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波;王丽霞
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以单相抑郁症患者79例,其中39例首发年龄≥60岁为老年组,40例首发年龄<60岁为非老年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老年组伴有躯体疾病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HAMA评分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治疗第2、4、6周HAMD减分率老年组均低于非老年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老年组为61.5%,非老年组为85.0%.结论: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治疗效果差于非老年期抑郁症.
作者:廖春平;高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奎硫平替换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经氯氮平足量治疗6周疗效好转及以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和氯氮平组.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大体评定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疗程8周.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奎硫平组起效较快.在认知因子和阴性症状减分率方面,两组差异显著.奎硫平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奎硫平替换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作者:吴越;王晓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讨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疾病分类地位及鉴别.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糖尿病(DM)患者伴抑郁、焦虑的疗效.方法:将75例伴抑郁焦虑症状的DM患者随机分为加用氟西汀组和仅以内科治疗的对照组,疗程6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氟西汀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67.7%、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且DM控制情况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氟西汀适宜于治疗DM患者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
作者:何妙珍;陈起江;王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CSF)内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法检测CSF中的DA及HVA含量,并与32名健康人进行对照.患者组同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组在治疗前CSF中DA和HVA含量分别为(3.23±0.36)μmol/L和(1.99±0.49)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44±0.32)μmol/L和(1.41±0.37)μmol/L;患者组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2.49±0.35)μmol/L和(1.42±0.28)μmol/L.其治疗后降低值与PANSS总分的减分差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CSF内DA和HVA含量显著增高,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DA和HVA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进一步验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DA功能亢进的假说.
作者:董占华;刘和祥;刘存强;马玉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讨论攻击行为与5-羟色胺能的关系;发现其与自杀、暴力行为等相关.
作者:周朝昀;张晓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现对住院患者的精神药物一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1对象和方法选取2004年5月10日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共408例,男238例,女170例.平均年龄为34.2岁.其中精神分裂症259例,心境障碍58例,偏执性精神病15例,心因性精神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1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0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癫癎性精神障碍8例,儿童精神障碍3例,神经症27例,人格障碍3例.
作者:魏海燕;罗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观察激素替代与激素替代加抗抑郁药两种方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5岁以上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倍美盈,观察组用倍美盈加氟西汀.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绝经指数(KMI)评价围绝经期症状.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2.1%.HAMD第3周开始观察组迟滞抑郁及睡眠障碍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第4周时观察组的焦虑因子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开始后两组各时间点KMI基线分均显著下降,第6周末后观察组KMI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加用抗抑郁药可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贺丹军;吴玉琴;王美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对30例长期住院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5年组和>5年组进行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对比研究.结果:操作智商(PIQ)及总智商(FIQ)>5年组比≤5年组显著要差,完成循环字母A删除测验两组间也有明显差异,手指敲击测验,左右手指敲击速度明显变慢,逻辑记忆自由联想两组间也有显著差异,在言语智商(VIQ)及延迟回忆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长期住院对患者认知功能有影响,住院时间越长认知功能损害越重.
作者:肖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澜沧县拉祜族自杀情况,分析原因,提供预防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情况调查表进行统计并访谈.结果:1997年1月至2002年1月战马坡村拉祜族自杀46例,自杀死亡率高达206.8/10万.主要自杀诱因是婚恋关系,其次是家庭纠纷及疾病.结论:战马坡村拉祜族自杀率远远高于国内外其他人群或民族的报道资料,自杀与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素质低,应付方式简单有关.
作者:李光华;陈文明;鲁文兴;向兴华;彭新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利培酮与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6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碳酸锂治疗,分别合用利培酮或奥氮平,疗程6周.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大体评定量表(GAS)、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价.结果:利培酮组与奥氮平组疗效相仿,不良反应有不同.结论:利培酮与奥氮平可作为治疗躁狂症的辅助药物.
作者:邓文;徐彩霞;马棠玉;朱进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2002年阴历10月初一晚某中专学校二年级几名女生上街,见路边有人给已故的人烧纸钱.回宿舍后讲给同宿舍的其他同学听,有的同学称阴历10月初一晚是鬼节,所有的鬼聚在一起过节;有的同学讲鬼故事,同学们都感到恐惧;有一同学称对面楼上曾死了一名女生,同学们更加恐慌不安.第2日晨起,有一同学称头痛,恶心,疲乏无力,站立不稳,四肢阵发性抖动,恐惧害怕,称自己看见鬼了,被鬼缠住了;随之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几分钟后有2名同学也出现类似情况,随后有4名同学相继发病,均称有鬼.体格及化验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为癔症集体发作.对首发者留院观察;其余6例分别隔离,并给予暗示性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卫生宣教,几小时内相继缓解;先发者在次日病情缓解.7例患者均正常参加学习,经随访未见异常.
作者:张建芳;马艳玲;樊玉贤;郑小军;鲁晓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介绍抗抑郁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现状,认为并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不可以联合抗抑郁药,但是应该掌握适应证.
作者:金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奎硫平单用和合用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7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单用组)及合并舒必利(合用组),疗程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以合用组明显,不良反应少.结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合用舒必利更好,且耐受性好.
作者:李刚;张秋红;王丽莉;王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韦氏记忆量表(WMS)及自制不良反应观察表分别评定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总体疗效相当,但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二者对记忆均有影响,前者对记忆的影响在1~2周内恢复,后者持续2周以上.其他不良反应均较小.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抑郁症方法,而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对有高度自杀风险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率可能更高.
作者:潘能荣;杨小男;张承安;梅其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科住院患者自动出院的原因和有关因素.方法:对843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自动出院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自动出院者239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区模式、性别、年龄、家属文化程度、费用负担、求医途径及患者家庭收入是患者自动出院的影响因素.经济困难是导致自动出院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减轻疾病负担,是降低精神疾病未治率和提高治疗有效率的积极措施.
作者:熊祖伦;季益富;陶领知;夏海森;顾建华;董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我院心理门诊592例咨询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1对象和方法为2000年6月至2002年5月我院心理门诊接诊的592例咨询者,其中男312例,女280例;年龄6~75岁,平均(21.6±12.7)岁.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
作者:张卫东;刘会民;戴天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1对象和方法为2004年3月至5月在我科住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年龄16~70岁;既往无精神病史,现无其他身心疾病;近1个月内未服用精神药物;初中以上文化;均符合1995年第5次中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北京)制订的诊断标准.不包括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共63例,男5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1岁;已婚49例,未婚14例;病程<10年46例,≥10年17例,平均病程6.1年.
作者:梁雪松;陈怡;万谟彬;宋玉;朱咏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增效剂,现对此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郭春荣;房彩霞;景云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讨论母孕期应激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发现无论是病毒感染或药物影响和重大应激都会干扰胎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过程,造成大脑某区域的缺陷,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
作者:王学义;刘小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