测结果相仿. 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可能是老年男性抑郁症的免疫学标志之一,检测其含量有助于判断临床疗效.

    作者:黄文忠;蒋敏;耿德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本研究对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入组前2周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年龄23 - 68岁;排除严重躯体疾病、酒及药物依赖、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智能障碍及有严重自杀倾向者.共62例.奎硫平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1.6±9.5);平均病程(29.2±14.3)个月.

    作者:贾权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帕罗西汀与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

    本文对帕罗西汀与抗精神病药、其他抗抑郁剂、抗焦虑剂以及情感稳定剂的相互作用进行概述.

    作者:谢映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首发强迫症感觉门控变异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首发强迫症(OCD)患者的听觉P50变异特点,探讨感觉门控抑制与强迫症状的关系. 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听觉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对42例OCD患者和46名正常志愿者进行听觉P50检测;应用Yale-Brown强迫量表进行临床症状评定.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强迫症组S2-P50波幅升高(P<0.05),S1 -S2和100(1-S2/S1)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强迫思维因子分与52-P50波幅呈正相关(P<0.05),与100( 1-S2/S1)呈负相关(P<0.05). 结论:首发强迫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变异特点为抑制不足,强迫思维与感觉门控抑制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高存友;张开武;甘景梨;张东卫;段惠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的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

    1病例患者,女,29岁.以渐起乱语、称人害、行为紊乱2年余入院.于2年前出现呆滞、乏力,诉肢体、口角麻木,间诉眼前有闪光,渐出现凭空闻声、自语自笑、称人议论、称人害、行为紊乱,不能工作或料理家务,又渐出现手脚颤抖并渐加重至四肢抽搐,但抽搐发作时从未有意识不清.

    作者:陈宇薇;路翰娜;刘玉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丙戊酸镁缓释片致大量脱发2例

    1病例例1:患者,女,28岁,无业,因情绪高涨或低落2年余,再发兴奋、话多、夸大1个月余入院.入院诊断:双相障碍,入院后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渐增至1.0 g/d,给予富马酸奎硫平渐增至0.4 g,/d治疗,2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基本稳定,但患者反映自己梳头、洗头时掉大量头发,有时用手打理头发时也会掉发,仔细观察发现患者头发较入院前确实有明显减少.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故渐停服丙戊酸镁缓释片,换用碳酸锂增至1.0g/d治疗,其他治疗同前,1周后患者未出现头发脱落现象.

    作者:熊建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大中学生自杀意念及相关心理变量研究

    目的:探讨大中学生自杀意念与相关心理变量的关系. 方法:采用分层取样法,对某市初二到硕士研究生一年级828名被试进行自杀意念量表( SSI)等量表测试. 结果:①随年龄增长,大中学生自杀意念、企图呈下降趋势.女生自杀意念比男生多,而男生自杀行为能力比女生强;②有无自杀意念者在临床症状、人格因素、应对风格及生活满意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自杀意念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分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神经质、精神质、应对检查表(COPE)诸多应对风格显著相关. 结论:大中学生自杀意念与临床症状、应对方式、人格和生活满意度存在相关.

    作者:季伟华;翟书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与脑质子波谱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阳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和丘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与事件相关电位的相关性. 方法:78例7d内未使用抗精神病药及影响脑内乙酰胆碱神经递质药阳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及56名正常对照(对照组).研究组在入组24h内采用多体素1H-MRS检测前额叶和丘脑生化代谢物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计算NAA/Cr和Cho/Cr值;同时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P300)和听觉诱发电位(AEP),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NAA/Cr值左侧前额叶、左侧丘脑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0.35)vs(1.60 ±0.39),t=3.11,P<0.01;(1.48±0.33)vs(1.64±0.36),t=2.50,P <0.05].研究组P300靶刺激P3( Cz、FPz)、非靶刺激NP3( Cz、FPz)与AEP P2 (FPz)的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靶刺激P3( Cz、FPz)、非靶刺激NP3( Cz、FPz)及AEP N1-P2( Cz、FPz)波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左侧前额叶NAA/Cr值与Cz点的P3潜伏期呈负相关(r=-0.32,P<0.05),与P3、N1-P2波幅呈正相关(r=0.32、0.34,P均<0.05);与FPz点P3、NP3、P2潜伏期呈负相关(r=-0.37、-0.40、-0.41,P均<0.01),与P3、NP3、N1-P2波幅呈正相关(r=0.33、0.33、0.35,P均<0.05). 结论:阳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前额叶NAA代谢失衡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低水平的NAA浓度可能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段惠峰;甘景梨;谭西英;杨家明;张东卫;高存友;蒋战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首服小剂量氯硝西泮致意识障碍1例

    1病例患者,男,49岁,因反复多疑,自语14年而首诊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正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完整,接触一般,应答切题,否认幻觉,有被害妄想,情感反应平淡,无自知力.

    作者:张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46例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后生活能力的改变

    我院为市政府指定的收治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定点医院.这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困难,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本文对流浪患者住院后生活能力的改变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多斌;刘丽娜;周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溴隐亭干预女性利培酮致严重高催乳素血症4例

    1病例病例1:患者,女性,26岁.诊断:精神分裂症.入院时查血催乳素:30μg/L.给予利培酮治疗,1周后增至6 mg/d,2周后精神症状得以控制,服药30 d左右时,患者出现抑郁情绪,感觉活着没有意思.查血催乳素235 μg/L;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示:其中焦虑抑郁因子分3分.考虑患者抑郁情绪与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有关.继续利培酮6mg/d口服,同时给予溴隐亭5 mg/d治疗,1周后查血催乳素降至89 μg/L;抑郁情绪缓解,BPRS焦虑抑郁因子分1分.住院3个月后出院,症状稳定.

    作者:魏时懿;秦卫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氯氮平联合美金刚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氯氮平联合美金刚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4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两组在服用原有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的基础上,研究组联合美金刚治疗,对照组联合安慰剂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2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8周及12周时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及SANS总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或P<0.01). 结论:氯氮平联合美金刚治疗与单用氯氮平相比,可显著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

    作者:顾君;吴越;汤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舒肝解郁胶囊与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为进一步证实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以帕罗西汀为对照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对象为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我院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且≤28分;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有自杀倾向、酒精和药物依赖者,继发于其他精神疾病的抑郁症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6±14.5)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1±13.7)岁.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

    作者:张德源;向燕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抑郁症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的关系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功能变化在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83例抑郁症患者、57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VP和皮质醇(Cor)浓度水平. 结果:抑郁症组血浆ACTH浓度(48±30) ng/L、Cor浓度( 188±59) μg/L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18 ±7) ng/L、( 165±5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2,P<0.01;t =2.453,P<0.05);抑郁症组血浆AVP浓度(6.0±5.7) ng/L与对照组(4.5±2.6)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9,P<0.05).ACTH异常的(ACTH≥50ng/L)抑郁症患者AVP、Cor浓度[(8.0±7.0)ng/L,(211±55) μg/L]高于ACTH正常的(ACTH< 50 ng/L)抑郁症患者[(3.5±3.2) ng/ml,( 174±5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8,t =3.027,P均<0.01).抑郁症患者的AVP与ACTH存在正相关(r=0.286,P=0.027),ACTH与Cor存在正相关(r=0.455,P=0.000). 结论:ACTH水平增高的抑郁症患者AVP异常,AVP调节功能可能是影响抑郁症疾病过程的一个因素.

    作者:程宇航;何山;王敏玲;江红卫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帕金森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

    对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曹江;李洪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为进一步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现以奥氮平为对照进行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18 ~65岁;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者.

    作者:杨栋;谌益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索性眼球活动的研究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探索性眼球活动(EEM)异常是否是精神分裂症生物学的标志[1]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患者组为2009年1月至6月我院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入院前未用过抗精神病药;检查合作,从未进行过眼球活动检查,抗精神病药治疗后达到恢复期的患者(即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和社会功能恢复至少已2个月).共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9 ~52岁,平均(29.8±6.5)岁.

    作者:唐仕友;秦春莉;许波;张魏;朱莉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富马酸奎硫平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对照比较富马酸奎硫平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作用. 方法:70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富马酸奎硫平及氟哌啶醇治疗4周,于入组前、用药第1、14天及第28天以中文版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 TESS)进行评定,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以量表分值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①)7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CDSS-C评分≥6分,抑郁发生率为30%;②富马酸奎硫平组与氟哌啶醇组患者在抑郁症状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分另为90.9%和37.5%,P=0.000),在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效率分别为44.4%和54.9%,P=0.481);③氟哌啶醇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所引起的痛苦均要明显高于奎硫平组,且对血泌乳素水平影响较大,多个研究时点TESS评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2). 结论:富马酸奎硫平相对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小的不良反应.

    作者:周平;贾福军;刘联琦;张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